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李寿铨
释义

李寿铨 (1859—1928),字镜澄,出生于江苏江都大桥镇。他是“萍乡煤矿创始之人”(盛宣怀语)。又是同盟会会员、南社诗人和萍浏醴起义的组织者之一。

李寿铨出生才六个月、还在襁褓之中就失去了父亲。母子两人相依为命,靠母亲做些女工活计和纺织等维持清贫的生活。他母亲是一位知书达礼、贤良正直的妇女。在母亲的教养和熏陶下,他刻苦发愤读书,秉性刚正不阿。年稍长,常为乡里排难解纷,为邑人称道和信赖。李寿铨勤奋好学,天资聪颖,其道德文章日进,卒为当道所赏识,被吸收到扬州著名的安定书院和梅花书院任教授。

在执教之余,李寿铨接触了西方新思潮,对极少数有识之士引进西方技术兴办邮电、铁路、银行、矿山等的主张产生共鸣。李寿铨认为只有用西方先进的机器技术,来替代小手工业生产,才是富民强国之路。

1896年底,其父李慎保在常州的老友之子张赞宸(字韶甄),听说李寿铨锐志实业救国,便托人带信约李寿铨在上海会晤。张赞宸告诉李寿铨说:“张香帅(张之洞)认为国弱民贫,欲跻富强以保中国;须‘煤铁并举’。盛宫保(盛宣怀)竭力赞助,决定开采湖北大冶之铁和江西萍乡之煤,在湖北汉阳冶铁炼钢,成立一所钢铁煤联合企业。现在宫保已从香帅手中接办汉阳铁厂,并出任督办铁路总公司事务大臣,复将开办萍乡煤矿的重任交给鄙人。鄙人深感责任重大,必须延揽大才如阁下者。共同努力,创此伟业。”李寿铨当即答道:“对香帅主张,鄙人举双手赞成。既然韶公奉宫保之命,开办萍矿;复亲自相邀,共同开发,鄙人惟有投笔而起,当仁不让,义不容辞,襄助韶公,克底于成。”两人当即约定分头准备前往萍乡。

次年春,诸多亲友得知李寿铨将有远行,特在大桥镇茶亭处设宴祖饯。他即兴赋《茶亭远眺》一首,抒发了胸中的抱负:

极目平原望,青青一色齐。几人蓑笠小,四合水云低。树远风难动,松高雾不迷。我今临此地,阡陌畅东西。

前四句由写景而看到未来,前途无限开阔。五六句表明他此去萍乡,不为一切困难所动摇,不为一切尘垢所污染。七八句表明要发挥才干,决心把实业办成,务期萍煤、冶铁盈充畅达,左右逢源。

茶亭宴罢,李寿铨便满怀壮志豪情,离别家乡大桥镇遄赴江西,迈上了实业救国的人生新途。

二、开发安源,建矿保矿

1897年6月,张赞宸带着一位德国矿师赖伦和李寿铨在汉口会齐,便赶赴萍乡。先去拜望大名鼎鼎的维新派人士、珍妃的师傅文廷式,得其赞助。即携带干粮,栉风沐雨,跑遍深山密林,访尽窿区,逐井考核。经过夏秋两季,历时数月,对于萍乡产煤地区作了全面的调查和深入地了解。便由李寿铨负责起草撰写了一份详细调查报告呈送盛宣怀督办大臣。报告中建议采用西法,运用机器,大举开采。并提出了筹巨款、修轨道、造浅水轮驳、设官钱号、派兵筹防等设想,以及定经界、设电报、修运道、筑铁路、建仓积谷、兴学储才等具体措施。这项考察报告得到盛宣怀的赞可,乃会同湖广总督张之洞奏明清廷,并奉准开办萍乡煤矿。

