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李占奎
释义

科技精英大多受教于国内外的知名院校、师从名家,具有很好的教育环境,获得较高学历。然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资深专家,国防科技系统劳动模范,长征二号丙系列运载火箭第三任总设计师李占奎却没有这样的条件。他笑称,自己小的时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放猪娃。

志高不在家富

1935年冬,李占奎出生在辽宁丹东的一个小山村,祖辈务农,家境贫穷。可这家人人穷志不短,李占奎的父母暗下决心,再苦再难也要供孩子读书。为积攒学费,全家人起早贪黑辛勤劳作,连幼小的李占奎也跟着妈妈去薅草,跟着哥哥去放猪。他8岁那年,终于如愿以偿,走进了学堂(其实就是一位老先生和半间草房)。可是,那根修了又修的放猪鞭子却始终没离开过小占奎,他每天必须用半天时间去放猪。就这样,他一直坚持到小学毕业。

1949年,新中国诞生了,李占奎家也和全国农民一样,有了自己的土地。家境得到了改善,李占奎也升入中学。共产党的恩情,激励着他学好本领,报效祖国。在学校里他如鱼得水,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1953年,他以优秀的成绩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父母的严教、环境的熏陶、劳动的锤炼,造就了李占奎忠诚老实、肯于吃苦、勤奋好学、要强上进的品格和立志报国的决心。这一点使他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就崭露头角,深受同事的好评和领导的器重。1952年,国家成立航校,李占奎被破例保送入校。

1958年,李占奎被选拔到刚刚组建的国防部五院一分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前身),和一大批立志于国防建设的优秀青年一起,踏上了振兴科技、壮大国威、艰苦卓绝的创业历程。

成才不在名校

航天技术是一门尖端技术,要啃这块硬骨头,对于只有中专学历的李占奎来说谈何容易。然而,李占奎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把文化上的先天不足作为动力,凭着他那股不服输的韧劲和惊人的毅力,进步很快。20世纪60年代在仿制“1059”导弹的实践中,他和他的战友们坚持蚂蚁啃骨头的作风,从零开始,一点一滴地深入钻研“1059”的技术,一步一步地进行专业分工消化,反复校对、补充完善图纸资料。苏联提供的图纸资料不全,尤其是地面设备和整机所属的二次协作件的资料短缺很多,这对一个完整的型号系统,是绝对不可以的。为此,他们通过测试样机,绘制成结构图和原理图,并进行重新设计计算,在工人师傅的密切配合下,设计出了各项合格的产品。

1960年11月5日凌晨,当我国仿制的第一枚凝聚着中国人民自力更生精神和顽强意志的“1059”发射成功的时候,李占奎和他的战友们流出了喜悦的眼泪。3个月后,李占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至此,李占奎一发不可收,在航天知识的海洋中越游越快、越潜越深。少年时代就酷爱读书的李占奎,把学习知识作为最大的满足,他如饥似渴地涉猎与航天技术有关的各类书籍,从中汲取营养;他参加了大学的函授,专攻航天技术教材和世界顶级的航天学术专著,掌握了尖端技术理论;在工作实践中,他孜孜不倦地向其他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请教,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图书馆、实验室、总装车间、发射场都是他学习的课堂。

功夫不负有心人,李占奎厚积薄发,他的设计思维和创新理念在实际工作中崭露头角,令人刮目相看,令同行心悦诚服。他也从设计员升任为组长、副主任、主任、副总设计师。1993年,李占奎担任了长征二号丙火箭总设计师,他在运载火箭总体设计方面积累的高深学识和丰富经验,为后来开创性的研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回顾几十年来成长的历程,他深有体会地说,成才之路不仅仅只有一条,只要勤于学习、勤于实践、勤于探索,条条道路都能通向知识的殿堂。

创新诞生奇迹

2003年12月30日,长征二号丙SM火箭成功发射探测一号卫星,为2003年度的中国航天事业画上了一个非常圆满的句号。至此,长征二号丙系列火箭创下了第22次成功记录,在“金牌火箭”的辉煌史上又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刻,长征二号丙火箭总设计师李占奎心潮起伏,感慨万千……

长征二号丙系列火箭是中国火箭的标志性品牌,享有“金牌火箭”的美誉。如何确保该系列火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是李占奎总师和他的战友们必须面对的课题。他们的回答很简单,那就是不断创新,取得自主知识产权。经过缜密分析,以李占奎总师为首的设计师系统决定研制一个全新的火箭上面级。

发射探测一号卫星的长征二号丙SM火箭上面级需要一个大推力小偏差的固体发动机,重量约3吨。从控制方案上来说,这种结构非常复杂,在上面级上加一个大重量的发动机虽然也是可行的,但是随着自身重量的增加,运载能力也将会大大降低。针对这种情况,他带领研制队伍刻苦攻关,与专家们反复论证,认为可以在控制系统等方面做出改进,把以往上面级所采用的三轴稳定的方案改进为自旋稳定加三轴稳定的姿态控制方案。针对自旋稳定的特点,完成了大角速率长寿命惯组、大推力小偏差固体发动机等重要技术的研制,获得了一批创新性研究成果,提高了研制队伍的整体实力,为长征二号丙火箭研制了一个全新的上面级,确保了此次发射成功。

