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李曙 |
释义 | 李 曙,男, 1950年10月生于四川成都。1982年1月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工学院)应用物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90年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材料腐蚀磨损与防护专业工学硕士学位,2001年在职取得材料学专业工学博士学位。1994年任副研究员,1998年晋升为研究员,2002年聘为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博士生导师历任金属所摩擦磨损研究室、第七研究室、表面工程研究室主任,所第六届学术委员会委员。1999年起任中国科学院东北高性能材料知识创新基地责任研究员,现担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先进材料研究和发展中心专用材料与器件研究部副主任。 学术兼职 担任全国摩擦学会常务理事,磨损与表面技术专委会副主任,摩擦学设计、试验测试技术等专委会委员,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表面工程》杂志编委会委员,辽宁省摩擦学会常务理事,沈阳市摩擦润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 研究工作 从事材料摩擦学和金属磨蚀与防护学科领域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对材料在特殊条件下的摩擦学行为、摩擦磨损性能测试及评价方法等方面做了较系统深入的工作,对膜/基结合强度、涂层内聚结合、动态力学性能、复合材料耐磨特性等的评价研究取得很有意义的结果;进行工程领域与应用物理相关的材料和工艺项目研究;开展金属材料的磨蚀机理,腐蚀、磨损及交互作用规律和定量评估方法研究;开发合金镀、复合镀、新型耐磨耐蚀合金和化学镀镍磷工艺的工业性应用;承担所内外新型特种材料、发动机封严涂层、耐磨件、机械装置对摩副等的材料和工程表面摩擦学实验研究等。 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开展“膜/基复合体系力学行为及特性评价”和“非均质材料和表层摩擦学特性及评价方法”研究,发展出新的单摆冲击划痕试验机和相应测试方法及评价判据,中科院沈阳分院鉴定为“首次提出膜/基结合强度的能量判据”,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室温—高温混合润滑模式及新型减摩添加剂配伍探索”课题,以高温低热损发动机为背景,研制出金属硫代钼酸盐纳米粉及润滑剂配伍在常温、高温下均表现出良好减摩性能,建立了从流体到固体减摩平稳过渡的杂混型润滑模式;“金属薄膜动态力学性能评价及能量判据”项目,进一步开拓测试方法,从实验和理论两方面深入探索冲击划痕的机制,用摩擦学判据作为动态力学性能表征;“材料表面技术应用中的摩擦学行为判据”研究,在多种类涂层和材料改性表层的摩擦学实验、材料性能与摩擦磨损规律、接触应力计算模型等方面开展深入工作。 承担专用热控设施的研制任务,研究特殊环境下材料使役规律和热控器件的材料、工艺及工程应用。该项目通过中科院科技成果专家鉴定,评价为“达到了国外同类技术的先进水平”,成果获得多项高层次奖励。在863新概念材料项目和科学院创新基金支持下,开展热控关键材料的基础研究工作,采用电沉积和固相渗等手段制备出三维网状泡沫电热合金,研究其组织成分、电学和力学性能以及肼分解气氛下的相容性,课题通过项目专家组验收。 成果及奖励 获得2002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1年中科院技术发明二等奖、2000年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002年沈阳市科技振兴奖,均排名第一。已获得5项国家发明专利,正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 被评为2005年辽宁省第四届省级优秀专家、2004年第六届沈阳市优秀科技工作者,获得2003、2002、1999年中科院金属所和1998~2000年中科院沈阳分院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目前研究方向 特殊工况(高温、高速、腐蚀、冲蚀)下材料的摩擦磨损特性 工程材料及表面技术应用的摩擦学行为评价方法 专用热控设施的材料和器件 出版论著 《金属的腐蚀磨损》,姜晓霞,李诗卓,李曙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年 国民党将领李曙(1905~1952)少将。别字因白,浙江永嘉人。黄埔军校第五期步科毕业。历任国民革命军排、连、营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八十七师上校团长,重庆卫戍总司令部警备师副师长,峨嵋山军官训练团教育长办公室主任。中央军校第三分校(南昌分校)政治部少将主任。1947年起任青年军第二0六师政治部主任,伞兵司令部政工处少将处长。1949年4月辞职,返乡定居,1952年于镇反中处决。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