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李扬强
释义

李扬强先生1941年出生于杉洋。1964年从福建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后,长期在古田一中担任语文教师,桃李数千,多有建树。二十多年前,笔者有幸在他门下学习两年。先生为人儒雅谦和,讲课疏密有度,善于启发引导,极富感染力,至今仍留下深刻印象。先生后兼任县政协副主席,主编新编的《古田县志》、《古田年鉴》、《古田一中校志》等,共几百万言。

这本18万字的《蓝田古文化》,详细记述了杉洋村从唐代到清末(部分内容延至现代)的自然环境、村落姓氏、乡杰寓贤、古迹名胜、民俗宗教、诗文杂记等,全方位透视了杉洋古文化悠久之渊源,深厚之底蕴,以及世代相承的传统。该书不仅内容丰富详实,而且文笔行云流水,编排清晰有序,加之所附的100余帧珍贵之照片,十多幅书法名家之精品,更增添了本书的书香墨韵。本书不愧为一部优秀的乡土文化教材。

李先生是一个以挽救和弘扬乡土文化为己任的理想主义者。他多年来痴迷于乡土文化的研究,对故乡蓝田灿烂悠久的文化积淀更有一种解不开的情结。书中那张摄于1946年的杉洋古村照片,先生珍藏了半个多世纪。在荒诞的“文革”岁月,先生因害怕引来麻烦,将一部珍藏多年的族谱烧毁,这件事成为他心中永远的悔痛,也成为他立志保护乡土文化的动力。他感动于张小军等学者不远千里从京城来僻远山村进行多年的田野考察,感到作为本乡本土的文化人,更有责任和义务为乡土文化的保存和发展尽一份力。他深切希望家乡的文化不再因自然和人为的因素而遭到毁坏,同时也盼望、期待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使蓝田能够列入省级乃至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使传统文化能够古为今用,不至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迷失方向。随着年岁的增长,先生对整理蓝田古文化的热情越来越浓烈。

为了完成这部著作,先生付出了十多年的心血。1992年先生受聘主编《古田县志》。此后几年,他遍阅历代方志,从中接触到大量有关杉洋的文史资料。他有意识地对这些资料进行摘录、梳理、比较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先生又花了几年时间,展开对杉洋余、李、彭、林四大姓氏族谱的研究。按当地风俗,族谱外人是不能随便看的,但由于先生是本乡人,各姓保管族谱的人都很支持,有的甚至把藏族谱卧室的钥匙交给他。因为族谱不能借出,也无法复印,看到有用的资料,就只能一字一字地抄录。经先生翻阅过的族谱,总计不下300万字。

此外,走访、察看、收集口碑资料也是先生积累资料的重要途径。比如,为了摸清有价值的古宅民居的状况,先生在乡亲的带领下,连续跑了几星期,看过百余座老屋,采访了百余位老人,才写成“古迹”中有关“古宅民居”的内容。10多年的心血付出,终于凝聚成这部带有浓郁乡土气息和深厚学术风格的书籍。

目前社会正处在急速的变迁中。强劲的世风不仅改变着乡村的外貌,而且改变着其温良敦厚的品格。那些老村、古镇、旧宅、败祠、发黄的族谱,似乎正在离我们远去。但有谁能否认,它们凝聚了先人的智慧,延续着民族的精神,奠定了我们文化的根基。《蓝田古文化》表面上描述的是一村一地的文化遗骸,但先生真正的立意却是其中的“精神”。比如,他把“古迹”看作是古文化的精华,用了很大的篇幅,为的是阐明古迹的毁坏是“人为的大缺憾,历史的大遗憾”。古迹的恢复与重修则是文化的觉醒和世代的传承。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要对古迹加以刻意的保护。同样,先生把“人物”看作是文化的灵魂,作为另一个重点加以阐述,为的是说明育人环境、家族背景、先贤传道、村落经济、祖训家教等是人才成因的综合因素。这就使得《蓝田古文化》不仅有了传统方志学的意义,而且有了学理研究的价值,同时对现实也有重要的启示。这也是先生写作本书所要达到的重要目的。

古田县杉洋村古称“蓝田”,是一个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奇特村落。蓝田溪从村边缓缓流过,为敖江之源。据史料记载,欧阳修、王安石等唐宋大家与蓝田名士有过深交,朱熹曾流寓这里并设书院讲学。杉洋生态环境独特,历史底蕴深厚,贤达甚多,历来是古田的文化重镇。清华大学张小军教授被它丰厚的文化遗存所吸引,专程来此作田野考察,撰有《蓝田》和《福建杉洋碑铭》等专著。李扬强先生的《蓝田古文化》是又一部全面展示杉洋绚丽多彩的乡土文化的力作。

普宁市人,男,1932年11月生,在市财政局工作,巳退休。 1983—1992年任汕头市财政局局长,十年来,认真执行改革开放政策,针对汕头市经济建设实际,积极挖掘财源,大力促产培财,加强财政监督,年年完成或超额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各项财政指标,确保各项改革措施的实施,至1992年底,全市财政收入是十年前的6.7倍,为汕头市经济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8:5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