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李元吉
释义

李元吉(603年—626年7月2日),名劼,小字三胡,唐高祖李渊第四子,窦皇后所生。高祖太原起兵时,留守太原。唐朝建立后,封为齐王。武德二年(619年),刘武周南侵并州,他弃太原归长安。后与长兄建成合谋杀李世民。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与太子李建成同时遇害,有五子一同被诛杀,终年二十四岁。

人物简介

李元吉(603年-626年7月2日)名劼,小字三胡,祖籍赵郡隆庆(今邢台市隆尧县)。唐高祖李渊第四子,母窦皇后。出生时,因为形貌丑陋,窦夫人不愿意抚养,命令家人将之抛弃。侍女陈善意偷偷将他抱回,秘密抚养,等李渊回家禀告了他,方才使得李元吉没有夭折在襁褓之中。然而陈善意的善举却未得善报,后反而因事被李元吉命壮士勒死。李元吉后来也后悔了,私下追谥她为慈训夫人。

高祖太原起兵时,大军入关,留李元吉守太原。高祖占领长安后,李元吉被封为姑臧郡公,后进封齐公,总领十五郡诸军事,加镇北将军、太原道行军元帅。唐朝建立后,进爵齐王、封并州总管。武德二年(619年),刘武周南侵并州,李元吉弃太原逃归长安,寻授侍中、襄州道行台尚书令、稷州刺史。

武德四年(621年),李元吉随秦王李世民李世民围王世充于东都洛阳,窦建德率军来援。李世民率以精骑到虎牢迎战,留李元吉与屈突通继续围困洛阳。王世充出兵拒战,李元吉设伏击之,斩首八百级,生擒其大将乐仁昉。东都平定后,李元吉领司空职,后累进司徒,兼侍中、并州大都督。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秦王李世民在长安城宫城玄武门发动兵变,李元吉与太子李建成同时遇害,终年二十四岁。有五子:梁郡王李承业、渔阳王李承鸾、普安王李承奖、江夏王李承裕、义阳王李承度,并坐诛。太宗即位后,追封李元吉为海陵郡王,谥曰剌,以礼改葬。贞观十六年,又追封巢王,谥如故,复以第十四子曹王李明(李元吉之妻杨氏所生)为李元吉之后。

暗藏杀机

武德九年(626年)五月,突厥进犯中原,李建成乘机向高祖要求带兵去抵敌,高祖应允。李元吉提出要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三员猛将归他指挥,并调秦王府的精兵充实自己的部队,企图借此剥夺李世民的兵权。李世民面临危局,和妻舅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商量对策。两人力劝李世民先发制人,李世民犹豫说:“兄弟互相残杀,总不好。不如等他们先动手,我们再回击。”两人急了,说如果再不动手,他们不愿跟着白白等死。李世民这才决定先发制人。

六月初三,李世民做好一切准备之后,上朝揭发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罪行,说他们在后宫胡作非为,与张婕妤和尹德妃关系暧昧。这一下触到李渊的痛处,大惊说:“他们竟敢做出这等事?”李世民又向高祖陈述说:“儿臣于兄弟之间没有半点儿负心,可太子和齐王总想谋害我。如果他们的阴谋得逞,那就永远见不到父皇了。”高祖听后,大吃一惊,决定第二天上朝审理此事。后宫张婕妤探听了李世民的活动,立刻派人报告李建成。李建成随即找李元吉商量。李元吉提出:“要赶快布置兵马,同时称病不上朝,观察一下动静再说。”李建成却认为:“怕什么,这里都是我们的军队守卫,他们能怎么样?”

