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李蔚红
释义

女。山东平度人。1987年毕业于青岛专科学校,1990年-1992年进修于复旦大学研究生院。1976年赴平度两目山区插队务农,平度文化馆辅导员,山东明天出版社编辑、副编审。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1976年赴平度两目山区插队务农,后历任《平度大众报》编辑、记者,平度文化馆辅导员,山东明天出版社编辑。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199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李蔚红

著作

主要著有文学和女性理论及儿童教育作品《相爱的岁月》、《做一个女人》、《远逝的美丽》、《女人的错误》、《道德的指环》、《母亲的树木和花朵》、《母性》等。

父母常犯的错误

自述

父母常犯的错误[作者 李蔚红]

等待与陪伴,在一条路上一起行走,在许多年以后回想起来,它们原来是一些多么有深意的过程。它们几乎就是我们和孩子在一起的人生呢!

父母亲的角色是与孩子一起诞生的,所以也有一个由无知到逐渐地有一些经验的过程。我在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中,由于身边没有人指点,犯过很多大大小小的错误。

不止一次的错

我犯过不止一次的一个错误,是我经常对孩子说,你这么大了,怎么还不懂事!有一次我甚至生气地说,我管不了你了,你走吧。小孩子的思维与大人是不一样的,你说让他走,他就会当真的拉开门,冲到外面去。那一次我说了“你走吧”以后,他就真的离家出走了。

同事也犯了相同的错

我的一位同事也犯过这样的错误。一个冬天的夜晚,都十二点了,孩子还戴着耳塞,在房间里大声地歌唱。他一晚上都没有做一道作业题。我的同事再也忍不下去了,她对孩子说,就要中考了,你怎么还不知道抓紧学习,你要是再唱就出去唱!

孩子拉开门就冲了出去,消失在漆黑寒冷的夜晚里。

犯错后的父母

一直到凌晨两点,孩子也没有回来。父母亲不知道他去了哪里,应该到哪里去找他,他们只是坐立不安地想象着他可能遇到的各种危险,后悔着自己刚才说过的话。

心理学家评述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当你把一块泥巴捏成团,再搓成长条,或者压成饼,一个小孩子是不会知道它们是一样轻重的。他们只是看到了泥巴形状的变化,还想不到它的重量问题。孩子要到了十五岁,才能达到成人的思维方式,才能知道不管父母亲说什么,其实都是深爱着他们的。

我所相信的

我相信很多的父母亲都对自己的孩子说过这样的话:

你走吧,我不管你了。

你怎么这么不懂事!

你走了,就别回家了。

我每天辛辛苦苦地供着你吃饭、穿衣、上学,你怎么学习这么差!

另一个错

我的另一个错误是,在与孩子发生冲突的时候,只看到孩子做错了的事情,存在的问题,而忘记了他还只是一个孩子。他做错了的事情和存在的问题,也许首先是我使用的方法有问题。因为一个小孩子,是没有什么是非观念的,他生活中的大部分知识,都是父母带给他的。他甚至不知道生病了需要吃药,不知道锅里的开水烫手。

解决办法

父母们常犯的错误还有很多,它们转眼就消失在时空中,却永久地留在了孩子的心灵里,形成着他们的性情。

一生中,我们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算起来并不多,很快地,他们就会长大成人,离开我们去为自己生存。所以一定不要急切地逼着孩子长大,孩子还不愿意去做的事情,要对他说明利害,让他理解为什么要去做,并且帮助和鼓励他去做。在与孩子发生冲突的时候,要多想一些解决的方法,一时解决不了,就沉默一会儿,然后再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

要耐心地等待孩子经历一个个成长的过程。在一二年级时非常粗心的孩子,到了三年级可能就细心起来了。孩子的粗心,是由于他的思维还不完整,他的一部分脑细胞,还处在发育之中。这几天顽皮得让人心烦的孩子,一两个月以后,可能突然就懂事了起来,他的一些神经功能已经能够互相制约了

