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里根
释义

人名或者物体名字。常指美国总统罗纳德·威尔逊·里根,另有里根号核动力航空母舰,有里根机场,里根图书馆等。“大器晚成”的里根是创下最多纪录的美国总统,他是第一位由影坛跨入政坛的总统;他是当选时年龄最大且最长寿的总统;他是中美两国建交后首位在任时访华的总统;他没有学过经济专业,却创立了“里根经济学”。他是最受共和党人推崇的20世纪美国总统;民主党人最喜欢的20世纪共和党总统。1989年他离任时的支持率高达63%,是继富兰克林·罗斯福1945年去世以来的最高纪录。2005年,他被美国在线探索频道评为“最伟大的美国人”。

中文名:罗纳德·威尔逊·里根

外文名:Ronald Wilson Reagan

别名:Reagan

国籍:美国

出生地:美国伊利诺伊州坦皮科

出生日期:1911年2月6日

逝世日期:2004年6月5日

职业:政治家,演说家,演员,作家

里根

以美国总统里根命名

1. 里根主义

2. 里根号核动力航空母舰

3. 里根国际机场 ,华盛顿首都,美国

4. 里根图书馆 ,Simi Valley,加州,美国

同名的地名

Reagan,McMinn,TN 37874

Reagan,Henderson,TN 38368

里根县,Falls,TX 76680

Reagan,Clinton,IN 46041

Reagan,Johnston,OK 73460

Reagan,Falls,TX

Reagan,McKinney,Collin,TX 75070

Reagan,Shady Point,Le Flore,OK 74956

个人简介

罗纳德·威尔逊·里根(Ronald Wilson Reagan) 1911年2月6日出生于伊利诺伊州坦皮科2004年6月5日逝世于加州洛杉矶贝莱尔。美国政治家,第33任加利福尼亚州州长,第40任美国总统(1981年-1989年)。他也是一名伟大的演讲家。在踏入政坛前,里根也担任过运动广播员、救生员、报社专栏作家、电影演员、电视节目演员、和励志讲师,并且是美国影视演员协会(Screen Actors Guild)的领导人。他的演说风格高明而极具说服力,被媒体誉为“伟大的沟通者”(The Great Communicator)。历任总统之中,他就职年龄最大。他是历任总统中唯一一位演员出身的总统。

中文名: 罗纳德·威尔逊·里根

英文名: Ronald Wilson Reagan

国籍: 美国

出生地: 伊利诺伊州坦皮科

出生日期:1911年2月6日

逝世日期:2004年6月5日

职业: 美国政治家

毕业院校:伊利诺伊州尤里卡学院

主要成就:第33任美加州州长(1967-1975)

第40任美国总统(1981-1989)

身高: 185cm

政党: 共和党

夫人: 南希·里根

前任总统:吉米·卡特

后任总统: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

成就

里根在1980年的选战中击败了现任的吉米·卡特,同时共和党在那年选举中也赢得了26年来首次在参议院过半数的席次。里根推行的经济政策为供应面经济学,被人称为里根经济学,将所得税降低了25%、减少通货膨胀、降低利率、扩大军费开支、增加政府赤字和国债,以暂时解决社会福利的问题,排除了税赋规则的漏洞,继续对商业行为撤销管制,使美国经济在历经1981—1982年的急剧衰退后,于1982年开始了非常茁壮的经济成长。在国内议题上,里根并没有成功的解决如社会福利和堕胎等问题,但他也经由最高法院及其他联邦法院的法官任命而转移了联邦的司法权。他始终强调他对于联邦政府在处理问题上的能力抱持著怀疑态度,尤其是在经济问题方面。他的解决方式是撤回政府的干涉并减少税率和撤销管制,以此让自由市场机制能自动修正所面临的问题。他在就职典礼那天说道:“政府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政府本身才是问题所在。”

他的支持者盛赞他振奋了美国人在1980年面临的低昂士气和挫折感,并且让积极不干预的资本主义体制超越政府的管制。在对外政策上,他大幅度扩张军备,对苏联的政策则由原本的围堵改为直接的对抗。里根在政治意识形态上贯彻了反共主义与民主资本主义。里根任内也经历了数次严重的政治丑闻—并导致不少官员和幕僚被定罪,但他仍然得以安然度过这些危机。

许多的观察家,尤其是美国的保守派,称赞里根是美国得以拖垮苏联的主要功臣。历史学家对此还没有形成共识,一些人认为里根是使苏联于1991年垮台的主要推手 ;一些人则认为苏联于他任内开始的转变,只不过是时间上的巧合。

在里根两届任期结束后,同党的乔治·H·W·布什于1988年的选战中,挟著里根的高昂人气而大获全盛,为共和党60年来首次成功接任的总统。里根的总统任期影响了美国1980年代的文化,80年代常被称为“里根时代”。

