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李晓柱 |
释义 | 个人简介李晓柱 ,1964年10月生于河北任丘市。1984年毕业于河北省工艺美术学校,后在沧州展览馆、衡水地区任美术教师,衡水地区画院二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美协理事,《中国画市场》主编,天津画院专业画家,曾研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2004年就读于中国国家画院刘大为工作室首届人物画高研班。曾任河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河北人物画研究会副会长。 获奖经历中国画作品九幅分别入选七、八、九、十届全国美展,中国画《白洋淀》、年画《驱邪招福图》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中国画《欢乐的果园》、连环画《我们的果园》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新砖房》、插图《墙头马上》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边陲白杨》获第九届全国美展铜奖。《嬉秋图》入选第三届全国体育美展,1997年作品《欢乐家园》获建军70周年全国美展最高奖,作品《神州大花园》获全国首届人物画展优秀奖。1998年作品《游园图》获韩国第十一回国际美术大展金奖。曾参加“九七中央美院水墨邀请展”、“世纪之光2000年中国画提名展”、“中国画研究院2005年提名展”、2006年“中国画名家洛杉矶邀请展”、2006年“春季新象中国画名家邀请展”等。作品《人物》入选2004年首届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精品展。 出版书籍出版个人画集多种,2005年获国家颁发的首批“优秀人民艺术家”称号。 作品曾发表于《江苏画刊》、《国画家》、《艺术结》、《美术界》、《美术报》、台湾的《艺术家》等报刊;《时代美术》、《中国美术》曾作专题介绍;有十幅作品收入《中国名家线描精选》,有八幅作品收入《中国人物画名家小品集》。出版《李晓柱彩墨画集》、《守望天堂李晓柱现代水墨作品集》。 作品简历1989年 中国画《白洋淀》、《驱邪招福图》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 1989年 中国画《白洋淀的船》获首届中国风俗艺术展一等奖; 1994年 中国画《欢乐的果园》、《我们的果园》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其中《欢乐的果园》入选八届美展优秀作品展; 1999年 中国画《边陲白杨》获第九届全国美展铜奖;中国画《新砖房》参加第九届全国美展;插图《墙头马上》参加第九届全国美展; 1992年 中国画《嬉秋图》参加第三届全国体育美展; 1994年 中国画《欢乐大赛场》参加第四届全国体育美展; 1996年 深圳举办“李晓柱彩墨画展”; 1997年 中国画《欢乐家园》获建军七十周年全国美展最高奖; 1997年 中国画《神州大花园》获全国首届人物画展优秀奖; 1997年 参加“九七中美院水墨邀请展”; 1999年 《中国当代美术》1979—1999卷收入作品《神州大花园》; 1998年 中国画《游园图》获大韩民国第11回国际美术大展金奖; 2000年 参加“中华世纪之光”中国画提名展; 2001年 中国画《欢乐家园》参加建党八十周年全国美展; 2002年 中国画《我们的祖国是花园》参加全国纪念讲话美展并获天津展区优秀奖; 2003年 中国画《自在的天空》参加全国画院双年展; 2003年 参加“当代水墨七人展”; 2003年 参加“现代中国画六人展”; 2004年7月 参加“2004年全国中国画百家作品邀请展”; 2004年8月 中国画《欢乐园》获全国第二届人物画展优秀奖; 2004年9月 中国画《吉祥大地》、《百花百草图》参加第十届全国美展; 2005年 获得首批国家颁发的“人民艺术家”称号; 作品曾发表于《江苏画刊》、《美术》、《国画家》、《艺术界》、《美术报》、《东方艺术》、《中国书画》、《画坛》、台湾《艺术家》等报刊,《时代美术》、《中国美术》、《青年书画界》曾做专题介绍;多幅作品收入《中国名家线描精选》、《名家人物画小品》、《当代实力派画家画展》;出版个人国画作品明信片、2004年、2005年国画作品挂历、《李晓柱彩墨画集》、《守望天堂——李晓柱现代水墨作品集》、《名家名画——李晓柱花苑仕女》。 