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李子通
释义

李子通,东海丞(今山东省枣庄市峄城东)人,隋末江淮地区农民起义军领袖。初参加长白山部,因待人宽厚,人多归附。旋渡淮水,与杜伏威合兵,后据海陵自称将军。615年,自称楚王。619年,击败陈稜,攻克江都,称帝,国号吴,年号明政。620年,击败沈法兴,占据京口、丹阳、毗陵等郡。后被辅公祏击败,弃守江都,渡江至余杭(今杭州)再次发展;占地北起太湖,南至五岭,东自会稽,西至宣城。621年,被杜伏威击败,投降后送至长安。622年,脱逃南返,在蓝田被捕杀。

中文名:李子通

国籍:隋朝

民族:汉族

出生地:东海丞

职业:农民起义军领袖

主要成就:攻克江都,自立称帝,国号吴

人物生平

天下大乱,投奔义军

隋朝末年,军阀割据,各级官吏趁机鱼肉百姓,令百姓贫苦不堪,终导致天下大乱。受害最重的当属山东,炀帝三次征高丽。山东长白山农民首举义旗,揭竿造反,李子通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加入了隋末农民大起义的浪潮并成为脱颖而出的一位英雄。

李子通世代打鱼为生,在家乡乐善好施,帮助别人。每次打鱼回来,只要遇见穷苦的乡亲,必将打的鱼送给他们;见到谁家缺粮,只要家里还有,一定会送去。李子通为人恩怨分明,仗义执言,只要见到当地恶霸地痞欺负穷人,他一定会上前打抱不平。因此,李子通在家乡威信很高,家乡贫穷子弟,多都是他的朋友。当地地痞、恶霸对他又恨又怕。

博山人左才相在长白山起义的消息传到鲁南,李子通家乡一片震动。听说官兵几次围剿左才相都没成功,李子通对长白山义军十分佩服。于是派人到长白山打听虚实,来人说,左才相的农民起义军已有几千人马,占据长白山,官兵无可奈何。那里到处唱《无向辽东浪死歌》:“长白山前知世郎,纯著红罗绵背裆。长矛侵天半,轮刀耀日光。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譬如辽东死,斩头向何方。”义军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过的是神仙般的日子。李子通的几个朋友纷纷劝他投奔长白山义军,干一番事业。李子通经过反复考虑,终于下定了决心。他对兄弟们说:“也罢,当今天子无道,对内横征暴敛,对外穷兵黩武,连年用兵。听说官军为征高丽,在东莱海口(今山东省掖县)大批夫役在齐腰深的水里不分昼夜地打造战船,下身全泡烂了,生了蛆,但在皮鞭威胁下,没有人敢停止挥舞手里的斧头,很多人活活累死。渤海帆樯林立,海里死的人却比帆樯多出许多倍。现在听说又要征兵,我们无可逃避。当兵战死是死,揭竿造反也许能闯出条生路。兄弟们愿意跟我走的,可速做准备,连夜行动。”大业十年(614年),李子通与他的一帮穷兄弟们连夜向长白山奔去。

长白山地处鲁中山区,沂蒙山北麓,东西上百里。北面是千里平原,东接坊子,西望济南府。攻可夺取给养,退可入沂蒙山区,是历代土匪、草寇出没的地方,正是用兵之地。李子通见此,对左才相在此安营扎寨十分佩服。

被迫离去,海陵自立

听说鲁南李子通来投,左才相派人将子通一行安顿下来,并捎话说,山寨有规定,凡来山寨投靠者必须带见面礼方能入伙。李子通听到后,沉吟半晌,最后决定派人到周边打听情况。

去人回来说,山寨东南五十里大山凹内有一豪强,抢人财物,掳人妻子,无恶不作,后日又要抢一民女作妾。子通得悉,做了周密准备。第三天晚上,待豪强及家丁酒醉酣睡之机,杀死豪强,打散家丁,救出民女,并将掳得的白银数千两,粮食、衣物若干带回山寨。左才相听说大喜,连夜亲自迎接。他见李子通一身正气,有勇有谋,就封李子通为副寨主。自此,李子通归顺了博山公。

李子通作战十分英勇,官兵称为神将军,左才相也十分器重他。时间长了,李子通发现山寨劫掳财物不分对象,无论官家、私家、富室、穷人,见东西就抢,即便掳得穷人人质,如不按期送来赎金,必撕票,与土匪无异。李子通对此十分反感,他建议左才相贫、贤、弱皆不掳掠。左才相并不同意,说:“三不掠,兄弟们无以生。”尽管左才相不同意李子通的建议,但在每次打劫凡上述三种人被捉,李子通都全力相救。李子通的仁慈之心,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拥护,前来投靠的很多。不到半年,李子通手下聚集有万人之众。左才相看到这种情形,很是妒嫉。李子通认为再留下来会有不测,于是就拜别了左才相,去江淮投奔杜伏威,自愿跟随者达万人。

