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李永新
释义

李永新,中公教育集团总裁,中国公考培训行业先驱者,毕业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曾获“九十年代中国优秀大学生代表”、“自主创业杰出代表”等殊荣,构建了我国公考行业培训最科学的授课体系。为中国公考培训和大学生就业培训的发展做出了里程碑式的杰出贡献!另有同名机械工程和科技信息专家;副教授;仪器科学与技术专家;烈士等。

中公教育集团总裁

基本信息

生日:1976 - 3 - 9

星座:双鱼座

血型:B

籍贯:吉林省- 通化市

简介

毕业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具有深厚的公务员考试核心理论专业背景,具有极其丰富的公务员考试实战经验,对中央国家机关和各省公务员招考有博大精深的研究,主持研发自成体

系、独具特色、效果显著的公务员考试辅导课程和全系列教材。讲授深刻、系统、精彩,《浙江省公务员考试用书》的主编,极受考生欢迎。

1999年创立象牙塔公司(摘自2004年《高科技创业者》月刊7月)

"象牙塔"不是一天建成的。

想了解它背后的故事,就要从象牙塔公司创始人李永新1999年6月至10月的那段经历谈起。

那是李永新至今为止最困难的一段创业时光,正是那段辛苦搭建"象牙塔"的日子,让他明白了"坚持",对一个创业者特别是学生创业者来说是多么重要!

不欢而散

李永新的创业灵感是从学习体验中得来的。早在北京大学读书时,他发觉这里有大量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思维的知识,这种知识资源的充沛与家乡很多中小学生学习方法死板、笨拙形成了鲜明对比。如果能利用这丰富的教育资源,总结提炼出一套高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模式,服务于常年应试的中小学生,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这样的"智力服务"应该非常有市场。

1999年,李永新大学毕业,开始自己创业。起初,他得到了资金支持,投资方对李永新的想法很感兴趣,对这个市场的前景也很看好。然而,这次合作并不理想,并导致最终不欢而散。

首先是投资方与创业者在投资回报的预期上存在差异。

公司自1999年6月28日成立,到8月份实现收支持平,李永新觉得这已经是非常理想的业绩了。但是,投资方对这个新兴市场的预期更为理想化,两个月仅仅持平,令其对李永新创业团队的盈利前景产生了怀疑。

同时,学生创业者在实践中的不成熟表现令投资方不满。

很多大学生在初入市场时都有这样的"毛病":缺乏经验、眼高手低。李永新也承认,这的确给公司带来了损失。

"比如,部门经理在月初向董事会汇报工作计划时,一二三条行动方案列在那里,看上去非常漂亮;等到月底总结时,问题全出来了,没有几条计划能落实和实现。其实他们不是没有意识到行动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只是没有想到困难多得会影响计划的实施。这就是学生不成熟的地方--事先对问题估计不足,事后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不强。"

李永新自己也曾为了提高团队士气和投资方信心,把8月份的预算做成盈利,其实他明白,要实现盈利很困难。果然,到8月低,公司收支持平的结果引发了董事长的不满。事后,李永新回忆这段经历时非常感慨:"从学生向真正的创业者的角色转换,真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导致与投资方"散伙"的个人原因是,李永新感到,在得到资金的同时也受到了很大的束缚,自己不能掌握决定权,很多创业设想无法落实。"这样干下去,还不如到一个外企做高级白领呢!"

就这样,意见分歧导致心理隔阂,心理隔阂导致沟通不畅,沟通不畅导致管理层各自为政。1999年8月底,经过董事会上的一番激烈争吵,李永新的第一个公司宣告解体。此时,两个月前公司成立时北大校领导对他的鼓励之词,尚在耳边回响。

艰难岁月

首个公司的过早解体对李永新的打击非常大,他足足沉闷了一个月,无法振作。不过通过这一个月的思考,他意识到,想通过引入资金推动创业尽早成功,是很困难的。因为大量的资金投入意味着投资方占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和决定权,公司的决策与创业者理想之间就会产生很大距离。李永新觉得这有悖于他的创业理想,不是真正的"创业"。

想清楚这件事之后,李永新便下决心要重新开始。他找回几位志同道和的同学,组成新的团队,由于这个团队中,有的人在读研,有的人在工作,前期的很多事情都是李永新亲历亲为。

"那是我们最艰难的一段日子"。主要的困难就是资金问题,李永新清楚地记得,当时他连北大附近每月200元的学生公寓都租不起,只能租一间每月600元的办公室,白天办公,晚上睡地板。即使这种"商住两用"的办公室,还是租了这月,不知租不租得起下月。

"你可以想象一下,两个月前,我还是一个北大的毕业生,前程一片美好,两个月后,我为了办自己的公司,连住的地方都没有。"那时候,李永新真正体会到"钱"是多么重要。他甚至连一日三餐都要算计着怎么样最省钱。

