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丽山村
释义
1 江苏省溧水县东屏镇丽山村

丽山村在江苏省溧水县东屏镇偏北面,离东屏镇3公里,夏方公路穿村而过,全村总面积10.9平方公里,现有人口3296人,1068户,现辖22个自然村,34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3个党支部,103名党员,耕地面积8800亩。区域位置比较偏僻, 水资源短缺,以丘陵地形为主,是典型的丘陵地区的农业村

丽山村土地资源比较丰富,闲置的荒山、荒地比较多,搞一些小型的工、农业企业比较适宜,也是以后发展的潜力优势。2002年该转让400多亩“四荒”土地开办生态果园,开始了农业开发绿色致富之路。经过3个多月的土地平整,2003年春天,来自山东、江西等地的雪枣、梨枣、西梅、石榴等优质林果全部栽种成活,全部都是优特品种,主品种雪枣达到了200多亩,2万多株,成为溧水乃至全市最大的雪枣园。在果园管理中,全部采用无公害标准,打造一流品质。果树管理基本采用农家肥,不用农药,保证果实的绿色品质。生态园里,果树成林,鸡鸭成群,鱼虾满塘,形成了良性循环的生态链。经过一年多的精心养护,雪枣已初步见效,硕大的雪枣压满了枝头,昭示着来年的丰收。雪枣味美甘甜,含糖量居各类果品之首,富含维生素和18种氨基酸,单品重量最重达75克左右,市场前景十分广阔,盛产期亩产将达到两到三百斤,效益十分可观。此外,东宝生态园的商标注册工作也将启动,借此打造自己的品牌,增加企业知名度和影响力。在东宝生态园的带动下,丽山村的不少农户也纷纷效仿,栽种雪枣等果树,每亩可给农民增收上万元。

2008年,该村进一步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投资达20余万元完成了上桥片的二次改水工作,开挖当家塘两座完成土方近7千方,新增闭路电视100余户,顺利完成了新农保和新农合工作(2008年全村群众仅新农合就收益20余万元),为方便群众出行新建小农桥两座,对上桥自然村进行了整治等工作。

2008年村级综合实力在全县排名54位,上升5位,实现村级可支配收入79.3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644元。

2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金谷镇丽山村

丽山村位于金谷镇政府驻地西4公里处,龙潭溪左畔。原属元口村,1992年8月析出为独立村。村委会设在丽山。村民主要为林姓。

安溪县金谷镇丽山村概貌

丽山村系泉州市安溪县金谷镇,位于安溪县西北部,距镇址6公里,东与元口村交界,南、西与蓬莱镇联盟村、新美村接壤,北隔一条河与三元水泥厂相望,三面环山,一条河阻隔,是一个偏辟的村落。土地面积0.5平方公里,现全村人口630人,165户,4个村民小组。

[村风村貌]我村解放前是地下党,游击队活动基地。解放后,被评为老区基点村,当时交通极为不便,单纯农业生产经济,各项经济发展不快。一九八九年,村老干部发动群众,投工投资,筑起丽山村大桥,修建了村级道路。随着改革开放的热潮,经济得以突飞猛进,原小土泥路交通不便,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要致富,先修路”,在村主干的积极争取下,上级政府拨出部分资金 ,诸位族亲热心公益事业慷慨资助,于2004年秋,铺设了水泥路面。

[历史人文]际下始祖,林珊公自河南入闽,定居金谷镇丽山村,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林珊公戌马一生,忠秉报国,无私无畏,清正廉洁,功勋卓越,声名远播,授唐皇封为:公禄大夫、太子太父之职,安溪官桥涂塘林氏宗祠被例入文物保护之一,宗词重建于2003年,雄伟壮观。

[物产经济]特色产业,1993年前,在村主干的带头下,发动村民向山发展,开恳茶园,对村茶叶生产进行统一领导,统一协调,精心组织,加强领导,大力发展茶叶生产,有效改善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走向致富奔小康道路,开展了生活宽裕,乡风文明,和谐健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 云南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茂山乡丽山村

该行政村隶属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茂山乡,地处茂山乡北边,距乡政府所在地9公里,到乡道路为柏油 路,交通方便,距县27公里。东邻团街乡,南邻永定,西邻斗乌,北邻云龙乡。辖17个自然村、26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1167户,有乡村人口4810人,其中农业人口 4810人,劳动力2500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800 人。

全村国土面积26平方公里,海拔1840米,年平均气温15.2 ℃,年降水量1020毫米,适合种植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3885亩,人均耕地 0.8亩,林地24100亩。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76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25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养殖业为主。

自然资源

全村有耕地总面积3885亩(其中:田2188亩,地1685亩),人均耕地0.8亩,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烤烟、油菜、小麦等作物;拥有林地24100亩,其中经济林果地350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73亩,主要种植板栗、酥梨、红杏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165亩,其中养殖面积36亩;草地2100亩;荒山荒地3652.4亩,其他面积 5295.5亩。有天然红砂石资源。

基础设施

截止2006年底,该村已实现通电、通水、通电话、通电视,无路灯。全村有350户通自来水,有58户饮用井水,有759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54.6%)。有1167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850 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73%);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950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660户(分别占总数的30%和70%)。

该村到乡道路为柏油路;进村道路为水泥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0.3公里,距离集贸市场0.3公里。建有 集贸市场1个,全村共拥有汽车37辆,拖拉机10辆,摩托车21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2750亩,有效灌溉率为70%,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210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46亩。

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150户;装有太阳能农户130户;建有小水窖140口;已完成”一池三改“的农户150户。全村有6个自然村已通自来水;有17个自然村已通电;有13个自然村已通路;有17个自然村已通电视;有17个自然村已通电话;有13个自然村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该村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160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36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913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58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农村经济

该村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766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470万元,占总收入的61%;畜牧业收入198万元,占总收入的25.8%(其中,年内出栏肉猪2500头,肉牛150头,肉羊260头);渔业收入3万元,占总收入的0.4%;第二、三产业收入276万元,占总收入的36%;工资性收入90万元,占总收入的11%。农民人均纯收入 1425元,农民收入以种养殖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90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80人(占劳动力的3%),在省内务工75人,到省外务工5人。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18:2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