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李璧 |
释义 | 1 南宋官吏李璧,人名。在我国历史上,有两位比较著名的名叫李璧的人物,一位是南宋李璧,一位是明朝李璧。 ◎ 人物简介李璧,也作李壁,字季章,号石林,又号雁湖居士,又号石林,谥文懿。眉之丹棱(今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人,南宋历史学家李焘之子,生于公元1157年(一说1159年),殁于1222年,享年65岁。 李壁仕至礼部尚书、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端明殿学士、赐资政殿学士。 李壁少聪颖,日诵万余言,词精练,文采飞扬,宰相周必大见其文,大为惊异,“谪仙李白之才也”,即召为秘书省正字,宁宗 初升迁著作郎,权礼部侍郎兼直学士院。开禧初年奉旨出使金国,大义凛然,慷慨陈辞,不辱民族气节,令金人叹服。次年,弹劾奸臣秦桧,讨伐金国奏章被皇上获准,进阶权礼部尚书,后任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 李壁一生虽然长期肩负中枢和地方军政重任,却嗜学如饥渴,群经百家之书无所不读,熟知历朝典章制度,为文隽逸。不仅在当时是政坛显要,他的大量文学、史学、政论著作也享誉千秋。一生著述近千卷,如《雁湖集》、《中兴奏议》、《清尘录》、《中兴战功录》、《临汝闲书》、《内外制》、《援毫录》等。他还为大诗人王安石作笺疏,有《王荆公诗注》50卷,其引证广博,笺注详备,是宋人注宋诗的范本。宋史《李璧传》称:“璧父与弟埴﹝李焘、李埴﹞蜀人比之三苏”。今人方氏国佐﹝方国佐﹞有联曰:著书千卷,言精意博,宰相惊呼“谪仙才”;誓血国仇,沥胆披肝,金人叹佩“苏武节”。 ◎ 史籍记载《宋史》卷398·列传第一百五十七·李璧传 李璧字季章,眉之丹稜人。父焘,典国史。壁少英悟,日诵万余言,属辞精博,周必大见其文,异之曰:“此谪仙才也。”孝宗尝问焘:“卿诸子孰可用?”焘以璧对。以父任入官,后登进士第。召试,为正字。 宁宗即位,徙著作佐郎兼刑部郎、权礼部侍郎兼直学士院。时韩侂胄专国,建议恢复,宰相陈自强请以侂胄平章国事,遂召璧草制,同礼部尚书萧达讨论典礼,命侂胄三日一朝,序班丞相上。 璧受命使金,行次扬州,忠义人朱裕挟宋师袭涟水,金人愤甚,璧乞枭裕首境上,诏从其请。璧至燕,与金人言,披露肝胆,金人之疑顿释。璧归,侂胄用师意方锐,璧言:“进取之机,当重发而必至,毋轻出而苟沮。”既而陈景俊使北还,赞举兵甚力,钱象祖以沮兵议忤侂胄得罪贬,璧论襄阳形势,深以腹心为忧,欲待敌先发,然后应之,侂胄意不怿,于是四川、荆、淮各建宣抚而师出矣。 璧度力不能回,乃入奏:“自秦桧首倡和议,使父兄百世之仇不复开于臣子之口。今庙谋未定,士气积衰,苟非激昂,曷克丕应。臣愚以为宜亟贬秦桧,示天下以仇耻必复之志,则宏纲举而国论明,流俗变而人心一,君臣上下奋励振作,拯溃民于残虐,湔祖宗之宿愤。在今日举而措之,无难矣。”疏奏,秦桧坐追王爵。议者谓璧不论桧之无君而但指其主和,其言虽公,特以迎合侂胄用兵之私而已。 初,侂胄召叶适直学士院,草出师诏,适不从,乃以属璧,由是进权礼部尚书。侂胄既丧师,始觉为苏师旦所误,一夕招璧饮,酒酣,及师旦事,璧微擿其过,觇侂胄意向,乃极言:“师旦怙势招权,使明公负谤,非窜谪此人,不足以谢天下。”师旦坐贬官。璧又言:“郭倬、李汝翼偾军误国之罪,宜诛之以谢淮民。”拜参知政事。 金遣使来,微示欲和意,丘崈以闻,璧贻崈书,俾遣小使致书金帅求成,金帅报书以用兵首谋指侂胄,侂胄大恚,不复以和为意。璧言:“张浚以讨贼复仇为己任,隆兴之初,事势未集,亦权宜就和。苟利社稷,固难执一。”侂胄不听,以张岩代崈,璧力争,言丘崈素有人望,侂胄变色曰:“方今天下独有一丘崈邪!” 吴曦叛,据蜀称王,杨巨源、安丙诛之。事闻,璧议须用重臣宣抚,荐制置使杨辅为宣抚使,而使安丙辅之。丙杀杨巨源,辅恐召变,以书举刘甲自代,侂胄疑辅避事,璧曰:“孝宗闻吴璘病,亟诏汪应辰权宣抚使职事,蜀赖以安,此故事也。”于是命甲权宣抚使。 方信孺使北归,言金人欲缚送侂胄,故侂胄忿甚,用兵之意益急。璧方与共政,或劝其速去,毋与侂胄分祸,璧曰:“嘻,国病矣,我去谁适谋此?”会礼部侍郎史弥远谋诛侂胄,以密旨告璧及钱象祖,象祖欲奏审,璧言事留恐泄,侂胄迄诛,璧兼同知枢密院事。御史叶时论璧反复诡谲,削三秩,谪居抚州。后辅臣言诛侂胄事,璧实预闻,乃令自便。复官提举洞霄宫,久之,复以御史奏削三秩,罢祠。 越四年,复除端明殿学士、知遂宁府,未至,而溃兵张福入益昌,戕王人,略阆剽果,至遂宁,璧传檄谕之,福等读檄泣下,约解甲降。会官军至挑贼,贼忿,尽燔其城,顾府治曰:“李公旦夕来居,此其勿毁。”璧驰书大将张威,使调嘉定黎雅砦丁、牌手来会战,威夜遣人叩门,来言曰:“贼垒坚不可破,将选死士,梯而登,以火攻之。”