他也是唯一一个遭到刺客以子弹击中(1981年3月30日)而得以存活的美国总统。1989年退休后里根定居于加州,在罹患阿兹海默症的10年后,于2004年死于肺炎,享年93岁,并获得了隆重的国葬。 代表作有:`真正的英雄` 于初一年下册第22课

平生简介

里根生于1911年2月6日,在伊利诺伊州坦皮科的一栋公寓里。父亲是天主教的爱尔兰裔人约翰·杰克·里根(John Jack Reagan),母亲是苏格兰-爱尔兰及英国后裔的妮尔·威尔森(Nelle Wilson)。他父亲一方的曾祖父Michael Reagan于1860年代自爱尔兰移民至美国。在他移民之前,家族姓氏原本为Regan。他母亲一方的曾祖父John Wilson,则是在1840年代从苏格兰移民至美国。

里根全家在经过数次迁徙后,于1920年定居在伊利诺伊州的狄克森市(Dixon)。在1921年里根10岁时,里根在他母亲所信仰的基督会教堂受洗(不过里根的哥哥Neil,则跟随父亲成为天主教徒)。在1924年,里根开始就读狄克森市的北方中学(Northside High School),里根往后也都自称狄克森是他的故乡。

在1927年里根16岁时,里根在狄克森周遭的罗克河(Rock River)畔的Lowell Park找了一份救生员的打工工作,他在那里担任救生员长达7年,据说拯救了77名溺水者。里根后来还开玩笑说这些溺水者都没有向他道谢过。未来里根对这段成就相当自豪,还会向白宫的访客们展示挂在总统办公室的罗克河照片。

里根在1928年进入伊利诺伊州的尤里卡学院(Eureka College),主修经济学和社会学,并在1932年毕业。身为学院新生他加入了一次反对减缩学院开支的罢课。在1929年里根加入了Tau Kappa Epsilon兄弟会,后来他回忆起来,认为加入兄弟会的这段经验是学院生涯里最难忘的回忆。他很少花时间在课业上,只拿到了中等的成绩,但他却是校园里许多俱乐部和运动队伍的领导人,而被称为“校园里的大角色”。

里根有著演讲和演戏的天份,这些天份使他被选为那次学生罢课上的新生演讲人。在1932年,里根先后在爱荷华州的WOC广播电台、WHO广播电台担任运动播报员,负责播报芝加哥杯棒球赛,仅依靠著球场传来的收报机文字讯息,在广播室里以他的想像力来报导比赛进行的情况。有一次比赛进行到第九局时收报线突然故障,但里根仍流畅地虚构比赛进行的情况,直到收报线修复为止。

里根 好莱坞

在1937年,当里根在加州担任芝加哥杯进行前的棒球春训播报员时,他进行了一次试镜,获得在华纳兄弟公司(Warner Brothers studio)7年的契约。里根清晰的嗓门、逍遥自在的风格、和运动家的庞大体型使他相当受观众欢迎;他担任的角色大多是B级片里的男主角。他演出的第一部电影是在1937年的Love Is on the Air。到了1939年结束时,他已经在19部电影里演出过。在他担任Knute Rockne,All American中他饰演足球队员George Gipp,由于一句著名的台词“去替Gipper赢一球!”而获得了Gipper这个伴随他一生的昵称。里根自认为为最好的演出是在1942年的Kings Row,饰演一名被截肢了的年轻人,后来他还使用里面的台词“我剩下的身体在哪里?”来作为他自传的标题。其他里根演出过的著名电影还包括Tennessee's Partner、Hellcats of the Navy、This Is the Army,而在Bedtime for Bonzo中则因为他是和一只黑猩猩合演而遭广泛嘲笑。好莱坞的星光步道(Walk of Fame)上也留有他的印记。

里根于1935年被任命为美国陆军的后备军官,并在1941年11月被召集,但由于眼睛患有乱视而没有成为第一线战斗人员。在珍珠港事件后,里根中尉被分派至陆军航空队的电影小组,制作训练和教育用的影片,以充分发挥他演戏的经验。他一直待在好莱坞直到战争结束。

在1950年后期里根较少担任电影角色,改为担任电视节目的演员及主持人。里根在超过50部电视剧中演出过。他在1954年与詹姆斯·迪恩(James Dean)一起在Out of the Night中的演出却相当声名狼藉。里根并于1947年直到1952年、以及1959至1960年间担任了美国演员协会的主席。在1950年后期的其中一年里,里根赚进了高达5,000美元(大约是2006年的800,000美元)。他最后一次正规的演出是在Death Valley Days里担任主持人和演员。最后一次电影演出则是在1964年的The Killers—以欧内斯特·海明威所写的短篇故事改编的电影。在电影中里根饰演一名帮派的头目,这也是他唯一一次扮演反面角色的电影。本来这是拍摄作为电视播放的,但由于太过暴力而改为电影。

