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李庄镇
释义
1 四川宜宾市翠屏区李庄镇

李庄镇为一地名,在我国四川省、山东省(2个)以及安徽省都有同名乡镇,由于受自然条件影响,以及当地政策规划不同,在发展建设方面,各个乡镇存在差别。

1、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李庄镇

概况

李庄在四川宜宾市浩荡长江的南岸,因镇境有一天然大石柱俗名"李庄"而得名。李庄是一个人口仅有1.2万人的偏僻的小镇,错落有致的木阁楼、青石板铺就的狭窄的小巷、高大的木门槛和沉重的木门、一座座造型精美保存完好的古宅古庙,使它在全国早已声名遐迩,更使其成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所以,在我国又有“东有周庄,西有李庄”之说。

由于它位于长江的起点处,所以有 “万里长江第一镇”之称,而在江边每日有班轮和汽垫船各二班上下;一级水泥公路里程25公里,每日有近百班大、中客车往返,交通十分方便、快捷。

历史

李庄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即为古僰人聚居地,属古僰国、僰侯国地。南朝梁武帝太清二年(548年)置南广县,治设今李庄。清咸丰时李庄为南溪县最大的场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庄为南溪县第三区公所治所,1983年9月,随李庄区划归宜宾市领属。

古迹

李庄镇文物古迹众多,人文景观荟萃。原号称有"九宫十八庙"的古建筑群,现较完好地保存的有明代的慧光寺、东岳庙、旋螺殿,清代的禹王宫、文昌宫、南华宫、天上宫、张家祠等10余处。古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比较完整地体现了明、清时期川南庙宇、殿堂建筑的特点。古建筑群中的木雕石刻做工精细,图像生动,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镇内的羊街、席子巷等,风格古朴,反映了明、清时代川南乡镇的民风民俗。

文化

该镇还是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的文化中心之一。1939年,国立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央营造学社、中国大地测量所、金陵大学文科研究所等知名度很高的高等学府、研究机构等陆续从北京、南京、上海等地辗转内迁李庄镇,直到抗战胜利后的1947年才先后迁回原处。这对李庄的社会、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旅游

李庄镇从梁代大同六年(公元540年)设六同郡起,至今已有1460的建置史。又于隋、唐、宋代中作过戎州(今宜宾市)州治、南广、南溪县县治共计 400多年,1992年四川省政府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李庄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有由庙宇、宫观、殿堂组成的“九宫十八庙”和省文物保护单位旋螺殿、中国营造学社旧址,有保存完好的古街古巷和众多的古民居四合院等。古建筑专家梁思成将旋螺殿、奎星阁、九龙石碑、百鹤窗誉为李庄“四绝”。

名巷

李庄的老街上除了那些豪华的建筑,还有普通的民居,保存最为完好的是席子巷。这是一条建于清朝初年的老街,长不过60余米,宽不过2.5米,却引来无数的游人,有美国的、法国的、日本的,前来采访的电视台更不少,黄金旅游线万里长江第一镇4黄金旅游线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香港凤凰电视台等都曾来此拍摄纪录片。初一看,觉得只不过是一条老街,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仔细一瞧,才发现确有特色。整条街都是一楼一底的木建筑,穿逗结构,二楼清一色的木挑吊脚楼,上有屋檐,这一来就把不宽的街覆盖了,街两旁的檐口仅40厘米的距离,站在街市往上眺望,仅看见一丝天空,故而席子巷又被称作一线天。这一条青瓦遮挡阳光雨水的小街,也遮挡了外界的喧嚣,人们不急不缓地过着悠闲的日子,挑水的,拉车的,摇蒲扇的,步履都那么舒缓。以前这里是加工、出售草席的地方,席子巷也由此得名。今天,已没有了往昔的热闹,极为清幽。“李庄通”左照环老师就住在席子巷,他的家似乎是最为热闹的地方。知道他的一些游人或记者,时常去他家打听有关李庄的故事,他总会滔滔不绝地讲述一些李庄的过去。在距李庄镇西南5公里的板栗坳有一座栗峰山庄,山庄内有一块立于1946年的石碑,碑名为“留别李庄栗峰碑铭”,碑文下部是一长串人名,细一看,还都是些当时的文人名士,如傅斯年、梁思永、梁思成等。1937年,日寇侵入华北,北京城沦陷,当时的国民政府节节败退,创建于1929年的中国营造学社几次内迁,先后辗转于武汉、长沙、昆明等地,随着日军铁蹄和轰炸的进,滇缅交通也被切断。1940年12月,中国营造学社迁入李庄,随同迁入的还有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和同济大学,这样,李庄迎来了不少文人学者名士,师生人数多达1万余人。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在这里继续科学和文化的研究,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仅目前新中国的科学院院士中,就有11人曾在李庄就读。大建筑学家梁思成在李庄完成了他的扛鼎之作——《中国建筑史》,梁思成与妻子林徽因女士及儿女就住在李庄上坝村的张家大院,其故居今天尚存。

2 安徽砀山县李庄镇

1.概况

 砀山县李庄镇是安徽省政府批准的六十个中心镇之一,有着“四省通衢、商贸重镇”的地域特色和承东启西、经纬南北的区位优势。境内陇海铁路横贯东西、310国道、李永(河南永城市)、李丰(江苏丰县)公路在此纵横交织,是苏鲁豫皖边缘地区的重镇要塞。全镇辖23个行政村,5.25万人,区域面积68.5平方公里,主要为黄河冲积平原,处温暖带大陆性半湿润气候。人文传统深厚,产业优势明显,果香四季飘溢,自古以来就是一块钟灵毓秀之地。

2.经济

李庄镇历届党委政府贤能执政,抓住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的机遇,在积极探索中奋力赶超。带领干部群众艰苦创业,励精图治,创造成无限的阳春烟景。这里已经成为享誉海内外砀山酥梨、着色系苹果、小拱棚西瓜、温室大棚菜、良种畜禽等各种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全镇二、三产业异军突起,超常发展。现已拥有机械、化工、造纸、包装、建筑、建材等门类齐全的企业群体。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奉行“引凤筑巢”政策,优化招商引资环境,使一些跨国公司、中外企业到这里联姻嫁接,办厂经商,涌现了一批产业化程度高、经营规模大、辐射带动力强的企业集团,加快了李庄农村工业化进程。

大力实施“商贸兴镇“战略,为农民架起产销对接桥梁。全镇改造、扩建、完善各类专业市场九个,经营空间12.5万平方米,有力拉动农村消费需求。特别是投资2250万元,约占地10.5万平方米的皖北地区最大的水果贸易市场,以其“黄金区位”的地理优势,超大容量的市场交易,先进完备的物业管理,贸工农结合的经营特色,构筑了现代化大市场的整体框架和深吸收、强辐射的大流通形象,年均吞吐水果、西瓜、 蔬菜等大宗农产品2.5亿公斤,各业成交额3.6亿元,是安徽省政府批准的13个省际边界市场之一,是国家财政部重点扶持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工程。

