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李元廷 |
释义 | 在川东北的达州市凤凰山麓,发源于秦巴山脉的州河似一条长长的彩带蜿蜒飘向嘉陵江。州河之畔,达钢似一颗明珠,镶嵌在她的彩带上,被她紧紧地揽在怀里。那云蒸霞蔚般的高炉炉群,鳞次栉比的煤焦化设施,飞溅的铁水钢花,穿梭飞舞的钢龙,川流不息的车辆……昼夜不停地欢唱着时代的进行曲。乘着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劲风,达钢这艘钢铁巨轮,正张满风帆破浪前行,已形成铁、钢、材各150万吨、机焦100万吨的年生产能力,各项经济指标正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 在达钢跨越发展的历程里,凝聚着一群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和汗水,是他们的不懈进取和默默奉献支撑起了兴盛的达钢。达州市首批学术技术带头人、现任达钢集团公司总工程师----李元廷,就是他们中的一个优秀代表。 情系故土,献身达钢身高1.7米,1963年5月出生的他,1984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冶金及材料工程系金属压力加工专业。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他酷爱轧钢事业,擅长工艺技术,精悉工艺及孔型设计。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天津市轧钢二厂,大巴山里走出的孩子,深情地眷恋着故土,他立志把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奉献给生他、养他的大巴山区的建设中。于是,在17年前的1988年,他便毅然放弃了大都市优裕的生活条件,舒适的工作环境,投入到达钢的怀抱,融入到达钢如火如荼的生产建设和发展中,与达钢风雨同舟。 他中等个子,衣着朴实,戴一副眼镜,一脸儒雅。他性格比较内向,喜静不喜动,说话轻言细语,办事忙而有序,给人的感觉完全是一个学者的形象,行进在上班族的人流中,怎么看也平常。 他的经历同许许多多的大学生们一样非常平淡却非常扎实。没有轰轰烈烈的大上大下,有的只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轧钢车间工艺技术员、车间副主任、主任、一火成材和线材工程部部长、集团公司技术中心主任、技术质量部部长和集团公司总工程师的经历,无处不闪烁着斑斓的色彩。读书时代累积的扎实知识功底和工作中历练的丰富实践经验为他现在的工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使他不仅在技改工程的论证、设计和建设中,在新产品的设计研究和开发生产中屡出高招,令同行和职工们折服;而且在科技创新、企业管理和发展方面也能高瞻远瞩,不断推陈出新,带领所在车间、部门和企业不断向更高层次迈进。 技改工程写华章他沉稳而不失干练,细致而不乏果敢。干工作特别执着,一丝不苟,认准正确的事,不管有多困难,总要千方百计干到底,干成功,绝不半途而废。也恰恰是这种沉稳内敛,不事张扬,刚强坚毅的性格音符,渗透到事业的旋律之中,成就了他的事业。 20世纪九十年代,钢铁行业飞速发展,市场经济逐步建立,竞争日趋激烈。而达钢长期偏安一隅,生产工艺落后,设备陈旧简陋,产品单一,技术含量低,自1993年起已连续亏损六年。达钢人虽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铁水钢花仍疲惫地流着泪。达钢这条大巴山区的钢铁巨龙真有龙栖浅滩、虎落平川之境,面临着随时被挤出钢铁行业的险关隘道…… 知识无价,科学技术无价。1999年初,达钢向陈旧落后的工艺和设备发起总攻。以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江善明为首的领导班子果断决策,实施一轧生产线的一火成材技改工程,要为达钢这条巨龙插上腾飞的翅膀…… 以前的技改工程,建设周期长,工期一拖再拖,投资额一而再地突破预算额,有的建设工程工期被拖延三至五年,实际投资超过预算投资的一倍以上,成了家常便饭……,白白地耽误了宝贵的时光,严重地影响了投资的回收和效益的发挥。 达钢大刀阔斧地改革原有的技改工程建设管理体制,首次在一火成材技改工程推行项目业主负责制。实行定任务、定工期、定投资额、定质量安全目标,完成目标任务奖励,不达目标处罚的崭新技改建设项目管理模式。 在达钢最困难的时候,集团公司领导在近万名职工中选中了他担任技改工程的第一个项目业主,就是相信他能够不负众望。公司领导的嘱托和万千职工的期望象重锤一样敲击着他的心扉,他的胸中涌动着澎湃的激情。也正是在他身上固有的一种敢向潮头立,不畏艰难困苦的刚毅性格,驱使他勇于迎接挑战,去吃第一只“螃蟹”。 用“严峻”二字来形容他当时面对的现实是再恰当不过的了。按照以前的惯例,这么多内容、这样大规模的技改工程,工期至少需要两年半以上,为使工程早日建成投产,早见效益,集团公司下达的工期仅为八个月;按定额预算的投资额为1580余万元,而集团公司硬砍了580多万元,只允许把投资额控制在1000万元以内,还不允许减少技改工程内容;且此时集团公司的生产经营举步维艰,建设资金难以按期拨付到位;要实施技改的一轧生产线是当时达钢唯一的一条成材生产线,不能允许停产搞技改,技改工程的实施不能妨碍生产的正常进行;场地异常狭小,工艺布局非常艰难;还要确保工程质量优良,各种安全事故为零的目标…… 他首先把好设计关。