婚姻

里根于1940年1月24日与女演员珍·惠曼(Jane Wyman)结婚;他们于1941年生下女儿Maureen1945年收养了1名男婴Michael;接着在1947年生生下一名女儿Christine,但出生后不久便死去。他们于1948年离婚。(里根是唯一一个曾经离婚的美国总统)里根于1952年3月4日再婚,娶了演员南希·戴维斯(Nancy Davis),在同年11月21日生下女儿Patti。在1958年他们生下第二个孩子Ron。

政治生涯

里根原本是民主党的支持者,拥护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和他所推行的新政。在1940年代后期他是哈利·S·杜鲁门的支持者中最知名的一个。到了1960年代初期他改变为在社会上和经济上的坚定保守派,并且在1976年说道:“新政的基础根本就是法西斯主义”。他在政治上最先担任的角色是美国演员协会的主席,演员协会包含了大多数好莱坞的演员,但里根宣称演员协会已经被共产主义渗透了。在这种立场上,他向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Un-American Activities Committee)作证共产主义对好莱坞的渗透。他也暗中监视一些他认为抱持著不忠诚态度的演员,并向联邦调查局密报,他的代号是“Agent T-10”,不过他没有公开谴责他们过。他在公开言论上反对于好莱坞设立黑名单,但在私底下他和第一任妻子珍·惠曼曾于1947年与联邦调查局干员会面,告知一些被他们认为“有嫌疑的破坏份子”。

由于相信共和党更有能力对抗共产主义,并相信他这样做能获得更多政党的支持,里根逐渐放弃民主党的倾向,开始支持共和党的总统候选人—1952年和1956年的艾森豪威尔、和1960年的尼克松。

州长任期

在1966年里根当选了第33任加利福尼亚州州长,击败连任两届的派特·布朗(Pat Brown);并在1970年的选战中成功连任,但他不再连任第三届。里根在1967年1月3日宣誓就任加州州长,在他第一届任期中,他停止政府雇用更多人员,但也批准提升税率以支撑预算。里根对当时反越战的抗议活动采取强硬路线。在1969年于柏克莱加州大学校区的人民公园(People's Park)进行的抗议行动中,里根直接派遣了2,200名国民警卫队前往镇压。

在1971年,他与民主党的议会会长鲍伯·莫瑞迪(Bob Moretti)合作改革加州的社会福利。里根稍早曾反对在1964年的民权法案,和1965年的民权法案投票。但他后来改变了立场,并认为民权法案“如果必要的话,必须动用军事力量来执法”。里根也反对建立更大的联邦水坝—Dos Rios水坝,以免水坝会淹没溪谷的印地安人农场。后来里根和家人一同进行夏季登山,前往考察内华达山脉一处被提议建造高速公路的地点,考察后他便宣布放弃建造的计划。在死刑的议题上,他强烈支持维持死刑,加州最高法院却在People v. Anderson一案的判决中使得1972年以前于加州的死刑宣判全部无效,尽管这个判决后来被宪法修正案所推翻,但这次判决成为里根任内最大的挫折。尽管里根支持死刑,但他在任内颁布了两次赦免和缓刑命令,在里根之后都没有加州州长如此赦免死刑囚犯过。里根任内唯一一次死刑执行是在1967年4月12日,在那次死刑后加州直到1992年为止都没有再执行死刑过。

里根任内还废除了公共的精神病医院系统,改以社区为基础的住宅及医疗来取代非自愿的强制住院,因为他认为那是违反公民的自由。不过从里根任内开始直到其他的继任者,这种以社区为基础的设施一直没有充分实现过。

里根也是第一个以商业用喷射机来作公务旅行的州长,加州政府从塞斯纳飞机公司(Cessna)取得了一架先进的喷射机。他的飞行员Bill Paynter在与里根相识不到6个月内便改为支持共和党,他常告诉别人里根在私底下的表现就跟在电视上一模一样,没有丝毫虚伪。他也说里根不像其他的政府官员或公司领导人,里根会询问他是否方便更改预定的飞行计划,以免耽搁他的幕僚们与家人团聚的时间。里根表现出他将那些替他工作的人和他们的家人都当作自己的家人一般。同时里根的询问也表现了他对于飞行员的经验和专业的尊重。

总统选战

1976年总统大选

里根于1968年首次参与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提名的选举而没有成功。他在1976年再次参与,对手是现任的杰拉尔德·福特,这次提名选举是里根政治生涯中重要的一刻,杰拉尔德·福特被视为是当时共和党内的元老,但里根再次于全国代表大会中以几票之差落败。在全国代表大会上里根发表演说,阐述核子战争的危险及苏联在道德上的威胁,听完他动人的演说后,许多人还表示“很后悔投错票了”。