3.投资

李庄镇已经具备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经过全方位、大力度、突破性的开发建设,全镇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一批代表李庄形象的标志性工程已经落成.。以“功能配套、突出特色、美化环境、塑造形象”为重点的小城镇建设,已呈“金藤结瓜、彩带串珠”的城镇化格局。正在开发建设中4平方公里规划区内有着良好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各种新兴行业,客商投资所需生产要素完备。教育、文化、科技、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构筑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满足了人民群众精神食粮的需求。

以发展为主题,以创新为动力,以稳定为基础,李庄镇正以前不愧古人,后不逊来者的开拓精神,书写着两个文明建设的大块文章。

4.砀山李庄水果市场

 砀山县李庄水果批发市场位于县城东11公里处,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七县交界处,陇海铁路、310国道横贯其境,交通十分便利,每年水果销售旺季,车水马龙,商贾云集。砀山李庄水果市场是皖北最大的水果交易市场!

李庄水果批发市场建于1992年,由李庄镇政府投资兴建,占地面积31500平方米,市场东西宽100米,南北长315米,门面房84间,每间建筑面积26.4平方米,内设饭店、旅店、停车场等。

主要以西瓜、桃、苹果、梨、杂果交易为主。市场内年水果交易量为1千万斤左右。

5.行政辖村

卞东村 汪阁村 三屯村 夏桥村 冯集村 高庄村 黄楼村 吴庙村 卞西村 汪楼村 孙观村 于庄村 曹三子楼村 朱店村 田楼村 丰屯村 汪六楼村 毛堤口村 毛庄村 贾庄村 胡屯村 张楼村 邵楼村 后唐庄村 蒋楼村 贾楼村

6.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49845

男 25334

女 24511

家庭户户数 12977

家庭户总人口(总) 49739

家庭户男 25269

家庭户女 24470

0-14岁(总) 14881

0-14岁男 8114

0-14岁女 6767

15-64岁(总) 31141

15-64岁男 15590

15-64岁女 15551

65岁及以上(总) 3823

65岁及以上男 1630

65岁及以上女 2193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49433

3 山东惠民县李庄镇

李庄镇地理

李庄镇地处山东省惠民县南部25公里处,据传明朝前期至清朝时期为青龙镇,清朝后期更名为李庄镇。李庄镇区位优势显著,南依黄河,北距县城25公里,东邻滨州市40公里,西行90公里到济南市,徒骇河贯穿境内,惠青黄河大桥跨越黄河,与淄博市紧密相联。其南北长15.5公里,东西宽6.5公里,版图面积100.8平方公里。

李庄属华北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地势按引黄图为南高北低,归仁引黄闸流经至220国道北徒骇河申桥处,又有徒骇河以北丰厚的水量浇灌,李庄可谓物华天宝,为惠民县得天独厚的自然优越条件。

李庄大地水利条件特别丰厚,旱能灌、涝能排,惠民县原县委书记赵山水,在李庄任书记时,整建万亩方田,过去的退海盐碱地一去不复返。黄河归仁灌溉的引黄闸,犹如李庄的一颗明珠,点缀了李庄儿女的高尚情怀。东部由大年陈方向过来的杨集干沟,西南部的杜家干沟把李庄的多余水排进了徒骇河,当地的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老一辈领导对水利命脉的安排。现在的李庄沟、路、渠、桥、涵、闸工程交织配套,农田水利设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灌溉体系,为农业生产、公路交通创造了旱涝保收的环境。

境内气候宜人,四季分明,年平均日照时数2673小时,日照时数五月最多,达280.3小时,二月最少,仅178小时,从热量状况看,日照时数,辐射能量以三至十月份较多,一、二、十一、十二月较少,与农作物所需光热相吻合,适宜作物的生长发育,年均无霜期为190天,良好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形成了丰富的自然资源。耕地面积为78317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1.64亩,土质肥沃的土地占95%以上,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特佳,水产资源有虾、蟹、鱼、藕、苇等。黄河大鲤鱼、徒骇河鲤鱼、沙珠邢的驴肉以肉鲜味美著称。野生动物有野兔、狐狸、獾、青蛙、啄木鸟、猫头鹰、灰喜鹊等数十种,中草药蒲公英、车前子、红花、茵陈、坤草、蝉蜕、斑蝥、蝎子等几十种。

李庄镇简介

李庄镇历史悠久,据考证,六千年前就有人居住,夏为兖州城,商为蒲姑国,周为齐国无棣境,自清来的青龙镇(1911)近两千年间,境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不断发展,尤其明清时期的李庄一度成为佛教圣地,在南孟村有宽大的教堂、杨房庙等70庙于建筑精美,余火特盛,有敢比泰岱五台,胜过灵岩王堂之誉,遂成为名扬齐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后因诸多历史原因,城内古建筑被拆扒殆尽,惜后人已无幸瞻赏旧时景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庄历为区、乡、人民公社、镇党政机关驻地,李庄建设发展迅速,日新月异,1992年,开始实施县府批准的城镇规划方案,商贸街、文化路、新兴街、绳网大世界、邮政路等集市商贸主街道,全长5500米,安排了粮食购销、蔬菜、家具、木材、绳网、车马具、牲畜、鞋帽、服装、电器、古衣等十五大市场,自此延续了几千年的李庄街里商贸大街,又在220国道边立了三八集和新兴集。城域内公路建设四通八达,村村通柏油路,90%以上的村庄硬化了路面。2000年之后李庄政府加大工业化改革,李庄在绳网产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在信息产业方面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平台,李庄信息网应运而生,为李庄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能量。

李庄被命名为“绳网之乡”,其建设成为鲁北地区建设标准最高,服务水平最好,辐射带动能力最强的重要流通基地,居民人口达20000人,通讯、交通、照明、环保、养殖等设施配套。2006年李庄中心镇辖八个办事处,105个村,10315户,54927人,少数民族7人,汉族54920人,男性27308人,女性27619人。

李庄镇历来以农耕为本,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实现了农业合作化,发展农业科技,改良土壤、兴修水利,引黄种水稻压碱,使农业得到较快的发展。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传统耕种方式,推广科学种田和先进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农业封闭守旧的落后面貌,进而步入了开放型商品经济的发展轨道,形成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崭新局面。1949年粮食单产39公斤,棉花亩产皮棉8公斤,1978年粮食单产60公斤,棉花亩产皮棉25公斤,1985年粮食单产439公斤,棉花亩产皮棉43公斤,2006年粮食亩产1100公斤,棉花亩产皮棉95公斤以上,全镇农业总产值飞速增长。