这年的腊月三十除夕之夜,万家团圆欢度良宵,他却无睱享受这节日之欢,正沉醉在设计的乐趣中。凭着他坚实的专业技术功底,组织、带领设计人员精心设计,数易其稿,反复筛选、优化设计方案,最终富于创造性地作出了施工设计图。其中:加热炉反向出钢,粗轧机布置在加热炉端墙外侧,Φ500轧机的末道次布置在重车头,前几道次布置在轻车头,双侧壁大圆弧槽底的箱形孔型设计,机前采用翻钢板,机后采用爬坡辊道,热剪后采用转弯辊道等,其创新性设计打破陈规定律,首开国内先河。 之后,他又带领技术人员风尘仆仆地跨长江,越秦岭,过黄河,往返奔波于辽宁鞍山、天津、河北石家庄、四川乐山等地,考察设备制造厂家。货比三家,比质量、比价格、比交货期,精挑细选,确定了最佳的设备加工制造单位。继而派专人驻厂督促、检查、验收,严格把关。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他经常“泡”在现场,亲自督战,抓质量、促进度、查安全。工程临近竣工和试生产阶段,他就连续在施工和生产现场守候了半个月没有回家,吃住都在办公室或现场,有时困了,就在现场的安全处和衣打个盹后继续工作…… 有道是:苦心人,天不负。在他的精心组织指挥和全体参战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一火成材工程提前10天胜利竣工;工程投资比预算额节约600多万元;工程质量优良;实现了各种安全事故为零的目标;建成一年内就创造经济效益2000余万元。创造了达钢工程建设史上的奇迹,实现了五个“最”:工期最短,投资最省,质量最优,安全最好,达产达效最快。被公司树为样板工程,并获达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为达钢技改工程建设体制改革作了最好的诠释,被总结沿用至今。达钢由此摆脱了困境,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成功的喜悦使他体味到一种豁然开朗、伸展自如的感觉,如同登上一座高山,领略到的是一览众山小的心旷神怡。不安分的心更加活跃了,他要更上一层楼。 2000年,达钢拟新建一条轧钢生产线,他又带领技术人员远赴江浙沿海发达地区的先进企业学习考察。在当时绝大多数人主张上半连轧生产线的情况下,他用大量详实的事实根据和科学的论证,极力主张上全连轧生产线,最终被集团公司领导采纳。建成后的全连轧棒材生产线,在西南地区首屈一指,甚至在全国也名列前茅,成为达钢人的骄傲。 2003年,他再次担任线材工程业主。短短六个月,一条优质高效的年产20万吨的线材生产线在他的精心呵护下奇迹般地诞生了。 产品开发结硕果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并及时投放市场,历来是钢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金属压力加工专业毕业的他,技术精湛,才思敏捷,尤其擅长轧钢孔型设计。徜徉在轧钢工艺技术领域里,犹如龙游大海,伸展自如。在达钢多个新产品的研制设计和开发生产中,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他非凡的才华。 1988年底至1999年初,他主持设计的15kg/m轻轨的轧辊孔型、导卫装置、矫直孔型和冲孔模具等全套工艺图纸是他的第一个“儿子”。这是一个复杂断面产品,设计内容多,难度大。初试牛刀,他小心翼翼,不敢怠慢,他精心计算、设计和绘图,数易其稿,精益求精;他仔细检查、验收轧辊、导卫样板及轧辊车削质量;亲自指导安装。试生产期间,又通宵达旦地奔忙在生产现场,悉心呵护这凝聚着他心血的产品,为这个新产品的诞生保驾护航。结果,产品如期“出炉”,很快占领了市场。 紧接着,他又把目光盯在了市场上紧俏的T89-B电梯导轨上。该产品的断面更复杂,用户对产品质量要求更高,对工艺设备的精度要求更严格。而达钢的型材生产线的设备简陋,生产工艺落后,其设计难度可想而知,但他和他的搭档们偏不信邪,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硬是啃下了这块硬骨头。产品填补了达钢乃至西南地区的空白,销往香港奥迪斯电梯公司和天津等地,该项产品研制成果获达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市场需要什么产品,企业就生产什么满足其需要。这以后,他多次亲赴安康、西安、武汉、十堰、成渝、贵州等地考察。把开拓的信念和进取的意志留给了一个个机械、铁路车辆、标准件、汽车等制造厂、钢材经销市场和建筑工地,把凯旋的笑声带回了达钢。他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个个市场信息,经过深入思考和准确预测市场需求趋势,一旦认准目标就快速研制开发,及时投放市场。 像变戏法似的,先后由他主持、推动、参与开发的新产品一个接着一个:14#和20#铁路轨距挡板、7.5#角钢、Φ8mm和Φ10mm线材、改质筑路油和粗酚、Ⅲ级钢筋、H08MnA、H08MnSi和H10Mn2焊条钢系列产品。今年,他又主持研制开发了低成本的新Ⅲ级钢筋新产品。使Ⅲ级钢筋生产成本比原来的工艺方法降低了500元/t,八个月创经济效益2958万元。 科学管理展才干多年的技术工作经历使他养成一种严谨、细致、有条不紊的工作作风,做什么事都条理清楚。他善于从事物的表面敏锐地发现问题的“症结”,紧紧抓住关键点,全力突破。一般人认为很困难的事,经他的拆解、分析就变得迎刃而解。 1995年3月至1999年2月,他先后任四轧车间副主任、主任。