艺术之路李晓柱的艺术之路 霍昀/文 晓柱出生在白洋淀东岸的西大坞村。据说,白洋淀周围的这些村子,是明朝年间从山西洪洞县集体迁移过来的。 相传乾隆下江南时途经此地,兴致所至赐名“白洋淀”。这个华北最大的湖泊,方圆七百多平方公里,千顷芦苇、万亩荷香,沟壕纵横、鱼虾满淀,野鸭穿越、沙鸥翔集,是一个美丽的鱼米之乡。 1963年夏天,天降大雨,一连下了七天七夜,整个白洋淀一片汪洋,大水淹没了淀里所有的村庄。大水刚刚退去,千里堤边一个普通的渔农之家降生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这个大水送来的孩子就是李晓柱。 按照当地的风俗,孩子出生百天后要“抓岁儿”,就是摆上一些东西让孩子抓,抓到的东西预示着孩子将来从事的职业。晓柱抓的头一样就是一支笔(另一件是一个挺好看的小花盒),算卦先生说,这孩子五行全而多水,将来可能从事与艺术有关的工作。 一、大瓶、泥模、白洋淀 五六岁时的晓柱还穿着开裆裤,小个儿,大眼睛,身上晒得黝黑黝黑的,出溜出溜地像条小泥鳅,忒机灵。邻居们都夸他聪明,村里墙上写的毛主席语录,挺长的一段,老叔只念了一遍,他就能背下来。 晓柱的家在白洋淀边千里堤的坡上,过去没有围墙,只是用树杈圈了个一人多高的栅栏。院子里南北两头各有一棵几十年的大杏树,下边是一坡的桃树。春天,满院的杏花、桃花,粉的、白的,处处飘香。大杏树特别粗,一个大人都合抱不过来,上边有三个大杈恰好组合成一个向上托起的手掌。 每到吃饭的时候,晓柱就爬到树上,舒服地坐在“大手”上,脚很自然地蹬着对面的树杈斜靠在树上,端着小碗很享受地边吃边玩。桃儿快熟的时候,他巴巴地跑到树下,一看哪个桃儿红了,就上去捏捏,捏软了,第二天就差不多能吃了。大杏树结果比别人家的都晚,但个儿特别大,白的,忒甜。等桃和杏过了季,还有邻居家的枣和坡上的杜梨。 生长在水边的晓柱从小就对家乡的自然风光表现出特别的兴趣。跟父亲出门打渔时,他趴在前面的船板上,看水在船下飞快地流过,很是着迷,一看就是几个小时。 还有一件令晓柱着迷的东西就是泥娃娃。他一听到推独轮车的老汉“有烂头发哟,换娃娃哟” 那动听、诱人的吆喝声,就迫不及待地跑出去。 泥娃娃摆在独轮车上的方铁丝网笼子里,各式各样,特别漂亮,造型极其简练生动。说是泥娃娃,不只是泥人,还有泥哨、泥公鸡和能印出各种动物、人、字儿图案的泥模子,都是白沟那边的民间艺人做的。后来中央美院的人还专门去那儿考察过。 那时泥娃娃2分钱一个,泥模子1分钱一个。笼子的边上有个手能出入的小口,要哪个给拿哪个,晓柱这个、那个地指点一通,挑几个最喜欢的买回来。 泥哨、泥人、泥公鸡都能吹响,晓柱鼓着腮帮子“嘟嘟”地吹,弄得满嘴颜色。他攒了几百块泥模子,从深坑里挖些胶泥,填到模子里,扣出的“作品”摆了满院、满墙,甚至摆到了房顶上。晾干后拿出去蹲在家门口换柴禾,嘴里喊着:“拾柴禾哟,换模子哟!拾不了来哟,换不了去哟!” 这是当地小孩子们交换模子的一种方式。 小伙伴们闻声而至,拾了柴禾来选“货”,有的还讨价还价,非多要一块,晓柱说:“那你再拾点去!”谁想多要就得乖乖地再去拾柴。因为晓柱的模子样式多,所以每次都不落空,抱着一大捆柴禾回家去。 晓柱的姑姥姥是五保户,每月队里发给她1元钱。姑姥姥特别疼晓柱,只要他要钱,没有不给的时候。因此,晓柱是那个时候比较“富裕”的一个。他最喜欢买书和文具,光连环画就买了几百本,好几大箱子。毛主席语录也有几十本各种版本的。他天天都要拿出来数一遍,摆成一溜,挨着个地翻看,爱不释手。通过这些无声的朋友,上学前晓柱就认识了不少字。晓柱还喜欢买笔,铅笔、圆珠笔、钢笔,有几十支,没事他就学写字。 过年时,家家都买年画,晓柱家的年画都由他这个小孩子来买。