畜牧业发展迅速,自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牲畜存栏量猛增,在以使役为目的的基础上,迈向了以商品生产为主,实现了由户户有牲畜,家家养猪羊向专业户、专业村的发展转移。2004年全镇牲畜存栏量为20500头,生猪存栏量27000头,养羊10000余只,饲养肉食鸡20000只,蛋鸡80000余只,鹅10500只,鸭12000只,养兔30000只,发展养牛村15个,养鸡专业村、养猪专业村各四个,养羊放牧的数不胜数。

果树栽培主要以苹果为主,1973年申桥北部一带育苹果树苗7000余亩,带动了全镇林果发展。到1990年,全镇苹果种植面积达8000亩,主要品种有红富士、烟青、红星、金帅、红香蕉、国光、青香蕉等,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天津、济南等地,桥北张村成为全市的高酸苹果树苗基地。

蔬菜生产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上世纪中期蔡冯、李庄东王村一带就有种菜习惯,有“一亩园十亩田之说”。1992年,农业生产掀起产业结构调整热潮,发展两高一优农业,提出了“一年搞突破,两年大发展,三年建成大蒜、葱头园”的奋斗目标,在生态农业办公室的指导下,建起蔬菜大棚950个,近几年几乎北部的四个办事处都是大蒜、葱头间作种植,大面积引进优良品种,客商竞争这块肥沃的宝地。

建国后,通过社会主义改造,使私营企业走上了集体化道路,1957年成立了铁木业合作社,以沙珠邢村为首的屠宰业、李庄东邻任家、刘口、南北李、南郭、齐口一带的皮货、车马挽具等迅猛发展,李庄窑厂相继落成,为未来的城镇建设铺设了桥梁,先后又办起了柳编厂、地毯厂、油房、拖拉机站、胶管厂、机修厂等镇办企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镇办企业承包给个体户,私营工商户逐步兴起,1987年屠宰专业户达到1000余户,沙珠邢的宰猪、牛、羊、驴户,筢子吴的筢子加工,茶棚张的地毯加工,小堤村的镶牙,潘家口、马家口的麻绳和丙纶绳加工,同时木器加工、建筑、机车修理、电焊、酱菜加工及食品加工迅猛发展,改革开放政策给工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镇办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建立,尤其镇办的几个地毯绳网厂80年代盈利丰厚,镇党委政府抓住机遇,顺应社会发展潮流,把李庄发展重心由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转移到招商引资绳网兴镇上来,1998年10月5日,镇北绳网大世界工业园区开始筹建,同年的文化路、邮政路、府前路加宽畅通,引黄的洪吸管,集资股份形式改建了黄河下游的第一引黄闸,把黄河这一水利命脉引进了李庄千家万户,引进京、津、沪、港外资近10亿元,全部放在绳网发展,中心镇李庄挂上了“绳网之乡”的广告牌,也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了安全网新闻发布会。

建国后,李庄镇的商业发展一直是依靠供销社管理的几个门市部,1978年后,农村经济飞跃发展,商业发展更为惊人,个体工商户突飞猛进,经营项目快速增加。范围普及全镇,2006年全镇有百货、服装、鞋帽、电器、通讯、瓷器、种子、农药、建材、副食、餐饮、医疗、服务等个体经商户不下2000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李庄的交通、邮电、电力事业不断发展,1985年220国道的畅通,如今加宽加厚使用期达30年的高标准路,8公里路经该镇,浮桥路,惠青黄河大桥路等主要道路相继铺成,自1998年起先后为全镇75%以上的村新铺柏油路,95%以上的村全通到了环镇路的国省要道。构成境内公路交通的基本框架,公路网的形成带动了李庄、陈家、邢家、李朝阳和申桥等村运输业蓬勃兴起,李庄、申桥两个支局负责邮路210多公里,年进出转邮件3940件,报刊发行670种,年累计发行量达50800份,刊物19700.份,年营业额40000000余元,有线电视接通率达100%,电话接通率达100%,全镇105个自然村均通了电话。2001年全镇农网改造全部结束,全镇用电户10090户,农村用电大幅提高,企业用电超过1000万KWH。

李庄教育基础好,惠民三中在李庄,1998年合并于惠民一、二中学,这里是惠民城南的教育中心,2001年全镇有小学8处,中学2处,适龄入学率为100%,幼儿园2处,1996年李庄教育借达标之风,调整学校布局,优化内部组合,中小学实现了六配套,李庄第一、二中学教学楼落成,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教育内部管理在全县连续十年名列前茅,达到有史以来鼎盛时期。1999-2003年,先后投资700多万元,对中小学校舍进行了修缮和新建,投资200万元,建起了微机室,各中心小学也配备了微机及电化教学设备,撤销了村小学校,布局更加优化,中小学基础设施进一步配套,幼儿园已发展到60处,在校幼儿达2000人。

李庄的文化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镇府驻地建有文化站、广播站、电视台、电影院、镇委党校、老干部学校和人口学校等设施。各个行政村远程教育网点配备齐全,村村通上了有线电视,村镇文化网络已经形成,丰富了全镇人民文化生活,民间艺术丰富多彩,京剧、吕剧、河北梆子、东路梆子遍布全镇,每逢春节搭台演出。自上世纪70年代,归仁的梆子,刘口、南孟等京剧演出闻名乡里,由于现代文化设施不断普及乡村,这些剧种已多在婚庆吉日演出,如大孟村张氏乐队,杨集的全祥文艺组合,巩家老巩乐队,秧歌,龙灯,狮子,打落子,高跷,旱船等民艺表演,争奇斗艳,异彩纷呈。

计划生育工作成果显著,全镇人口自然增长率连续十年控制在6‰以内,2005年全镇2200户领取了独生子女证,自1998年起,连续5年全县考核名列前茅,被评市、县级先进乡镇,有5名计生工作人员受省部级表彰。

李庄人民在创造光辉业绩的同时,也经历了严重的困难和挫折。全镇人民在历届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克服了种种困难,走过了曲折,取得了成就,全面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2006年工业总收入是2000年的3倍;2005年人均收入达4500元,是2001年的1.8倍,人均增长2200元;汽车、摩托车、拖拉机、三轮车及各型呈车辆进入千家万户,小轿车也已进入平常百姓家庭,人民生活基本达到了小康水平,现正在向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大踏步前进,迈向美好的明天。

李庄大事记

(1913年——2005年)

1913年

惠民县公立第二高等小学在李庄村建立。1924年改为县立第二高级小学,简称“二高”,又称萃英公学,1948年2月改为李庄完全小学。

1928年

早期共产党员路雨亭,时任中共绥远特别区地方组织代理书记,受中共山东省委的派遣来德州、惠民一带组织暴动,因无落脚点,来李庄高小任教,寻机开展党的工作。11月份,身份暴露,遭追捕,被迫离开。