此时达钢尚无全连轧生产线,四轧车间承担着把钢锭开成小方坯的任务。该车间自1991年投产后,产量一直徘徊不前,长期不能达产达效。导致钢锭堆积如山,堆起的锭垛直逼行车驾驶室,积压的钢锭资金达数千万元之巨。而轧材车间还因为无坯而眼睁睁地“吃不饱”,此前的两任车间主任花了近五年的时间也没有突破这一“瓶颈”。他于1995年7月临危受命,出任车间主任。凭着深厚的轧钢工艺技术专业功底和积累的丰富生产实践经验,从众多问题中抓住了轧机孔型设计不合理的关键,果断予以设计改进,四轧车间从此迎来了一片新天地,产量、质量和各项技术经济指标步入了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 2000年,他调任集团公司董事和技术中心主任,后又任总工程师兼技术质量部部长,分管全集团公司的技术质量工作。工作越来越忙,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他感到责任和压力也越来越大。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一个个新思路在他脑海里涌动着,一幅幅新蓝图在他胸中勾勒出来。 完善技术中心的软、硬件设施和条件;配备精干、务实的技术力量;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全面参与各项技改工程的项目研究论证、工程设计和技术难题的解决。为集团公司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并节省了大量设计费用。 创新管理机制。率先在技术中心对员工实行量化考核办法,被集团公司其他部门和二级生产单位推广应用。选定集团公司急需重点解决的技术攻关课题,推行攻关课题的项目负责制,明确责、权、利。激发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这些课题很快显见成效。他具体牵头组织实施了多项科技创新项目:炼钢转炉炉龄攻关,省科技创新项目“高炉富氧喷煤技术”,省重点科技推广项目“粗苯精制技术”等项目的研究和攻关取得显著成效;他承担的省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高炉煤气独立燃烧节能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年创效益3000多万元;其“酸焦油污染防治与综合利用”科技攻关项目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他以不竭的创新动力,谱写了一项又一项技术新篇章,为达钢带来了巨大的生机和活力,使达钢的技术进步和质量管理自二000年以来捷报频传:通过了国际互认的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转版一次性验收合格;取得国家级“完善计量检测体系”证书;HRB400热轧带肋钢筋获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实物质量金杯奖;“巴山牌”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连续两届获得“国家免检产品”证书;连续四年获得“四川名牌产品”称号;达钢技术中心于2002年被四川省政府授予“四川省企业技术中心”。 无情未必真豪杰对工作,竭尽全力,呕心沥血。 对同志,满腔热情,全心全意。 他经常挤出时间深入到一线班组职工中倾听工人的呼声,了解他们的苦和乐,对他们嘘寒问暖,帮助他们解决家庭、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困难。职工中凡有婚丧嫁娶等红白喜事,他都尽可能地亲自前去表示祝贺或慰问,并力所能及地送上一份礼金或慰问品。 2003年,技术中心化验室一位职工的女儿身患白血病,该职工家庭困难。他得知情况后,慷慨解囊,带头捐钱。率先在技术中心全体职工中广泛动员捐款扶助。在他的影响和推动下,集团公司组织了大型募捐活动,为该职工筹集了一笔医疗费用,于雪中送去了一份温暖,解决了燃眉之急。 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而对他自己的家庭,对他的妻子和儿子,欠的情却太多。他妻子是达州市第四人民医院的医生,为支持丈夫的工作,她除了干好自己的工作外,还默默地承担了全部家务和照料儿子的责任,没有一点怨言。 1995年,一火成材工程激战正酣的时候,恰巧他的妻子生病了,儿子唯一一次再三请求他去学校参加家长会,他因为忙于工程建设,还是没有能够满足儿子的愿望,至今回想起来仍内疚不已……。而他回报给妻子和儿子的是“省科技成果二等奖”、“达州市科技成果一等奖”、“达钢集团公司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等一大摞获奖证书。 十几年来,他已经把自己的一往深情献给了达钢这片炽热的土地。是这片热土的培养,使他成长为“高级工程师”、公司“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四川省优秀青年科技创新带头人”、“达州市中青年科技拔尖人才”、“达州市首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这一系列荣誉的获得,既是对他为达钢科技事业贡献的奖励,也是对他人生价值的评定。 达钢,这片用钢铁铸就的土地,永远是他人生的舞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