有一回,他约了几个同学到公司里讨论一个项目,到了晚饭的时候,他准备请大家吃饭,但翻遍口袋,只摸出五块钱。他急中生智,把身边所有能找到的、以前用过的银行卡找出来,一张一张地查余额,把那些10块、20块的余款取出来,凑了五六十块钱,才解决了晚饭问题。

即使这么艰难,李永新还是坚守着自己的创业信念,而且凭着这种信念,帮助他度过了公司成立中的道道难关。

公司注册需要出示办公地点的房产证,而李永新他们租用的600元钱的办公室竟无法提供房产证。注册中介看到这种情况,明确告诉李永新:"手续不全,注册不了,你自己想办法吧!"李永新只好自己跑到工商局,找到负责此事的一位科长,向他诉说,"我们是北大的学生,创业初期非常艰难,租不起正规的写字楼;这种廉价的地方又无法提供符合要求的房产证。能不能特批,允许我们注册?"这位科长被他感动,破例为他注册了。事后,李永新自我解嘲地说:"也许那位科长觉得,北大的学生都到这个地步了,挺令人同情的,所以就同意了!"

接下来就要解决注册资金的问题了。一般来说,公司注册最低也要10万元注册资本,但是,当时北京市出台了一个鼓励新办企业的优惠政策,允许最低注册资本为3万元。李永新东借西借,凑齐了3万多元钱。"要是没有这个政策,我还真不知道能不能借够10万元呢!"一直到现在,李永新仍然觉得,赶上了这个优惠政策是自己的运气。

好不容易注册上了,李永新拿着营业执照到银行开立账户的时候,再次遇到了难题。银行说从没见过注册资本这么小的公司,不给开办。李永新只好又对银行的一位副主任展开游说,向他解释自己的公司为什么只有这么小。最后,这位副主任也被感动了。"北京象牙塔信息技术中心"这才最终注册成立。

想想这些经历,李永新十分感叹:"还是好人多,要不是他们给予这么多同情与支持,我们的企业可能根本创办不起来!"

重拾信心

象牙塔的"信心"是在一次特殊的经历中获得的,是一次"成功"同时也是一次"受骗"的市场经历。

由于项目策划的独到,加上市场操作的可行性强,象牙塔公司组织的"北京大学高考状元报告会"报告会接到了"第一单生意",首场报告会定在石家庄举行。为迅速打开知名度,保证活动的成功率和规模性,考虑到自身能力上的不足,象牙塔在当地选择了一家合作伙伴。由他们负责广告宣传、联系学校、租用场地等事宜。李永新和他的团队则负责联系相关的北大教授,一些常年研究学习方法问题的专家,以及就读于北大的高考状元,组成演讲团。他们与教授、老师和状元们一起制定报告内容的大纲,具体到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分哪些科目讲解,都做了最详细的安排。

不出所料,报告会非常成功,有一万多人到场参加,仅门票收入就达30多万元;但出人意料的是,象牙塔在做完这单生意后只得到5000元的收入,还不够李永新支付各种费用的。石家庄当地的合作方利用李永新他们急于把事情做成,希望与当地长期合作,缺乏经验,合同制定的不够具体等漏洞,以抬高广告和场租费用为手段,把象牙塔的利润挤压到最小。

报告会结束后,创业团队一行回到北京,破例去吃了一次麦当劳,但是,这顿"奢侈的晚餐"并没有让大家兴奋起来。市场的无情深深地给他们上了一课,让这群"象牙塔"里的人真正品尝到世态炎凉。"那时真得很幼稚,以为凭借自己的热情可以感动所有人,以为凭借自己的智慧,甚至可以改变商业规律。"

晚上,李永新一个人回到600元的办公室里,心情低落到了极点。"你说我们这做的是什么事儿呀?"本来以为这次行动可以成为公司走出困境的契机,没想到反到掉进了一个大坑里。灰心、丧气、动摇、怀疑的情绪包围了他。

好在这是一群年轻人,年轻是他们失误的根源,也是他们重新站起来的最大"资本"。当他们第二天聚在一起的时候,已经开始七嘴八舌地总结这次行动的成败得失了。

"不要想太多了,这件事情至少从一个侧面证明,我们的项目设想是成功的。"

"对,这次被他们骗了,但是,下次我们自己做,一定也能成功。"

"我们不在乎这一次,要把事业长久地做下去!"

"从这次报告会的成功可以预计,我们的市场是巨大的,一定能成功。"

……

三句两句,聊着聊着,大家的情绪重新高涨起来。

在后来的项目实施中,象牙塔的思路逐渐清楚起来:先对合作方公司的资格进行审查,确定资质合格后才决定与之签约。所签协议合同的内容一定要具体:预付款该付多少,报告团到达当地后应付多少,报告结束后应付多少……

一个月后,太原,象牙塔公司赚到了第一笔利润,3万元。

半年后,成都,象牙塔签下第一个10万元的定单。

他们酽然不再是一群不懂市场规律的小伙子了,而"象牙塔"也就是这样逐步稳固地建造起来了!