玄武门之变

1、玄武门之变的缘由

按封建的宗法制(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制度),李渊称帝后只能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在建立唐王朝中屡立战功、有智有勇有才干的李世民只被封为秦王。李建成因此对李世民非常不放心。他与李元吉结成同党,拉拢李渊宠爱的妃子们,让她们在李渊面前说李世民的坏话,使李渊逐渐疏远了李世民。他们还不罢休,想进一步谋害李世民。一天,李建成请李世民去太子宫喝酒。谁知他在酒里下了毒,李世民喝了几口就腹痛呕吐。多亏陪席的李渊弟弟、淮安王李神通救护及时,李世民才保住了性命。

李世民对此一再忍让,可李建成却步步紧逼。他和李元吉又想出了挖空秦王府的主意。公元626年,突厥侵犯中原,李建成向李渊建议,让李元吉出征迎战。李渊同意了,李元吉却提出要调李世民手下的大将尉迟恭、秦琼等一起出征,还要求把秦王府的兵马都划归他管。并有消息说,他把这些人马调去后将全部活埋,进而除掉李世民。

千钧一发、性命攸关之际,尉迟恭等人不干了,他激愤地表示:“我不能留在大王这儿,陪着挨杀!”长孙无忌等人也认为,他们不仁,我们也可不义,应该先下手把他们除掉。在将士们的强烈要求下,李世民终于听从劝告,借李渊召见他们兄弟三人之际发动了“玄武门之变”。

2、玄武门之变

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四日)高祖下令召兄弟三人进宫查问。李建成、李元吉进宫途经玄武门时遭到李世民及秦王府精兵伏击,两人被杀,这就是“玄武门之变”。公元626年7月2日。这天李世民率领尉迟恭等人,带了一支人马埋伏在玄武门(长安太极宫的北面正门)。不多久,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也骑着马来了,他们都是奉李渊之命来见驾的。可是到了玄武门,他们觉得有点不对劲,那个熟悉的领兵将军常何不知到哪儿去了,守卫人员看起来也很陌生。正疑惑时,门官出来传话,要他们把护卫留下,只身去见李渊。

李建成一听,调转马头就往回跑。这时李世民一边高叫:“站住,别走!”一边骑马赶了过来。李建成哪里肯听,只是没命地跑,李世民眼疾手快,搭弓一箭,射死了李建成。李元吉见状,也要拉弓射李世民,但心里慌张,他拉了几次弓都没拉开。这时尉迟恭带了七十名骑兵赶到,一阵乱箭把李元吉射下马来。李元吉吓得拼命逃,又被尉迟恭一刀砍死。李渊在宫中等着三个儿子,却听到外面乱成一片。正不知是怎么回事,尉迟恭已手持长矛带着人马涌了进来。他向李渊禀报说,李建成、李元吉阴谋作乱,已被秦王杀了,“秦王怕乱兵惊动皇上,特派我来护驾。”他又要李渊下令,让太子宫和齐王府的护卫停止抵抗。

李渊听了,大吃一惊。面对这样的形势,他只好顺势应变,立李世民为太子。两个月后,他又传位给李世民,史称唐太宗。李渊自己做“太上皇”去了。这场流血事件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玄武门之变”。这是一场无法避免的事件。李世民登上皇帝宝座后,面临着十分严峻的问题。由于隋朝的暴政和多年的战争,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生产遭到很大破坏。经历过隋末农民大起义的李世民,深深知道百姓的力量,于是,他花大力着手恢复社会秩序和经济生产。

李世民善于安抚人心,在“玄武门之变”中,他不得已杀了李建成兄弟。当他登上帝位,就追封李建成为息王、李元吉为海陵郡王,并下诏以王子之礼将他俩改葬。落葬之日,李世民不仅允许两宫旧部去吊唁,他还亲自参加了葬礼。

后人评价

那么,兄弟之争究竟谁是始作俑者呢?李渊?李建成?还是李元吉?抑或李世民?……只怕都是,也只怕都不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平日的点点滴滴终于汇成了一条积怨的河,不但让父子兄弟四人困于水中痛苦挣扎,也使得当时的政局为之窒息。不可否认,李渊是偏爱着世民,而世民功劳又大,于是李渊给了世民很丰厚的奖赏,这并没有错。然而,错就错在这封赏背后的寓意。但这寓意是谁赋与的呢?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世民从中看到了希望,建成从中看到了危机,元吉品尝到了妒嫉,大臣们被搞得疑惑,李渊被搞得烦恼。

