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李亚石
释义

李亚石:军旅摄影家,桂林著名摄影家。1969年开始在军旅从事专职摄影工作;1983年转业,一直没有间断过摄影创作。在长达三十多年的摄影生涯中,作品入选过全军影展、全国影展、全国精品展、香港国际摄影沙龙展、新加坡国际沙龙展,哈苏专业相机国际幻灯片展。 作品《年年三好生》(见图14)在1995年获得全国乐凯反转片摄影大赛一等奖,他有200余幅作品被大型画册和《人民画报》、《解放军画报》等杂志录用。

李亚石桂林之风摄影展

在遥远的非洲,野生动物和风光摄影家Alex Bernasconi用他的尼康100拍摄了非洲大草原的奇观,他的摄影作品让每一个看过的人都发出一声惊叹。而近在中国·桂林,也有一位摄影家,他拍摄的桂林风光系列照片同样让世人惊叹。他就是李亚石,一位踏遍了桂林的山山水水,用一生时间来追求摄影的真谛的摄影家。在长达三十多年的摄影生涯中,他的作品多次获得摄影奖,其中《年年三好生》在1995年获得全国乐凯反转片摄影大赛一等奖,《漓江-兴坪风光》还被制作成巨幅照片悬挂在自治区大会堂。他有200余幅作品被大型画册和《人民画报》、《解放军画报》等杂志录用,还有数十幅的桂林山水风光作品被当地旅游画册

和旅游宣传资料采用。有人说,他成就了摄影,而摄影成就了桂林。

不幸的是,这位把一生奉献在桂林乡村山寨的摄影家于2004年4月12日下午因病逝世。虽然,李亚石先生走了,但是他的作品留

下了中国最美的魂!下面是李亚石先生拍摄桂林风光组图,让我们欣赏这些震撼的图片,缅怀这位对摄影作出极大贡献的摄影家——李亚石。

“我只能用摄影扶贫……”——记李亚石的金坑情结

1月10日,《李亚石摄影展》在市文化宫开展, 其中关于龙胜的金坑、龙脊题材的作品吸引了许多观众。10年前金坑还是一个贫困、没有电、不通路的与世隔绝的山寨,是电视纪录片《龙脊》让它成为了焦点,加快了它的发展。现在龙胜金坑的任何一家农户,提起《龙脊》的策划者李亚石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李亚石同志是桂林摄影家。他1968年入伍,1969年开始在部队从事专职摄影工作。1983年李亚石转业到桂林市委宣传部新闻科工作,后调入桂林电视台任专题部主任。李亚石同志钟情于桂林山水,三十多年来,他踏遍了桂林的山山水水,足迹遍布周围的乡村山寨。

1994年5月,由他带领的电视摄制组首次进入龙胜龙脊拍摄反映希望工程的电视纪录片《龙脊》。当时金坑属极度贫困的山寨,不通公路、不通电,大部分村民还过着贫困的生活。摄制组经过数月的艰苦拍摄完成了该片。专题片《龙脊》的播出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震动,自愿主动的扶贫捐款与日俱增。李亚石在拍摄专题片期间,还拍摄了一组全面反映金坑梯田风光和民俗风情的摄影作品《大山的日子》,经桂林电视台的滚动播出也引起良好的反响;接着专业杂志《中国摄影》利用4个页面刊登了他的《金坑,我心中的诗画》,再次激起了国内外影友对金坑的关注和创作热情。

1999年龙胜金坑梯田成为全国知名的摄影基地和旅游热点,李亚石自然成了“金坑拍摄第一人”,一到拍摄的黄金节气,他的手机就要被打爆,影坛中的几乎所有到金坑的摄影人都请他作向导。一次他带10多个广东的朋友到金坑创作;同行看到当地村民的贫困生活境况,所有的人都慷慨解囊。那次一共资助了30多个贫困学生上学。有的接受资历助的学生现在已中专毕业了。

“我是一个记者,扶贫帮困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只能用摄影扶贫……,金坑的发展是我平生最欣慰的事。”李亚石说。

在四十余年的摄影生涯中,李亚石的作品入选过全军、全国精品展、香港国际摄影沙龙展、新加坡国际沙龙展,哈苏专业相机国际幻灯片展。作品《年年三好生》在1995年获得全国乐凯反转片摄影大赛一等奖,他的《漓江-兴坪风光》 作品还被制作成巨幅照片悬挂在自治区人民大会堂。李亚石同志亲自编导拍摄和组织拍摄过300多个电视专题片和电视记录片,获得区省级以上奖励的70多个。代表作品有电视风情片《苗族斗马节》,1988年获得全国"骏马杯"一等奖,电视风情片《龙舟欢歌》1987年获得全国金牛奖,电视记录片《龙脊》1995年获得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 一等奖。桂林电视台文艺部请他主机拍摄的电视散文片《漓江*父亲》2002年获得全国"金鹰奖"电视艺术片类一等奖。