精神外遇

事件背景

李蔚红:精神外遇

冬天的一个下午,刚刚下过了一场松软的雪.旎旖便从一片银白的天地间走到了我家.她在一所音乐学院里教汉语课,现在学校里已经放了寒假.她有了很多空下来的时间。一年多没有见面了,她的两鬓间竟然闪出了几根银发,使我忍不住伸手就想为她采下来。

旖的相关介绍

“你不要采它,采了它还长出来。”旖对我说。

我还是坚持着为她采了下来。我说白发看着就使人老。我看着旖的眼睛,那里面还有着孩子一样生动清纯的神采,睫毛也还是长长密密的,永远是个美丽女人的样子。旖永远像她的名字,从我认识她就是这样。我们在安静的房间里坐下来。

旖的倾诉

“见见面,说话真好。这些日子我觉得无聊极了,没有什么感兴趣的事情,每天就是翻翻晚报,做做家务,心里总像空洞着缺少点什么。”旖总是什么话都对我说,虽然她年长我两岁,但是她比我率真的多,也女性的多,她的苦恼多,她的好感,她的生活认识,甚至她的隐私,她都愿意信任地说给我。

我听着她的倾诉。我知道她只要对人说完了就会好一些的。一个人在诉说自己的时候也是在重新经历和认识自己诉说的事情。诉说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必要的和非常有用的。

“我这些日子,还喜欢上了一个人,但是我们彼此都很自重,生怕引起误会。我们一直是一般地交往。这个人你肯定认识。你说我该怎么办?我的好几个同学现在都有了情人!你说要是你你该怎么样?”旖说完了她最想说的话以后问我。

情感矛盾说明

我像是明白了旖心里空洞的原因了。旖是一个对人热情的人,但从来不是一个随便的人,而是一个自尊和要求真实感情的人。她有一个她满意的丈夫和家庭,但是这并不是说她就不会喜欢上别人的,或者是并不是说她不应该喜欢上别的人。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好的东西,适合我们的东西,我们为什么就只能爱一样或者是一种,再不能爱上别的呢?

我的诉说

这些日子里,我正在读一些性学方面的书籍,想对性学研究的发展情况有一些了解。在性学的研究领域里,学者们已经基本上认同了这样的观点:性是一种自然的正当的需要,性的所有的方式,只要是自由的,不伤害别人的,就应该被理解被宽容。我把这些观点也说给旖听,我说她有自由地与她喜欢的人交往的权利,不管是有婚姻的还是没有婚姻。每个人都有这种权利。我们为什么要躲避自己喜欢的人躲避自己真心的快乐呢?难道一个人走进了婚姻,就不能再爱世界上更优秀的人,更好的事物了吗?

旖的开心

旖听了我的话很高兴。她像是得到了一种行为的理论依据,心里的由于和不快一下子读散尽了。她开心地笑,问我是不是也有什么喜欢的人。她说她从小就从父母那里接受传统教育,她接受的传统教育太多太深了,它们足以淹没她的一生,以至于在她感觉到对身心的一些约束、危害时,都不知道该怎么拒绝。她经常稍一越轨又马上会责备自己,有类似犯罪一样的感觉。

旖的开心和真诚感染着我,我说我也是很想爱一个人的。能爱上一个人和被别人爱都是一种幸福。我说我已经不是观念的问题,大概是生理问题。

有关错误的解释

“生理问题?你有什么生理问题?”旖极为惊讶,像是我在说着不孕症和爱滋病一样,她长长的密密的睫毛都跳动了起来。但是自始至终,她的惊讶里都透漏着一种由于她不知道我的状况而对于我的急切的关心。

我赶紧对她说清楚,我说我只是有一种洁癖。我刚才说错了,这不是生理的问题,而是一种心理的毛病。我从小就不喜欢跟男人有身体的接触。可能是我在上小学的时候,经常看到一些大男人在路边随便地站着撒尿的关系,并且有一次由于没有防备而看得很清楚。我以后一直就有一种又脏又怕的感觉。