记者手记

1999年,创业风潮席卷了大学校园,比尔?盖茨式的成功梦鼓舞着象牙塔中的精英,他们用一页页措辞激昂的商业计划书,勾画出一个个灿烂无比的市场前景,希望以此吸引投资者的目光,成就自己创业的理想。然而,2000年以后,很多学生创业者都黯然退出了市场舞台。李永新也在这场大潮中涤荡,他放弃了一份待遇不错的工作,"一根筋"地投入到他的创业梦中。

在从学生到创业者的角色转换中,他一路艰辛,但始终没有放弃。那种把自己的理想从一粒种子破土发芽,培育成大树的感觉能够让他热血沸腾。李永新对H。T。E说起过一个公式:成功=勤奋+智慧+坚持。他说,坚持,对学生创业者来说是最难做到的,因为学生做事情往往都很理想化,一点点的"挫折感"就能令他们情绪低落、失败退出。其实,"成功与不成功就差那么一点儿,只要你挺得住!"

李永新对自己公司"智力服务"的定位非常有信心,他的梦想是要让"象牙塔"变得像"新东方"一样,成为在高考应试辅导方面的"权威"。几年来,他对北京同类的培训学校进行了考查。他说,等他的公司真正做起来,要把北京其他的中小学生培训学校都比下去。

中公教育

2000 年起创办公务员培训业务,李永新成立的中公教育集团,是一个集公务员考试教育教学研究,公务员考前培训,公务员图书、音像、网络、教材等产品编辑、出版、发行于一体的知识产业实体。在全国27个省市建立了85家分校,3万余平米办公教学基地,培训学员50余万人次,出版的各种公务员考试图书及教辅类资料上千种,在全国拥有300余万名读者。

机械工程和科技信息专家

基本介绍

李永新,高级工程师。河北宁河人。1954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发动机系。历任第二机械工业部技术司技术员,机械工业部科技情报研究所室主任、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副所长、所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第五届常务理事、中国机械科技情报专业学会第一届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专业学会第二届副理事长。

李永新,毕生致力于机械科技信息研究工作。提出“源、渠、库、流”建立信息系统的基础环节,推动确立了机械工业信息体系建设。参与了机械工业信息政策的研究。在机械工程、信息科学、出版科学领域取得诸多建树。为发展我国科技信息与出版事业作出了贡献。

人物生平

李永新于1930年8月10日出生于河北省宁河县南埋珠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他从小聪明好学,祖上世辈是庄户人家,对他抱有很高的期望。他在宁河中学读完初中以后,又于1947年考入位于北平的河北高中。在这所学校里,他勤奋好学,追求进步,参加了当时北平团市委主办的大中学生暑假学习团,逐步接触了历史唯物主义、新民主主义等革命理论,建立了初步的革命人生观。1949年8月,他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0年2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0年8月,李永新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1952年8月,以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为主体,成立了北京航空学院,他也随之转到北京航空学院发动机系学习。1954年大学毕业,这时,正值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期,各条战线正火热地大发展,各行各业都急需大批有文化、有知识的专业技术人才。他满怀报国之情,参加了工作,任原第二机械工业部技术司第二设计科技术员。在这里,他曾先后参与规划并下厂组织了航空发动机、航空火花塞、电器、仪表、航空炮、坦克、战车发动机等项目的试制工作。他经常奔波于各试制基地,及时掌握试制进度,搜集存在的问题,提出措施建议,组织各项方案具体实施。1956年,他年仅26 岁即独立承担了调查分析某飞机起落架折断事故的任务。他多次深入现场调查、取证,查阅有关技术资料,经反复分析、研究,写出了事故原因的调查报告,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这时的李永新虽然才20多岁,但他的能力和才华已初露锋芒。然而,由于他过分直率地对个别领导的违法乱纪行为表示愤慨,1958年,被错误地划为右派分子。对于这位追求事业的年轻人来说,是一个极为不公正和残酷的打击。

逆境往往是构造事业的契机,尽管从这以后,李永新蒙受了长达20年之久的冤屈,但磨难也未必不是一笔财富,他也正是在这漫长岁月里,以对党和祖国的忠诚及对事业的追求,发奋砥砺,孜孜以求,奠定下他在知识和才能上的厚实基础。

1958年5月,李永新来到第一机械工业部科技情报研究所资料室工作。他利用每天整理图书资料的机会,阅读了大量国内外科技图书资料,并且下功夫研读了《资本论》、《自然辨证法》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这知识的海洋里,他含英咀华,所得颇深。为了能直接阅读更多的国外资料,他刻苦地学习外文,经常数月不上街、不理发,每晚学习到深夜。当时学外语,非但没有诸如出国、留学、外事活动之类的动力,也没有什么电视、广播讲座、学习辅助班一类的条件,甚至还要冒不小的风险。他硬是靠字典,一个词一个词地攻,以顽强的毅力,焚膏继晷,兀兀穷年,一门一门地攻下了英、日、俄、德、法五门外语。此外,他还深入自学了数学、现代物理、工业化学、电子学、计算机、激光学、机械产品结构和工艺学、情报理论和方法、经济学和组织管理学等基础理论和科技知识。

