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丽水地区历史最悠久的县(市) |
释义 | 松阳建县东汉建安初年,为处州建制之始,现今丽水地区的各个县市以及金华、温州的部分县市均由松阳辗转分置,历史上曾是浙江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悠久、人文鼎盛。县内至今仍相当完整地保留着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 松阳概况松阳古城内的明清商业街上商肆连绵、坊塔散缀、贸易发达、古风依旧,俨然当代的『清明上河图』。位于古城西部的延庆寺塔,建于北宋咸平年间,塔藏舍利,秀美精绝,被称为『江南稀宝』。登塔远眺,山光水色、田园农舍尽收眼底。 神奇美丽、古朴迷人的松阳古县,地处浙江南部,瓯江上游,是闽浙山地绵绵群山之中的一颗未经雕饰的天然宝石。这里拥有浙江南部最大的山间盆地—松古平原,四周群山环绕,重峦叠嶂,中部坦荡如砥,一马平川,秀美的松荫溪从中汤汤而过。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松阳自古以来就经济殷实、民风淳朴、社会安宁的社会环境。早在唐宋时期就被誉为『世外桃源』。盛唐诗人王维曾有『按节下松阳,清江响铙吹』的动人描摹,宋代状元沈晦更有『唯此桃花源,四塞无他虞』的衷心赞叹。 松阳历史沿革松阳县始建于东汉建安四年(199年),分章安县南乡置松阳县,属会稽郡,是丽水地区建置最早的县份。 三国吴太平二年(257年)置临海郡,松阳隶之。 东晋太宁元年(323年)属永嘉郡。 隋开皇九年(589年),析松阳县东乡地置括苍县;同年,置处州,松阳属处州。十二年,处州改括州,松阳隶之。大业三年(607年)改括州为永嘉郡,松阳属之。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松阳为松州,括州置总管府;七年,改都督府,松州均所辖。八年复改松州为松阳县;遂昌入松阳县。景云二年(711年),遂昌复从松阳析出。天宝元年(742年),改括州为缙云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括州,松阳均所辖。二年,析松阳县南乡地置龙泉县。大历十四年(779年),括州改处州,松阳隶之。 五代后梁开平四年(910年),改松阳县为长松县。后晋天福四年(939年),改长松县为白龙县。 宋时“有五乡、松阳一镇”。 北宋咸平二年(999),白龙县复改为松阳县,县名一直沿用至今。 元至正十三年(1353),松阳属处州路。至正十九年,改处州路为安南府,不久复为处州府,松阳均所属。 明清松阳属处州府。清宣统三年(1911年)11月,辛亥革命后,置处州军政分府,松阳隶之。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撤处州军政分府,实行省县两级制,松阳县省辖。三年,置瓯海道,松阳为所属。十六年,废道,复为省县两级制,松阳仍为省辖。二十一年6月,置第十一县政督察区;10月,改置第二临时特区,松阳均隶之。二十四年6月,第二临时特区改为丽水行政督察区。二十年4月,又改称第九行政督察区,松阳属之。三十四年4月,改置第六行政督察区。6月,改称第七行政督察区,至三十八年5月,松阳均所属。 1949年5月松阳解放。8月,设浙江省第七专区;10月,改称丽水专区,松阳均所属。1952年1月,丽水专区撤销,松阳县属衢州专区。1955年3月,改隶金华专区。 1958年11月2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松阳县,原辖境域并入遂昌县。 1963年复属丽水专区。 1982年1月30日,国务院批准复置松阳县,属丽水地区,现属丽水市。 1997年全县设5个镇、15个乡(其中1个畲族乡)、400 个行政村、17 个居民区,228678人,其中畲族6226人。 松阳文物古迹延庆寺塔 位于古城西部,建于北宋咸平年间,塔藏舍利,秀美精绝,被称为“江南稀宝”。