1938年

5月,侵华日寇在申家桥北建据点,修碉堡。据此祸害四乡群众。

1941年

桥北中学在前王村建立,设小学、初中、师范班,由首任校长,开明人士张益堂多方筹资,谋划而建,1950年3月,改为前王完全小学。

1943年

正月初八,日本鬼子去北郭村扫荡。把挨家挨户抢来的衣物、粮食、大车等堆积到场园里,放火焚烧,一片火海,连老百姓的耕牛也迁到火海里烧死,并打伤群众多人。

1944年

农历2月14日上午,一百余名日伪军由归仁村南过黄河西来,(此时黄河无水),八路军独立营(济阳县大队)一部,武器装备很差,甚至无手榴弹,与日军遭遇,由于我方侦察失误,敌人装备精良。当时敌人已占领了有利地势(闫家村北面的交通沟和黄河大堤),组成密集火网,我军几次发起攻击,英勇奋战,未能奏效,经过两小时激战,近六十名战士壮烈牺牲。

1945年

9月,八路军炸毁日军碉堡,拔除申家桥据点。日寇投降。12月,农村成立农民救国会,(简称农会),1950年后撤消。

1946年

春,土地改革开始。秋,土地改革形成高潮,农村划分四种成分:地主、富农、中农、贫农。

七月初七(农历)深夜,匪首韩丁子部几武装匪特窜入前王村,凶残地将村农会干部王连泽、王连贵五花大绑投入井内杀害。

农历七月十五,匪首张希仁及数十名武装匪特窜入大孟村,妄图杀害村农会干部及民兵基干队员,在村口发现湾边一洗衣妇女貌似民兵队长之妻,就误将其几次踹入湾内活活淹死。进村后,逼迫全村群众集公于场园,匪徒们气势汹汹,摆下锄刀,架好机枪,子弹上膛,对着群众逼问农会干部及基干队的下落,其实他们已转移,基干队员刘泽全的妻子和母亲被敌人打的死去活来,遍身是血。

农历八月十五,匪特张希仁率几十名武装匪特窜入李庄村,对翻身农民反攻倒算,极其残忍地用锄刀杀害了农会会长陈玉宝,村民兵基干队长马兆亭等四人。马兆亭烈士牺牲最惨,先用狼狗撕咬,后用锄刀。后匪首张希仁被围歼于姜楼镇境内。

1947年

4月,全区掀起大动参运动,组织青壮年参军

4月,全区贯彻《关于山东土改复查的新指示》在上级工作组的帮助下搞复查。

春,在八区西部增设李家庄区,区公所设李庄村。

夏,华东野战军机关实行战略转移到黄河以北广大地区,驻我区徒骇河以北达二、三个月之久,帮助该区搞土改。时常有国民党飞机侦察、扫射、轰炸。

3-8月,全县人民在新政府领导下,奋力治黄,国民党反动派阴谋破坏治黄,派飞机轰炸、扫射归仁、清河镇等堤段。打伤群众四名。7月26日,黄河南岸的国民党军队炮击归仁险工,阻挠抢修黄河大堤。

1948年

3月,全镇组织一百多人的民工担架队支援济南、淮海两大战役。

教育整顿,对旧教育制度、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恢复农村小学。

1949年

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农村党组织公开。

李庄区供销社成立。

申桥农场建立,1965年迁于高王庄,扩建为国营惠民县棉花原种场。

1950年

5月,李庄区改称为十二区

1951年

8月,雨涝成灾,农田被淹,出现倒屋现象。

12月,土地改革运动结束,颁发土地所有证。为支援抗美援朝,全区掀起捐款运动。

12月,掀起镇及运动高潮,本区土匪特务及革命分子多人被镇压。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实施。

1952年

春,开展“三反”、“五反”运动(三反即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五反即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情报。)

冬,全区掀起举办识字班运动,重点组织妇女学文化。

1953年

4月,开始实行查田、定产运动。

7月,第一次人口普查工作开始。

8月,徒骇河洪水暴涨,申桥水位14米持续69天,县长、县委书记坐阵指挥,组织民工抢险防汛,但南岸杜家闸口处仍因水太大决口,是年涝灾严重。

12月,军队转业干部翟华荣带头创建李庄粮所,粮食开始实行统购统销。

1954年

春,李庄镇农业生产合作社建立

5月,徒骇河疏竣工程完成。

秋,候王店平沟开挖,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

1955年

9月,李庄由十二区改称为李家庄区。

秋,全区掀起大办农业合作化高潮,成立高级社,全区农户入社率达95%以上。

1956年

春,个别社员闹退社,县政府派出工作组驻村,阻止退社之风。

3月,建惠民县第三中学,只设初中班,首任校长杨光华,校址现镇府大院。

12月,李家庄区胜利农业生产合作社队(郭翰林村)实行包工包产,发挥了社员的劳动积极性,受到上级表彰。

是年,湾头孙引黄渡槽(木制)建成。

12月,原李家庄区划分为蔡冯乡、华李乡、李庄乡。

1957年

3月,开展社会主义教育宣传

6月,整风反右运动开始。反右斗争犯了扩大化错误。

10月,西沟刘干沟施工。

1958年

2月,由蔡冯乡、华李乡、李庄乡合并为李庄乡。

春,国营惠民县东关油棉厂南北王分厂建立。(73年分离为南北王油棉厂,84年称第二油棉厂)

7月,黄河发生百年一遇特大洪水,流量每秒万余立方米,大堤出水高度1.7-2米之间,全乡组织精壮劳力护堤抢险。

9月,掀起人民公社化高潮,李家庄乡改称李庄人民公社,人民公社下设耕作区,全社群众在李庄村召开庆祝大会。

9月,开始吃大食堂,一村一个食堂。

10月,掀起大炼钢铁高潮,砸锅炼铁,农业生产开展大兵团作战,大批劳动力被调集到一个村集中搞秋收,大刮浮夸风、农业生产不丰收。全社开展“除四害”(苍蝇、蚊子、麻雀、老鼠)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开展扫盲运动。

1959年

春,杨集干沟开挖

7月,基层党组织进行整顿。

10月,提出高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等口号,开展反右倾斗争,基层干部虚报粮食产量,群众生活困难。

1960年

7月,雨涝成灾,基本绝产,水肿病人增多,每村都有饿死人现象,不少人吃野菜、树皮、地瓜蔓叶等充饥。粘虫成灾,农作物损失严重。

秋,农村大食堂解散。纠正“五风”错误,(即共产风、高指标风、瞎指挥风、浮夸风、强迫命令风)。

1961年

4月,李庄人民公社改称李庄区,原耕作区改称为公社,李庄区辖华李、蔡冯、南北王、张佩环、大孟六个公社。

7月,大雨成灾,不少农田绝产。

是年,国家多次发放救济粮款,帮助群众度荒。为救助生活困难而致病的群众,各小公社办福利院。

1962年

1月,调整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改为三级所有(公社、大队、生产队),队为基础(生产队)。