1976年总统大选的结果,福特被吉米·卡特击败。当选举结果出炉后,选举团依据大选结果进行投票时,出乎意料的有一名共和党的选举人麦克·帕顿(Mike Padden)没有依照誓言投给福特,而转投给里根。有些人认为这突如其来的一票鼓励了里根于1980年再次竞选,不过这种说法并没有获得证实。

1980年总统大选

里根与南希在南卡罗来纳州哥伦比亚市的选战造势活动上,1980年10月10日。在1980年里根终于赢得党内的提名选举,成为总统候选人。尽管里根在最早进行投票的爱荷华州党部会议中输给了乔治·H·W·布什,但他在接下来其他各州的投票中大获全胜。在全国代表大会中,里根原本寻求杰拉尔德·福特搭当副总统,但最后没有实现。相反的里根选择了提名选举中的对手乔治·H·W·布什作搭档。

布什有着许多里根没有的特质——终身的共和党员、战场的老兵,以及曾经担任中央情报局局长、美国驻中国办事处的处长、和联合国大使的国际经验。与里根比起来,布什在经济和政治上的立场较偏向温和派,例如布什就曾将里根所主张的30%的全面减税政策称为“巫毒经济学”。

1980年总统大选的结果。在选战中,威廉·凯西(William J. Casey)主掌里根阵营的竞选计划,他的策略是瞄准当时伊朗人质危机的议题;新闻媒体每天持续报导卡特政府在拯救人质上的无能失败,许多分析家认为这是导致卡特败选的主因。同时,卡特也无能解决当时高涨的通货膨胀和失业,经济成长迟缓,不稳固的石油市场使加油站前大排长龙,更让选民察觉到美国在国防上的弱点。在谈到经济时里根如此说道:“我告诉你们我不能使用萧条这个字眼。让我来告诉你们这些定义,经济的衰退是指你的邻居失了业,经济萧条则是指你也失了业。而经济开始复苏指的则是—卡特已经失业的时候。”

里根在电视辩论上的表现也提升了他的选情,辩论中他看起来比卡特更为自在。当时正是美国通货膨胀和银行利率急速高涨的时期,在回答观众的问题时他做了非常有力的回答:“你觉得你现在的生活比四年前要好吗?”

选举的结果里根在普选上获得43,903,230票,比卡特的35,480,115票高出了10%。而在选举人票上里根则获得压倒性胜利,囊括489张选举人票,卡特则只获得49张。同时那年的选举还使共和党在参议院一举增加了12个席次,成为参议院的多数党,倒转了28年来民主党在参议院保有的多数地位。

1984年总统大选

在竞选连任的1984年美国总统选举中,里根以压倒性胜利击败沃尔特·蒙代尔(Walter Mondale),赢得50个州里的49个州(蒙代尔只取得他的老家明尼苏达州和华盛顿特区)。里根获得将近60%的选票。里根赢得连任的机会一直相当稳固,蒙代尔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发表的演说被视为失误连连,在演说中他说道:“里根会提升税率,而我也会这样做。但他不会告诉你,而我会。”

里根在德州的达拉斯接受了共和党的提名,借著当时美国经济的复苏而支持度高涨。同时他在当年夏天亲自揭幕了洛杉矶奥运会,成为第一位亲自揭幕夏季奥运的美国总统。

1984年的选战也使里根做出他最著名的失态之一,在他于电台准备发表演说时,没有察觉到播音已经开始而开玩笑道:“我亲爱的美国人们,我很高兴的告诉你们今天我签署了一项法案,将会宣布俄国永远为非法状态,我们在五分钟后开始轰炸。”一些人认为在美苏处于如此紧张的状态下发表这种言论,是一件大错误;一些人则引用里根的话来质疑里根在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上的现实认知。其他人则认为,这不过是一个在录音室里意外流出的幽默笑话罢了。这段录音后来还被乐手Jerry Harrison和Bootsy Collins改编为舞曲“五分钟”。

尽管在第一场辩论中里根表现不佳,但他在第二场辩论中回复了优势,并且在整场选战的大多数时候都占据民调的优先位置。里根在1984年选战的的大胜利被许多政治评论者认为这是“里根式民主”转变了传统民主党支持者立场所造成的。

总统任期1981-1989

国内政策

当里根就任后,他先必须解决国内严重的经济问题。当时美国经济面临两位数的通货膨胀(将使得经济计划相当难以预料)以及20%的银行利率(使得大多数人难以抵押贷款),将近800万人处于失业状态。劳工的平均时薪比起5年前下降了5%,而联邦政府征收的个人税率平均则高达67%。国债则将近1万亿元。里根在经济上被视为是自由意志主义者,他主张减税、缩小政府规模、减少对商业的管制,但当时没有人清楚他要如何进行,也不确定由民主党占多数的众议院会不会支持他。