登塔远眺,山光水色、田园农舍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石仓历史文化保护区内,连绵耸立着30多座规模宏大的清代古民居,民居主人均为福建移民,迁浙入松三百余年,至今仍操闽语循闽俗,是访古研幽的理想境地。 汤兰公所 汤兰公所又称兰溪会馆,在西屏镇中弄内。系清嘉庆14年(1809),汤溪、兰溪籍在松阳的布业染坊商集资兴建。面积1100平方米,落地大柱88根。结构独特。造型壮美,雕刻精细,兼具明、清两代特色,是研究这一过渡时期建筑结构的演变,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证参考价值。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黄家大院 出松阳县城,往西北方向2公里处有个乌井村,一进村就能看到一组高低错落的马头墙翘首耸立,气宇轩昂,这就是堪称一绝的木雕艺术殿堂——松阳黄家大院。 黄氏家族经过近百个春秋的苦心经营成为当地的望族,于同治年间开始在后院兴建“梅兰轩”和“竹菊轩”两座楼房。又于光绪年间在中院建起一座“武扶技楼”,并于民国七年投资55000块银元在前院兴建一幢规模豪华的“百寿厅”。前院“百寿厅”俗称“七间”,为三进七开间,面阔27.6米,进深33.8米,厅中172根柱子井然并列。置身“百寿厅”,仿佛在艺术的长廊徜徉。厅内雕梁画栋,技艺精湛,均以“寿”字为主题,牛角和雀替上的200个篆休“寿”字,笔法无一雷同。 后院主体是梅兰竹菊厅。门额、柱础的刻花,均围绕这一主题,尤以窗棂上的雕刻最为细致精微,出神入化。窗格之间嵌有小若指尖的蝠、蝶、鱼、石榴及雀、鹿、蜂、猴图案,栩栩如生,惟妙惟肖。雀替上还有一组劳动场景的雕刻,有砍柴的樵夫、锄禾的农夫、垂钓的渔夫等。 青云塔 青云塔在县城东南5公里,阳溪乡音蒙村附近。取意“青云得路”而名。又因坐落在青蒙山上,故亦称青蒙塔。明万历年间 (1573一1620)知县林大佳捐资兴建,六角七层。这种砖木结构时代特征明显,对研究古代高层建筑技术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该塔原为“松阳十景”之一,名“塔溪绿涨”,古塔、古木与山水浑然一体,交相辉映,显得更加古朴雅致,熠熠生辉。现系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詹士兄弟进士牌坊 詹士兄弟进士牌坊在松阳县城东下马街,建于明弘治九年(1496),为成化丙戌科进士詹雨、弘治丙辰科进士詹宝兄弟所立。青石雕刻,仿木结构,四柱三间石楼,歇山顶。坊高8.52米,面阔6.9米,额榜两面分别阴刻“兄弟进士”、“父子贤科”。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名人松阳十大历史名人 张玉娘,叶法善,叶梦得,沈晦,王景,詹雨,高焕然,刘德怀,陈凤生,祝更生 叶梦得 叶梦得(1077--1148),字少蕴,号石林居士,苏州吴县人。绍兴四年进士。翰林学士、吏部尚书、龙图阁直学士。能诗工词,词风早年婉丽,中年学东坡,南渡后多感怀国事,转向简淡宏阔,晚年简洁。著有《建康集》、《石林词》、《石林燕语》等。 叶法善 叶法善(616-720)字道元,古市镇人。其曾祖父道兴、祖父国重、父亲慧明,三代皆为道士。叶法善自小便受到道家思想的熏陶,深刻领会了道教的精义并熟练掌握了炼丹之术。 唐显庆年间,信奉道教的唐高宗闻听法善的名声之后,诏他入京,留在宫中奉为法师。当时,高宗曾下令广召天下方术之士,准备合炼“神丹”,以求长生不老。法善深知金丹含有毒素,对身体无益,于是竭力劝谏。高宗接受了他的意见,并命他裁办此事,法善遣退了90余人,合炼长生不老神丹之事就此停止。叶法善自高宗、武则天、中宗、睿宗历时50年,始终未曾失掉皇帝的尊宠。唐玄宗执政后,更加信任叶法善,称他“有冥助之力”。唐先天二年(713),拜其为鸿胪卿,后又封越国公,但法善不为爵位尊贵所动,仍愿为道士,只是奏请在故乡卯山建道观,唐玄宗准奏,并赐名“淳和仙府”。 开元八年(720),叶法善老死在长安景龙观,享年104岁,唐玄宗为此专门作了《叶道元尊师碑记》悼念他。 张玉娘 张玉娘(1250-1276)字若琼,号一贞居士,西屏镇人。她出身于仕宦之家,自幼聪慧,文才出众,尤其擅长诗词,当时人都把她与汉代女文人班昭相比。 