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李巷村 |
释义 |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海头镇李巷村李巷村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地处沿海,是一个典型的渔业村。截止到2009年5月,李巷村有人口2500多人,耕地面积1000亩。李巷村地处赣榆县城北10公里,海头镇驻地以南2公里处,紧靠同三高速公路,204过道从村中穿过;东临黄海,地处海州湾腹地;南有青口港,距离22公里,北有海头港,相距不足3公里,水陆交通极为方便。李巷村的主要产业有虾米加工、鱼虾蟹贝藻类养殖与加工、海洋育苗、捕捞以及水貂养殖、海产品运销等。到2009年,李巷村从事虾米加工已经有近30年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该村充分利用沿海地区虾类资源丰富的优势,将远洋捕捞的白虾、红头虾、羊毛虾、拉腿虾等各种虾类,通过蒸煮、去壳、去头、去杂、高温瞬间杀菌等工艺流程加工而成,然后进行分类包装、销售,既丰富了城乡人民的菜篮子,又大大延长了海洋虾类的储存期。 截止到2009年5月,该村从事虾米加工、虾米运销的达200多户,年生产“李巷牌”优质虾米200多万斤,产品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还以其纯天然、无公害而打进各大超市。截止到2009年5月,全村有中华绒螯蟹育苗场5家,占地100多亩,拥有固定资产近200万元,育苗水体10000多立方米,年产优质河蟹苗近20000斤,东方对虾苗5亿尾。为加快海洋经济的快速、有序、健康发展,方便外来投资者的生产与生活,李巷村依托204国道,建设海洋科技园区2000多亩。到2009年,园区内不仅有苗种繁育、东方对虾、南美白对虾、各种贝类的养殖与加工,其5000平方米的大鲮鲆鱼工厂化养殖无论是技术上还是规模上都处于全省领先水平,年生产大鲮鲆鱼达150000斤。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三汊镇李巷村李巷村位于三汊镇中南部,东临三汊河与丁砦村接壤,距武汉40公里,南与国光村、永光村毗邻,西与庙湾村、张湾村相连,北与赵陈村衔界,距镇区1公里,国土面积2.53平方公里。总人口1210人,其中男性640人,女性570人,均为汉族。分别为:李家巷子923人,占总人口的76.3%,其中男性480人,女性443人,主要由12个姓氏组成,耕地面积398亩,其中水田面积358亩,旱地面积40亩,三汊河鱼池面积730亩。李巷村合作化时期为红星社,1958年农村成立人民公社更名为红星一大队,辖李家巷子、周家冲、谭湾3个自然湾。1978年,丁砦村、国光村、永光村的毛家堑埂、下湾合编为红星大队,辖丁家砦、李家巷子、张京湾、八姓湾、小韩湾、杨家咀、张铁匠湾、毛家堑埂、下湾、周家冲、谭湾、周家垸12个自然湾。1980年,12个自然湾中的李家巷子、周家冲、谭湾3个自然湾从红星大队分离出来,组成李巷村。2007年6月,经上级民政部门批准,李巷村率先成立了全市第1个村社合一单位——李巷社区。李巷村西北高,东部低,南部是岗地,南北两条撇水河,河水环村流经三汊河,汇入野猪湖。村东是730亩鱼池,京珠高速公路、孝汉大道从西北直通北京和武汉。李巷村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灌溉用水资源丰富,历史上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2005年引进第一家民营企业澳运针织厂,使200多人就近就业,人均月工资1500元,随着京珠高速公路管理站、养护中心、中南路桥、万丰米业、五岳传感器公司落户李巷村,有四个劳务队60多人在这些企业常年打工,人均月工资1000元。同时组织务力外输到上海、苏州、广东、新疆、哈尔滨打工,半年每人可以挣到2—3万元。2008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594万元,其中打工、第三产业收入500万元,占84%。比2007年增加了273万元,人平纯收入增加了220元。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