7-8月,连阴雨近四十天,农田受灾。

9月,开始搞“三田”建设(畦田、条田、台田),开展生产自救。

10月,种植胡萝卜较多,农村饥饿现象缓解。

政府发放救粮,帮助群众度荒。

1963年

春,继续搞“三田”建设,进行生产自救。

冬,开展以“四清”(清账目、清仓库、清财务、清工分)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教运动。

1964年

1月,地县两级派出工作组进村,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形成高潮。

2月,开展“农业学大寨”的活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

春,为加强劳动管理,生产队实行小段包工。

7月上旬-8月上旬,连续阴雨,由于连年涝灾,排水工程已比较系统,损失减小。

1965年

春,以搞“四清”(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开始。

春,杜家干沟开挖

春,治理徒骇河工程展开,人推人拉,千军万马加宽加深原河道。

夏,惠民县人民医院由辛店乡孔家迁至董集村西。(该院成立于1946年3月,前身为惠民市大众施疗所,曾几经搬迁)

秋,开始实行土地划方,沟路渠配套,逐步建成水利网。

11月,杨集涵洞建成,设计流量为36.2立方米/秒。

是年,张佩环、南北王两小公社搞稻改,成功治碱,县、地区写材料,总结经验,《大众日报》也报道过。

1966年

1月,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继续进行。

5月中旬,文化大革命以破“四旧”(旧文化、旧思想、旧风俗、旧习惯),立四新开始。

5月,徒骇河上重要桥梁—申家桥第一次重建通车。全长183米,面宽8米,是山东省第一座灌注基础桥。(申家桥,初为石拱桥,建于明朝,原名固安桥)。

8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指出这次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资本主义的当权派,造反派群众开始揪斗当权派。

聂索桥建成通车,(钢筋混凝土结构)。

9月,文化大革命形成高潮,群众先后建立造反组织,开展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运动,伤害了一批干部群众。

10月,学校停课闹革命,教师开始进行革命大串联。

1967年

3月,造反派开始夺权,李庄区委权被夺,建立李庄革命委员会,并揪斗革命领导干部。

6月,开始闹派性、打派仗。群众组织分造反、保守两派。中央提出要文斗,不要武斗。

9月,在归仁引黄渠道修建虹吸管两条。

11月,学校开始复课闹革命。

1968年

春,受“极左”思潮影响,有的村成立以生产大队为核算单位的筒子队,影响了生产发展。

春,各小公社撤消完小,建立联办中学。惠民三中撤消初中班,建立高中班。

5月,清理阶级队伍,揪斗所谓“叛徒、特务、顽固不化的走资派”和国民党残渣余孽,使不少干部群众遭到迫害,各村对地富反坏实行专政。

8月,济南知青到大翟、高唐、杨集等村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庆淄路惠民段改建为沥青路面,路面宽6米。

11月,公办小学下放大队来办,公办教师回本村任教。

冬,“反复旧”运动开始,继续闹派性、打派仗。

1969年

4月,反复旧运动形成高潮,进行第二次夺权,区革委会被改组。

7月,渤海湾发生7.4级强烈地震,波及本区,有强震感。

9月,撤区称公社,原小公社改称管理区。

12月,公社革委会建立党的核心领导小组,赵山水任组长,社直各部门建党的核心小组。

1970年

3月,开展“一打三反”运动,(即打击反革命破坏活动,反贪污盗窃、反投击倒把、反铺张浪费)。

9月,大办合作医疗,培训赤脚医生,各村建立卫生室。

冬,整党建党开始,公社党委建立,赵山水任公社党委书记,村支部相继建立。治理黄河一干等重要水利设施。

1971年

春,李庄窑厂建成投产。

11月,中共中央《关于林彪9.13叛国出逃的通知》传达到农村。

12月,全县13处人民公社调整为21个,原李庄公社化为李庄、申桥两个公社。

1973年

2月,开展批林批孔运动,部署农业发展“上纲”战役。

1974年

8月,暴风成灾,农田受淹。

进一步掀起批林批孔高潮。

1975年

春,杨集窑厂建立。

2月,掀起“农业学大寨”新高潮,提出粮食上纲的要求(亩产400斤)。

10月,申桥南35KV变电站建立。(高王变电站建成后废止)

1976年

1月8日敬爱的周恩来总理逝世,群众深感悲痛。

6月,惠民县轮胎翻厂投产。(由惠民县第二农机修配厂改建,后承包拍卖)。

7月28日,唐山发生7.6级大地震,我社有强烈震感。

8-9月,黄河第五、六次洪峰入境,是有史以来黄河水位最高的一次。公社主要领导上堤指挥防汛。白龙湾处大堤发生裂缝,被及时修复。

9月9日,毛泽东逝世,18日公社、管区、大队冒雨召集群众大会,沉痛悼念毛泽东主席逝世。

10月,“王张江姚”四人帮被粉碎,镇召集群众大会庆祝。

是年,在王集引黄渠首建成虹吸管两处。

1977年

春,贯彻第二次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公社派工作组进村,帮助生产,实行同吃同住同劳动。

5月,开展揭批“四人帮”运动。

7月,现李庄二中(原申桥中学建立,只设高中班。)

铁木厂下放公社管理。

10月,恢复高考制度,全社够条件青年积极参加考试。

10月,农田基本建设典型—“北大方”举行会战。

1978年

秋,湾头孙杨水站开工建设

12月,开展一批双打三整顿运动(一批即“四人帮”,双打,即打击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打击阶级敌人的猖狂进攻,三整顿即整顿领导班子,整顿党风,整顿干部队伍)。

经多次复查,对社内右派分子摘帽。

1979年

春,地富反坏四类分子摘帽,成为社员。

1980年

7月,教育体制改革,公社撤消高中班,只设初中班。

春,农业生产实行生产责任制,定额管理。

10月,公社设计划生育专职干部一人,下半年开始,推行一对夫妻一个孩子。

1981年

春,农业生产实行承包到户,棉花生产推广营养钵育苗技术。

8月,撤销联办中学改为完全小学,教师缩编,学制从小学到高中实行“五三三”制。

1982年

春,农业生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大包干。

7月,全社进行第三次人口普查。

8月,李庄一中迁于现址。

秋,镇机关第一搬迁李庄村西新址。(时称西院。东院仍有机关办公。)

1983年

1月,全社开展计划生育宣传月活动。

4月,棉花生产推广地膜覆盖新技术。

1984年

5月,公社改为乡镇,李庄公社改为李庄镇。(当时,全县设四个镇)