1962年,李永新开始主编期刊。从这一年一直到1981年,他先后主编了《国外机械工业》、《国外机械》、《国外机械参考》等刊物,并担任了中美合办《西方技术与管理》、中英合办《先进技术与产品》刊物主编。为办好这些刊物,他倾注了大量心血。在这段时间里,他潜心研究中外机械工业的发展动向与经验;不断跟踪、学习、介绍国外机械工业新技术、新产品;先后撰写了《国外机械工业的水平动向与趋势》、《日本机械振兴法评介》等学术论文、著作90 余篇;翻译出版了俄、英、日、德科技管理图书9本;编绘采矿、选矿、高炉、轧钢、化肥等成套设备挂图与图册7套;编辑出版了《国外工业现代化概况》、《机械工人基础知识》等书;并且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机械工程卷》机械工程史分部副主编,为该书撰写了“现代机械工程史”长条。1981年,他受联合国工发组织(UNIDO)委托,用英文撰写了《中国机械工业的发展》约8万字的论文,被UNIDO采纳。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这些成果,大多是他在身处逆境的困难条件下进行和完成的。

从1958年他被打成右派直到1978年平反,他始终在机械科技信息领域默默耕耘,把自己的知识奉献给祖国,即使是在“文化大革命”中最困难的日子里,也初衷不改。1969年,他被下放到一机部河南罗山“五七”干校。在那里,他在劳动中创造了用来测绘农田地图的土“平板仪”;承担了水泵站、水泵的设计、安装,柴油发电机组的安装、检修、运行等技术工作。尽管他后来成为著名的科技信息和机械工程专家,他在填写自己简历时,仍在担任过的主要技术工作中填上在“五七”干校从事的这些工作。也许只有他自己,才能真正掂量出这段历史在他人生道路上的份量。

1981年,李永新走上了机械工业部情报所副所长的领导岗位;1983年,担任所长,并兼任机械工业出版社社长。他在紧张的行政管理工作之余,以更加忘我的精神从事机械科技信息研究工作,先后发表了《从引进嫁接到技术立国》、《理论联系实际开展情报学术活动》、《建立适应国情的中文检索系统》、《计算机在出版业应用初探》等论文,他还撰写了英文论文《尖端技术在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在世界工程师联合会内罗毕大会上作了宣读。为了宣传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精神和为科学献身精神,1987年与他人合作撰写出版了《沈鸿传》。

李永新担任所长后不久,即发现患有心脏病,由于工作过于紧张,病情不断加重。曾因心肌梗塞被抢救数次。但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不遗余力地投身于事业的发展与改革。他提出了“优质、高效、进取、求实”的所风,自己首先身体力行。从所的长远建设规划到具体科研项目的实施,从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到职工住房生活福利的改善,他都认真对待,事必躬亲,每天工作都在十几个小时以上,连午饭时间都经常端着饭碗和同事谈工作,回到家里时常将就对付点方便面、剩馒头,一直工作到深夜。他在事业上不断追求最高境界,但在生活上却安于清廉。他非常关心青年科研人员的成长,经常和他们谈理想、谈工作、谈生活,想方设法为青年创造工作条件和成才机会,被青年同志誉为“良师益友”。他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从1977年到1982年,他多次被评为部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1986年,被评为全国科技情报系统先进工作者。

长期以来,李永新在党的培养下,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在机械工程、信息科学、出版科学等领域取得了诸多建树。他担任了中国科技情报学会副理事长、管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石油石化设备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理事,世界工程师联合会技术转让委员会委员等职务。他还应聘担任吉林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国防科工委情报所等单位情报专业硕士生导师和兼职教授。

令人惋惜的是,正当李永新准备以新的姿态更忘我地为党发奋工作的时候,病魔却夺走了他的生命,享年仅59岁,英年早逝。广大职工至今仍清晰记得,就在他离去的前一、两天,他还在广泛了解各项工作的发展情况,还在与基层的同志交心谈心,相互勉励。他为了祖国和人民的事业冲锋不息,战斗不止,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

人物贡献

为我国机械工业发展道路探索规律

李永新长期从事机械工业技术经济和管理方面的研究和分析工作,他所积累的相当丰富的经验,所掌握的一套研究方法,使他能够在广泛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适合我国实情的机械工业发展道路。

