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李煜瀛 |
释义 | 李煜瀛(1881年5月29日-1973年9月30日),字石曾,笔名真民,石僧,晚年自号扩武,河北高阳人。李鸿藻第三子。中国教育家,故宫博物院创建人之一。曾为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早年曾发起和组织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为中法文化交流做出了很大贡献。 中文名:李煜瀛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河北高阳 出生日期:1881年5月29日 逝世日期:1973年9月30日 生平名门之后李石曾出生于晚清的一个显宦之家。其父李鸿藻在清同治年间曾任军机大臣,在以保守著称的清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李石曾是李鸿藻的第三子,6岁即熟读诗书,15岁从京城名儒齐禊亭习汉学,积累了深厚的国学根底。 赴法留学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随清政府驻法公使孙宝琦赴法留学。1906年8月加入中国同盟会,并出版《新世纪》周报。1909年,李石曾在巴黎西郊创办中国豆腐公司,以机器新法制豆腐,因而获得豆腐博士的雅号。1911年李石曾回国参加辛亥革命。在天津,他和黄复生等组织了京津同盟会,出版《民意报》,在北方宣传和组织革命。1912年李石曾和吴稚晖等人在北京创立留法俭学会。1913年初,首批由俭学会资助的30名学生赴法,李石曾安排他们进入巴黎南郊的蒙达学院。二次革命失败后,李石曾避往法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法国北方陷于战火之中,中国的俭学生大都避往法国西南部,一进生活无着,处境艰难。1914年李石曾与蔡元培、汪精卫等组织了留法西南维持会。1915年6月,李石曾援引豆腐公司的成例,和蔡元培等一起组织勤工俭学会,号召留学生勤于工作。俭以求学,用自己的劳动收入来维持生活和学业。 筹办留法勤工俭学会1917年李石曾应蔡元培之邀回国担任北大生物系教授。他一边教书,一边继续为赴法勤工俭学奔走。他和蔡元培等人在北京建立了华法教育会和留法勤工俭学会。1917年,他在高阳县布里村创办了全国第一所留法工艺学校。同时,李石曾还在保定育德中学附设了留法高等预备班。这个班的设备好,教师水平高,是向法国输送留学生最多的预备班。1918年,北京成立法文专修馆,李石曾任副馆长并亲自授课。由于赴法学生与日俱增,华法教育会应接不暇,心系勤工俭学事业的李石曾再度到法国,亲自为学生们安排工作,学习和生活。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法国经济萧条,大批工人失业,许多中国留学生也无工可做,陷入困境。李石曾利用自己和法国官方及教育界人士关系,多方奔走,解决了部分学生的工作。1920年,李石曾在北京创办中法大学。同年,他得到孙中山和广州政府的经济支持,在法国建立里昂中法大学。 民国元老1924年,当选中国国民党第一届中央监察委员,其后连任中国国民党第二至第六届中央监察委员。第七届以后,改任中央评议委员,并为主席团之一员。1924年,李煜瀛亦任办理清室善后委员会委员长,并筹建故宫博物院。1925年10月后任故宫博物院临时董事兼理事长。此外,从1924年起,先后出任国立北京大学教授、北平大学校长、北平研究院院长等职务。 1948年,应聘为总统府资政。 1949年,赴瑞士,旋徙乌拉圭,从事国际文化活动。1956年定居台北。1973年9月30日病逝。 著作著有石僧笔记一种,遗稿有扩武自述、石僧随笔等多种。 世界语者李煜瀛(1881年-1973年)河北高阳人,字石曾。15岁从名儒齐禊亭习汉学。21岁以随员名义随清廷驻法使臣孙宝琦赴法,先后入蒙达顿莪农校、巴斯德学院、巴黎大学学习。1906年与张继、吴稚晖发起世界社,创刊《新世纪》,介绍无政府主义,鼓吹革命。同年入同盟会。1911年回国,在北京创办留法俭学会,1915年在法国设勤工俭学会。1919年以后先后资助二千多人赴法勤工俭学。1920年在北京创办中法大学,任董事长。1918年任国立北京大学校长、北京师范大学校长。1919年任国立北京研究院院长。1923年10月10日,在海淀区苏家坨镇温泉建立了中法大学附属温泉中学——即现在的北京市第四十七中学。1948年聘为国民党总统府资政,曾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中央评议委员。早年学习并倡导世界语,曾在《新世纪》上刊登宣传世界语的文章。20世纪二十年代也曾支持过世界语运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