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荔枝蝽 |
释义 | 荔枝蝽,学名 昆虫纲,Tessaratoma papillosa(Dmry)半翅目,属于荔蝽科Pentatomidae。果树害虫,主要为害荔枝和龙眼;也为害其他无患子科植物。成虫体长25毫米左右、体盾形、黄褐色。中国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 基本信息【害虫名称】荔枝蝽 【目】半翅目 【科 名】荔蝽科Pentatomidae 【寄主植物】荔枝、龙眼等无患子科植物 荔枝蝽又名荔枝椿象。果树害虫,主要为害荔枝和龙眼;也为害其他无患子科植物。成虫体长25毫米左右、体盾形、黄褐色,腹面被白色蜡粉,有臭腺,开口在胸部腹面中后胸交接处。卵圆球形,长2.5~2.7毫米,淡绿色,化前变为深灰色。若虫体色红黑相间。 中国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也见于南亚、东南亚国家。一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树上浓郁的叶丛或老叶背面越冬。翌年3、4月恢复活动,产卵于叶背。5、6月若虫盛发为害。若虫共5龄,历时约2个月,有假死习性,多数在7月间羽化为成虫,天寒后进入越冬期。若虫和成虫刺吸荔枝和龙眼的嫩梢、花穗和幼果的汁液,导致落花落果。如遇惊扰,常射出臭液自卫,沾及嫩梢、幼果局部会变焦褐色。 为害症状成虫、若虫均刺吸嫩枝、花穗、幼果的汁液,导致落花落果。其分泌的臭液触及花蕊、嫩叶及幼果等可导致接触部位枯死,大发生时严重影响产量,甚至颗粒无收。 防治方法①农业防治。人工捕捉,冬季低温时期(10℃以下),荔枝蝽受冷冻,不易起飞,突然猛力摇树枝,使越冬成虫坠地,集中烧毁;利用平腹小蜂防治荔枝蝽。②化学防治。早春越冬成虫尚未大量产卵前,喷洒敌百虫液(800~1000倍),消灭越冬成虫。若虫期喷第2次药,大量消灭3龄若虫。虫口密度大的地区全面喷药;虫口密度小而开花果树又不多的地区,重点施药;大面积连片荔枝区,用飞机防治。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