李子通走后不久,隋朝官兵见左、李分裂,乘机进攻长白山,左才相战败而死。

李子通渡淮水曾与杜伏威联合,但杜伏威年轻气盛,认为左才相之死是李子通背叛之过,怀疑李子通的诚意。隋朝将军来整乘机进攻刚来到江淮的李子通部,杜伏威拒派援军,李子通孤立无援,为隋军所败。李子通率残兵只得奔赴海陵(今江苏省泰州市)。在海陵他招兵买马,不到一年,就有部众两万余人。

大败陈棱,攻克江都

武德二年(619年),隋炀帝派宇文化及进攻杜伏威,杜伏威刚愎自用,被宇文化及打败,并投降了隋朝。

李子通得到消息,认为只要占领江都就能威震江南。陈棱年龄已大,隋军内无粮草,士气低落,乘隋军立足未稳之机正是大败隋军的好机会。于是兵发海陵,直指江都。此时,江都太守陈棱眼见孤立无援,城破在即,只好饥不择食,西求救于杜伏威,南求救于沈法兴。

陈棱分别对他们说:“你们一个是隋朝旧臣,一个是隋朝新臣,你们当中不管谁占据江都,都是隋朝的江都,但李子通却不同,他是隋朝的反贼,一旦他据有江都,我们谁都没有好日子过。”杜、沈被陈棱说服,决定帮助他解危。杜伏威率军驻扎在清流,沈法兴驻扎在杨子,两军相距不过数十里。

李子通得悉杜、沈二军准备助陈棱解危的消息,十分震惊,急谋对策。

谋士毛文深认为:“今陈棱饥不择食,为解江都之危,求救于杜、沈。而杜、沈一个是农民军出身,一个是军阀,两人不仅过去争夺江都之仇未解,志趣也天差地远,毫无信任可言。杜伏威只是迫于形势降隋,沈法兴不过借忠隋之名起兵割据,本各怀鬼胎,谁也没把隋朝安危放在心上,都想乘机占据江都而已。现在,如果我们派人诈称南兵(沈法兴兵)偷袭杜营,杜伏威必定大怒,也会派兵袭击沈军,两军互相猜忌,必会相互观望,谁也不肯争先解江都陈棱之危。我可乘机一举而下江都。等他们明白过来,什么都晚了。”

李子通听后,认为没有南方兵士,所用兵器也都是北方的,一旦败露,就会彻底失败。毛文深则言“在海陵招慕兵士时,专门招收了沈法兴溃兵五百人,纯南方口音,用南方兵器,现只须把服装换了就可以。”

于是,李子通将收留的沈法兴溃卒五百人,换上沈军服装,连夜袭击杜伏威军营。杜伏威闻知大怒,遂派一千劲旅,如法炮制,夜袭沈法兴军营。李子通见杜、沈二人交恶,认为时机成熟,便起兵攻打江都。他身先士卒,很快攻破江都,陈棱落荒而逃。

自称皇帝,建国改元

占据江都后,李子通马不停蹄,直取沈法兴军。沈军因沈法兴平时大肆杀戮,将士本离心离德,突然听见李子通兵至,一片哗然。沈法兴没办法,带着残兵败将退守吴郡,投降了李子通。李子通派部将叶孝辩前去迎接,沈法兴随同去会稽,半路上忽然后悔起来,欲杀叶孝辩,谁知叶孝辩早有防范,反而将沈法兴围住,沈法兴走投无路,溺水而死。从此,李子通不仅占有江南沈法兴地盘,收拢了其大部分溃兵,还招抚了沈法兴原府掾李百药,并封为内史,主管文字;招抚法兴府收殷芊为太常主管礼乐。

同年(619年),李子通在江都称帝,国号为“吴”。因他是农民出身,十分痛恨隋朝鱼肉人民的腐败政治,因此,建元为“明政”(即建立清明政治)。

兵败降唐,潜逃被杀

武德三年(620年),李子通渡江击败沈法兴,占据京口、丹阳、毗陵等郡。后来,杜伏威降唐,遣辅公祏率精兵夜袭李子通大营,因风纵火。李子通大败,东走入太湖。不久,李子通收拾两万溃军,袭击沈法兴,沈法兴逃亡途中溺水而死。于是李子通占据余杭,“东举会稽,南距岭,西抵宣城,北太湖,悉有之”。

武德四年(621年),杜伏威遣大将王雄诞讨伐李子通。李子通在苏州大败,退保余杭,被迫投降。李子通被送往京师后,高祖赐其宅一区、田五顷,赉予颇厚。武德五年(622年),杜伏威入朝,李子通认为“东南未靖,而伏威来。我故兵多在江外,若收之,可建大功”,于是脱逃南返,至蓝田时被捕杀。