人们则看到了纷争的源头。于是,各自又有着各自的行动,世民开宏文馆,不避讳地露着自己的锋芒,建成忧虑着着手“反击”,元吉从中挑拨着,大臣们则纷纷选择自己的立场,生怕站错了队,而这些行动又使李渊愠怒着,无奈着……

元吉的立场

说到元吉的立场,倒也有不同的说法,虽然现在“元吉计划与建成联手击败世民后,自己打败建成而得皇位”的说法依然是主流,但伴随着建成无能说的翻案,人们很快就发现了其中的难度:若是真能击败秦王,则说明强大的秦王集团尚且不敌太子,以元吉的实力更是难望其项背。不过,这种看法无疑建立在建成有实力有才干的基础之上,如果不承认这个基础,那其他的就无从谈起。因此,元吉的立场问题与建成的才能问题有极大的关联,后者对前者的影响甚大。

一般来讲,符合逻辑的想法是:建成无能,元吉欲取而代之——传统的看法便是如此。建成很有才干,而且名分已定,地位实难动摇,元吉帮他只是为将来好过,未必是要取代他——这个,就有翻案的味道了。

当然,还有“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新看法,就是:建成依然很有实力很有才干,而元吉也依然要取而代之,原因就是,元吉并没有这么聪明。问题的终极关键并不是上面提出的那个,而是元吉本人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这个,真是不好说,谁不想做皇帝呢?而人又不是都有自知之明。那么说,当真新的看法更合道理了?可是什么事都有个万一,而且元吉真的没有自知之明吗?好像也不是哦,大家别忘了太原是怎么丢的——当然了,元吉的临阵退逃很无能,可是,这不正说明他很清楚自己不可能保住太原吗?因此他没有“犯傻”,而是“聪明”地选择了逃离。这对唐朝来讲失去太原是一个损失,但对元吉个人而言,绝对是得大于失,不然,他很可能就成了李唐建国时牺牲的最高级别人物了,到时只怕李渊比丢了太原还更难过。武德七年对付突厥时也有一次,李世民要李元吉和他一起出战,但元吉没有去,也是因为害怕。这说明,很危险的事情元吉不会轻易去做,而且自己究竟能不能对付得了对手,他心中也自有谱,像对付太子那样的大事,他不会疏于考虑。至于联手建成对付世民,则是狐假虎威了,正如很多人的看法那样,建成当时有着绝对优势,很多人都认定他会胜出,因此元吉觉得帮他把握更大一些。至于说他有时表现得比建成还要着急,其实也是有道理的,因为他从前和世民也并无大的过节,但自从他帮着建成开始,他和二哥的关系就已经无法再恢复从前那样了,世民对自己一定会忌恨——就算不忌恨,他也不会不想到——世民有着这样的才华,真可谓栋梁之才,哪个君王不想用这样的人呢?万一以后建成、世民两兄弟“和好”,世民以其才干必定位在元吉之上,而建成又未必会像现在这样倚重信任自己,那么,他的日子就很难过了。而杀了世民之后呢,建成就算不信任他,他的头上也没有一个冤家压着他了。

元吉所扮演的角色

元吉在整个事件中扮演的角色,当然并不光彩,很多时候他也充当着挑拨离间的小人,但这更多似乎是出自忌恨,若说他有恁般恁般过深的心计,好像也高看他了。倒是建成,声色不动地反击,又声色不动地看着元吉进攻世民——争夺到了白热化的时候,彼此之间也顾不上什么亲情了,相信此时建成就是再仁厚也起了杀害世民之心,但是去和李渊明说的却是元吉。李渊当然没有同意,他的沉默也未必就是默许,他很可能是觉得元吉这个想法太过分,加以制止之后元吉非但没有听话,反而说得更多,对付这种情况的办法最好就是沉默。李渊也许此时才看到三兄弟之间已到了“置之死地而后快”的地步,他对于主动提出杀其兄的儿子肯定感到无比的惊讶、无奈、痛心,但是这件事则元吉出面,无论如何建成是脱身在外了。