他在自己睡觉的地方糊上满满的一墙,天天看。邻居家有一套《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年画四条屏,作者是赵宏本和钱笑呆,文革以前出版的,已经绝版了。晓柱特别喜欢,每天都厚着脸皮跑到人家新婚的家里,跪着凳子趴到大柜上,撅着屁股一画就是半天,一连画了三四天。 家里有两只姥姥出嫁时陪送过来的大瓶,是民国时期的,上面画着桃花、仕女,线条优美,形象生动,散发着那个时代特有的生活气息。他时常看得出神,想不出古人怎么是这个样子。二十年后,他的画里有了这种粉彩大瓶的感觉,桃花、仕女成了他描绘的一个主题。儿时的记忆是那样难以磨灭,大瓶、泥模、白洋淀,一直伴随着他。 二、刘小刁 晓柱开始画画是在十岁那年。村里有好多爱画画的孩子,经常聚在一块儿照着小人书画连环画,画鬼子,画八路军,画林彪,画孔老二(当时对孔子的不敬称呼)。晓柱是公认画得最好的一个。他还是学校美术组的成员,经常画板报。 村里有个画画的刘峰茂,小名小刁,那时侯大约二十岁左右,曾师从当地名家郭燕。郭老师出版了多套连环画,还有表现白洋淀风情的白描创作,非常有才气。小刁经常为乡亲们画墙围子、影壁墙和炕布(炕布是铺炕用的,在单色的布上画些花鸟、水果等吉祥、美好的图案做装饰,画完后再刷上油漆)。在十岁的晓柱眼里,他是一个大画家。 一天,小刁从晓柱家门前经过,晓柱扒着墙沿探身向外招呼:“刁子,刁子,我跟你学画画行不?”小刁笑着说:“行啊,把你家那桃子给我摘点来,我就教你。” 晓柱真的拿着桃子找小刁学画画去了,每天晚上都到他家去临摹连环画,都是十二点以后回家。那时村里没有路灯,人又少、天又黑,回家时晓柱心里很害怕,一边唱歌一边往家跑,快到家门口时大叫着跑进去;星期天,他跟着小刁在村里、地头、岸边画速写,就这样坚持了两年多。 村里人见了,都说:“这孩子天天画画,也不会干农活,以后怎么办?” 晓柱听了心里不免有些愧疚。对一个农村家庭来说,学画画的花费很大,家里还有一个弟弟、两个妹妹,因此父母也不太愿意让他学画画。 三、夏老师 这年春节,晓柱的一个任省文联曲协秘书长的表哥来拜年时看了他的画,说:“这孩子要是非想学画画就让他学吧,我给他找个老师看看是不是这块料。”几天后,父亲就带晓柱到三十多里外的任丘县文化馆去拜见表哥介绍的夏连雨老师,打这以后,就正式跟夏老师学画。 晓柱非常勤奋,每周能画六十多幅速写和连环画,周末骑自行车去县城请夏老师指导作业。十四岁的晓柱还够不着脚蹬子,他就用脚扒拉着骑,要一个多小时才能骑到文化馆。碰上雨天,笨重的车子在泥里推都推不动,急得他直哭。就这样他也从没松过劲儿,每周就盼着这一天。一跑就是几年。 很多画家被白洋淀独特的风景和革命故事所吸引来此写生、创作。这年暑假,夏老师和沧州群艺馆的廉宽宏老师在村里小旅馆住下搞了一个月的创作。那个年代都是集体搞创作。晓柱天天泡在那儿看他们画画,这是他第一次接触这么大的画家并且看到了创作的全过程,心中渐渐萌生了最初的创作冲动。 他创作了第一件作品《采莲歌》,画的是一群孩子在淀里采摘荷花的情景。人物面部采用工笔的方法渲染,身体单线平涂,画在一张半开的水彩纸上。作品参加了沧州地区画展,反映还不错。 第二件作品名叫《打越寇的故事》,内容是一个越南战场回来的解放军战士在给一群小孩儿讲述打越寇的故事。这件作品参加了沧州地区展览并获得了一等奖。 第三件作品是《出其不意》,刻画的是雁翎队队长率领队员侦察敌情的情景。这幅画参加了“三地、三县美术作品联展”。 三地、三县即:廊坊地区大城县、沧州地区任丘县、保定地区高阳县,这三个地区的三个县都连着。同时参展的还有大城县的刘进安(现首都师大美术研究所所长)、高阳县的张浩(浙江美院毕业生,85实验水墨的代表人物之一)等画家。 晓柱那个时期的创作题材多围绕白洋淀,画面里的孩子也都是白洋淀的孩子。他的第一幅创作,就显示出很强的构图和造型能力,这得益于几年来跟随小刁大量地临摹连环画和画速写,而夏老师对创作的重视,对他今后的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晓柱才有了“考学”的概念,便开始跟夏老师学习素描和色彩。素描画人物头像写生,色彩画风景写生,仍然是每周日去县里画一天。 平时,晓柱在家练肖像写生,画他弟弟国柱和堂弟梁子,画来家串门的人。