1981年的夏季,联邦政府机场的大量航管人员由于薪资问题和工作环境的争议,由飞航管制员工会(PATCO)领导发起了违法的罢工。里根依照事先声明的警告,开除了所有参与罢工的航管人员。由于这个工会是80年大选中少数支持里根的两个工会当中的一个,里根这项动作在政治上引起宣然大波。

里根第一届任期的主要目标便是复苏美国的经济,当时美国经济处于所谓的滞胀(停滞的经济发展和高通货膨胀)。里根所下的第一道命令是停止政府对石油价格的控制,以恢复国内在石油生产和探测上的市场动力。[5] 为了解决两位数的通货膨胀,里根支持了联邦储备系统主席保罗·沃尔克(Paul Volcker)以戏剧性提升银行利率来达成减缩货币供应量目标的计划。经济学家米尔顿·佛利民描述当时里根了解到“若要成功遏止通货膨胀,金融的管制和短暂的经济衰退是不可避免的”。里根利用紧缩货币供应配合全面减税的方法来刺激商业的投资(依据里根的说法:“芝加哥经济学派、供应面经济学,随便你怎么称呼它。我注意到有些人甚至称它为里根经济学,直到它开始生效为止…”)。里根的对手嘲笑这是“巫毒经济”、“涓滴效应”、和“里根经济学”,但里根成功的展开全面的减税。

通货膨胀

为了终结通货膨胀而紧缩货币的供应,使美国经济在1981年7月开始急剧的衰退,并在1982年11月降到谷底[8]。美国经济在历经1981年-1982年的衰退后,于1983年开始戏剧性的经济复苏,里根政府主张减税帮助了经济的复苏、制造了更多工作机会,最终将使联邦政府获得更多税收,从1980年代初的每年5,170亿美元大幅提升至超过1万亿美元。而里根政府新的军事战略增加了大量军事预算,则导致联邦政府的预算赤字达到前所未见的地步。一些批评家则认为,这种将预算大幅投注军事产业的政策事实上属于古典的凯因斯经济学,并认为接踵而来的经济成长并非减税造成的,而是政府大幅度支出的结果。

当时由民主党占多数的众议院,则反对里根如此减缩社会福利和其他国内的支出。

由于警觉到社会福利开支的增长,里根指派了阿伦·格林斯潘领导社会福利改革,拟出了减缓社会福利支出的计划。随著年龄的增长,从社会福利取得的津贴也会随之缓慢增长(也配合著逐渐增长的国民平均寿命),使这套制度在接下来50-70年内不会超出政府的负担能力。这套计划也借著提升社会福利的工资税比率来增加政府的税收。

为了解决预算赤字,里根政府大量由国内和国外贷款国债,到里根第二届任期时民间所持有的国债已经从1980年占GDP的26%大幅提升至1989年的41%,是从1963年以来最高的纪录。在1988年国债总计2.6万亿美元,向国外的借债总额超过了国内,美国也从原本世界最大的债权国转变为世界最大的借债国。

里根的经济政策拉大了贫富间的差距;然而,在里根的任期内,所有经济阶层的所得都提高了,包括最底层的贫穷人口也提升了6%(美国普查局,1996年)。而同时最富有的1%美国人则提升了1万亿元的收入(ZINN,2003年)。

里根政府被同性恋权利运动及其他人批评没有迅速处理当时崛起的HIV-艾滋病。白宫在1982年10月第一次讨论起这种疾病;里根则在1985年的记者会上第一次公开讨论政府处里这疾病的措施。

尽管遭受批评,里根在任内支出了570亿美元以对抗HIV和艾滋病,大多数资金都投注至美国国家卫生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在HIV和艾滋病研究上的资源于1983年增加了450%、1984年增加了134%、85年增加了99%、和86年增加了148%。在1985年9月里根说道:“包括我们在86年的预算,我们已经投注超过5亿元在艾滋病的研究上,我确定其他医学团体也在同步进行这些研究。我们今年有1亿元预算,明年将会有1.26亿元,所以这是我们放在第一优先的问题。这场疾病的严重性是毫无疑问的,我们必须找出疾病的原因。”到1986年里根已经投注大笔经费在艾滋病的预防和研究上,并宣称艾滋病“是我们在健康与人类服务部的公共卫生上排在第一优先的疾病。”

