词条 | 历史那些人人生那些事 |
释义 | 图书信息书 名: 历史那些人 人生那些事 作 者:史世海 出版社: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03月 ISBN: 9787563922673 开本: 16开 定价: 32.00 元 内容简介世界上形形色色的生活经验可看做是一种教科书,反思与知识构成了该书的讨论。 作者从古今中外名人的故事切入,冷静观察历史,客观反思现实,抓住人生中哲理闪光的瞬间,形诸笔墨,写就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篇章,以种种形象来感悟生命的真理,揭示事物的底蕴,引导人们进入思想相通、生命交感、灵气往来的境界,由心灵的平静转化到灵魂的震颤,从而树立、持守正确的人生观,使有限的生命具有不朽的价值,从容淡定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段里程。 作者简介史世海,高级编辑,江西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采写的新闻通讯《不废江河万古流》、《今日井冈山》、《田野在呼唤》等10篇作品获得国家级政府奖,采写的新闻评论《分餐制引起的思考》、《年终总结务必把好数字关》等39篇作品获得江西省级政府奖;公开出版著作六部,其中专著三部:哲理散文集《历史那些人 人生那些事》、国学随笔集《走近孔子 感悟人生》、新闻作品选《海贝集》,编著三部:《声苑撷英》、《新闻广角》、《聆听江西》;公开发表《倾听世界 传播中国——论地方电台的国际新闻报道》等独著的学术论文21篇;曾获得“全国广播电影电视系统先进工作者”等殊荣 编辑推荐《历史那些人 人生那些事》: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风流纵被雨打风吹去,但留一点浩然气,快慰人心。 心灵的感动与启示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过:“人生好比一次旅行,沿途所见景色跟开始之时不同,当我们走近些,它又有变化,这就是人生的实况。”人在旅途,或雨雪霏霏,或杨柳依依,世间万物,也并非完美,若能容人、容己、容万物,以尊重为最大的关怀,以理解为最美的情致,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目录第一章 尚德:构筑人生的堂正根基 人生千头万绪中最重要的,一是做人,二是做事。一个人品格的高低,决定了其做事空间的大小。“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因此,要想做好事情,必须先做好人。只有每天德业兼修,日日精进,才能让自己接近尽善尽美。 做人为先 做事为要 正心以为本 修身以为基 尊崇高尚 远离卑劣 以义导利 君子役物 谦虚减损 骄纵增祸 傲骨不可无 傲心不可有 注重“所是” 看轻“所有” 养生先养心 大德必延寿 多点谔谔 少点诺诺 外秀何如内慧 第二章 进取:实现人生的自身价值 人立了志,内心就有了一个永远神往的地方,就要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去进取。人生是一首进行曲,事业是一首奏鸣曲,进取应该成为最有力的音符和旋律。青春给予我们活力,我们何不把智慧播进沃土,让汗水洒满行程,奋发地去创新追求呢? 志行合一 方成大业 知责履责多建树 积极追求 善于等待 拓展生命的宽度 勤勉立业 怠惰误身 奋发何事不可做 登峰不造极 涉谷不探底 讷于言而敏于行 感谢对手 笑迎挑战 痕迹精彩方无憾 第三章 豁达:面对人生的荣辱得失 豁达,是一种深刻的人生积淀。一个人胸怀豁达,为人处世就能随缘任运,心超身物之外,安危当下顺逆,酸甜苦辣俱为营养,得失成败都有收获,既拿得起,又放得下,从而能进退自如,有所作为,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与潇洒。 胸怀豁达 不忧不惧 成败何足论 英雄自有真 刚毅有大为 忍耐事乃济 知分心自足 委顺身常安 得之淡然 失之泰然 智圆行方 有容有度 学会感恩 乐于施惠 勇于拿起 懂得放下 善处顺逆 随缘自适 第四章 淡泊:静适人生的纷繁境遇 真正的幸福,蕴涵于淡泊之中。一个人有了淡泊的境界,就能素净而单纯,淳厚而朴实。对生活期望而不奢望,对事业追求而不强求,既不会在世俗中随波逐流,也不会对世事牢骚满腹,对人间的恩恩怨怨、磕磕碰碰也能泰然处之,心态平和而自由自在,生命快乐而富有诗意…… 淡泊明志 纷华不染 简单——生命的本质 莫让拥有成负担 求名当求万世名 保持宁静 排除纷扰 弘“道心” 抑“机心 务处其实 不居其华 情趣求雅 莫甘于俗 持守淡定 拭去浮躁 第五章 平和:走过人生的风雨历程 人在旅途,生命已经真正地开始,虽然有时雨雪霏霏,有时杨柳依依,但我们都要心平气和地走下去。如果能以欣赏湖泊山川的情怀,注视尘世中的是是非非;能以仰望蓝天星空的胸襟,处理生活中的形形色色,生命不是就会多一些美妙与轻松吗? 从容感受生命的充实 审时度势 知进知退 完美缺憾辩证看 踏实走路 适时观景 讲求得宜 避免失当 理智选择 果断放弃 惜福避祸靠把握 过程比结果的意义更大 修身讲“求备”求知勿“易得” 第六章 包容:营造人生的和谐氛围 第七章 创造:成就人生的平凡事业 第八章 乐观:体悟人生的酸甜苦辣 第九章 求实:调处人生的万端事实 第十章 自律:持守人生的清白本质 …… 序言人的一生,面对着许许多多的问题:人为什么而活着?