早在1965年他在大量研究日本机械工业的基础上发现,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日本,政府干预经济,在实行《机械工业振兴法》以后仅仅五六年的时间,工业生产增长350%,出口增加310%,就业人数增加70万人。注意到这一情况后,他对这个法出台的历史背景进行了分析,从日本机械产品市场、产业结构、技术改造,以及经营组织、资金和劳动生产率等角度作进一步的探讨,发现问题,理出线索,写出了《日本振兴法评介》论文。向国内介绍日本提出的面向国际市场、加强技术基础、改进生产结构、加强基础部门、资助中小企业的政策;并介绍日本采取企业专业化、技术现代化及加强基础部门的具体措施。当时,他还冷静地看到,日本机械振兴法虽然有力地促进了日本机械工业的发展,但它仍存在不足,就是“偏重于生产技术的改进,忽视科学研究和产品设计,就连那些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也都有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局限性。”提醒我们应批判吸收。

他的研究工作一直未间断地进行着。他以敏锐的眼光,连续跟踪科学技术前沿领域的新进展,除通过一篇篇卓有见地的文章广泛介绍世界各国、国内机械工业的发展情况以外,1978年他又完成一部系统、深入研究国外机械工业70年代水平、动向及未来展望的《国外机械工业的水平动向与趋势》专题报告。报告14万字,涉及上万个产品和机械技术、经济管理方面的名词和概念,文字中运用数据6000余个,这些数字均涉猎于具体产品和特定的技术领域,是经过分析、比较之后的结晶。他在报告中阐述了如何衡量机械工业技术经济水平,并列举了70年代国外机械工业的综合技术经济水平;论述了二次大战后30年国外机械工业的动向;阐述了科学技术在技术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国外为提高技术经济水平所采取的技术、组织和教育等措施,以及国外一些主要行业和技术领域所达到的先进水平。报告最后对国外公元2000年的生产规模、能源、资源、运输、环保、计算机和机械工业进行了展望。报告受到专家的普遍赞誉,被评价为“对国外机械工业最系统、最详尽的研究报告之一”,获1987年全国科学大会奖。这一报告的内容在社会上很有影响,很多省市专门邀请李永新前往座谈或做专题报告,达30余次,参加者几千人次,深受欢迎。

李永新的研究工作受到中央主管工业工作的领导同志的重视,并被聘为机械工业部技术咨询委员会委员,参与对我国机械工业发展进行宏观决策。他多次陪同中央领导进行实地考察及出国访问。结合各国机械工业发展的经验,他提出:发展我国机械工业,首先要抓好基础,其中包括①毛坯与特殊专用材料部门,②通用零部件部门,③工艺专业部门,④母机生产部门,⑤计量、试验、控制仪器生产部门,⑥电子计算机生产部门。第二,要实行生产专业化,针对我国情况,要求政策上给企业自主权,通过市场的作用给企业造成一定的压力,经济体制上要加以改革,使企业积极主动地进行专业化改造。在写给薄一波副总理的报告《关于加强我国基础部门的意见》中,他建议在组织上建立专门管理机构,使基础部门摆脱从属地位;在技术上与整机平起平坐,甚至起带头突破作用;在经济上增加基础部门的技改、发展投资。通过这些措施:“(整机)所需大部分通用毛坯、零部件可以优质、廉价而又方便地从市场上得到,整机厂的‘大而全’、‘小而全’的倾向就会消失。这样一来,整机厂就可以集中精力于整机系统与专用零部件的发展”。他提出的方案被决策部门所采纳。

致力于机械工业信息系统建设

凭着长期从事信息服务的实践体会,李永新十分熟悉全国信息工作的状况、存在的问题,以及管理部门、科研及生产部门对信息工作提出的要求。所以在他担任领导职务以后,他一直将发展、健全机械工业信息系统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并为之呕心沥血。

8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新概念不断涌现,人们渴求尽快掌握科技、经济运行的动向。然而全国每年花2亿元用于购买文献资料,但作用发挥得很不够。通观全盘,李永新总结出这一时期机械工业系统信息工作面临这样一些问题:①信息服务与决策、规划工作和重点科技攻关工作配合不够密切,针对性不强,提供服务不够及时,因而收效不够理想;②我们对国外信息的收集、研究,固然做得还很不够,但对国内信息的收集、整理、研究、传播工作则更加薄弱;③文摘刊物编辑出版工作取得了一些进展,已开始在情报服务中发挥作用,但是,还没有形成真正的文献检索系统;④信息用户往往在迅速获得所需原始文献方面遇到困难;⑤情况信息、数据信息的收集、整理并建立信息库和提供服务,还是一个空白领域;⑥系统的组织水平不高,因而信息传递“不灵通”,许多基层信息部门还没有摆脱单枪匹马搞信息的被动局面。这使他认识到:信息工作必须加强有组织的系统建设,进行合理规划布局,由此才能优质快速地服务社会,加快我国机械工业发展的步伐。

李永新构造的信息系统包括“源、渠、库、流”四个基础环节。“源”是指通过一定的纲领和利益因素,把机械工业的科研院所、企业、大专院校等单位的信息力量进行汇合;“渠”是打通彼此间的交往渠道;“库”是将各自掌握的信息,或这些单位产生的科研成果、新产品、技术引进、革新等信息进行汇总,建立手工检索库或计算机数据库;“流”就是机械工业系统中的单位自发地利用库内的信息,或组织交流、推广库内的信息。他认为,这四个基础环节中“库”是核心。