李亚石让摄影告诉世界

我对李亚石先生的了解 ,缘于广西龙胜金坑。金坑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在我一点一点慢慢知道李亚石先生生平的时候,金坑没有阳光,天下微雨,梯田和溪流均闪着亮光。山风迎面吹来,令人心中感慨。

这是一个没有夕阳的傍晚,我随采访小组住进金坑梯田沁园楼,放下行李我就发现了李亚石。更准确地说,是发现了李亚石先生的摄影作品。这些作品贴在进门就能看到的屏风上,名为《心中的诗画·李亚石金坑摄影纪念集》。这都是一些美丽的画,柔和,凝练,有着恰到好处的名字。作者的思想在画里一一展现,让我从中得到快乐,得到净化,得到人生真谛。《水盈田畴》的龙脊梯田,春天的雨水使她透明如

镜,妩媚妖娆。面对她,我能感到山风送来的田野的清芬。《云游山寨》的白云薄似轻纱、轻宁恬淡。白云自远方梯田的山巅慢慢飘来,温柔如少女刚从梦中醒来。《金稻飘香》的稻香竟然袭人。画面上阳光流溢、稻香流溢、丰收流溢。丰收的风暴,席卷金坑梯田的每个角落,让人感到金坑龙脊梯田沉甸甸的喜悦与沉甸甸的重量。《山寨瑞雪》无声的雪地上,龙脊梯田是白的,金坑山寨是白的,瑶民居住的木楼也是白的。谁也不打扰谁,梯田和寨子都在安眠,婴儿般的安眠。《冬日梯田》是故乡,也是家园的永恒主题。它所体现的阳刚与阴柔相得益彰,自然、和谐,令人神往。我在心里惊叫,李亚石是谁?金坑梯田壮观而又生动的曲线何以在他的摄影中灿烂无比?疑惑的目光投向我们此行的组织者王教授。 王教授说,李亚石是桂林著名的摄影家和电视摄影师。他早期的摄影主题是军旅文化 ,后来从事地方摄影工作,长达30多年的摄影生涯,使他有200多幅作品被大型画册和《人民画报》、《解放军画报》等杂志刊登。许多作品入选过全军影展、全国影展、香港国际摄影沙龙展、新加坡国际沙龙展、哈苏专业相机国际幻灯片展等。1994年进入金坑拍摄反映希望工程的电视纪录片《龙脊》,从此与金坑梯田有了解不开的情结。他用镜头诠释金坑梯田美丽的自然风光,丰富的人文内涵;他在金坑拍出的系列作品和他在金坑实施的摄影扶贫达到了同样的高度。

1994年,带着拍摄反映希望工程电视纪录片《龙脊》使命而走进金坑梯田的李亚石先生,深为金坑梯田罕世绝伦的美丽所震撼。同时也为金坑红瑶人的生活艰辛所震撼。他发现这里简直就是摄影家的梦想,摄影的天堂。

他在金坑梯田一呆就是一阵,一拍就是10几个胶卷。清晨,他等待日出,去守候《梯田晨曲》;正午,他游刃有余地拍出《田园清夏》;黄昏,他等待牧归的汉子或童子,用情拍下《 梦幻田园》。自此,李亚石先生与金坑梯田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一个金坑人一年的收入都不到1000元;金坑人去一次乡里,翻山越岭来去要走十五六个小时。通常是下半夜两三点起身出发,中午赶到乡里,办事后匆匆往回赶,到家还是半夜三更了。寨子里若是有人不幸得了重病急病,几条汉子轮番抬着往乡医院狂奔,往往还是延误了最佳抢救时机。

李亚石先生知道,金坑梯田如果一跃成为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金坑人就可以通过旅游这个黄金产业而达到路通、水通、电通,乃至经济收入直接提高的实惠了。由是,他产生了摄影扶贫的构想,他要让摄影告诉世界,金坑是个美丽的、风情万种的地方。为了拍摄好金坑龙脊梯田的美丽风光,把金坑梯田的美好传播出去,李亚石先生一年数次往返这片神奇美丽的土地 ,往返同一景点,直到拍出自己满意的作品为止。从1994年至2004年,整整10年,拍摄金坑梯田一直是李亚石先生不断重复的主题。他借助和谐的构图、色彩的华美、浑然天成的画面,带给观者一种音乐般的旋律之美。春天水盈田畴,夏日田野清芬,秋来金稻飘香,冬至瑞雪覆盖,简直就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一种奇妙的摄影再创造。一个季节一种色彩,一种韵味。