张玉娘生于南宋1250年,卒于1276年,她生活的时代正是南宋即将亡国之时,她虽然身在深闺,却心驰千里,关心战乱年代的国家和百姓的命运。她饱学多才,擅长诗词,诗词题材和风格也迥然相异,既有清新自然、感人至深的爱情诗,又有气势磅礴、壮怀激烈、描写反抗异族侵略的豪放诗,表现出她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遗作《兰雪集》辑录了她的存诗117首、词16阕。她凭诗作《兰雪集》和具有传奇色彩、堪比“梁祝”的爱情故事,数百年来一直被世人传颂。 历代有识之士很看重张玉娘的诗词和为人,对她的诗词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元代,张玉娘生前所著《兰雪集》遗稿传入京师。学士虞伯生阅读了她的诗,当读到“山之高,月出小,何皎皎!我有所思在远道,一日不见兮,忧心悄悄”时,不禁赞叹:“可与风、雅、颂并称,岂妇人女子所能及耶?选”清顺治年间,戏曲家孟称舜将其事迹写成传奇《张玉娘闺房三清鹦鹉墓贞文记》,后与《西厢记》、《牡丹亭》、《娇红记》并称四美,由纪晓岚负责编纂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为其立传介绍。近代和现代有许多著名学者对其作品和生世与当时社会作为学术研究课题著文评价,把她和李清照、朱淑真等人被并称为“宋代四大女词人”。 王景 王景(1337-1412)字景彰,号常斋,元末明初松阳县人,少时便聪敏异常,博览群书。所写文章高深雄健,深得古人文风精髓,当时被赞誉为“上继屈宋,下并班马”。 明洪武四年(1371),考中举人,并被授予怀远教谕。当时天下初定,学校待兴。王景与县学诸生员披荆斩棘,兴建学宫,讲授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学生多有成就。不久,王景应诏入朝,拟《藩王朝观仪》、作《京城钟鼓楼记》。明太祖皆亲自批阅,而后升任开州知府,任职期间奖励农桑,均免徭役,执政公正严明,百姓安居乐业。由于政绩显著,又被提拔为山西右参政。王景在山西任职期间,勤政爱民,革清吏弊,却不幸因触犯权贵被贬至云南临安。虽生活困顿,箪瓢屡空,但他并不介意,每天读经史书籍自娱自乐。 明成祖继位后,王景被朝廷重新召回京城,授予礼部侍郎兼翰林院学士,掌管朝廷诏书拟写和重大活动记录等事务。当时朝廷“诏敕皆出于景”。在此期间,王景还参与了我国最大的一部史书《永乐大典》及《太高祖皇帝实录》的编撰工作,王均为总编。永乐十年(1412),王景因病去世,留有《玉堂稿》、《南诏稿》传世。 高焕然 高焕然(1861-1934)字昕斋,号鲁才,象溪镇象溪村人,幼年尊师好学,博览群书。清光绪三年(1877),在科举中考中贡生头名,十一年(1885)考中乡试,二十四年(1898)考中进士,先后出任广东长宁、灵山知县。因性格耿直,得罪上司,被免官职。高焕然并未因此消沉,反而更加勉励自己,说:“官可不做,人不可不为。” 此后,他游历广东、广西诸省和南洋诸国,大大开阔了眼界。回国后,协助商务大臣张振熏创办学堂,开辟东关码头,巩固与越南的边防。建功复职后,担任钦州直隶州知州。任内总揽管务,督带新军,常亲自到村庄里去访问民间疾苦,考察地方利弊。宣统三年(1911)夏,担任钦州知府。上任不久,暴发了武昌起义,清政府被推翻,于是他回到家乡象溪居住。 返乡后,他极力劝读,民国二年(1913)与族兄创办象溪初级小学,民国十四年(1925),受当地贤士大夫们的推举,担任《松阳县志》的总编。高焕然实事求是,细心考证,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尽心编辑此书,书成后,深得各界人士好评。 刘德怀 刘德怀(1873-1930)字钟玉,赤寿乡界首村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东渡日本,入明治大学研习教育,是松阳第一位留学生,在日本期间参加孙中山先生创办的同盟会。学成回国后,提倡实业,兴办教育,倡议女子天足。光绪三十一年(1905)创办震东女子两等小学堂,开处州女子教育之先河。