他认为,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信息系统基础建设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①改善信息资源的状态,包括收集的数量、结构和布局,各地区和行业侧重收集与本地区机械工业和行业相应的特色资源,建立机械工业信息资源中心;②编写联合目录,为文献资源共享创造条件;③发展文献检索刊物体系;④建立事实型和数值型信息库;⑤建立跟踪国内外先进厂家的技术档案;⑥培养人才,稳定队伍。经过周密调查,李永新提出要建立健全包括技术、经济、人才、管理等信息在内的全国机械工业信息系统,必须分阶段进行。即首先应建一个这样的系统,从这个系统入手来进行,这个系统叫做“机械工业科技成果信息系统”。通过建好它,了解我国机械工业在做什么。在得到部大力支持下,1983年“机械工业科技成果信息系统”率先在国内建立,并于1984年全面投入运行。此时它包含原机械部系统重点骨干企业、部直属大专院校、部直属设计研究院、行业技术研究所、以及省、市、自治区机械工业主管厅局所属的情报站、设计研究院所,共计1300个固定网员单位。每年产生科研、新产品、革新、技术引进等七大类信息近万条,基本上反映了我国机械工业的水平、动态和发展趋势。李永新这一时期通过撰文和做报告、讲座等形式为提高该系统的服务水平,培养信息人员,增强管理干部、科技人员的信息意识做了大量具体工作,足迹踏遍祖国的大江南北。

在他的推动下,机械工业部制定了《“六五”期间机械工业情报工作发展规划》以及《“七五”期间机械工业情报工作发展规划》,通过有组织地进行实施,机械工业信息系统整体力量不断得到加强。

李永新建设信息系统的思想在全国科技信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他多次在中国科技情报学会上发表论文,并在全国科技信息界最有代表性的学术刊物《情报学报》上撰文,阐述建立信息系统的战略意义和具体方法,他的论点多次被其它专家学者引用,对于我国科技信息系统的发展,李永新是一位开拓者。

开拓出版及信息服务事业

李永新自1981年担任所社的领导工作,此时恰逢我国经济建设加快发展时期,科学的春天已经到来,这给出版及信息服务事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李永新带领广大出版及信息服务工作者,抓住有利时机,以服务为宗旨,从科技、经济、管理全方位提供高水平的信息服务;从完善现代化服务手段、提高人员素质,“硬”建设和“软”建设两个方面,使所社的基础建设上了新台阶。

在服务方面,80年代所社为配合机械工业全面规划,产业政策的制订,组织编写了《国外机械工业基本情况》、《国外机械工业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水平及与国内外水平对比》、《机械工业科技发展预测评价》、《2000年机械工业发展战略研究》、《新技术革命与机械工业》、机电工程新技术基础丛书等;编辑出版了《日本机械工业80年代展望》、《日本政府是如何促进机电工业发展的》等书;组织对机械产品品种进行了全面清查和水平分析,出版了《产品清册》,提出了水平分析报告;编辑出版了节能产品样本,配合大型成套设备的研制生产,编绘出冶金、化肥成套设备图册和挂图;组织编写了《60项成套设备国内外水平对比》、《12项大型成套设备水平分析》;摄制了一系列录像片;配合技术引进和机电产品出口,编辑出版了《技术引进讲义》、《发展中国家聘用咨询专家手册》、《机械出口论》、《机电产品出口研究》、西方及东欧各国机械工业情况等一系列研究报告、讲义、教材、手册、图书;举行多次报告会、专题讲座;建立了引进项目信息系统,定期发布项目汇编,并建成计算机信息库;为扩大出口,派人赴日、美、澳及国内各口岸海关进行大量调研,并写出一系列专题报告;配合机械工业管理现代化,先后出版了供管理干部学习的机械工业知识丛书、《质量管理入门》、《工业企业质量管理基本知识》、现代管理译丛、国外现代管理初级读物等近百种,参预了日本专家来华推广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多次组织讲授预测、决策、价值工程、技术评价等;配合科研攻关、新技术推广、技术转让、专利工作,举办各类展览会、展销会、培训班等。

在搞好各种服务的同时,在李永新的精心领导下,机械工业部科技情报所、机械工业出版社的基础建设、业务建设也得到有力的加强。1985年建立了国际信息联机检索终端,可通过通讯卫星对欧美数百个信息库直接进行对话式信息检索;1981年和1986年先后安装了HP-3000/Ⅲ、HP-3000/68型计算机,外存容量达3200兆字节,具备了建立联机检索信息库的条件;1984年建立录像系统,1987年录像设备从专业级上升到广播级;1984年到1987 年投资数百万美元建成了英国蒙纳系统的计算机激光照排生产线,和以日本设备为主的从电子分色到四色胶印的彩印生产线;1988年一座1.6万平米、包括图书馆、计算中心、报告厅、展览厅的信息大楼建成。