更多的时候没有模特,他就照着镜子画自己,画了好多自画像。一有空闲,他就一个人划着船,带着自己糊的画夹子,蘸着湖水画白洋淀的风景。 1981年夏天,有位天津美院的老师来白洋淀,看了他的色彩写生,说:“画得这么好啊,考我们天津美院吧!以你现在的水平,肯定能考上。”可是当时他已收到了河北工艺美术学校的录取通知书。晓柱还是第一次听说天津美院,他这才知道全国还有那么多的美术院校。 1980年,晓柱第一次参加全国高考。县里美术专业只招收两个名额,初试通过后去沧州参加复试。晓柱幸运地取得了复试资格。 晚上9点多钟,村里大喇叭广播县教育局通知,让李晓柱连夜去县里送复试报考材料。晓柱家距县城三十多华里,天又黑交通又不方便,他决定第二天早晨去。第二天天还没亮他就骑着大自行车赶到了县教育局,院子里一片寂静。他爬上一个房间的窗户,看见一位熟睡的工作人员,叫醒他后说明来意,那人说:“晚了!报材料的人已经走了。”晓柱很无奈,也没有多问,只好回家了。其实那人并没有走,就在屋里睡觉。 事后听说,他被取消了考试资格,理由是他报考的工艺美校是中专,而他是高中毕业生,不符合条件。他后来得知这只是一个说辞,其中另有隐情。 不久,任丘县外贸局招两名工艺设计师。负责这次考试的是沧州外贸的李大蒲老师。参加考试的人很多,晓柱考了第一名,但最后录取时却没有他,至今他也不知道为什么。 沧州军区招收文艺兵,陈洪亮老师推荐了晓柱。主持考试的是后来调到河北省军区的闫英华。他在办公桌上摆了个茶缸和军用水壶让晓柱画,看完画后拍拍他:“小伙子,回去体检吧,然后把体检表送过来。”回到县里去体检时有人告诉他,体检已经结束了。后来一直没有等来结果。晓柱那时还年轻,家里也不知道该怎么做,如果找找人,也许他已经是一名解放军战士了。 四、河北工艺美术学校 晓柱终于如愿以偿考上了河北工艺美术学校,三年制中专,前两年是基础课:素描、色彩,后一年是专业课。晓柱被分配到织绣专业,他觉得太女性化了,不喜欢。 当时有一批优秀的老师在此执教,国画老师比较多,有韩羽、许鸿滨等,书法老师有陈春元等。许鸿滨老师是晓柱的班主任,入学后任命他为班长。 晓柱以前从没画过石膏像,刚开始时不得要领画得特别黑,后来慢慢地就掌握技巧了。画头像时他轻车熟路,水彩、水粉也没问题。速写是他的强项,课余时间经常去车站写生。 在校时晓柱受西方艺术影响特别喜欢油画。第一次下乡写生规定的内容是国画山水,他却钉了好多油画框带去了,画了很多油画风景。国画山水倒也没少画,画得还挺不错。带队的老师刚开始悄悄对他说:“你跟我住一起吧,我给你吃点偏饭儿。”等看完他的作业,赞许地说:“画得很好,看来你不用吃偏饭儿了,努力吧!” 上学期间晓柱一直没停止过创作,而且越来越专业了。他立志画油画,家里为了供他上学把一块宅基地都卖了,他在学习上的投入比同时期的同学都多。 几年前,晓柱为父母翻盖了新房,并时常抽时间回家探望、陪伴老人。 五、沧州展览馆 带着成为油画家的梦想,晓柱走出了河北工艺美术学校。对于分配,他并没有多大奢望,一心想回老家任丘县文化馆工作,因为他的一位好朋友周鹤龄在那儿。鹤龄哥也是夏老师的学生,比晓柱大几届,晓柱入学前半年,鹤龄哥经常指导他画素描和色彩。 夏老师把晓柱安排在县文化馆对门的县防疫站宣传科。在当时,这可是个非常好的单位,很难进的,但晓柱觉得整天画广告牌子,也没时间搞创作,兴趣不大。 在县防疫站画了五十多天的宣传画和墙报之后,毕业分配通知到了,他被分配到河间县工艺品厂搞工艺设计。一想到每天都要像绣花似的设计枕套,他很苦恼,不愿意去。 这时沧州美术、书法、摄影工作者协会理事长(就是今天的美协主席)黄玉忠老师,五年前在集中创作班里见过晓柱的画,因而对晓柱格外关注,得知他毕业了,找到了夏老师:“听说晓柱毕业了,叫他上我这儿来吧。”夏老师原想把晓柱留在身边,先让他在防疫站锻炼一年,第二年再调他到县文化馆。夏老师很为难,让晓柱自己考虑,晓柱觉得还是沧州更有利于发展,征得夏老师的同意后去了沧州。 黄老师同时兼任沧州展览馆的馆长,沧州美协也就设在了展览馆。他调进一大批画家搞创作,其中包括田云鹏、唐文等。不久,他又组织成立了沧州画院、沧州连环画研究会和年画研究会,刚毕业的晓柱被任命为连环画研究会的秘书长。很快,他就为河北美术出版社创作了两套连环画——《李自成》和《海瑞》。 