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李欲晓 |
释义 | 李欲晓,男 北京邮电大学国际学院院长( 2008年至2012年3月为北京邮电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互联网治理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同时担任科技部国际合作同行专家,北京市通信法制研究会常务理事等社会职务。 国内知名互联网专家,负责组建成立了中国互联网协会,并长期担任协会秘书处的领导工作,起草公布了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组织业内采取垃圾邮件治理行动。2002-2005年负责组织编撰了《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04年主持起草了《中国互联网协会公共电子邮件服务规范》,成为国内互联网应用领域的第一个行业规范;并起草完成了国际电信联盟反垃圾邮件领域的第一个标准;随后组织开展了电子邮件用户满意度调查活动,并提出了建立电子邮件服务规范信用体系的思路;2005年7月受信息产业部委托,主持并作为主要执笔人撰写“反垃圾邮件立法研究报告”。 2005-2006年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法学院做网络法、知识产权与网络治理方面的研究,回国后负责网站备案管理系统的建设。2008年到北京邮电大学工作,2009年成立北京邮电大学互联网治理与法律研究中心,并担任主任。 目前承担科研项目近二十项;其中:国家及省部课题十余项,在网络治理、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网络融合、网络应用与创新等方面有较多研究。 李欲晓院长对于信息时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曾长期从事互联网行业治理研究工作,组织筹备成立了中国互联网协会并长期担任协会秘书处处长,组建了协会众多的二级工作委员会,负责组织了第一—四届中国互联网大会,组织编撰了《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02-2005);组建了中国互联网协会反垃圾邮件协调小组并提出了中国反垃圾邮件工作的总体框架,建立和国际反垃圾邮件组织的密切合作机制,起草了国际电信联盟反垃圾邮件方面的第一个标准。2005年9月至2006年9月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法学院做访问学者,研究网络法、知识产权和互联网治理,回国后兼任中国互联网协会网站备案工作办公室负责人,2008年底到学校工作。 李欲晓院长长期以来对互联网的发展有敏锐的把握,对信息法律有深入的研究。科研成果突出,到校后承担了十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为中宣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教育部等部门的互联网治理和法律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非常规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作用机制及相关技术研究》和国家发改委《下一代互联网应用示范项目》,从网络舆情的演变规律和作用机制、网络传播规律和网络行为研究入手进行理论探讨,为国家应对突发事件设计舆情应急管理模型并提供法律支撑。他创立的互联网治理与法律研究中心在短时间内建立了信息法律研究团队并在多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受到了个方面领导和部门的重视与支持,为中国的互联网治理水平的整体提升做出了贡献。 李欲晓院长曾多次代表中国互联网行业参与国际互联网会议,阐述中国的互联网政策和治理理念,受到中外互联网学术界所关注。《中国互联网域名体系调整可行性研究报告》受到工业和信息化部采纳,做出了中国互联网域名管理的重大调整,设立了第二家域名注册管理机构,推动了中文域名的普及和发展;《信息社会的规则与法律》、《互联网治理与法律研究的目标与方向》、《互联网价值观的冲突及其应对》等文章对于信息社会规则体系建立和相关法律体系框架设计深入探索,尤其是在互联网治理、信息法律、网络安全问题的治理和解决有重要的意义。在三网融合、新媒体技术发展趋势研究、网络文化的建设与发展等方面均有所研究,并在国内多家高水平学术刊物和重要的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和演讲。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国内主要媒体均对其进行过专访。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