7—9月,发放土地承包使用证到户。

农业生产上推广麦棉套种。

8月,教育系统实行三制(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校内机构工资制),镇教育组改为镇教委。李庄学区小学改为镇中心小学。

8月,新建成的滨郑路(220国道)镇内段通车。

9月,原工交办公室改为镇农工商联合会。

1985年

5月,申崔路铺筑沥青路面。

是年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已建有建材厂、面粉厂、地毯一、二厂、织布厂等。

9月10日,镇隆重庆祝我国第一个教师节。

镇财政科建立。

1986年

3月4日,李庄镇干警民兵擒获“3.2”特大盗抢案首犯陈开心。2日,胜利油田驻滨州市油建二部一大队工人陈开心,丁树昌等六人在昌乐县某部弹药库盗得“五四”式手枪7支,冲锋枪一支,信号枪8支,子弹3000余发,密谋组织“自由主义联盟会”搞反革命暴乱。3日,丁树昌等5名罪犯在油建二部被擒,首犯陈开心逃匿。夜晚,惠民县接到堵截、擒获陈开心的命令后,迅速进行了周密部署,4日早8时,陈犯窜至李庄境内问路,被李庄村干部发现后迅速报警,李庄派出所接警后,一边向上级汇报,一边迅速组织干警、民兵,围追堵截,迫使陈犯逃至徒骇河南岸聂索桥附近。9时半左右,民兵徐庆汤用猎枪击中陈犯头部,干警张德广、李文鸾等迅速上前擒获了陈犯,并缴获“五四”手枪两支,子弹35发,反革命“自由主义联盟会誓言”和组织成员名单各一份。事后,山东省政府、省军区、惠民地区行署、军分区和惠民县政府分别表彰了此次战斗中的有功单位和个人。

4月,管理区改为办事处,作为镇党委政府的派出机构。

7月,李庄老商业街初建,由著名书法家董欣武题字“华龙商场”。(当时命名为华龙商场。)

秋,镇东部重要商业街—新兴街初建,92.5成立新兴街居委会。

1987年

镇农工商联合会改为镇经济委员会。

1988年

3月,镇卫生院、农机管理站、农经站、兽医站、林业站、农技站、水利站、广播站八站所由县局管理下放为镇政府管理。

5月镇土管所建立。

1989年

镇党委换届。

6月举行赛牛大会(原申桥镇),参赛牛五千余头,促进了养牛事业的发展。

12月,110KV的高王庄变电站建立。

1990年

镇计划生育委员会成立。

开展第四次人口普查。

夏,降百年一遇大雨,农田被淹,政府组织排涝。

8月,镇政府出台《关于计划生育工作的规定》。

投资73万元,对镇内16华里沥青路重新罩面。

实现初等义务教育,被省命名为“基础教育先进镇”。

1991年

投资25万元,新建农电大楼。

对36条干支渠进行清淤,动土60余万立方米。

水利工程基础建设获“行署惠水杯奖”。

1992年

争取自筹资金130万元,安装数字程控电话和自来水。

12月,被滨州行署表彰为“村镇建设新型乡镇”。

1993年

1月,举行中共李庄镇第七届党代会。

投资80万元,对沿220国道(李庄段)工贸院区进行开发建设。

5月,农技、林业、水利、文化、计生、农机、畜牧七个部门与财政脱钩,成为自负盈亏实体。

6月,筑成沙珠邢至归仁,俎家至东牛第一期乡镇公路路基。

7月,加强教育管理,开始撤销教学点。

李庄镇二中(原申桥中学)教学楼修建。

1994年

对化纤原料经营工贸小区,沙珠邢肉类皮毛综合经营小区进行开发建设。

10月,庆淄路(李庄段)改造加宽通车,路面宽8米。

12月,各村用上照明电,消灭了无电村。

是年修建乡村柏油路26.4公里。

1995年

春,镇建公路管理站。

投资220万元,修建乡村柏油路23公里,基本上实现村村通。

投资160万元修建李庄一中教学楼。

1996年

1月,举行中共李庄镇第八届党代会。

投资40万元建成镇敬老院。

林业生产省级生产达标验收。

7.29—30号骤降200毫米特大暴雨,形成内涝。

12月,代表县政府顺利通过省政府双基验收。(“双基”指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基本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

12月,农村合作基金会成立。

1997年

5月,惠民人民医院由董集村西迁至现址开诊。

5月,在镇北部建圆葱批发商场。

6月,对乡镇企业李庄建材厂、建材实业公司、酒厂、地毯厂、体育用品厂进行拍卖。建材厂等由邢玉平收购,后建波涛公司。

对乡镇企业兵圣网厂、李庄砖瓦厂进行拍卖,由周和信收购,建“和信集团”。

5、6、7三月余无有效降雨,遇百年一遇大旱。

筹资金80万元,打深水机井200余眼,用于抗旱。

8月,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绩显著,被授予省“安全文明镇”。

镇政府出台《关于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决定》和《关于个体私营经济试验园区内生产经营的暂行规定》两个文件,为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创造了有利条件。

地区公路局分段,地区客运中继站、县急救中心相继落成。

初级卫生保健通过省级验收。

1998年

7月,投资25万元的电视塔转台正式运营。

下半年,对老商业街东侧进行二层楼改造。

10月3日,投资578万元的归仁引黄闸竣工,设计流量10立方/秒。

11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山东省委书记吴官正,行署专员王宗廉到和信集团视察。

成立李庄镇经济管理委员会。

1999年

2月,举行中共李庄镇第九次代表大会。

春,投资20万元,对滩区扬水站进行维修。

7月,镇党委被评为市“六好乡镇党委”。

春,农村土地承包期延长30年,签证到户。

引进外省(江苏、福建、浙江)企业10家,利用外资额1238万元。

投资300万元,对李庄老商业街进行改造。

2000年

2月,被省政府命名为中心镇(全县唯一)。

春,投资6.5万元,在杨集北修建徒骇河扬水站。解决了杨集等北五庄浇地问题。

绳网大世界开发建设,被县委县府确定为全县十大重点建设项目之一,面积500亩。

4月,申家桥第二次重建,桥面宽13米,长240余米。01年9月通车。

12月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全市发展民营经济明星乡镇”。

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1996—2000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2001年

3月,乡镇规模调整,原申桥镇并入李庄镇。

5月,市委书记王宗廉来该镇视察大丰网厂。

5月,投资80万元在前王村北改建蔬菜批发大市场。

7月,被市委授予“滨州市六好乡镇党委”称号。

8月,镇二中连续七年升学位居全县乡镇首位。

12月,被省政府命名为“山东省先进民营经济园区”光荣称号。

12月,民办教师全部转正,结束民办教师30多年来的光荣历史。

电话装机8000余部,成为全市黄河以北第一个电话镇。

被山东省小城镇建设研究会授予“常务理事单位”。

被授予“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镇”。

2002年

4月,在全镇农村全面实施税费改革。

春,投资60万元,对申崔路(李庄到申桥段)进行改造。对申桥街进行二层楼改造。(原申桥镇驻地)