1985年,湖北省美协在省博物馆举办《沧州人画展》,邀请了沧州籍的贾又福、张道兴、何家英等名家参展。沧州地区组织美术骨干集中搞创作,晓柱创作的是《白洋淀纪事》。 展览前,湖北省美协副主席鲁慕迅、武汉市美协主席张善平等前来看画。鲁慕迅先生感慨地说:“沧州创作的这批画,如果都能像李晓柱画的那样就好了,展览的水平就高了。”爱才的鲁先生还给晓柱写了一幅书法,托人带给他。后来晓柱去武汉送画,没能见到鲁先生,回来后得知鲁先生在展厅曾找过他,又送给他一幅书法。过了一段时间,鲁先生去芜湖参加全国美术工作会议,在船上给晓柱写了一封长达十几页的信,赞扬和鼓励他。至今他仍非常感激鲁先生。 六、衡水——从师范到画院 1986年底,晓柱调到了衡水,在师范学校当美术老师,因为他的中专学历,评职称时只能评教员。校长说,评教员已经是破格了。 因为评职称的事,晓柱心里总不是滋味。就在这时候,也就是1988年,衡水地区画院成立了,院长由全国政协委员、工艺美术大师王习三担任,主持工作的常务副院长是河北省著名画家王学明。画院成立之初,进人要求非常严格。 一天晚上,王学明副院长派办公室主任找到晓柱,问他:“王副院长想调你去画院,你愿意去吗?”晓柱一听很激动,做梦也没有想到并没有太多接触的王院长会主动调他这个外乡青年,便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办手续的时候,师范领导不放,跟教委领导说:“李晓柱是我们师范最优秀的老师,不能放。”王学明院长又找到市委副书记谢玉琪,谢书记给教委打了招呼,学校才把晓柱放了。 到画院不久,又赶上评职称,晓柱按规定报了四级美术师。文化局的何天二局长看了报上来的材料后打电话给画院领导:“你们单位这个李晓柱成绩这么好,可以考虑给他破格报个中级。”于是晓柱又重新改报中级,很快就批下来了。 受85思潮的影响,当时的衡水美术界非常注重创新,有乔晓光、段秀苍、王焕青等一批具有探索精神的画家。在这样一种艺术环境里,晓柱也不断地探索、创新,经过多种尝试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1989年第七届全国美展,晓柱创作的国画《白洋淀》、年画《驱邪招福图》入选。《白洋淀》是一幅很有个性的作品,在七届美展上就十分引人注目,在全国首届风俗画大展中又获得了一等奖。 不久,晓柱收到了一封香港来信,寄信人是香港城市画廊的老板麦国璋。信中说:他看了晓柱七届美展上的作品《白洋淀》,非常喜欢,想买这张画的四分之一——右下角那部分,并谈了想要包装他的意向。那时晓柱还没有一点市场意识,也不知道什么是包装。他依样画完寄去,很快就收到了五百元人民币的酬金。对方又来信说还想要那幅画的其他部分。那幅画最精彩的地方就在第一次画的那个角上,其他三个角要重新组织画面才能独立成画。晓柱也没有多想,很实在地按照对方的要求画好寄去。对方来信说不如第一张好,从此就断了联系。 衡水的乡下有很多果园,是晓柱最喜欢去的地方。他创作的题材渐渐由白洋淀转向果园,那里大量的武强年画,也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1992年,晓柱参加了河北省美术创作班,同班的有梁占岩、黄耿辛、张敏杰、李彦鹏、李壮阁、张万峰、钟长生等河北优秀骨干画家。 在创作班期间,晓柱画了一幅农村题材的大画《大秋》。画到一半的时候,王怀琪老师说:“不用再画了,现在就很好。画画要能把握住该在什么时候停下,要是这个时候停下来它已经是一幅好画了,就不用再上颜色。”晓柱有些困惑:如果不上颜色,那它算什么画种呢?参加什么展览合适呢?他还是硬着头皮画完了,结果填上颜色后就觉得有些腻了,他十分佩服怀琪老师的判断。本着这个原则,他又创作了一幅作品《嬉秋图》,入选了第三届全国体育美展。 创作班举办结业展览的时候刘进安过来参观,说:这个展览里有一幅好画,就是李晓柱那幅《大秋》。 从1992年开始,晓柱潜心探索没骨画法。1994年,他创作了一幅风格独特的大画,名叫《欢乐的果园》。画的是一群欢乐的青年男女手拿长竿在果园打果子。