还有世民中毒一事,历来认为可能并未发生。我觉得建成下毒的可能性的确很低,试想,这次宴会是在东宫,那么很可能提议宴会的就是建成本人,这是他自己的地盘,一旦出了什么意外,那么提倡此事并且身为东道主的建成很难把话说清楚,正常情况下应该不会是他。如果真是他下毒的话,那么说明他对后果——无论毒死毒不死,后果都极为严重——已经想得很清楚,他不惧怕这样做父皇会有什么惩处,这说明他连父皇的权威都不必在乎,只能解释为他已做好推翻父皇的准备。可是实际情况是出事后这些都没有发生。不过,这并不代表世民就是假装的,也不能说明这件事就是编出来的,谁会轻易用性命作赌注,更何况李世民这样“将为天子,愿自惜”的贵人更不会轻易冒这个险。像喝毒药这种事是很没有把握的,不像现在电视里演的那样弄个解药就万事大吉了,一旦真有个三长两短哭都来不及。

妻子儿女

妻子

齐王妃杨氏

诸子

长子,梁郡王李承业,626年被诛。

次子,渔阳王李承鸾,626年被诛。

三子,普安王李承奖,626年被诛。

四子,江夏王李承裕,626年被诛。

五子,义阳王李承度,626年被诛。

继子,曹王李明(太宗第十四子)。

诸女

六女,新野县主李令,字淑绚

和静县主,嫁薛元超(薛收之子,薛道衡之孙)

寿春县主,嫁杨豫之(长广公主与杨师道之子)

文安县主,嫁段俨(高密公主与段纶之子,段文振之孙)

史籍记载

《新唐书·卷七十九·列传第四·高祖诸子》

巢刺王元吉小字三胡。高祖兵已西,留守太原,封姑臧郡公,进齐国,总十五郡诸军事,加镇北将军、太原道行军元帅。帝受禅,进王齐,为并州总管。

初,元吉生,太穆皇后恶其貌,不举,侍媪陈善意私乳之。及长,猜鸷好兵,居边久,益骄侈。常令奴客、诸妾数百人被甲习战,相击刺,死伤甚众。后元吉中创,善意止之,元吉恚,命壮士拉死,私谥慈训夫人。

刘武周略汾、晋,诏遣右卫将军宇文歆助守。元吉喜鹰狗,出常载罝罔三十车,曰:“我宁三日不食,不可一日不猎。”夜潜出淫民家,府门不闭。歆骤谏,不纳,乃显表於帝曰:“王数出与窦诞纵猎,蹂民田,纵左右攘夺,畜产为尽。每射於道,观人避矢以为乐。百姓怨毒。不可与共守。”有诏召还。元吉密讽民诣阙请,乃得归。武周以五千骑屯黄蛇岭,元吉使将军张达以步卒百人尝寇,达辞兵少,强之,至则尽没。达怒,导武周陷榆次。元吉保祁,贼急攻之,遁还并州,贼张甚。元吉绐司马刘德威曰:“公以老弱守,吾率锐士拒贼。”因赍宝物、携妻妾夜出,委军奔京师,并州陷。帝怒,自是尝令从秦王征讨,不复颛军矣。

寻授侍中、襄州道行台尚书令、稷州刺史。秦王围东都,窦建德来援,王以精骑逆战,留元吉、屈突通守,而世充易之,辄出兵,元吉设伏劫之,斩首八百级,禽其将。东都平,拜司空,赐衮冕服、鼓吹二部、班剑二十人、黄金二千斤,与太子、秦王得三炉铸钱。累进司徒,兼侍中、并州大都督。