1898年3月萍乡煤矿开办,张赞宸任总办,李寿铨任机矿处长。因矿局设在安源地方,又俗称为“安源煤矿”。张赞宸经常奔走沪汉一带,处理筹款,交涉、联系工作等大政;而全部建矿工程就由李寿铨坐镇安源,一肩承担。由于当地官民守旧排外,地方士绅更藉风水祖茔遭受破坏,对铺铁轨、安装机器、拉电缆、启动马达等工程,横加阻挠,使营造施工极为困难。他在此期间,真是惨淡经营,艰苦备尝,使建矿工程得以蜗步蠕进。萍乡煤矿系引进德国技术进行开采,向德国礼和洋行贷款400万马克,先后延聘德籍工程人员30余人。还办理招商股100万两,并屡次向外商借款,使建矿工程得以按计划进行。建矿以后,第一桩大事便是收并商井。李寿铨考虑到既然运用机器开采,必须有步骤地买尽各山商井。收并商井是一项前所未有的难度很大的工作,工作之艰巨、办事之辛劳匪言可喻,持续达八年之久。1906年,进行普查,前后共收并商井321口,耗银52万两,界内已无一口私井,李寿铨亲自率员进行勘界,并绘成地图。周围共长约93里,面积约505平方里。

在开办机矿期间,李寿铨妥善地处理了对外关系。既未发生涉外纠纷,又维护了主权。如迫使湘潭洋教士将占据的两处商井按时价出让。在义和团运动、全国掀起排外浪潮时,李寿铨却将30余名德籍人员暗中遣送至湖南醴陵躲避,受到全体德员衷心感戴。当第一次洋焦炉未能照合约如数出焦时,李寿铨据约力争,终责成礼和洋行罚款银29000余两。当李寿铨得知德籍总管西礼夫特将工友易瑞林殴踢重伤,他立即通知德医前往治疗,又亲自前往验伤,并指示发函西礼夫特予以“申斥”的处分。西礼夫特接函后,立即来见李寿铨,道歉、认错。

1906年底,张赞宸奉调首任天津银行总办。林志熙继任萍乡煤矿总办,李寿铨、薛宜琳为会办。

经过十年艰难创业,1907年,建矿大功告成。窿内隧道则开进山腹3000余尺,另凿深井500余尺,完成了总平巷、大直井两大出煤系统工程和窿外配套工程。陆运则修通安源、株洲间铁路180里,衔接粤汉北路,水运则建造轮驳30余艘,分航洞庭湘汉之间。从此,萍矿的煤焦除主要供应汉阳铁厂外,还运济各省厂埠,有时远销至日本和美国旧金山,成为远东有数的大煤矿。英国《泰晤士报》特派记者开部前来萍矿参观,报道:“萍乡煤矿今已超过开平煤矿,名满中外。在国内被列为‘中国十大矿厂’之一,人们都誉为‘小上海’”。

李寿铨撰《萍矿说略》二十章纪其事。他在《序言》中写道:“萍乡煤矿肇于南皮相国张文襄公,而成于毗陵宫保盛侍郎之手。溯自光绪廿四年,盛宫保会同张文襄,奏准仿用西法,购机大举开采萍煤。仅历十稔,而荒僻无人之境,一变为通衢繁富之场。”“然当创办之初,内地风气未开,百计阻挠,事多棘手。基础甫立,旋值庚辛之岁,风鹤频惊,地方不靖,工程因之窒滞。嗣后又遭匪乱,工程未辍,屡濒于危,此皆开矿以来叠经之磨折也。而卒以当事者坚忍镇定,上下一心,历尽艰难,得有此成功之一日。煤矿产富,甲于全球各大名矿。”“蓬勃之势,声震遐迩,此诚我国之第一之实业也。”

1908年,“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成立于上海,资本2000万元,盛宣怀任总理。萍乡煤矿便和大冶铁矿、汉阳铁厂一起成为这个中国最大的联合企业的组成部分。

辛亥光复后,湖南推举谭延闿为都督,他对于萍矿叠经危难的处境全力支持。不料江西推举出来的都督,觊觎萍矿,1912年9月5日,竟欲以武力作后盾,强行“收归省办”。这个突如其来的事变,顿时引起全矿骚动。萍矿总办林志熙长期滞沪遥控,会办薛宜琳慑于赣阀威势,临阵脱逃,不辞而遁。这个应变的重担,自然地落在李寿铨的肩上。