众多人物有序而灵动的组合形成一种畅快的动感,一股清新欢快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人物姿态各异,有打果子、摘果子的,有翻跟头、拿大顶的,树上还有仰着闭目养神的、趴着往下望的、倒挂金钩悠着玩儿的。人物形象纯净、质朴,透着乐观和俏皮。果树和山地穿插自然,营造出一个特定的欢乐空间。整个画面形象生动、手法独特,层次丰富、墨彩交融,像一首浪漫、富有节奏感的乐章,展现了诗化般的田园生活状态。作品看似寄情于乡间,但在视觉上是超时空的,它所描述的是一种人类永恒的向往。 这件作品送去参加了第八届全国美展。在送到省里评画时,省美协的祁海峰说:“晓柱,你那幅画画得太好了!肯定能获奖!”虽然这幅画最终仅入选了优秀作品展,但在八届美展上引起了很大反响。 展览结束后,晓柱在广州遇见了刘大为老师,大为老师说:“你就是李晓柱啊!你的那件作品,评奖时有两种意见,为你的画争论了半个多小时:我和杨力舟都很喜欢,可有些先生不同意给奖,说你的画不是传统的中国画。” 当时河北省美协主持工作的李丰田老师也对晓柱说:“你那件作品没有获奖很遗憾,有好几个省的美协来电话打听你。”他主动为晓柱写了篇评论,文章发表在《河北日报》上。 在第一次北京艺术博览会上,毕建勋、袁武见到晓柱时也提到了那幅画,告诉他:“这些参展的画,便宜了可不能卖。” 1994年,晓柱的作品《欢乐大赛场》参加了第四届全国体育美展。它表现的是拔河比赛的欢乐场面。画面正中真的有一条纵向的河,四周到处是果树,挂满了成熟的果子,呈现出一派金秋的喜气。比赛双方队员分别排列在河的左右两岸,赤着脚卖力地往怀里拽着绳子,有的几乎倒地,有的干脆转过身去把绳子扛在肩上……从飘动的红绸上看,似乎右岸略占上风。赛场的两边簇拥着欢腾的拉拉队,激动人心的热闹场面令观者跃跃欲试,如同身临其境。作品构思新巧奇特、匠心独具,构图层次分明、主题突出;人物鲜活生动、形态各异,表情和动作都刻画得极为精彩;画风纯朴风趣,色调清新明快,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1997年,中美院文化艺术公司主办了“九七中美院水墨画邀请展”。刘进安通知晓柱参加展览,说主办方要求他画八届美展风格的作品,晓柱问都有谁参加,他说:“不用问了,你就参加吧。这个展览的档次很高,都是全国名家。”晓柱画了四张那个风格的小画,展览时他的画是最小的,史国良、刘进安、田黎明等画家都是六尺以上的作品,他十分后悔对这次画展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1997年,晓柱的作品《我们的家园》获建军七十周年全国美展最高奖。总政负责美术的李翔、国防科工委的张万臣参加了这个展览,他们商量:“这个李晓柱画的真不错,把他调到部队来吧。” 李翔找到晓柱谈了他的想法,晓柱当然很高兴。于是李翔就联系海军、空军,可惜都没有空缺,各大军区晓柱又不想去,这时二炮决定要他,为此刘大为老师和张道兴老师还专门画了几张画答谢首长。后来在漫漫的等待中就没有消息了,中间有什么变化也不清楚。 1999年的第九届全国美展上,晓柱有三件作品入选,中国画《新砖房》、《边陲白杨》和插图《墙头马上》,其中中国画《边陲白杨》获得了铜奖。 当时《美术报》上开设了一个民意测评专栏,刊登了三幅作品,叫大家猜猜哪幅作品能获奖,其中一幅就是李晓柱的《新砖房》。当时这幅作品获奖的呼声很高。 在河北省美协年会上,晓柱碰到了师兄李壮阁,壮阁兄问他是否愿意去秦皇岛。秦皇岛有大海,晓柱喜欢有水的地方,于是就决定去秦皇岛。 七、秦皇岛 秦皇岛是一个幽静、美丽的海滨城市,很多画家来此生活、创作,刘大为、闻立鹏、宋延文、孙滋溪、赵贵德、朝戈、胡勃等著名画家在这儿都有自己的工作室。这里美术展览不断,暑期尤为盛行。全国各地的画家纷纷来此举办展览、旅游渡假,形成一个开放而活跃的艺术氛围。 2000年8月,晓柱调到秦皇岛画院,担任秘书长主持全面工作。晓柱的到来,无形中为这座城市注入了新鲜血液,他成为人们喜欢、关注的艺术明星。 2000年12月,初到秦皇岛的晓柱就举办了一次个人画展,展出了桃花仕女系列作品。 这个系列的作品以古代仕女为表现对象,色调淡雅清新,风格独特,别具一格。那些年代不定、衣着清丽的翩翩女子恬静、散淡地置身于桃花流水、山石亭榭之间,或立、或坐、或卧。