如何做人与做事?怎样的人生才有意义?……这些问题,存在于人生的各个阶段和领域,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思考人生价值。实践人生意义,是每个人都十分关注的永恒课题。 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大都对自己的人生作过认真的思考,他们能及时总结自己人生的经验和教训,坚定前进的方向和信心。从而实现理想和人生目标。因此,认真观察历史,汲取先贤的人生智慧,积极看待人生,把人生的火炬燃得分外光明灿烂。然后传递给下一代。是我们光荣而又神圣的职责。 左观历史,右看人生,我们可以获得心灵的感动与启示: “人生千头万绪中最重要的,一是做人,二是做事。要想做好事情,必须先做好人。只有每天德业兼修,日日精进,才能让自己接近尽善尽美……” “做人首先要立志。让自己有一个永远心驰神往的境界。青春给予我们无限的活力,我们何不把智慧播进沃土,把汗水洒满行程。自强不息地去创新追求呢?……” “在生命的旅途中,拼搏已经真正地开始,虽然有时雨雪霏霏,有时杨柳依依,但我们都要心平气和地奋斗下去,酸甜苦辣俱为营养,得失成败都有收获……” “在这个世界上,唯一宝贵而又不会贬值的,是一个人的学识。学识。将伴随人的一生,如同光芒四射的烛光,把人生之路照得耀眼通明,引导我们用智慧开启未来的大门,用双手创造生命的瑰丽……” 文摘“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国库的殷实,不取决于城堡的坚固,也不取决于公共设施的华丽,而取决于这个国家国民品格的高下。”人生应该树立一个高尚的目标,“不向上看的人,往往会向下看;精神不能在空中翱翔,就注定要匍匐在地。”一个人的品格如何,取决于他的道德认识的程度、道德感情的强度和道德信念的坚定性,高尚者的丰碑是他们自己的美德。“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加强道德修养,是高尚品格形成的关键因素,道德修养决定着品格的本质。 社会实践是铸造品格的熔炉,一个人的品格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其优劣高低也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来检验,“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因此,我们应注重在实践中培育和优化自己的品格,让自己的所作所为留下高尚的标记。一个人不必慨叹生命短暂,“问题不在于你的寿命有多长,而在于你活得有多高尚”,我们怎能不向着高尚大步迈进呢?以义导利君子役物 战国时期,齐国贤士鲁仲连游历赵国,正逢秦军围攻赵国国都邯郸。魏国迫于压力,派辛垣衍到赵国劝赵王尊秦为帝,以求秦国罢兵。鲁仲连阻止赵王屈辱求和,斥责辛垣衍的为虎作伥,并出谋划策,说服且促成赵、魏两国联合抗秦,秦国因此而撤军。事后,赵国平原君要封赏鲁仲连,鲁仲连再三辞让,面对奉上的千金之礼,鲁仲连哈哈大笑地谢绝:“杰出之士所以被天下人崇尚,是因为他们能替人排除祸患,消释灾难,解决纠纷而不取报酬。如果收取酬劳,那就成了生意人的行为,我鲁仲连是不忍心那样做的。”于是辞别平原君而去。晋代诗人左思曾以“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称赞鲁仲连的“义不帝秦”风范。 人生天地间,转瞬来去。活着,就应该珍惜时光,尽情地享受生命,细心地体验生活的美好。其实,人在生命的旅途中,能够满足自己的可以很多,也可以很少。人的生命价值如何,这就要看自己懂不懂“事业文章,随身消毁,而精神万古不灭;功名富贵,逐世转移,而气节千载如斯”的道理,能不能睿智地崇尚精神追求之“义”,正确地谋取物质追求之“利”。 “事无大小,皆有义利。”“义”与“利”,存在于每个人的生活与工作之中,义利关系是一切社会发展中,所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对于人类社会具有永恒的意义。自古以来,虽然人们对义、利有各种不同的认识,但“以义导利”,“义主利从”,总是处于一种主流观念地位。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孔子主张“见利思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子也说过:“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 据《南宋群贤小集》记载,宋代宰相韩健胄当权时,极力网罗四方名士作为自己的党羽。他曾筑南园,企图拉拢诗人杨万里为他写篇《南园记》,并许以高官厚禄。但杨万里见利思义,断然拒绝:“官可弃,利不取,记不可作也。”韩侂胄很是生气,只得改令他人作记。韩伲胄当权15年,杨万里赋闲在家15年,始终不肯趋附于他。 我们不能因为贪恋利益的灯盏之闪,而熄灭了心灵的信仰之火,暗淡了精神的理性之光。一个人认清了“义”与“利”的辩证关系,就能知荣辱,懂取舍,明得失。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