长征二号丙火箭首次发射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生产的铱星时,要求非常高,两颗一样大小的卫星要发射到同一条轨道不同的距离上进行分离。这就需要在长征二号丙火箭的基础上安装一个新设计的具有多星分配功能的智能分配器。但是,选择依次分离还是同时分离,哪种分离方式的可靠性更好,安全系数更高?这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李占奎带领大家从多方面、多角度来计算分析和研究验证这两种方案的可行性,同时综合了力学环境、物理环境、载荷强度等多方面因素,经过艰苦的攻关,并征得有关专业技术人员的意见,最终确定了“旋转同时分离”的方案。

1997年12月8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长征二号丙改火箭成功地将两颗铱星送入预定轨道,首次正式发射取得圆满成功。那是长征二号丙改进型火箭的首次发射,那次成功的发射证明了旋转同时分离的方案是正确可行的。

火箭技术在不断创新的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已有的成熟的技术,两者完美的结合才能造出可靠的火箭。作为火箭总设计师,“选择”是一个经常要面对的问题。大到火箭的总体结构、各分系统,小到每一个小部件、小细节的设计、研制都会有几种方案。李占奎总师和他的同事们需要对这些方案一一进行分析比较,取优舍劣。为不断创新适应各种功能需求的上面级,他开动脑筋,大胆改进研制程序。传统研制火箭的程序是:先进行技术途径分析、调研,然后进行总体方案论证,还要进行生产、工装、元器件、材料、工艺水平、试验条件的论证,总体还要考虑分系统、单机。若按部就班,到初样研制结束,需3~4年的时间。他和技术人员一起,根据几十年的体会,反复研究论证,最后认为:充分利用成熟技术不仅能大大提高可靠性,还可以缩短研制周期。例如:姿控发动机的喷管就采用了成熟的技术,计算机容量加大,采取了一定的防护措施;所有的上面级产品100%进行了高效应力筛选;初样产品进行了可靠性增长试验,其中有些试验是强制推行的,所有的试验都务求一次成功。这样不但确保了质量,而且节省了研制时间,保证了研制进度。

就这样,李占奎带领他的研制队伍在自主创新的路上,想出一个个点子,谋划一个个方案,攻克一道道难题,使长征二号丙火箭不断得到改进,运载能力得到了逐步提高,是我国目前进入国际市场,用于低轨道发射任务的主要火箭。

严谨铸就成功

一种型号火箭的研制生产,从预研、试验到发射,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其间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就需要运载火箭在设计上必须达到高可靠、高安全、高质量。李占奎总师常常说:“安全可靠是最为重要的,一枚火箭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确保万无一失。”在担任“金牌火箭”长征二号丙火箭系列的总设计师期间,他特别重视火箭的可靠性问题。从一个型号的方案论证、方案设计、初样试验到飞行试验,他都要全程参与讨论验证,找问题、想办法,严肃对待、严格把关,力求万无一失。每次发射前,他都要亲自爬上几十米高的发射塔,仔细检查,从不放过任何细节。确保首发成功,这是李总的一贯作风。长征二号丙系列火箭至今保持的不败记录,不能不说与李占奎总师的这种“可靠性第一”的设计理念和“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有着密切的关系。

俗话说,艺高人胆大。火箭研制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非常高,火箭发射更是如此。每次临射前,没有对自己主持设计的火箭性能具有绝对的自信,没有对火箭安装测试的每一个细节具有绝对的把握,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大将风度,就不可能做到头脑清醒、沉着应对。有一次,发射程序已经进入倒计时,测试数据显示出现异常,在场人员十分紧张,并做好了关机准备,李占奎却安定自若,清晰地判定是测量干扰问题,并果断下达可以正常发射的指令,结果一举成功。这样的例子,每位和他一起参加过试验的同事都可以如数家珍。

截止到2006年9月,长征二号丙火箭连续成功发射28次,将国内外的36颗各类卫星送入太空,创造了中国火箭发射史的最佳记录,铸造了金牌火箭的辉煌成就。

心心相印的奉献

特别能奉献——这是党和人民对航天战士的最高褒奖。李占奎用几十年的奋斗历程对“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做了最好的诠释。

李占奎的妻子原来在东北工作,夫妻分居两地。李占奎一个人在北京过着“单身汉”的生活。正是如此,也为他的学习创造了条件,每天他的生活轨迹就是三点一线:工作间、食堂、宿舍,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工作和学习,即使是妻子来京探亲,李占奎也很少陪伴。妻子说,他的精力都放在了工作和学习上。50年来,他几乎是经常加班,休假也很少。