里根也在另一场有关艾滋病的少见争论里扮演重要角色。美国研究员罗伯特·加罗(Robert Gallo)与法国科学家路克·蒙塔尼埃(Luc Montagnier)都宣称是自己发现了人类免疫不全的病毒(HIV),并各自为其命名,这场争论最后终于由里根和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谈判达成共识,让两人和其团队在名称上都占有同样的功劳。这次事件相当的罕见,忽视了在科学上命名的根据,也是第一次在生物学上的争论竟上升到政治的层次。显然的,蒙塔尼埃和里根了解到两个大国不该为了这个议题而产生争执。

强烈反对堕胎

里根强烈反对堕胎,他出版了Abortion and the Conscience of a Nation一书,书中他指责堕胎是对生命的不敬。许多保守主义的激进份子认为里根是历史上最拥护生命权(Pro-life)的总统。不过,两个由他指派的最高法院法官—桑德拉·戴·奥康纳(Sandra Day O'Connor)和安东尼·肯尼迪(Anthony Kennedy)在罗对伟德案(Roe v. Wade)中投票判定反堕胎的法令违反了宪法。在里根身为州长时,也将自由堕胎的权利写入加州法令中。

虽然里根的第二届任期最显著的是外交上的政策,但他也主导了许多重要的国内法案。在1982年,里根签署法案使1965年的选举权法(Voting Rights Act)得以延长25年期限—尽管在1980年的选战中他曾经反对延期[9]。这项法案保护了盲人、残障者、和文盲的投票权。

其他重要的法案还包括1986年的税赋改革法令,和1988年的公民自由法案—包含了对二战中被拘留的日裔美国人的赔偿。里根也立法授权对牵扯至贩毒的谋杀行为判处死刑。

米尔顿·佛利民提出了里根任内每年联邦公文(Federal Register,纪录了联邦政府每年发布的法规与管制公文)的数量来说明里根反对政府管制的政策走向[6]。自从1960年代以来,每位总统每年的联邦公文数都持续增加,但在里根上任后发出的联邦公文急遽减少,证明了里根对政府管制的反对态度。联邦公文的数量在里根任内都只维持小幅度增长,直到里根离任为止才又开始大量增加。

外交政策和介入

里根与苏联共产党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进行一对一会谈。里根是第一位主张共产主义将会垮台的世界领导人。在1983年3月3日他说道:“我相信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上可悲而怪异的一页—仍在进行中的最后一页。”当时西方对苏联的主流看法是,苏联新的一批世代即将来临,而西方世界必然要跟他们合作。但里根则主张苏联正处于严重的经济危机,他打算借由切断苏联与西方的科技交流来使这种危机加大。认为苏联最恶劣的是“与人类历史的潮流相背,抹灭其人民的自由和尊严。”

美国学者对冷战结束的正统观点是这样的“由于自由和民主的西方国家持续的在军事地位上、意识形态的动力上和经济系统上保持优势,最终导致苏联的投降和冷战的结束。这些因素显露了共产主义在道德上的非法性并突出了其经济上的停滞。”(Salla and Summy,p 3)这种观点都能被共和党(强调里根扮演的角色)和民主党(强调杜鲁门、肯尼迪、约翰逊和卡特长期以来的围堵政策)所接受。这种看法也被东欧国家所广泛接受。举例而言波兰团结工会的领导人列赫·瓦文萨(Lech Walesa)在2004年时便说:“当谈到罗纳里根时,我必须以我个人的角度来谈他、我们在波兰的人都会以我们的角度来谈论他。为什么?因为我们所得到的自由是他给予的。”西德的总理赫尔穆特·科尔则说:“他的出现是这个世界的幸运。在里根呼吁戈尔巴乔夫推倒柏林墙后的2年,柏林墙就真的倒了,而11个月后德国便统一了。”爱尔兰首相伯蒂·埃亨(Bertie Ahern)说:“里根总统是共产主义的坚定抵抗者,他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终结了共产主义以及二战后欧洲的分裂”后来于1989年成为捷克斯洛伐克总统的瓦茨拉夫·哈维尔说道:“他是个抱持著坚定原则的人,毫无疑问是他促使了共产主义的垮台。”

里根选择强硬地与苏联直接对抗,而不像前几位总统如理查德·尼克松、杰拉尔德·福特、吉米·卡特采取缓和政策。在假设苏联已经没有能力投注比美国更多军事预算的情况下,展开了新一波的军备竞赛,他努力使冷战在经济上和表面上激烈化。