旖弯着身子大笑起来,她指着我的鼻子说根本不是什么心理问题,而是佛洛依德情结。等我再说我一直都是喜欢“精神外遇”,比如读书,从书中发现一个现实中不存在但是绝对比现实中的男人都可爱的人的时候,她有笑我是柏拉图,要不就是神经病,是傻子瓜子。她不停地比喻着我笑话着我,但是我知道她的意图里没有一点伤害。她只是想以此来改正我。

我们说完了笑完了,旖便要走了。她说她要去买一件迎接春天来的新衣服,她身上的衣服太旧了,太不时尚了。她挥着手,说女人与女人做朋友的感觉真好,彼此都想着尽力地给给予而从来用不着防备什么。然后就脚步轻盈地在我的视野里走远了。

我的发现

沿着在暖暖的阳光照耀下已经开始了水汪汪融雪的路走回家,我突然又来了神经病。我有了一种发现,也有了一种疑虑。我发现人都是经常有着孤独感和空虚感的一种生物,每一个人都排解不掉这种感觉。也正是这种感觉使人需要心灵的亲近和充实,需要伙伴和爱人。每一个,在不同的生活中,都是多多少少地有一些精神向往的。有许许多多的艰难、贫乏、劳苦无助、压抑、困惑的日子里。我们最需要的就是一个朋友,一个爱人,一个能够真心地来倾听、理解、宽慰,甚至一起分担生活重量的人。就是在愉快的时候,在有成就的时候,在想尽情欢乐的时候,我们也希望有一个人来分享生活的喜悦和美感。但是现实中总没有这样的一个合适的真实的人。

我们经常感觉到我们的婚姻里没有这样的人。

我们的家庭里没有这样的人。

我们已有的爱情里没有这样的人。

我们怎么苦苦寻找也没有这样的人。

这样的人也许只能是有求必应无所不能的上帝。但上帝早已被证明是没有的,那么我们就只能无奈地仰赖“精神”了。

精神依托

只有精神是精美、广泛、宽厚、没有局限、不令失望的,是一些可以随意地在想象中根据需要组合出来的象征物。有些时候这些象征物表现为一本书、一件可以全身心投入的事情,有时候是一个经常被我们崇拜的人、或者就是显示中某一个某一件事物身上的某一部分。

精神让我们感动甚至激动,让我们在仰望那总是头顶上的天空,让我们本来是深怀着许多欲念的心竟然非常安静或者是即使突然地充满了快乐的余年心灵也无比无比的干净。让我们觉得我们应该不断地去做更多更多的事情,来完美生活和我们自身,我们其实还很不行很不行的。

精神外遇的解释

一个人的精神向往如果在现实生活里碰巧遇到了具体的对象,找到了真实的感觉,那么这种精神向往就可以叫做精神外遇了。如果精神外遇不那么宽泛,仅仅表现在爱情方面,与异性有着关系,那么这种外遇就可以说是婚外遇的一部分了。

精神外遇就是你随时可以爱所有你喜欢的人,你想爱的人,你组合的人。只要你是以理性为基础的,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这种外遇就可以免受现实的破坏而永久生存。

精神情人是永远不会让人失望的。

最后阐述

在我们的一生中,一直有着爱与被爱的渴望。这种渴望有时候是很强烈的,很想得到满足的。对大部分人来说,施爱和获得爱都是一种存在的表现,是本能的一种欲望,也是个人能力、价值和精神的实现,是人生的一种成功。这种渴望的原因来源于人类尚存的生物性。在普遍的生物世界里,生命的完成,就在于基因能够延续下去,而基因的延续就在于寻到配偶和交配成功。

在性研究的领域里,人们已经意识到了性是一种自然功能了,已经认可了人应该有权利表达自己性的本质了。但是在社会的习俗上,在既定的婚姻和家庭中,人性的自由依然还是有限的,是需要条件和时间来实现的。

在各种因素互相规定、制约着的社会生活里,我们经常接触到自己内心的一些真实的需要,但是从来都不敢把他们直接地说出来。

比如,我们敢说我们也需要外遇吗?

我们敢说我们爱上了婚外的某一个人了吗?