时秦王有功,而太子不为中外所属,元吉喜乱,欲并图之。乃构於太子曰:“秦王功业日隆,为上所爱,殿下虽为太子,位不安,不早计,还踵受祸矣,请为殿下杀之。”太子不忍,元吉数讽不已,许之。於是邀结宫掖,厚赂中书令封德彝,使为游说,帝遂疏秦王,爱太子。元吉乃多匿亡命壮士,厚赐之,使为用。元吉记室参军荣九思为诗刺之曰:“丹青饰成庆,玉帛礼专诸。”元吉见之,弗悟也。其典签裴宣俨免官,往事秦府,元吉疑事泄,鸩杀之。自是人莫敢言。秦王尝从帝幸元吉第,伏护军宇文宝寝内,将以刺王,太子固止之,元吉愠曰:“为兄计,於我何害?”

突厥郁射设入围乌城,建成荐元吉北讨,乃多引秦王府骁将秦叔宝、尉迟敬德、程知节、段志玄与行,又籍秦府精兵益麾下。帝知之,不能禁。元吉承间密请害秦王,帝曰:“是有定四海功,杀之无名。”元吉曰:“王昔平东都,顾望不即西,散金帛树私惠,岂非反邪?”帝不应。太子与元吉谋:“兵行,吾与秦王至昆明池,伏壮士拉之,以暴卒闻,上无不信。然后说帝付吾国,吾以尔为皇太弟,而尽击杀叔宝等。”率更令王晊密以谋告秦王,王召僚属谋,皆曰:“元吉戾很,使得志,且不能事其兄。往者护军薛宝以元吉字合之,其文成‘唐’,元吉喜曰:‘但除秦王,取东宫如反掌耳!’为乱未克,已复倾夺,大王不蚤正之,社稷非复唐有。”秦王由是定计。

死年二十四。子承业为梁郡王,承鸾渔阳王,承奖普安王,承裕江夏王,承度义阳王,并伏诛。贞观初,改葬,追爵海陵郡王及谥。后改封巢,以曹王明嗣。

《旧唐书·卷六十四·列传第十四·高祖二十二子》

巢王元吉,高祖第四子也。义师起,授太原郡守,封姑臧郡公。寻进封齐国公,授十五郡诸军事、镇北大将军,留镇太原,许以便宜行事。武德元年,进爵为王,授并州总管。二年,刘武周南侵汾、晋,诏遣右卫将军宇文歆助元吉守并州。元吉性好畋猎,载网罟三十余两,尝言“我宁三日不食,不能一日不猎”,又纵其左右攘夺百姓。歆频谏不纳,乃上表曰:“王在州之日,多出微行,常共窦诞游猎,蹂践谷稼,放纵亲昵,公行攘夺,境内六畜,因之殆尽。当衢而射,观人避箭以为笑乐。分遣左右,戏为攻战,至相击刺毁伤至死。夜开府门,宣淫他室。百姓怨毒,各怀愤叹。以此守城,安能自保!”元吉竟坐免。又讽父老诣阙请之,寻令复职。时刘武周率五千骑至黄蛇岭,元吉遣车骑将军张达以步卒百人先尝之。达以步卒少,固请不行。元吉强遣之,至则尽没于贼。达愤怒,因引武周攻陷榆次,进逼并州。元吉大惧,绐其司马刘德威曰:“卿以老弱守城,吾以强兵出战。”因夜出兵,携其妻妾弃军奔还京师,并州遂陷。高祖怒甚,谓礼部尚书李纲曰:“元吉幼小,未习时事,故遣窦诞、宇文歆辅之。强兵数万,食支十年,起义兴运之基,一朝而弃。宇文歆首画此计,我当斩之。”纲曰:“赖歆令陛下不失爱子,臣以为有功。”高祖问其故,纲封曰:“罪由窦诞不能规讽,致令军人怨愤。又齐王年少,肆行骄逸,放纵左右,侵渔百姓。诞曾无谏止,乃随顺掩藏,以成其衅,此诞之罪。宇文歆论情则疏,向彼又浅,王之过失,悉以闻奏。且父子之际,人所难言,而歆言之,岂非忠恳?今欲诛罪,不录其心,臣愚窃以为过。”翌日,高祖召纲入,升御坐,谓曰:“今我有公,遂使刑罚不滥。元吉自恶,结怨于人。歆既曾以表闻,诞亦焉能禁制?皆非其罪也。”寻加授元吉侍中、襄州道行台尚书令、稷州刺史。四年,太宗征窦建德,留元吉与屈突通围王世充于东都。世充出兵拒战,元吉设伏击破之,斩首八百级,生擒其大将乐仁昉、甲士千余人。世充平,拜司空,余官如故,加赐衮冕之服、前后部鼓吹乐二部、班剑二十人、黄金二千斤,与太宗各听三炉铸钱以自给。六年,加授隰州总管。及与建成连谋,各募壮士,多匿罪人。复内结宫掖,递加称誉,又厚赂中书令封伦以为党助。由是高祖颇疏太宗而加爱元吉。太宗尝从高祖幸其第,元吉伏其护军宇文宝于寝内,将以刺太宗。建成恐事不果而止之,元吉愠曰:“为兄计耳,于我何害!”九年,转左卫大将军,寻进位司徒、兼侍中,并州大都督、隰州都督、稷州刺史并如故。