璧曰:“审尔,必多杀士卒,盍先断贼汲路与粮道,使不得食,即自成擒矣。”以长围法授之,威用其谋,贼遂平。 璧寻引疾奉祠。嘉定十五年六月卒,进资政殿学士致仕,谥文懿。 璧嗜学如饥渴,群经百氏搜抉靡遗,于典章制度尤综练。为文隽逸,所著有《雁湖集》一百卷、《涓尘录》三卷、《中兴战功录》三卷、《中兴奏议》若干卷、内外制二十卷、《援毫录》八十卷、《临汝闲书》百五十卷。 璧父子与弟李埴皆以文学知名,蜀人比之三苏云。 右图是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杨场镇境内九龙山丞相湾的李壁墓。 2 明朝官吏◎ 人物简介李璧(?~1525),明代官员、学者,字白夫,号琢斋。武缘(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县)人,壮族。他弘治八年(1495)中举,曾任浙江兰溪县、仁和县教谕,也曾随章懋在南京讲学。正德十年(1515),他出任四川剑州(今剑阁)知州后,筑剑阁道,倡修学校书院,增设贸易市场。正德十六年(1521)升云南临安府同知。嘉靖四年(1525)调任南京户部员外郎,病逝于赴任途中。著有《剑门新志》、《名儒录》、《皇明乐谱》、《剑阁集》等书。 ◎ 植柏事迹李璧就任剑州知州时,战事刚平,剑州城垣破败,民生涂炭,百业待兴。他劳以身先,教以身率,为老百姓办了很多实事,尤其是倡导整修剑至保宁府(阆中)的三百里官道,组织民工在道路两旁补植柏树,颁布“官民相禁剪伐”禁令,功不可没。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州人朱彩撰写的《重修文庙记》中记载:“剑道植柏,盖武缘李公遗荫。”清雍正《剑州志》载乔钵《翠云廊》诗云:“两行古柏植何人?……传是昔年李白夫。”同治《剑州志》载:“古柏树万株,为璧所植。”李璧植柏、补柏、护柏的举动,对翠云廊的形成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剑州人民为了怀念先后担任知州的李璧和杨如震两位德政卓著的父母官,于明万历八年(1580)在今剑阁县普安镇修建二贤祠,并铸二公铜像供奉。后祠毁于火灾,清光绪十一年(1883)重建于今普安镇小玲珑社区内。 后来,当地政府在四川省剑阁县翠云廊景区内新建一祠,专祀李璧,以颂扬他植柏、护柏的功绩。祠内有李璧塑像。 3 革命烈士◎ 基本信息李璧(1907-1927),原名锦辉,桂东县桥头乡尚义村人。因家庭贫穷,11岁时入学读书,靠族人李子湘等资助读完高小。 ◎ 生平事迹1925年,考入县立初级中学。他尊师爱友,学习勤奋, 并反对封建奴化教育。一次,国文教员讲错课文,学生笑了一声,这个教员认为有失师道尊严,强令学生罚跪认错, 并用教鞭敲打。事情发生后,同学们强烈要求学校主持公道。但校方袒护教师,并以“牌示处分为首学生”相威胁。 李璧与同学们商量罢课,并被推选为代表前往县署请愿。 县署迫于舆论压力,只得将该教员调往他校。此后,李璧更受到同学们拥戴,被选为学生会主席。 上海“五卅惨案”后,旅衡学生陈奇等回县组织反帝, 反封建宣传。李璧联络20多人组成露天讲演团在县城、沙 田、寨前、四都等墟镇讲演,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1926 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桂东县支部组织委员,后 代理支部书记。为激发民众的反帝、反封建热情,他与其 他同志一道组成化妆讲演团,编写《赃官丑态》《军阀凶 恶》《地方民情》等小型话剧在县城演出。7月,北伐军过 境,他们又组织人力、物力进行支援。12月,桂东县农民 协会筹备处成立,李璧任筹备处主任,积极发动和组织县 工人联合会、妇女联合会、学生联合会、儿童团等群众组 织。同时,改组沙田区的假农会,夺回被地主豪绅所把持的部分权力。 1927年3月,桂东县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召开,成立县 农民协会,李璧当选为县农协会委员长。他领导广大农民 开展减租、减息、打击土豪劣绅及禁赌、禁烟、禁娼等活 动,并按县农民代表大会决议,组建农民自卫军和工人纠察队,使桂东的工农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长沙“马日事变”后,李璧与扶良博接到陈奇从衡阳发来的急信,立即部署共产党员、农运骨干隐蔽和转移。 李璧遭到通缉,离开桂东赴长沙加入湘军。一天,他从军 营来到市内,想找同乡了解一下家乡的情况,被正在长沙 的土豪黄岳如兄弟发现而遭逮捕。1927年9月,被长沙卫戍司令部杀害于浏阳门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