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礼仪修养 |
释义 | 定义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简言之,礼仪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修养是在日常生活形成。 简介塑造人的形象就称之为礼仪。礼者,敬人也礼多人不怪。礼与仪互为因果,仪是礼的表现形式。礼仪修养即礼仪达到的一种程度。 讲究礼仪并非是个人生活小节或小事,而是一个国家社会风气的现实反映,是一个民族精神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礼仪的六个基本特征;共同性、继承性、统一性、差异性、阶级影响性、时代发展性。 礼仪的四个原则是什么:尊重的原则、遵守的原则、适度的原则、自律的原则。 礼仪的四个功能是什么:沟通功能、协调功能、维护功能、教育功能。 作用礼仪对社会的作用是什么:对社会来说,礼仪能够改善人们的道德观念,净化社会风气,提高社会文化素质。 礼仪对个人的作用是:对于个人来说,礼仪可以建立自尊、增强自重、自信、自爱、为社会的人际交往铺平道路,处理好各种关系。 图书信息书 名: 礼仪修养 作 者:王景华,邹本杰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8-1 ISBN: 9787303113644 开本: 16开 定价: 16.50 元 内容简介为贯彻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新一轮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德育课新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当前中职学生的实际,结合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中职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需要,我们组织编写了。《礼仪修养》这本教材,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礼仪类课程的教学用书,以期进一步加强中职学生行为养成教育和文明礼仪习惯的培养,使学生掌握礼仪常识、养成优雅行为、形成和谐人际关系,初步具备文明、礼貌、优雅的职业素质,从而为求职谋业、走上职业岗位、增强竞争力以及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教材的编写贯彻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精心选择具有针对性的礼仪知识和行为规范要求,体现鲜明的职教特色,注重基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知识学习与行为训练中实现知行统一。同时,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富有趣味。本教材在内容上作了适当的延伸。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在一、二年级开设,约30学时。既可以开设正式课程,也可以举办专题系列讲座。 目录第一单元 礼仪修养概述 第1课 礼仪概述 第2课 礼仪修养的内涵与内容 第3课 中职生学习礼仪修养的重要意义 第4课 仪容礼仪 第5课 服饰礼仪 第6课 仪态礼仪 第7课 课 堂及师生礼1 第8课 校内活动礼仪 第9课 家庭成员礼仪 第10课 待客与应酬礼仪 第11课 交通礼仪 第12课 公共场所礼仪 第13课 见面礼仪 第14课 交谈礼仪 第15课 餐饮礼仪 第16课 求职礼仪 第17课 职场礼仪 参考文献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