他首先义正词严地表示:“只知保矿,不知送矿。”一面向各有关方面发出通电,进行呼吁。一面秘密挽请萍乡有名望的士绅应酬周旋,为缓兵之计,以便赢得时间,等待外援。湘督谭延闿接通电后,立饬李培之旅长由醴陵前来保护。湘军到矿,群情振奋。认为李寿铨已展现其应变才能,应该由他领导全矿度此难关。9月7日,萍乡煤矿召开全矿大会,推举李寿铨为临时矿长,全权办理萍矿事宜。李寿铨受命于危难之秋,团结众心,正式领导“保矿”运动。

北京工商部接通电后,致电赣督,指责“既侵人民财产之自由,复碍国家行政之统一。”并派部员来萍调查。汉冶萍公司接通电后即派员赴南昌解释产权问题。湖南股东会接通电后,立即向社会呼吁,谓:“赣督强夺萍矿,是为非法。”“赣督如一意孤行,必诉诸最高法院。”李寿铨运筹帷幄,终使赣督成为“众矢之的”,不得不放弃夺矿企图,“保矿”运动终于取得胜利。

上海汉冶萍公司亦因李寿铨保矿有功,深孚众望,于9月9日任命李寿铨为正式矿长。长期的建矿实践和勤奋的深思熟虑,使李寿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写下了《药石轩日记》、《药石轩知行录》、《药石轩诗稿》、《萍矿说略》等著作。后来盛宣怀称许“李寿铨为萍乡煤矿创始之人,熟悉地方情形”。对其作了十分客观公允的评价。

三、致力革命,结缘南社

清朝末叶,朝政腐败,丧权辱国,民怨沸腾。1903年冬,某晚,忽有一位不速之客,前来拜访,其人即革命领袖黄兴(字克强)。黄兴开门见山地说:“我刚从长沙组成革命团体‘华兴会’,致力于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活动。久闻镜澄先生锐志振兴实业,救国兴民,特来邀请入会。”他取出一封邀请信,题名《血泪书》,李寿铨初次接触到“革命”、“推翻清廷”、“炎黄子孙”、“誓驱鞑虏”这些新名词,感到非常新鲜、非常崇高、又非常亲切。对黄兴风度和言谈,由衷钦佩。当即表态道:“华兴会的宗旨和本人主张不谋而合,本人表示自愿参加华兴会的组织,与诸君共同奋斗!”黄兴立刻站起来说道:“现在我代表华兴会正式接纳李寿铨为华兴会会员。”黄兴随又取出一本小册子,封面刻着邹容著《革命军》三个大字,递给李寿铨说:“这本《革命军》是清廷禁书,特赠送一本,可以从中汲取教益。”当晚两人倾谈,推心置腹,志同道合,自此引为莫逆。

李寿铨秘获《革命军》一书,于黄兴别后,挑灯夜读,逐字逐句,或圈点,或加批注心得。并在书末濡笔书写道:“凡致力于革命者,不可不读《革命军》,凡真诚致力于革命者,不可不天天诵读《革命军》,凡有志推翻清廷、缔造共和者,尤不可不循环仔细诵读《革命军》。”从此革命意志更加强烈。

1905年8月,华兴会和兴中会等合并为统一的同盟会,孙中山和黄兴分任正副领袖。李寿铨便经黄兴介绍参加同盟会。自此,李寿铨遂以安源为基地,积极支持黄兴的革命活动。黄兴先后手赠李寿铨照片多帧。并亲书对联赠李寿铨,联曰:“襟怀欲吐天开朗,意气相倾山可移。”以纪念两人深厚的革命友谊。又书赠横额“博雅”两个大字,其上加盖一长方白文图章,文曰:“铲除世界一切障碍使者”十个字,于此可见黄兴气魄之雄伟和抱负之宏远。