为了提高业务水平和人员素质,从1982年起至1988年,所社派往德国、香港、日本、英国、新加坡、美国、加拿大进行出版、信息业务考察,参加学术会议的人员、留学生、进修生、访问学者80余人次,并通过接待国外出版信息同行来访与数十家国际著名出版、信息单位建立了业务联系;1985年开始,定期参加法兰克福国际书展;1986年,开始用英文出版年鉴、会议论文集、文摘、学报、企业名录等,使所社的知识信息成果开始走向世界。1984年以来,接受加拿大发展与研究中心(IDRC)在MINISIS软件方面的援助并进行合作;1985年共同开发了汉化MINISIS软件,已在新加坡、香港等地采用;1987年起受IDRC委托,建立中文MINISIS技术研究中心,为所有中文MINISIS用户提供培训和技术服务。所社的计算机软件技术也起步走向世界。

在朝着创国内第一流的出版、信息中心这个目标迈进的征途上,机械工业部科技情报所、机械工业出版社不断发展壮大,李永新的设计、创作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和方法、开拓性的实践与探索,已成为出版、信息事业宝贵的财富。

李永新 副教授

简介

男,1962年2月出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九系硕士毕业,于1986年7月至1988年11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九系助教,1988年12月到1996年11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九系讲师,1996年12月至现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九系副教授,1997年任机械基础教研室副主任2000年任机械基础教研室主任,院机械与测控实验室副主任。

教学

研究方向:

精密计量与控制

智能机器人

教学工作:

1.精密机械零件课程主讲

2.机械原理课程主讲

3.机械制图课程主讲

4.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指导

5.本科毕业论文指导

6.现有硕士研究生4名

科研

弧面分度凸轮数控磨削技术及系统,省科委鉴定,省科技进步四等奖

光栅测角仪,省科委鉴定

光栅千分表,省科委鉴定

语音识别与应用技术

多智能体协调控制技术(机器人足球系统)

高机动越障机器人

具有复合变形机构的微小型机器人

仿生机器人

专利

发明专利:语音控制方法,专利号:ZL 02 1 40408.9,2005年8月17日授。

发明专利:申请号:200510094311. X,具有复合移动机构的全自主高机动机器人,2005年9月15日。

实用新型专利:自主越障机器人的复合移动机构,专利号:ZL 2005 2 0075351.5,2006年11月29日授。

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号:200420024717.1,平行四边形高架连杆越障机构,2004.2.16

实用新型专利,高机动被动式越障机器人,专利号:ZL 200420024715.2,(7/11),2005,1,16授。

发表论文

基于Play策略的小型足球机器人角色分配研究,自动化与仪表,2006年

基于DSP的足球机器人控制电路设计,电器自动化,2006年

足球机器人带球与击球机构设计及其控制,中国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

一种改进的机器人视觉匹配方法,自动化与仪表,2005年

全向移动机器人的结构设计与姿态控制研究,控制理论与应用,2004年

用于CCD图像采集的自动聚焦控制系统设计,测控技术,2004年

轮式足球机器人平滑运动轨迹控制算法的研究,自动化与仪表,2004年

语音控制型空调遥控器设计,自动化与仪表,2004年

多目标实时搜索的足球机器人视觉系统设计,自动化与仪表,2004年

RoboCup小型足球机器人AI决策系统设计,自动化与仪表,2004年

基于BP网络的足球机器人视觉系统标定,自动化与仪表,2004年

RoboCup小型足球机器人的运动分析与控制,自动化与仪表,2003年

RoboCup小型足球机器人红外测距系统设计,自动化与仪表,2003年

RoboCup小型足球机器人控制系统研究,自动化与仪表,2003年

F-180足球机器人结构设计与仿真分析,机电工程,2003年

RoboCup小型足球机器人结构设计与分析,机械与电子,2003年

语音控制应用系统设计,机械工程学报,2003年

滚子齿形凸轮数控磨床设计,机械设计,2003年

其它

2002年中国机器人大赛RoboCup小型组 冠军

2003年中国机器人大赛RoboCup小型组 亚军、季军

2004年中国机器人大赛RoboCup小型组 冠军、季军

2005年中国机器人大赛RoboCup小型组 冠军、亚军

广州谛一策划工作室策划总监

基本情况

1970年出生,曾任职多家本土日化企业,长期从事营销策划工作,现任广州谛一策划工作室策划总监,《中国洗涤化妆品周报》、《化妆品观察》等多家行业媒体特约撰稿人,并在《南方周末》、《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等报发表文章数十篇。在百度搜索“李永新策划”,可找到大量李永新策划专业文章。

个人标签

集实战经验、策略思维与创意能力于一身的“作案”高手,并长期从事“团伙作案”。策划百步穿杨、文案表现力强,尤其对于化妆品品牌建设、产品开发、市场推广、终端建设等有丰富经验。一句话:我就是惯犯——随时准备策起来的思想犯!