规模扩军

里根政府以“唯有实力才能获致和平”为名的政策进行大规模扩军,这个名称是为了对照西奥多·罗斯福的强硬外交政策和他的名言“说话温和,手持大棒(意味军事实力)”。里根政府新设立的对苏政策以赢得冷战为最终目标,这个战略被命名为NSDD-32(National Security Decisions Directive),这个战略概述了里根计划在三个战在线对抗苏联:经济上—减少苏联获取高科技技术的机会并减少其资源,包括压低苏联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价值;军事上—增加美国的军事支出以巩固美国在谈判上的立场并迫使苏联转移更多经济资源至军事用途上;处理,从阿富汗的反苏联游击队,到波兰的团结工会运动(这同时也被索罗斯和教廷所支持)。里根并提出了主动战略防御计划,称之为“星际大战”,以外太空为基础建立的导弹防御网。这通常被美国以外的国家视为是一种威胁,因为它将可能抵销苏联对美国“保证互相毁灭”的能力—理论上将能使美国发起核战的第一击而躲过接下来的苏联反击;由于感受到可能因此失去军备竞赛中的平衡地位以及世界的战略根基,苏联的领导人和人民对于情势越来越沮丧。在1986年10月里根与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在冰岛会面,会中戈尔巴乔夫急切的希望美国取消这种防御的、同时也是攻击性的导弹防御网。在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在新当选的维陶塔斯·兰茨贝吉斯(Vytautas Landsbergis)总统领导下宣布脱离苏联独立,其余的苏联加盟国也在1991年陆续宣布独立,苏联于是正式瓦解。玛格利特·撒切尔对此描述道:“里根不开一枪便赢得了冷战。”

里根主张美国经济开始复苏了;快速电脑化的经济、高科技的技术是主要力量,但苏联在这方面远远落后,甚至连韩国的高科技也超越了它,而且一年比一年的落后。里根进一步禁止美国和盟国对苏联输出高科技技术,使苏联处境更为恶劣。有一段时间当石油价位极高时,这种落后由于苏联输出了大量石油而得以掩盖,但这个优点在1980年代初期也丧失了。要和西方国家进行经济竞赛显然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革,戈尔巴乔夫开始了这次改革,他期望新政策中的开放性(glasnost)和新思维(perestroika)能够重新复兴苏联经济,但这些改革却得不到解决的方法、反而产生更多对苏联体制的不满。里根的大规模扩军行动和他强硬的反苏言论,造成苏联在1983年北约的例行演习(Able Archer 83)中产生近乎恐慌的反应,虽然这次核战的危机随著演习结束而迅速平息,但这次演习也显示了里根的强硬态度所可能产生的负面后果。一些历史学家如Beth B. Fischer在他所著的The Reagan Reversal里主张这次危机对里根的政策有著深远影响,使得他的对苏态度从直接对抗转变为和睦友好的政策。

在欧洲国家领导人当中,他最主要的同盟国、同时也是他要好的朋友是英国首相玛格利特·撒切尔,撒切尔也支持里根对苏联的威慑态度。尽管里根与苏联签订了限武条约如中程核子武器条约(INF)和裁减战略武器谈判(START I),里根依然进行著星际大战计划,部署外太空为基础建立的导弹防御网,以环绕地球的军事卫星来拦截导弹,使美国能在核子大战中不受损伤。批评家认为这项计划是不切实际的、而且也违背了反弹道导弹的条约,支持者则认为这项计划能迫使苏联投入更多无法负担的军事支出。事实上,苏联也曾尝试著自行建立起一套类似的系统,或至少同时经由限武条约来减缓与美国间的军事差距。最后苏联在后者上表现的较为成功,由于试著追上美国的军事和研究开发经费(不只是星际大战系统)而严重损害了原本已经不稳固的苏联经济,这也被认为是导致苏联垮台的主要原因之一。

强硬对抗黎巴嫩的真主党

里根政府强硬对抗黎巴嫩的真主党(Hezbollah)恐怖团体,真主党在以色列入侵黎巴嫩后开始绑架美国公民并攻击平民目标。里根政府也强硬对抗在西岸地区和加萨走廊的巴勒斯坦恐怖份子。较具争议性的是里根将萨尔瓦多的FMLN和洪都拉斯的游击队战士也视为恐怖份子。他也将南非反种族隔离制度的武装派系非洲之矛(Umkhonto we Sizwe)视为是恐怖份子组织。

里根在任期中对于萨尔瓦多右翼政府的支援相当具争议性,因为他担心FMLN可能会在萨尔瓦多内战中获胜。这场战争导致75,000人死亡、8,000人失踪和一百万人无家可归。不过里根原先所保证的民主选举进程也获得一部分成功。

在联合国下令于黎巴嫩进行限期的多国部队托管后,800名美军陆战队被派遣至贝鲁特以撤离巴解部队。在1982年9月16日于贝鲁特发生了萨布拉-夏蒂拉大***(Sabra and Shatila massacre)造成数百名巴勒斯坦平民死亡后,里根组织一支新的多国部队。在积极的外交行动后终于达成了黎巴嫩与以色列间的和平协议。不久后美军部队开始撤离,但却在1983年11月23日发生了汽车炸弹对美军军营的攻击,造成多达241名陆战队队员阵亡。里根称那天是他的总统任期和生涯里最悲伤的一天。