史籍记载

新唐书

《新唐书·卷八十七·列传第十二》

李子通,沂州承人。少贫,以渔猎为生。居其乡,见班白负戴,必代之,家有余,则以赒人,而喜报仇。

隋大业末,长白山贼左才相自号博山公,子通依之,以武力雄其间。乡人有陷贼者,子通专经护之。方是时,群盗暴忍,独子通仁爱,归者遂多,不半岁,有徒万人。才相畏忌,子通乃引众度淮,与杜伏威合。为隋将来整所破,奔海陵,得众二万,自称将军。大业十一年僭号楚王。

宇文化及杀炀帝,以右御卫将军陈棱为江都太守,已而棱降,高祖授以总管,即守其郡。子通攻棱,棱穷,乞师于沈法兴、杜伏威。伏威自将屯清流,法兴遣子纶屯扬子,间数十里。子通纳言毛文深请募吴人诈为法兴兵夜袭伏威,二人遂交恶,无敢先战者。子通得悉力取江都,遂据之,棱奔而免。子通僭即皇帝位,国号吴,建元明政。齐贼乐伯通先为化及守丹阳,即以众万余降之,子通用为尚书左仆射。又败法兴兵,遂取晋陵,以法兴所署掾李百药为内史侍郎,典文檄,尚书左丞殷芊为太常卿,司礼乐,繇是江南士人多归之。会伏威命辅公祏拔丹阳,进屯溧水,子通战败,粮且尽,弃江都,保京口,伏威尽得其地。俄东走太湖,裒散兵二万人,复张,袭法兴吴郡,破之。据余杭。东举会稽,南距岭,西抵宣城,北太湖,悉有之。

武德四年,伏威遣将王雄诞讨子通。战苏州,败绩,退保余杭,雄诞进傅城。子通穷。乃降,伏威受之,并乐伯通送京师。高祖薄其罪,赐宅一区、田五顷,赉予颇厚。及伏威来朝,子通语伯通曰:“东南未靖,而伏威来。我故兵多在江外,若收之,可建大功。”遂皆亡。及蓝田,为关吏所获,并伏诛。方子通等僭盛时,复有朱粲、林士弘、张善安亦窃名号于淮、楚间。

旧唐书

《旧唐书·卷五十六·列传第六》

李子通,东海丞人也。少贫贱,以鱼猎为事。居乡里,见班白提挈者,必代之。性好施惠,家无蓄积,睚眦之怨必报。隋大业末,有贼帅左才相,自号博山公,据齐郡之长白山,子通归之,以武力为才相所重。有乡人陷于贼者,必全护之。时诸贼皆残忍,唯子通独行仁恕,由是人多归之,未半岁,兵至万人。才相稍忌之,子通自引去,因渡淮,与杜伏威合。寻为隋将来整所败,子通拥其余众奔海陵,得众二万,自称将军。初,宇文化及以隋将军陈棱为江都太守,子通率师击之。棱南求救于沈法兴,西乞师于杜伏威,二人各以兵至,伏威屯清流,法兴保杨子,相去数十里间。子通纳言毛文深进计,募江南人诈为法兴之兵,夜袭伏威。伏威不悟,恨法兴之侵己,又遣兵袭法兴。二人相疑,莫敢先动。子通遂得尽锐攻陷江都,陈棱奔于伏威。子通入据江都,尽虏其众,因僭即皇帝位,国称吴,建元为明政。

丹阳贼帅乐伯通率众万余来降,子通拜尚书左仆射。更进击法兴于庱亭,斩其仆射蒋元超,法兴弃城宵遁,遂有晋陵之地。获法兴府掾李百药,引为内史侍郎,使典文翰;以法兴尚书左丞殷芊为太常卿,使掌礼乐。由是隋郡县及江南人士多归之。后伏威遣辅公祏攻陷丹阳,进屯溧水,子通击之,反为公祏所败。又属粮尽,子通弃江都,保于京口,江西之地尽归伏威。子通又东走太湖,鸠集亡散,得二万人,袭沈法兴于吴郡,破之,率其官属都于余杭。东至会稽,南至千岭,西距宣城,北至太湖,尽有其地。

未几,杜伏威遣其将王雄诞攻之,大战于苏州,子通败绩,退保余杭。雄诞进逼之,战于城下,军复败,子通穷蹙请降。伏威执之,并其左仆射乐伯通送于京师,尽收其地。高祖不之罪,赐宅一区、公田五顷,礼赐甚厚。及伏威来朝,子通谓伯通曰:“伏威既来,东方未静,我所部兵,多在江外,往彼收之,可有大功于天下矣。”遂相与亡,至蓝田关,为吏所获,与伯通俱伏诛。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1:4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