仪器科学与技术专家

简介

姓名:李永新

南京理工大学仪器科学系博士生导师

出生年月:1962年12月

职称:教授

一级主学科名称:仪器科学与技术

二级主学科名称: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学术任职:

中国兵工学会测试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机械工程师学会高级会员。

研究方向

主学科研究方向:

1、动态测试计量技术

2、智能测控技术及系统

一级辅学科名称:仪器科学与技术 二级辅学科名称:精密仪器及机械

辅学科研究方向:

1、惯性测试技术与系统

学术成就

参与编著《动态测量原理》,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3年12月;

参与编著《测试信号分析与处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次。

目前的研究内容、项目、经费等:

压力测量系统动态校准,30万元,省部级;

飞行体运动测试与信号传输,自拟;

蚕茧自动分拣系统开发,20万元,企业委托;

汽车载荷动态(行使中)监测,自拟。

河南省安监局党组书记、副局长

基本介绍

李永新,男,河南南阳人,1955年1月出生,中国共产党党员,1985年8月毕业后,先后任鹤壁八矿机电科副科长、科长、副总工程师。1998年后历任鹤壁矿务局局长、鹤煤集团董事长兼党委书记、中原煤化集团董事局主席兼党委书记,现任河南省煤炭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此外,还是河南省第七届、九届、十届人大代表,1998年被国家煤炭工业局评为“全国煤炭系统第二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011年6月10日辞去河南省人大代表。

人物事件

2010年6月18日,河南省安监局内部人士向经济观察网记者证实,该局党组书记、副局长李永新已于日前被双规。此外,在该局的网站上,李永新的名字也已被撤下。至此,河南省安监局已有两位高级官员落马。

6月18日,河南省安监局内部人士向经济观察网记者证实,该局党组书记、副局长李永新已于日前被双规。此外,在该局的网站上,李永新的名字也已被撤下。至此,河南省安监局已有两位高级官员落马。

知情人士透露,李永新是于4月30日早上,被河南省纪检部门直接从办公室带走,并被当场宣布“双规”。上述知情人士表示,当时李的表情十分平静,似乎已有心理准备,没有多言语。

据悉,李被带走的当日,河南当地的论坛就开始流传其被双规的消息,但很快这些消息都被屏蔽。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表示,此次李被双规是早在意料中之事,与其在鹤壁任职时存有莫大关联,并牵涉一批官员。此外,该人士还透露,李的落马将可能进一步引发河南安监系统官场地震。

事实上,早在2009年8月,关于李永新的举报材料就开始在网络流传,相关材料称其存在隐瞒亏损、受贿、侵吞国有资产等问题。此外,一些材料还指向,早在2005年鹤煤集团发生矿难时,李永新为掩盖事故真相,收买贿赂调查组成员,并向时任河南省安监局原局长李九成贿赂50万元,以求庇护,但这些说法并未得到当地纪检部门证实。

有知情人士向经济观察网记者透露,在河南省安监局原局长李九成落马时,李永新曾被纪检部门找过谈话,但没有采取任何措施。

他的双规可能引发河南官场地震。

李永新烈士

安徽省霍丘县人,1979年1月入伍,共青团员,53569部队战士,对越自卫反击战中1979年3月1日牺牲,终年21岁。 安葬于广西凭祥烈士陵园, 墓号:南山4排45号

中共青海省海东地区互助县委常委、组织部长

李永新,男,土族,青海省乐都县人,生于1963年9月,中共党员,本科学历。1989年7月参加工作,先后在平安县平安镇政府、平安县劳动人事局、中共平安县委组织部、中共海东地委组织部、中共互助县委组织部工作,曾任平安县委组织部干部组组长、中共海东地委组织员、组织部干部一科科长、中共互助县委常委、组织部长等职。2006年8月任中共互助县委常委、组织部长。

渭南师范学院副教授李永新

李永新,男,1969年12月出生,湖南永州人,副教授,博士北京语言大学在站博士后。现任教育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1项,省社科基金课题1项,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课题1项,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课题1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保障基地医院主任医师

李永新,男,主任医师,教授,神经内科主任,医学硕士学位和医学博士学位。医院党委委员和内科临床部党委员,医院医学科学委员会常委。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医疗系,经常参加国家、军队和部分省市的博士点、硕士点、重点学科、重要科学议案、各种课题、各项科技奖励的评审。

从事失眠、抑郁症和神经内科障碍的临床、科研、教学工作三十多年,擅长对各种类型的精神疾病进行定位诊断及有效的治疗,擅长诊断和治疗抑郁症、焦虑症、恐惧症、心理障碍和精神分裂症。

李永新教授先后主持军队“九五”、“十五”医药卫生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主要研究方向是心理障碍、精神科疾病等。在国内外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140余篇,参与编写专着18本,其中《临床睡眠障碍学》填补了国内空白。相关研究课题获全军科技进步和医疗成果奖5项。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4: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