有的仰面探花,有的临池观荷,有的静坐凝思,有的倚石小憩……顾盼徘徊,妩媚动人;有手执香扇的,有轻攥绢帕的,有扶树拈花的,有弄发扶簪的……或静或动,或聚或散;沉静、活泼,相得益彰;柔美、清纯,各具情致。画面丰富,内容充实,山、石、树、人巧妙穿插,营造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意境。 这个系列是他从1992年开始探索、创作的另一个绘画语境。多年来不断丰富、变化,日益完善。 2002年12月,晓柱再次举办了个人画展,主题是《守望天堂》。 这是一批带有水墨实验性质的作品,借鉴了西画的一些表现技法。人物形象用灵动有力的线和黑、白、灰不同层次的色块概括成体面,虽略去了五官却十分生动、传神,留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人物有男有女,有古有今,有动有静,有放有收,澎湃着一种感人的、昂扬向上的激情。场景的刻画如同天马行空,从桃花园到高粱地,从长城边到原野上,似有还无、若隐若现,现实与意象相结合。明亮的光感和流动的气韵,使画面增添了一种扑朔迷离的神秘。雅致的灰色调传达出一丝淡淡的忧伤,与乐观的激情一起,表达着当代人对人类精神家园的守望。 这个系列作品的创作,晓柱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灵感悄然而至,一挥而就,以后没再画过。它在晓柱的创作道路上虽然只是短短的一瞬,却令人耳目一新,久久难忘。 如果把《桃花仕女》系列比作阳春白雪,把《欢乐的果园》系列比作下里巴人,那么《守望天堂》系列则又展现了一个与它们完全不同的风貌,同时又依稀可以辨认出它们的影子:它既不同于《桃花仕女》文雅、内敛的静态美,也有别于《欢乐的果园》粗犷、奔放的动态美,散发着凛然、恢弘的豪迈气息。 《守望天堂》系列之后,晓柱又开始构思创作《自在的天空》系列作品,这个系列是《欢乐的果园》和《守望天堂》系列的延续。晓柱的视线转向当代人,产生了揭示当代人内心世界的强烈愿望。 这批作品在形式上作了更为大胆的尝试。画面强烈的视觉张力和扑面而来的气势令人震撼,厚重、结实的艺术处理丰富了国画的视觉效果;夸张的人物造型、动态,带有寓意的笑容,使作品带有极强的精神性;虚化的空间场景超越了现实视线,点、线、面劲舞式地表现出野性的节奏,强烈地传达着远离喧嚣的都市、追求内心自由的渴望。 《自在的天空》系列从诞生之日起,就伴随着争议。晓柱有意淡化了情节,侧重内在精神的传达,这使一些人觉得看不懂,而另一些人觉得正因如此才使作品更加耐人寻味;超现实主义气息和浪漫主义风格使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独特的构图形式和表现手法凸显了它的原创性,很多人因此认为它具有当代意义和艺术价值;其不同于传统中国画的全新面貌,使有些人觉得它不象中国画。作品张扬的表现形式,有些偏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之道,这是晓柱后来慢慢体会、感悟到的。 八、天津 2001年底,晓柱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调入了天津画院。 天津是座文化古城,注重传统,重视笔墨,是个以功力说话的地方。这触动晓柱深入地思考、反省,在意识和艺术风格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尤其对笔墨,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 到天津后的第二年,他就到北京进修去了。 九、北京 2003年9月,晓柱考取了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课程班。同时被录取的还有天津的贾广健、河北的张万峰、山东的常朝晖等九名画家。 北京是中国文化艺术的中心,北京的文化艺术发展状态,代表着中国主流文化艺术的发展水平和方向。艺术研究院是一个开放的窗口,透过它可以初步领略到北京浓厚的学术氛围和艺术导向。