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荔枝茸毒蛾 |
释义 | 昆虫名,为鳞翅目,毒蛾科。分布于广西、广东、福建、海南等地。幼虫食性较杂,主要危害桉树、相思树、荔枝、龙眼等多种林木、果树和花卉。小龄幼虫取食寄主植物新梢、嫩叶,大龄幼虫取食转绿后的叶片、花穗,还可咬食将近成熟和已经成熟的荔枝果实的皮部、果肉等。 中文学名:荔枝茸毒蛾 拉丁学名:Dasychira sp.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纲:昆虫纲 Isecta 目:鳞翅目 科:毒蛾科 种:荔枝茸毒蛾 分布区域:广西、广东、福建、海南等 形态特征成虫雌虫,蛆形,头部小,腹部较肥大,尾端平截;体长13.4毫米,体宽7.5毫米,浅黄褐色;头被棕褐色短茸毛;触角短小,锯齿状;胸节和胸足均短小;腹部较粗长,各节被浅棕褐色茸毛,第5-8节背中央呈带状光裸。雄成虫,体长7-8毫米,翅展22-23毫米;全体灰褐色;触角羽毛状,栉齿黑褐色。各足均生有毛丛。前翅较狭长,棕褐色,翅脉上为淡灰白色,中室后端横脉处有一条深黑褐色的新月形斑纹,端线由灰黄白色的小点组成。后翅较宽大,深棕褐色。 卵扁球形,纵径和横径分别为0.6和0.7毫米,灰白色,表面光滑略有光泽,顶部凹陷。 幼虫大龄幼虫体长最长时可达31-34毫米,身被深红褐色带小刺状的长、短毛。头部黄色至浅红褐色;前胸背面的第10毛瘤玫瑰红色,上生一束向前斜伸的黑褐色带小刺状长毛。胸部各节背面中央有一条灰白色的纵带;第1-4腹节背面的第1、2瘤合并,上各生黄白色背毛刷,其中第1、2节还生有特别浓密的黑色刺毛纵,各体节上的毛瘤、刺毛为淡黄或淡褐色;体侧各有一束锥状的白色(第1、2腹节外侧)或灰白色的刺毛平向处指。臀板上有1丛向后上方延伸的灰褐色或浅褐色长毛。气门下线深红色。蛹:雌蛹体长约13毫米,浅黄绿色;各体节背面布有刚毛,第2、3腹节背面两侧各有一个突起的小腺体;雄蛹纺锤形,初期黄白色,后期深褐色。 发生特点1年发生代数未详。在广西南部地区全年均有幼虫活动,冬季也可见各种虫态,无真正越冬现象。一般春季世代历期较长,蛹期约26天;4-5月世代历期较短,蛹历期5-6天。雄成虫有趋光性。雌成虫交尾后将卵成堆状产在蛹茧上,在日均温26-27度时,卵历期6-7天。初孵幼虫停息半天后即分散活动,取食嫩叶或花器;大龄幼虫食叶呈缺刻,害虫高密度时可将全树叶片吃光;大龄幼虫还可为近成熟或成熟的荔枝果实。雌性老熟幼虫化蛹前,先吐丝粘连茸毛结成一个薄茧再化蛹其中。每年4、5月害虫种群数量较大,8、9月害虫种群密度也较高,是害虫对寄主危害的两个高峰期。 主要控制技术化学制剂防治:抓紧害虫尚未扩散蔓延、处在虫源地、还在低龄幼虫阶段,及时用药扑杀,可起到治点保面、有效歼灭害虫的目的。可先用的农药有:喷撒2.5%溴氰菊酯粉剂、或喷撒2.5%敌百虫粉剂;或喷洒50%辛硫磷乳油、或40.7%毒死蜱乳油、或50%杀螟松乳油1200倍液;或90%敌百虫晶体1500倍液;或20%丁硫克百威乳油、或20%丙硫克百威乳油1500-2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或2.5%功夫乳油、或10%氯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