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李映东
释义

景德镇市第二中学教师

李映东,1969年4月生,大学本科毕业,华东师大中文系研究生结业,一直执教于景德镇市第二中学。曾被评为江西省高考评卷优秀阅卷员,获全市青年教师“五项全能”竞赛一等奖;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市直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市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市“511名师工程”中小学骨干教师,江西省教育学会首批学术骨干、首批个人会员,江西省中小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一届成员。

多篇论文获全国和省、市奖励,论文《以教为先导 培养自学能力》录入《当代教育教学研究》一书,参与主编《李文跃陶瓷艺术》,担任负责人的研究课题《高中语文阅读讨论课教学设计研究》为省级重点课题。

天水鸿盛社第三代班主

天水鸿盛社第三代班主,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阴历四月初一李映东先生的祖母赵岁乖逝世,李映东先生担任了“鸿盛社”的第三代班主即社长,主持剧社一切事务。

在鸿盛社第三代班主李映东先生主持社务期间,该社发展很大,从西安招来了一批年轻的演员,自己多年来又成长起来了一批极为优秀的演员,行当齐全。这时的鸿盛社,更是演出剧目繁多,每天演两场,即午场和晚场,甚至一年之内可以不演重戏。他们有许多连台本戏如三国戏、列国戏、封神戏、精忠传等,每一本大戏一上演就是二、三个月。当时,演员阵容整齐,有许多有艺术造诣,道白、唱腔独特,脸谱过人的而且是土生土长的生,旦、净、丑的演员,像谢玉堂、谢鸿民、李映东、董化兰、赵桂中、田美云、陈彩花、马小云、靳佛生、蒲子英等一大批深受广大戏迷欢迎的著名演员。解放后,曾更名为“天水红胜社”。

鸿盛社全盛时期,演职人员多达百余人,经常下乡唱会戏,忙时可分三班演出,凡是天水附近的庙会戏,均由鸿盛社给包揽。当时李映东先生还通过秦腔著名须生刘毓中先生从西安请来了“陕西光武制景公司”经理陶渠及技师等2人,给天水增加了“电打布景”。1952年,职业剧团开展民主改革运动,李映东先生被停止社长职务,离开了剧社。

1960 年,李映东先生被平反回家,政府给安排在了“天水秦剧团”工作,任花脸演员,到1964年先生自动离开剧团。后来天水四乡兴起唱样板戏之风,李映东先生又被戏剧爱好的村庄和戏迷们纷纷邀请给排演戏剧,先生不辞辛苦,走庄串村,为乡下业余剧团导演剧目,但他从不计较报酬,任劳任愿,深受城乡戏迷的欢迎。1987年全国各地都在修志,戏曲志列入其中,甘肃省、天水市先后成立组建了“中国戏曲志·甘肃省卷”和“·天水分卷”编辑部。为了征集戏曲史料,《中国戏曲志·甘肃省卷》、《中国戏曲志·天水分卷》于1987年5月10日至5月17日,在天水市藉滨饭店召开“天水鸿盛社老艺人座谈会”。会议邀请了原“天水鸿盛社”的老艺人谢鸿民、李映东、董化兰等24人参加会议。同时还有应邀的陕西省戏曲志编辑部、兰州市、陇南地区、定西地区、平凉地区戏曲志编辑部人员参加了会议。主要是座谈和总结“鸿盛社”的历史及其艺术成就,并组织了“鸿盛社”老艺人演出了五个专场晚会,场场暴满,场场有人给演员挂红献锦旗、放鞭炮和鼓掌,真是盛况空前。座谈会期间老艺人们还兴致勃勃地游览了麦积山、仙人崖和玉泉观等名胜古迹

会后,李映东先生更加精神振奋认真整理鸿盛社史料,绘制鸿盛社脸谱,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协助天水戏曲志编委完成《天水鸿盛社》、《天水戏曲史话》二部专著的创作。在这期间,先生曾和《中国戏曲志·甘肃卷》主编、甘肃省艺术研究所所长、著名剧作家、戏曲理论家金行健先生商量,要录制百段代表鸿盛社特点的唱腔、百幅鸿盛社的脸谱、鸿盛社的连台本戏等。但由于种种原因,先生去世,并未实施,真为遗憾。

2004年6月8日16时,天水戏剧界的一代宗师,解放后曾任天水市文联常委、人民代表,对天水、甘肃戏剧事业做出特殊贡献的李映东先生,因患脑溢血症经医治无效,不幸与世长辞,享年81岁。先生近几十年来所演的剧目,把天水戏曲运动揭开新的一页,也把甘肃南路秦腔的水平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甘肃南路秦腔的形成,他做为代表班主之一,其功是不可没的。

李映东先生的去世,确是甘肃戏曲界的一大损失,他所留下的遗憾是无法弥补的。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5:2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