高祖将避暑太和宫,二王当从,元吉谓建成曰:“待至宫所,当兴精兵袭取之。置土窟中,唯开一孔以通饮食耳。”会突厥郁射设屯军河南,入围乌城。建成乃荐元吉代太宗督军北讨,仍令秦府骁将秦叔宝、尉迟敬德、程知节、段志玄等并与同行。又追秦府兵帐,简阅骁勇,将夺太宗兵以益其府。又谮杜如晦、房玄龄,逐令归第。高祖知其谋而不制。元吉因密请加害太宗,高祖曰:“是有定四海之功,罪迹未见,一旦欲杀,何以为辞?”元吉曰:“秦王常违诏敕,初平东都之日,偃蹇顾望,不急还京,分散钱帛,以树私惠。违戾如此,岂非反逆?但须速杀,何患无辞!”高祖不对,元吉遂退。建成谓元吉曰:“既得秦王精兵,统数万之众,吾与秦王至昆明池,于彼宴别,令壮士拉之于幕下,因云暴卒,主上谅无不信。吾当使人进说,令付吾国务。正位已后,以汝为太弟。敬德等既入汝手,一时坑之,孰敢不服?”率更丞王晊闻其谋,密告太宗。太宗召府僚以告之,皆曰:“大王若不正断,社稷非唐所有。若使建成、元吉肆其毒心,群小得志,元吉狼戾,终亦不事其兄。往者护军薛宝上齐王符箓云:‘元吉合成唐字。’齐王得之喜曰:‘但除秦王,取东宫如反掌耳。’为乱未成,预怀相夺。以大王之威,袭二人如拾地芥。”太宗迟疑未决,众又曰:“大王以舜为何如人也?”曰:“浚哲文明,温恭允塞,为子孝,为君圣,焉可议之乎?”府僚曰:“向使舜浚井不出,自同鱼鳖之毙,焉得为孝子乎?涂廪不下,便成煨烬之余,焉得为圣君乎?小杖受,大杖避,良有以也。”太宗于是定计诛建成及元吉。元吉死时年二十四。有五子:梁郡王承业、渔阳王承鸾、普安王承奖、江夏王承裕、义阳王承度,并坐诛。寻诏绝建成、元吉属籍。太宗践祚,追封元吉为海陵郡王,谥曰剌,以礼改葬。贞观十六年,又追封巢王,谥如故,复以曹王明为元吉后。

开放分类:
历史人物唐朝将领皇子齐王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合作编辑者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需进一步完善,百科欢迎您也来参与在开始编辑前,您还可以先学习如何编辑词条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约 次
编辑次数:31次
最近更新:2012-05-22
创建者:风花雪月不是梦
更多贡献光荣榜

辛勤贡献者:

哥舒夜带刀1 

辰猫暮雪 

mg乖乖鱼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3: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