6月,中共李庄镇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

8月,党政事业单位人员编制机构改革。

由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对镇区整体规划进行重新修订,规划面积达4.2平方公里。

打通文化路东段,铺设沥青路面。

10月,李庄镇收购原惠民三中,三中迁往惠城并入惠民二中。

11月,35KV李庄变电站建成。

12月,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启动。

2003年

4-6月,全镇群控群防,抗击“非典型肺炎”工作,成效显著。

6月,镇政府由原址迁往现址(原惠民三中)

全国知名企业淄博宝山水泥厂在该镇建分厂,总投资6000万元。

220国道(镇内段)拓宽工程开工建设。

10月,惠青黄河公路大桥举行奠基仪式,桥长1740米,宽20米,总投资3.08亿元,是滨州市黄河上第三座公路大桥(2004年开工建设,2006年10月建成通车)。

秋,远程教育建设工程启动。

2004年

春,建国以来,首次对种粮(小麦、玉米)农民直接进行补贴。国务院实行减免农业税的政策。

8月,在全镇启动“民主议政日”活动。

打通邮政路(南段),并铺设沥青路面。

12月,第二批保持共产党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始。

2005年

春,投资200万元,打通宽50米,总长2700米的俎家至大桥路,俎家至北窑厂,北窑厂至大桥路的园区四环路。

秋,打通府前街道,铺设沥青路面。

申崔路、徒骇河沿岸公路(李庄段)通车。

10月,220国道(李庄段)拓宽工程竣工通车。

11月,乡财政实行“乡用县管”制度。

12月,第三批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始。

4 山东郯城县李庄镇

李庄镇位于郯城县最北部,镇政府驻地李庄,距县城32公里。辖42个行政村,34个自然村,共4.9万人。面积74平方公里,耕地3954公顷,林地面积605公顷。东为丘陵,西为沂、武河冲积平原,205国道纵穿南北,曹李公路横贯东西。全镇村村通电话、通有线电视、通调频广播、户户通电,国际互联网已进入农民家庭。矿产资源以金刚石、重晶石、矿泉水为主。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花生、大豆、棉花、黄烟、桑柳为主。林果以苹果、鲜桃、西瓜为主,示范推广了大棚油桃、大棚樱桃,建成千亩桃园风景区。畜牧业以鸡、猪、牛、羊为主。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全镇已初步形成钢木家具、条柳纺织、建筑印刷、夹芯板材、车木锤柄、果菜脱水、面粉加工、丝织地毯、五金工具、精细化工等十大主导产业,西唐庄村被誉为“鲁南钢木家具第一村”。

李庄镇自古为商贾重镇,农历五、十逢集日,正月十五逢古会。镇内现有中学2处,小学21处。县第二人民医院设在镇驻地,其它卫生机构8处。有文化站、文明图书馆和新华书店等文化设施,其中文明图书馆藏书量近10万册,是全市最大的乡镇图书馆。2007年,全镇共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3亿元,同比增长30.5%;地方财政收入1550万元,同比增长24.2 %;农民人均纯收入5955元,同比增长26%,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近年来,李庄镇党委、政府立足实际,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围绕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作文章,依托临沂经济开发区,农业生产按照“北菜、南柳、西林果、东粮油”发展规划,全力打造临沂市民 生活服务基地,实现了“万亩瓜菜、万亩杞柳、万亩林果、万亩粮油”生产规模。在发展民营经济和招商引资上,按照膨胀民企规模,培植支柱产业的“兴工强镇”战略,全镇培植发展起钢木家具、五金化工、车木柳编、面粉加工、果菜脱水、轻纺地毯等10大支柱产业。小城镇建设围绕“东部抓开发,西部抓改建,一街贯南北,两翼齐发展”总体规划,建设起新市街、中心街、205国道商业街三条商业街,其中205国道商业一条街成为临郯中间地段的现代物流配送中心。

精神文明建设、计划生育、社会治安、党建等项工作均取得了可喜成绩。被中宣部、国家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授予婚育新风进万家先进乡镇、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乡镇、平安创建工作先进乡镇和社会文化工作先进乡镇,被市委命名为“五个好”乡镇党委,连续八年保持市级文明乡镇荣誉称号、连续两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平安创建先进乡镇、招商引资先进乡镇、连续四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计划生育工作先进乡镇,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城镇建设重点规划先进乡镇,连续多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两个文明建设先进乡镇、招商引资工作先进乡镇、平安创建工作先进乡镇、计划生育工作先进乡镇等。

村庄情况:

李庄 相传建于春秋时代,时称太平庄。孔子赴郯曾路经该村。据《沂州志》记载,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因李姓兴旺,改名为李家庄,简称李庄。清康熙年间设有驿站。因靠沂河,明、清两代,常有过往货船停靠于此。1958年2月撤区并乡时,为李庄乡驻地,同年9月为公社驻地。1984年4月,为李庄镇人民政府驻地。现有2143户、7560口人。

刘道口 相传该村建于唐朝武德年间(618~626年),以此处沂河有一渡口,始称流江口。后以姓氏改名为刘道口。现有420户、1615口人。 凌庄 相传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凌姓在此建村,得名凌庄。现有180户、707口人。

颜口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该处有一沂河渡口,颜姓从郯城迁此居住,建村得名颜家口,简化为颜口。现有250户、971口人。

青山 明代重修青山庵如来佛碑载:“盖自汉唐以来……此里名青山庵者,唐故将封青山神因名。”村以此得名青山庵,简化为青山。现有629户、2547口人。

沂东 相传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建村。孟、卫、李三姓从外地徙居于此,始名新庄。因与郯城县庙山镇的新庄重名,经郯城县人民政府郯政发(1982)88号文件公布,以村处沂河东岸,更名为沂东。现有380户、1417口人。

白场 据传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因此处原为白姓场园,得名白家场,简化为白场。现有140户、537口人。

王沙沟 相传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邱、官两姓在此定居,得名邱官庄。后王姓从临沂县黑虎墩、北岔河迁此居住,以村处沂武河两岸流沙沟边,故改名王家沙沟,简化为王沙沟。现有480户、1556口人。

西官庄 相传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张、徐二姓在此居住,因曾有官兵驻扎,故名小官庄。清雍正年间,该村毁于洪水,村人搬至东岭下,称东躲庄。洪水后,部分村民仍回原址重建家园,自此分为西小官庄、东小官庄。该村位西,称西小官庄,简化为西官庄。现有84户、309口人。