小岛国家格林纳达于1983年发生了共产政变,里根迅速命令美军入侵格林纳达,推翻了新成立的共产政权。

能让任何一方输

在1980年爆发的两伊战争中,美国最初保持中立,后来逐渐牵涉其中。有时候美国同时支持两方,但主要是支持伊拉克,因为美国认为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比起伊朗领导人霍梅尼对于区域安全的威胁性较小。亨利·基辛格指当时美国的政策是“不能让任何一方输”。美国担心若是伊朗胜利会鼓舞阿拉伯国家中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派,将可能导致非宗教的政府被推翻、进而危及西方国家在当地的公司,如沙特阿拉伯、约旦和科威特等地。最初伊拉克的军事胜利后战局开始倒转,1982年伊朗可能获得胜利,美国政府这时试图切断伊朗政权取得武器的门路(但稍后又开始船运武器给伊朗而导致了伊朗门事件)。美国也提供伊拉克的军事政权许多情报资讯和金融上的支援。美国政府也允许了一些能够被用作生物武器和化学武器的“军商两用货品”船运至伊拉克,伊拉克以农业用品、医疗研究和平民用途等名义进口这些货品,却被侯赛因用作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计划。

在支援伊拉克的同时,里根政府也秘密的进行军武贩卖以资助在尼加拉瓜的反政府游击队,这导致了伊朗门事件丑闻。里根公开承认他对这项秘密计划并不知情,并迅速召集美国独立检察官办公室(Office of the Independent Counsel)进行调查。最后10名里根的政府幕僚被判罪而被迫辞职。里根的国防部长卡斯帕·温伯格(Caspar Weinberger)被控告作出伪证,最后在审判开始前一天取得了乔治·H·W·布什的特赦。历史学家在2006年提出的一份报告将伊朗门事件列为美国总统犯过的最严重错误中排名第9的事件。

伟大的沟通者

1987年6月12日,罗纳德·里根访问西柏林时在柏林墙的勃兰登堡门前发表演说:“戈尔巴乔夫先生,推倒这堵墙!”里根由于他在表达概念时的口才和带有的独特情感而被誉为“伟大的沟通者”。这些口才技巧来自于他担任演员、电视和广播节目主持人、和政治家时逐渐培养的经验,同时身为总统也雇用了技巧高明的演讲稿撰稿者以进一步发挥他的魅力。里根的修辞技巧是相当多变的,他运用强烈、甚至是意识形态的言词来指责苏联和共产主义—尤其是在第一届任期时。

但他也能唤起人们将美国视为自由捍卫者的印象和观念。在他于1964年11月27日的演讲中他将演讲题目取名为“一个选择的时代”(A Time for Choosing),重新引入了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广为人知的著名用词“命运的结合”(rendezvous with destiny)。其他演讲中他称美国为“山巅上的光辉城市”(shining city on a hill)、称美国人为“慷慨大方、具有理想的、大胆勇敢的、正派的和诚实”的市民并且拥有“梦想英雄目标的权利”。

发表演说

1986年1月28日,在得悉挑战者号意外坠毁后,他延迟了他的新年国情咨文演说并改向全国发表关于意外的演说,在演说中他形容那些罹难的太空人:“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这也不会是我们最后一次看到他们。因为就在今天早上,他们准备出发并且向我们挥手道别,接著‘脱离了阴沉的大地束缚’而‘触摸了上帝的脸庞’”(在这演说中里根引用了美国诗人John Gillespie Magee的著名诗句)今被选入初一人教版语文下册24课《真正的英雄》。

赢得大家喜爱

或许是里根的幽默,尤其是他的俏皮话,消除了他的对手的力量并使他广受大众喜爱。在1984年总统选战语沃尔特·蒙代尔(Walter Mondale)的电视辩论中,在讨论到他的年纪时他如此妙语道:“我不会以我的年纪来作为选战的议题。我不会以此作为政治目的,来彰显我的对手的年幼和缺乏经验。”谈到他的职业时他开玩笑道:“政治不是什么糟糕的职业。如果你成功了将会获得许多奖励,如果你可耻的失败了那你也可以出版一本书。”

乐观态度

里根的支持者和反对者都注意到他“开朗的乐观态度”,使他比前几任总统更受欢迎。如吉米·卡特时常保持微笑,但却是严肃的笑容。里根有一次如此说道:“领导者的教训是相同的;要辛勤的工作、了解事情的真相、乐于倾听并了解他人、坚强的责任感和指挥感,并替你所代表的人民作出做好的决定。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0: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