1912年11月16日,民国成立后,黄兴率随员70余人由李寿铨陪同访问安源,于21日返湘。嗣后,李寿铨又应黄兴电邀,去长沙盘桓多日,畅叙友情。此后李寿铨便放大黄兴巨幅半身像悬挂在弹子房大厅墙上,以供景仰。并修建“黄兴桥”一座,以资纪念。

1913年3月,宋教仁应袁世凯电召入京商国会问题,黄兴等送行至上海北站,甫入月台,即遭袁世凯所派刺客狙击,宋教仁中弹后殒命,黄兴险遭不测。后由沪赴南京,任讨袁军总司令。事不成,东渡日本。其后因病回国,于1916年10月在沪逝世。李寿铨闻耗,甚为感伤。有《悼黄克强》二首:

一别三年久,音书迄未通。襟怀包宇宙,踪迹涉西东。几中魔王毒,行嗟大道穷。苦心天不负,一将竟成功!

还我共和国,全凭笃实人。伤时频呕血,忧国倍怆神。白昼昏无色,长江惨不春。英雄今已矣!何以慰斯民?

诗中“几中魔王毒”即指上海北站送宋时险遭不测事。而“英雄今已矣!何以慰斯民?”则是李寿铨对一代巨星陨落,表达了极其沉痛的悼念和哀思。

李寿铨又经黄兴介绍参加革命诗社——“南社”。李寿铨入社后,时常和南社总干事柳亚子书信往还,并随时应柳亚子索稿寄去诗文,分别刊登在各期《南社丛刻》上。李寿铨的诗感时愤世、关心人民疾苦,充满热爱事业、奋斗自强的精神。辑为《药石轩诗稿》。据《南社中的扬州人》一书所搜集,发表在《南社丛刻》上的诗文最多的扬州人是李寿铨。计诗79首、词2首、文2篇。

四、举义萍醴,运筹奇兵

1906年冬,湘赣两省毗邻的三个县:江西萍乡、湖南浏阳、湖南醴陵,发动了同盟会成立后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史称:“萍浏醴起义”。宣布实行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此役系同盟会员、新军、会党、矿工之大联合,其中同盟会员起着组织和领导作用。当时同盟会尚没有武装力量,故要联合新军和会党。在湘赣一带,会党势力很大,“洪江会”即有徒众10万人。萍乡煤矿6000员工中半数为洪江会员,首领马福益,为湖南巡抚端方所捕杀,端方被呼为“屠夫”。会党痛恨已极,立誓要报仇雪恨。

1905年,湖南发生水灾,官绅乘机哄抬米价,饥民载道。1906年,湘赣又大旱,人心更形浮动。醴陵会首李金奇和萍乡会首萧克昌等声气相通,所部2万人,伺机欲动。黄兴认为时机已经成熟,特派同盟会员刘道一、蔡绍南前来组织起义,矿工则由李寿铨负责策动。

这时,清廷正调张赞宸为天津银行总办,他一贯效忠清廷,想方设法阻止矿工行动。李寿铨则积极响应黄兴号召,秘密遴选有革命意识的矿工1000余人,组成一支奇兵。利用矿区先进的交通系统,将矿工们坐吊车先坠入井下,再经由挖煤暗道,输送出外,迅速奔赴前线。李寿铨便这样巧妙地绕过张赞宸这块“暗礁”,达到同盟会要求矿工参加起义的目的。他们都是产业工人,有较严格的纪律制度,而且能掌握使用和修理新式枪炮的技术,参加起义军后,立刻成为中坚力量。

12月初,各路义军闻风,纷纷响应。数天之内,即占领麻石、文家市、上栗市诸重镇。推举会党首领龚春台为都督,队伍迅速发展至3万余人。清廷闻讯,惶恐万分,迅饬湖南、湖北、江西三省调军队围剿。并檄新近调升两江总督的端方,前往坐镇。随行者中有丹徒人赵声(字伯先),原在江阴训练新军,嗣调回南京任卅三标统。赵声到萍乡后,因同盟会员和同乡两层关系,先赴安源密访李寿铨磋商,又秘密向新军鼓吹革命,策动反正,参加义军。事为端方察觉,迅饬萍乡县知县彭继昆缉拿。彭在发布缉拿令前,先暗中和李寿铨通气。李寿铨立即将赵声保护起来,并化装成矿工,身穿挖煤服装,面涂炭灰,乘煤车掩护出境。终使赵声化险为夷,得以安全离萍赴粤。