东官庄 其名称来历、沿革及含义详见西官庄目。此村位东,得名东小官庄,简化为东官庄。现有97户、368口人。

西连埠 据传北宋开宝年间(969~976年),连姓阁老在此丘陵上定居,得名连家埠,简称连埠。1963年分为两村,此村以方位得名西连埠。现有266户、954口人。

东连埠 其名称来历、沿革及含义详见西连埠目。此村位东,得名东连埠。现有198户、700口人。

八里屯 相传该村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成祖朱棣北征,在此屯兵八里,故名八里屯。现有500户、1970口人。

西唐庄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此处为一片荒地,小唐庄部分王姓迁此定居,始称西南湖。后以方位改名为西唐庄。现有280户、1130口人。

大唐庄 相传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唐、赵、王等姓在此定居,因唐姓居多,称唐庄。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因部分王姓人迁出另建小唐庄,此村改称大唐庄。现有1107户、4258口人。

小唐庄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王姓人自唐庄(今大唐庄)迁此立村,以其小于唐庄,故名小唐庄。现有236户、956口人。

界牌 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建村。因村靠临沂、郯城两县交界处,村北立有界牌得名。现有233户、875口人。

北朱庄 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李庄朱姓人迁此定居,故名朱家庄,简称朱庄。因与郯城县褚墩镇朱庄重名,经郯城县人民政府郯政发(1982)88号文件公布,以方位更名为北朱庄。现有446户、1641口人。

路庄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建村。以姓氏得名路家庄,后简化为路庄。现有330户、1215口人。

北宋庄 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建村。以宋姓居多,得名宋庄。因与郯城县杨集、归义、花园等乡镇的宋庄重名,经郯城县人民政府郯政发(1982)88号文件公布,以方位更名为北宋庄。现有143户、522口人。

西神泉 相传,此处原有常年流水的清泉,群众称之为“神泉”。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李庄朱姓迁此建庄院,取名神泉院。清康熙年间(1662~1772年),此村东又建一村,遂以方位改名为西神泉院,简化为西神泉。现有280户、1138口人。

东神泉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建村。因村居神泉院(今西神泉)东,故名东神泉院,简化为东神泉。现有200户、730口人。

于泉 据传唐武德年间(618~626年),于姓迁此居住,因此处岭上有一水泉,故名于家泉,简化为于泉。现有300户、1210口人。

蔡村 回忆村西桥碑载,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杨姓始居于此(今庄南杨家林仍存),称杨庄。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杨姓外迁,蔡姓兴旺,故改名为蔡家村,简化为蔡村。现有306户、1112口人。

张村 相传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张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取名张家村,简化为张村。现有404户、1408口人。

后哨 相传唐贞年间(627~649年)薛仁贵东征,在此屯兵设哨。后人来此建一小村,故称小哨。后因村庄扩大,分为前、后小哨。此村居后,故称后小哨,简化为后哨。现有276户、935口人。

前哨 其名称来历、沿革及含义详见后哨目。该村居前,故称前小哨,简化为前哨。现有320户、1155口人。 诸葛店 该村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因此处原是北朱庄朱姓的果园,故名朱果。后周、季两姓迁于村西南大道两旁开店,遂改称朱果店,后演化为诸葛店。现有425户、1610口人。

姚庄 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建村。原为北朱庄朱姓在此建有土窑,后发展成村,得名小窑庄,后演化为姚庄。现有89户、329口人。

杨屯 相传该村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薛仁贵东征时曾屯兵于此,村内多为诸葛姓人,故得名诸葛屯。杨氏宗谱载:“弘农杨氏,明洪武迁居……或居海州、柳沟、诸葛屯等村”。故此村应于杨姓来居后,方改称杨家屯,简化为杨屯。现有493户、1664口人。

罗莫疃 相传唐贞观年间(627~649年),此处为陵地旷野,密姓在此居住,故称密家莫疃。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罗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定居,改称罗家莫疃,简化为罗莫疃。现有139户、537口人。

西莫疃 据传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原密姓在密家莫疃(今罗莫疃)西南不远处定居,故亦称密家莫疃。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李姓来此居住后,改名为西南李家莫疃,简化为西莫疃。现有196户、712口人。

后莫疃 相传唐贞观年间(627~649年)李姓在此建村,因处罗莫疃北面,故得名后李家莫疃,简化为后莫疃。现有96户、340口人。

吴莫疃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吴姓自罗莫疃迁此居住,得名吴家莫疃,简化为吴莫疃。现有105户、350口人。

岭红埠 据传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建村。因处白马河上游水域,柳树较多,春秋绿柳呈黄,故取名柳黄埠。明重修三义堂庙碑载:“沂南郯北七十里邑属之长乐乡前堡之(村)曰柳黄埠”。1917年(民国6年),为防水患,迁于村北二里处的红土岭上居住,改名岭红埠。现有539户、2001口人。

经济发展

李庄镇突出“三抓”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一抓蔬菜脱水企业生产。加大了对康源食品有限公司的扶持力度,促其扩大生产规模,现已扩大投资250万元,年生产各种脱水蔬菜1500吨,并按照国内外客户的要求,建立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3000亩,同时已订单的形式,带动青山工作区6个村2000多户农民发展蔬菜生产。

二抓柳编工艺生产。加大对柳编自营出口企业的扶持力度,仅在诸葛店村就发展起南星、益鑫、敏华等五家大型柳编工艺制品企业,年创产值2500万元,带动起杨屯工作区及附近10多个村庄的柳编生产及10000余亩的柳条栽植。

三抓鲜桃批发生产。建立起鲜桃批发市场,并由农技站挑头,成立了鲜桃生产批发协会,注册了“大唐牌”鲜桃商标,认证了无公害标识,发展起唐庄整个工作区10000余亩的鲜桃生产基地。

李庄镇四项措施加快沼气建设步伐

李庄镇强化四项措施,加快农村沼气建设步伐,目前,全镇有10个村建设应用了沼气,共建有沼气500多个,有480户农民应用了沼气。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镇党委政府充分利用调频广播开办专题讲座,发放明白纸,现场参观学习等形式,大力宣传建设使用沼气的意义,引导群众从思想上提高认识,积极主动建设使用沼气。

二是严格落实责任。镇党委政府将沼气建设任务数分配到各村,并与包点两委成员、包村干部和各村签订了沼气建设目标责任书,把沼气建设情况作为镇村干部评先树优、年度考核的依据,增强镇村干部做好沼气建设的责任感。

三是加强调度考核。镇党委政府把沼气建设纳入月调度考核范围,设置一定数量的分数,实行每周一调度、每月一通报,月底对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并把考核成绩与镇村干部奖金挂钩,调动镇村干部做好这项工作的积极性。

四是实行政策激励。镇党委政府对按照标准建设沼气的农户,每个沼气池除享受上级的奖励补助外,镇政府还奖励一定的资金,以此调动农户建设沼气的积极性。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3: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