后参与王金发等筹划发动的浙东起义,参加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斗争,是松阳辛亥革命元老。1911年处州光复后,任处州军政分府民政局长。民国5年(1916)任县视学,民国7年(1918)任县学务委员,为倡导松阳新学不遗余力。 陈凤生 陈凤生(1902-1935)又名子荣,安民乡安岱后村人。年轻时曾在杭州、上海经营药材生意。1929年返乡。因受闽北农民暴动的影响,逐步倾向革命,并在松、遂、龙三县边境建立以贫苦农民为基础的“青帮”组织。 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到达浙西南。陈凤生主动迎接红军进驻安岱后村,并提出参加红军和共产党。同年6月,他被任命为松、遂、龙游击队总指挥。7月22日,玉岩区苏维埃政府成立,他担任区政府主席,后又任中共玉岩区委书记。在他的带领下,浙西南革命斗争开展得如火如荼。9月开始,国民党当局调集7000多人,疯狂“围剿”浙西南革命根据地。9月19日,陈凤生率游击队配合红军进行顽强抵抗,后弹尽粮绝,被迫分散活动。敌人为抓获陈凤生,对陈的亲属和邻居进行迫害。为不连累乡亲,陈凤生毅然主动现身,并慷慨陈词:“一人做事一人当,我为民族解放,穷人翻身,死而无憾,陈凤生在此!” 陈凤生被捕后,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视死如归,始终不泄漏党的机密,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1935年12月22日,他英勇就义,年仅34岁。 钟松 钟松,别号常青,又名松根,1900年8月25日(农历八月初一)出生于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樟溪乡钟家村(现福村)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 1922年,他从浙江省立第十一师范学校毕业后,就在家乡樟村小学(现樟溪乡中心小学)教书。后报考黄浦陆军军官学校第二期炮科学习,继而到陆军大学将官班、陆军军官战术学校三期、陆军指挥参谋大学及国防大学连战系三期学习。 1925年,国民革命军东征北伐时,历任黄浦五期入伍生连连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炮兵连连长、营长,陆军21师、3师中校营长,参加过南昌、蚌埠、徐州、济南战役。因北伐有功,提升为上校团长,副旅长。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任陆军独立20旅旅长,率部防守上海吴淞口及虹桥机场一带,喋血抗战。与陆军61师就地整编后,升任少将师长。继续参加上海“八·一三”中日会战,授于华胄荣誉勋章。次年,率部援兰封,与日军土肥原部作战。1940年,日军猛攻中条山,钟松率部解救第9军之危。1943年,任第九军副军长,率部进攻云南芒市日军,歼敌千余,授青天白日勋章,并升任第36军中将军长,继授忠勤勋章、胜利勋章。解放战争中率第36军随胡宗南进攻延安,后惨败而逃,曾被彭德怀称为“打不死”。 1949年,钟松任第五兵团副司令官兼第36军军长,第十三编练司令官及西安警备司令。 1950年到台湾,1953年,任“浙江时省政府代主席。1968年退役,退役时系中将级军长。1970年,离台去荷兰定居,与子女团聚。 1988年3月16日,钟松先生携儿子钟长安(美籍华人)首次回到松阳探亲。回乡探亲期间,参观了松阳一中、县实验小学、樟溪乡中心小学,为松阳一中题写了“困学出真知” 五个大字。拜见了松阳县委、县政府、县委统战部、县侨务部门等单位的领导。同时,还主动捐赠人民币一万元给樟溪乡钟家村修路。 钟松先生于1995年3月7日在在荷兰逝世,享年九十六岁。 历史事件松阳丽水两县起义 1949年3月14日,丽水县卫总队副总队长胡允孚以下官兵300余人在碧湖起义,松阳县长祝更生、丽水县长张慕槎率部起义后发出松阳丽水两县起义通电。丽水起义后,分别建立中共丽宣工委(4月改称处北县委)、丽水县政府(4月改称处北县政府)、丽缙永武人民游击支队。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