李亚石先生在金坑龙脊拍摄的梯田风光、民俗作品经电视播出与在《中国摄影》刊发后,金坑梯田声名大噪,各路摄影师与文人墨客相继而来。金坑也就作为摄影家的摇篮和旅行者的天堂开始改变金坑。这种改变非常美妙,无数海内外游客凭借一帧金坑梯田的美丽摄影 ,不远万里,寻踪而来。这就为改善金坑环境、改善当地红瑶人的生活开辟了广阔前景。更为开发当地瑶家旅游、帮助瑶民脱贫致富带来了福缘。因为,摄影给人的美感是直觉的,金坑梯田所展示的阳刚之气实在令人神往。

随着采访的步步深入,我发现李亚石先生的摄影作品在金坑无处不在。不少金坑人家的木楼内外都张贴着李亚石先生的摄影作品。我满怀崇敬从一个盛装红瑶女的手上买下一本《心中的诗画·李亚石金坑摄影纪念集》。封面是金坑秋天金色的稻子,封底是李亚石先生头戴凤尾草冠遮阳的照片。

盛装的红瑶女见我低头认真翻看《心中的诗画·李亚石金坑摄影纪念集》,就向我介绍,李亚石是最早来到他们金坑的摄影家之一,会拍电视和照片。我问她为什么家家都喜欢张贴李亚石先生的摄影作品,她说为了怀念也为了宣传他们金坑,这样我就明白了李亚石先生在金坑为何普遍得到推崇的原因。

在一家名为“三棵树”的当地人开的木楼旅馆里,李亚石先生金坑摄影作品展以大美的姿态,静静地向来者讲述金坑梯田的故事,讲述李亚石先生的故事。李亚石先生每年要来几次金坑,每次来都住在“三棵树”这里。那时的“三棵树”还不叫“三棵树”,还只是一个普通红瑶人的家。李亚石的来,给美丽而又贫脊的金坑带来了希望。一幅照片一个故事,这在金坑人的心中,谁都有杆秤称着。

金坑龙脊梯田摄影,诱惑李亚石先生十年,至死也未放弃。

李亚石先生在患病后到去逝前的这段时间,依然牵挂金坑,情系龙脊。因为自幼少孤的他深知经济贫困的难处与世态炎凉的苍凉。他在金坑梯田拍完他人生所能拍的最后一张照片后,对金坑梯田的热爱使他决定去世后长眠这里,他要看太阳一圈一圈地照着金坑,照着金坑龙脊一样美丽的梯田。

2004年12月,李亚石先生病逝后的遗骨,在亲朋好友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护送下运抵金坑,从此长眠在金坑梯田的二号观景台附近,继续关注他生前摄影扶贫的金坑,关注他生前为之魂牵梦萦的红瑶人。他的墓碑,是由灰色大理石凿成的、形似刚刚拉出的一截胶卷造型。石雕的胶卷仿佛正等着主人李亚石先生把它装进相机,又仿佛刚刚从暗房冲洗完毕,正等着主人李亚石先生一张张地拉出来看片——一块独具匠心、令人思绪万千的碑。碑文寥寥200余字,概括了李亚石先生一生追求的精髓,令人景仰。

李亚石先生的骨灰运抵金坑梯田下葬的场面颇为感人,到我来金坑采访的时候,金坑最普通的一个红瑶妇女,还向我讲述了对她来说无法磨灭的印象。前来吊唁的人既有李亚石先生生前的亲朋好友,也有金坑的父老乡亲。

听说李亚石先生的墓就葬在金坑二号观景台付近,我撇开一切采访直奔李亚石先生的墓地。李亚石先生的墓地背靠金坑龙脊梯田,前面还是金坑龙脊梯田。天晴时看得很远,可见悠悠石板路穿过纵横的梯田,进入云端。收获时节,还可看着盛装的红瑶女子,走进一层一层的梯田里,走在一起一伏的稻浪上。在李亚石先生的墓前,我怀着对李亚石先生的尊敬与无法交流的遗憾静默、远眺、徘徊和缅怀。献上一束从金坑龙脊梯田上采来的绿油油的凤尾草和黄澄澄的油菜花,我想他会喜欢。

......

我记得我们离开金坑的那天阳光格外好,我想那一定是李亚石先生在另外一个世界的微笑。因为今天的金坑不仅路通,电通,水通,而且旅游也通了,每天都有世界各地的人前来观光旅游。他们背着不同的旅行包,带着不同的摄影、摄像器材,操着不同的口语,住进结构大约一样的木楼。然后,边看边拍边享受。我很随意地数了数,光是我们居住采访的田头寨那几十户人家,就有20多户办起了瑶家旅馆。还有大寨、小寨、壮界的……据说,一户瑶家旅馆的年收入有好几万元呢。瑶家旅游的兴起,不仅带动了瑶家饮食业的发展 ,而且还带动了瑶家传统手工艺品的贸易交流。这是李亚石先生摄影扶贫的心愿。

广西龙胜金坑龙脊梯田,随着李亚石先生以及无数摄影家与当地政府的传播,已经进入黄金时代。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9:1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