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礼之用,和为贵
释义

出处

有子曰:“礼(1)之用,和(2)为贵。先王之道(3),斯(4)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5)之,亦不可行也。”

_____《论语,学而第一》

注释

(1)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2)和:调和、和谐、协调。

(3)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文、武,周文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4)斯:这、此等意。这里指礼,也指和。

(5)节:节制,和前面的礼字是分开的。

译文

有人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剖析

“礼之用,和为贵。”原意是说周礼所达到统治者与奴隶主们之间一种和谐作用.而这“和”的意义,从它描述的“先王道”中我们知道,从奴隶社会开始,统治者与奴隶主贵族,为了达到不必互相争抢土地粮食,实行了共田式的“公社制”,由此能共同治理,共同奴役下民,由此产生了他们之间的“公”的概念,形成了他们这“和谐”的现象.有子,是儒家始祖孔子的学生,在孔子的学生当中,他算是很会领悟周礼要素的人.然而,从传本《论语》中我们看到,这句话“和”的概念,在里面并不是孔子的强调,反之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就是不合乎周礼思想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就算是老子那样的说道者,他也认为不值得与他一起讨论,这些在礼崩乐坏的情景下,孔子认为部分官家与奴隶主贵族脱离了周礼,变成只为利的小人,已经不能与他们为谋,是可以理解的:而《论语》中孔子还有一句“君子和而不同”有人说这是孔子是强调有子说的这个“和”,这种就不符合孔子在当时,对不同思想者坚决不宜与谋的态度的,这句子应该是孔子在向学生陈述,分清当时的君子与小人无奈共事的现象,这“和”是只讲一种相应,而不是有子这句“和为贵”的“和”。因此说,此后的人把有子理解原来周礼这句“和为贵”转接到孔子身上,大篇思想论述,那么当时孔子的与不同思想的人不与谋的理念,与这种有子理解周礼作用的“和”就产生矛盾.

概述

“礼之用,和为贵。”是儒家认为,如果用他们认为完美的周礼制,就可达到上层的和谐的治世思想。不错,当时西周的表象,礼确是使达到当时官家奴隶主们的和谐,但真正回看西周历史时,却不是主因礼制才会出现儒家认为靠意识形态约束的和谐.首先周朝的建立,周武王以武为先,推倒不同治理思想的商朝,又以武加强震慑下民,对邦国保持武力牵制,如此根据当时情形才列出相应的礼制,总的来说周朝是以武为先.也就是说西周的治理是先手段排除不和谐状态,然才根据当时实际情况产生出相应的礼制,礼制也只是一种符合当时时势的调理剂.但后来儒家却拿周朝的不同情形产生的周礼,强加在不同情形的朝代,引发混乱,如此儒家也就是寓言说的“刻舟求剑”理念.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3:2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