也许,我们今天敢于对朋友说了。

也许未来的人类终会有这样的生活。

大地上的母性

一直在看的书

李蔚红:大地上的母性

一位叫杨文的母亲,写了一本书,书名就叫《和儿子一起成长》。

连续几个春天的夜晚,我一直在看这本书。窗外的春风时而寂静无声,时而扬着沙尘掠过大地。周围的那些杨树、柳树和朝阳处的野草,都一天天地新绿了起来,在天地间涨满了生命的气息。

这是一位母亲和儿子的故事,他们用爱心、热情以及科学的方法、艰苦的努力,把平凡的人生编织得如此感人和优异。

很多的地方让我涌下了眼泪。

我像是从头学着重做了一遍母亲。

教育孩子在于父母

每个孩子都来自父母。父母亲给予了孩子自己的基因,也给予了孩子成年以前的家庭环境、感情、认知以及行为方式。这些给予奠定了孩子一生的基础。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就像有什么样的土地和种子,就会长出什么样的植物一样。所以教育孩子的根本在于教育父母。

从孩子的诞生到现在,杨文一直在与孩子一起学习着、成长着。

纺织女工时的杨文

在杨文是一个纺织女工的时候,她就掐着自己的手腕抵御着走夜路的恐惧,发誓要考上大学。为了复习功课,她早晨三点就起床。她后来真的实现了自己的这一理想。她也把自己的这种精神传给了儿子。儿子六岁的时候,她又去了英国学习。带着对儿子和家人的惦念,她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成为中国第一位国际儿童英语教师学会的会员。十年以后,儿子夏杨又在英国的一所中学里,用半年的时间通过了A-level考试,被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录取。四年以后,夏杨又获得了全额奖学金,成为了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分子生物实验室的博士生。而在儿子成长的过程里,杨文夫妇创立了已经拥有两万多人的山东英才职业学院。

儿子和母亲,甚至还有父亲都如此优异,除了他们都有着相同的人生精神,还在于他们有一个温暖、堆满了书籍的家庭,他们能够在细微的生活中接受教育,科学地安排自己的人生。

杨文的回忆

杨文在书中一一地回忆了这一些。她说他们家有三只都喜欢读书的“老鼠”,他们互相影响,她一步步地培养起了儿子读书的习惯,父亲则教会了儿子幽默地面对人生的种种压力,而他们夫妇的人生却是由于儿子的出生开始改变的。

杨文的礼物

在那些物质生活不很富足的日子里,他们能够把一个药盒也当成玩具;从一本本旧书中,发现一笔笔人生的精神财富。从英国回来的时候,杨文没给孩子和家人带什么像样的礼物,而是带回了整整八大箱子旧书。那是她吃着自制的三明治,喝一瓶凉开水,去旧书市场“淘金”掏出来的。在他们家的饭桌上,剩下的总是大家公认的最有营养的食品,一块炒鸡蛋,一块肉片,因为他们都不舍得吃,都想让对方多吃一点。

杨文有很多切实的教育理念。她说对孩子的教育应该从教育父母开始。做父母亲的不仅要爱孩子,更要会爱孩子。

杨文的认识

她认为父母要做孩子成长的示范者、教育者和提供者。做孩子的示范者,就是在朝夕相处的家庭生活中,用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孩子。就必须不断地加强自我修养,在教育孩子的同时,实施自我教育。做孩子的教育者,就是不仅要关注孩子的课业成绩,还要重视孩子的道德品质、心理发展及行为习惯。父母的这个“教育者”角色,是在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中完成的。做孩子的提供者,就是为孩子提供充足的物质和优异的精神。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一个宽松的环境,顺应孩子的天性,在宽容、指导中,让孩子健康地成长。

她还把自己给予孩子的爱,分成了三种:无私的爱、科学的爱和推出的爱。无私的爱,就是一切从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出发,不把家长的意志强加给孩子。科学的爱,就是要依据孩子的特点,培养孩子的德商、智商和情商。推出的爱就是要培养孩子的独立、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杨文的十大戒律

她总结出了教育孩子的“十大戒律”:

不要把小孩子当成大人来要求,把大孩子当成小孩子来管束;

不要把“听话”作为好孩子的唯一标准,给“调皮”贴上坏孩子的标签;

不要为孩子包办代替一切事情,让孩子失去学会长大的机会;

不要把父母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让孩子学不会为自己的选择而负责;

不要强化孩子的缺点,拿自己孩子的弱点和别的孩子的优点做比较;

不要当众羞辱孩子,对孩子施以语言的暴力;

不要对孩子百依百顺,让孩子受不得半点委屈;

不要让课业负担充斥孩子的所有时间和空间,把考出高分当成孩子的唯一生活目标;

不要捂上孩子的眼睛和嘴巴,让孩子这也不许看,那也不许说;

不要捆上孩子的脚和手,让孩子这儿也不许去,那儿也不许摸。

杨文的儿子

现在,她的儿子夏杨在剑桥本科毕业后,又成为了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分子生物实验室(MRC-LMB)的博士生,这个实验室是当年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实验室,奠定了现代分子生物学乃至整个生命科学的根基,在全世界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

杨文还认为,她做母亲,不仅要燃烧自己,照亮孩子人生的道路,也要用自己的光和热,照亮更多人的人生。

父母亲的心怀和境界,就是孩子成长的世界。

四年的学业结束以后,夏杨的面前铺开了两条光明的道路,一条是接受一家国际投资银行百万年薪的聘用,一条是跨入实验室的大门攻读博士。他选择了后者。他像母亲一样,在选择中放弃,去追求自己的最好和最好的自己。

读杨文的书有感

读杨文的这本书,我竟然发现我们在很多问题上,对孩子进行的教育都是相同的。我们都认为家庭对于孩子是非常重要的,认为生活是一种大教育,它包容了孩子能够学到的所有知识。我们也认为爱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懂得爱的孩子,才会学习,才能领悟天地间的大道理。由此我也相信,天下所有孩子的成长都是有规律的,我们可以像看一个邻家的女人和男孩一样,来看杨文和她的儿子,他们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可以为她们祝福,也可以学习她们的一些生活方式,她们能够一一做到的,也许其他的父母亲也能够做到。

我觉得,对孩子的教育实际上是父母的一种观念和意识。杨文的教子理念值得们做父母的去借鉴。

春天已经在我们不经意时铺满了红花绿树,生命的成长和交替也是眨眼间的。让我们翻开这本书,看看杨文的故事,然后重新开始做父母吧,不要在孩子长大了以后,才后悔自己没有做好,也不要责备年幼的孩子,他们的一切,都可能是我们给予的呢。

父母的使命

大地上的生命来源于父母亲,父母亲肩负着把孩子养育成人的使命。

我们不仅仅是要给他们饭吃,还要给他们丰富的精神,不仅仅是要爱他们,还要懂得如何去爱,不仅仅是要他们加快脚步,还要给他们指点光明的前程,不仅仅是要他们努力地去学习,还要能够做他们成长时期的同学和导师。

农民工的坚强

有一个农民工被建筑工地上的钢管穿透了胸腔,他被抢救了过来以后人们问他,是什么让他忍受了巨大的痛苦最终挺了过来,这个纯朴的农民工说,是因为他一直想着家中刚刚才会走路的女儿。

大地上充满母性

大地上充满了母性。女人的身上男人的身上都有母性,母亲仅仅是母性的代表。

母性使我们不肯随便地丢弃手中的果皮、塑料瓶,母性衍生了人间的亲情、爱情和友情,母性使大地上的生命生生息息。

母性也使我们羡慕那些优异的母亲,愿意从她们的身上学习做母亲的经验。

杨文平日对儿子说得最多的是一句话是:“注意安全,早回家。”我也总是在孩子走出家门以后为他祈祷平安。回家,是孩子每天的路程,也是他们人生的路程,是回到我们教育和生存的根本上。让我们在孩子的成长中不厌倦地重复这句话吧,它已经是天下父母最虔诚美好的心愿了。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11:5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