回归中国传统文化,将国画的发展建立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是人们的普遍共识。 在这样一个文化背景下,晓柱的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他越来越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开始深入钻研佛、道、儒的思想精髓,探寻中国文化的本源。 2004年4月,晓柱参加了中国美协、中国画研究院、文化部艺术司联合举办的第十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创作班。 此时正值晓柱的艺术转型期,刚刚由创新的主导思想转向对传统的深入研习,艺术观念还没有理顺,新的面貌还没有确立,又不愿再重复以前的风格,情急无奈之中,他创作了《吉祥大地》。 虽然《吉祥大地》和另一幅花鸟作品《百花百草图》都入选了十届美展,但他并不满意。他要吸收传统的笔墨精髓,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从2004年初到2005年初,晓柱创作了一批以古代文人雅士和庭园仕女为主题的作品。 这些作品不同于以往的桃花仕女,渐渐地从彩墨样式中分离出来,呈现出传统的中国画意味。画面更加纯粹,格调更加高雅,技艺更加精湛纯熟。人物形象和场景的刻画更加生动、老到,也更具生活气息。从画面中,分明可以感受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高妙境界,从而受到心灵的陶冶,灵魂的净化,视觉的愉悦。独特的个性语言与传统的笔墨精神巧妙承合,创造了一个独具风格、耐人寻味的李晓柱式的新语境。 2004年,晓柱考取了中国画研究院刘大为工作室。 刘大为先生是当今中国画坛最有影响的人物画家,他对中国画和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他的艺术主张,体现了他对中国画发展的认识高度。 在大为老师的影响下,晓柱的世界观发生了变化,对事物的认识也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他深深地感到,作为艺术家,不但要贴近文脉、走向传统,更要直面生活,揭示生活的本质,承担起艺术家的历史使命。在这一主导思想下,晓柱的创作转向了现实主义题材。 2005年8月16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画研究院刘大为工作室毕业展览上,晓柱展出了他的新作《2005·留守营》系列。作品用清新简洁的个性语言,质朴平实的艺术风格,平和地述说着一种别样的生活状态。画里画外,不动声色地传达出一种美好崇高的境界追求。 这些作品虽然只是他习作式的小品,但已经让人领略到它难以掩饰的锋芒,既不失传统中国画的笔墨精神,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 晓柱说,他将继续挖掘生活中更深层的东西,体现人性的东西,以更高的人格和艺术修养,创作出更多、更精、具有时代意义的中国现实主义人物画。 画如其人,从晓柱的画,可以感受他的为人。 刚过不惑之年的晓柱话语不多,但时时透着睿智和风趣。为人平和、沉稳、乐观、谦逊,散发着独有的人格魅力。他善于发现和学习别人的优点,反省自己,不避讳在人前“交代”自己的缺点。坦荡透明,像一个充满童真的孩子,有时真实得令人有些惊讶。相处越久,越能感受到他的可贵与可爱,这也许就是许多人愿意接近他、帮助他的原因。 在他成长的道路上有很多热心人,帮助过他、成就了他。对于他们,晓柱时时心存感激,总想找机会报答。同时,善良的天性,使他也同样热情、无私、竭尽全力地帮助别人,成就那些相识、不相识的人。 在白洋淀长大的晓柱,像一块埋在土里的金子,经过风吹雨打,渐渐显露出来,透射出迷人的光彩。不事张扬的他,以实力吸引着人们的广泛关注。人们确信,凭借他深厚的积淀、过人的潜质、崇高的品格,一定能在中国画的发展道路上走得更远。 作品欣赏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