1992年底,在发射完澳星B2后,为争取铱星合同,时任“长二捆”火箭副总设计师的李占奎远赴美国,并在异国他乡度过了春节。李占奎此行的任务是负责技术方案的谈判。在阅读了厚厚的投标资料后,他感到要完成任务,还需要艰苦的努力。我方的任务不是简单地研制一个分配器,我们还要做进一步的总体和系统设计。在谈判中,当美方问及3年多的时间能否完成任务时,他从技术工作的角度坚定表示能够如期完成。经过领导和同志们的艰苦努力,谈判取得成功。在拿到合同回国之后,李占奎和他的工作伙伴们立即开始了研制工作。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火箭的研制上,连十分喜爱的篮球、排球、游泳都渐渐生疏了。在他的脑子里,几乎全是跟火箭有关的事。

1993年秋天,一个星期六的深夜,李占奎正在思考下星期一的技术分析会方案,突然一阵眩晕,倒在床前。医生检查后确定是心肌缺血,被送进了重症监护室。星期日下午,住院不到一天的李总执意要求出院,在医生的一再追问下,他才说星期一的会议需要他到场确定方案。面对医生无奈的责怪,他抱歉地说:“您如果不让我参加会议,我的病会更重。”就这样,他自己签字出了院,星期一上午他准时来到会场……

20世纪70年代初,因当时国家政策原因,李占奎和在原籍教书的妻子当时两人1个月工资加起来还不足100元。妻子带着两个孩子,还要照顾双方父母,非常困难。李占奎每个月的工资除寄给妻子和父母,自己只剩下不足20元,十分拮据。李占奎的妻子是一位非常善解人意的女人,她了解自己的丈夫是一个爱书如命的人,于是,她节衣缩食、精打细算,节省下了一些钱。这年寒假,妻子带孩子来北京探亲。星期天,妻子想去逛王府井,李占奎也打算给妻子买一件过年的新衣,但是他手中没有钱。就在他十分愧疚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妻子把他拉进了新华书店,硬是为他买了一百多元的新书。看着怀里抱着的新书,李占奎这个硬汉子流泪了。从此以后,李占奎更加废寝忘食地刻苦读书,他非常了解妻子的心。他下定决心,将来有钱一定为爱妻买一件像样的大衣。

1976年,李占奎的妻子调到了北京,一家人终于团圆。妻子的到来,使李占奎如虎添翼,他再也不用为自己的衣食操心,不用为思念亲人分心,可以一门心思用在学习上和火箭技术的研究上。妻子对他更是百般呵护,她默默地承担着照顾双方父母、教育子女和家里的一切事情,尽量让李占奎把精力更多地用在学习和工作上。提起这些往事,李占奎不无愧疚地说:“我在事业上取得的一些成就,实实在在有我老伴的一半功劳,回忆起老伴这半辈子为我的付出,我真不知该怎样报答。”是呀,和老伴共同生活几十年,他没有为家庭生活操过心,没有为孩子教育操过心。现在事业有成,怎能不感激这位结发妻子。

其实,李占奎也是个很重视家庭亲情的人,虽然大半辈子忙碌在学习工作中,但是只要有一点闲暇,他就会把自己“交给”家人,同他们在一起。只要在家,他都主动承担部分家务。他特别喜爱自己的孙辈,每次出差都会随身带着他们的照片。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会拿出来看一看,一看到这些照片,什么烦恼就全都忘掉了。

每次发射成功,他都会在第一时间打电话给妻子,让她及家人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妻子的理解与支持,家庭的温馨与美满是李占奎在航天征途上的加油站。在他累了、倦了、工作遇到困难的时候,是妻子给了他安慰、鼓励和支持,使他产生不断前进的动力和勇气。

荣誉归功集体

李占奎为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做出了贡献,党和政府授予的军功章记录了他的奋斗足迹。他先后荣立一等功、三等功,荣获某型号国家特等奖、某型号突出贡献二等奖、航天奖、长征奖,并被授予国防科技系统劳动模范。长征二号丙火箭改进设计获国家进步一等奖。

荣誉,是对李占奎几十年从事航天事业的褒奖,是对他多年工作的肯定。但是有谁对他提起他这些荣誉,他都十分谦虚地说,火箭的设计是多么大的一项系统工程啊,它需要的是全体人员的通力合作和无私奉献,归根到底应该归功于航天系统这个坚强的大集体。

牵黄擎苍龙,神箭铸英雄。现如今,李老已两鬓如霜,退居二线,但他仍坚守在顾问岗位上,为型号创新立项而奔忙。让他非常欣慰的是,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以他为主倡导设计的某新型号已经立项,并取得首试成功。

李占奎用忠诚的信念、不懈的努力、无私的奉献将自己与自己钟爱的火箭融合在一起、凝聚在一起,践行了“火箭为我所爱,我为火箭而生”的豪言。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9 22:0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