此时张赞宸尚滞留安源,他对萍浏醴起义极为仇视,正遇湖北援赣镇压起义之将领王协统,俩人原系旧交。适值张赞宸得密报,察知会首萧克昌平日将会党用款存银票于矿上钱庄,遂和王协统密谋,向外放空气说:“钱庄将倒闭,必须本人三日内亲来领取。”计诱萧克昌来矿取票,将其捕获,并解往萍乡城,斩首示众。

萍浏醴起义军坚持了一个多月,由于清廷所调湘、鄂、赣及南京等处军队总数多达5万人,联防围剿。而起义军分散在各条战线上艰苦作战,补给困难,又缺乏作战经验,终于在1907年1月彻底溃散。刘道一、蔡绍南、李金奇等死难。张赞宸则于赴天津途中病逝于上海。

五、急流勇退,叶落归根

1922年,安源煤矿和株萍铁路已拥有工人约2万余人,为全国工人人数最多之企业。当时醴陵有一位著名士绅名陈盛芳,他热心公益,好为义举,李寿铨和他交谊颇厚。庚辛之岁,全国掀起排外浪潮时,李寿铨即将德籍人员秘送醴陵,由陈盛芳将他们分散隐匿,得度难关。他又精通土木工程,李寿铨便礼聘其来安源。其时有一位醴陵青年李隆郅(李立三),字能至。他由法国勤工俭学回国后,于1921年底由共产党派来安源。李隆郅便借两家世交关系请陈盛芳介绍他到安源。

1922年1月,李隆郅办了一所平民学校,教工人识字。5月1日,又以提高工人知识和培养工人德性为宗旨,成立“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 李隆郅任俱乐部主任。7月至9月初,汉阳铁厂、粤汉铁路工人相继罢工。9月11日,刘少奇由共产党派来安源协助李隆郅领导和组织罢工。9月14日,株萍铁路和安源煤矿工人罢工。共历时5日,史称“安源路矿大罢工”。

李寿铨首先考虑在罢工期间保护矿产不受破坏,地方秩序照常维持。对此,工人代表刘少奇亦均承认,旋由地方绅商出面调解,李寿铨爰亦接受,派路矿代表和工人代表李隆郅彻夜谈判,最后在力求减少损失和满足工人要求情况下,双方于9月18日签订协议十三条,使罢工得以胜利结束,矿产得以保全无损。

罢工甫结束,李寿铨深感在矿近30年,心力交瘁,惟有洁身自好,急流勇退,即于9月20日向上海汉冶萍公司辞职。经公司再四慰留,迁延年余,方得获准,被聘为上海汉冶萍公司顾问。

当时处在北洋军阀时代,对各地罢工一般是采取武力镇压的办法,唯独安源煤矿采取和解办法,双方谈判,协商条件,签订协议,结束罢工。这是中国共产党初期运用统战政策取得胜利的一个光辉典范。1923年刘少奇著《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略史》中有“于是矿长李镜澄氏乃出而主张实行调和,从事磋商条件”之叙述。《汉冶萍公司志》的《李寿铨传》中说:“1922年9月,安源路矿工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爆发了安源大罢工。罢工期间,李寿铨主张实行调和,磋商条件,反对用武力解决。”

1991年纪念建党七十周年时,《党史文苑》纪念专刊上发表了刘传政撰写的《最早成功运用马克思主义统战原理的典型》一文。文中说:“路矿两局的矿长到会计,皆由上司委派,路矿皆无他们个人资产,因而有别于嗜血成性的资本家。”又说:“矿长李寿铨早年曾参加孙中山先生组织的同盟会,与黄兴等交往至深。李立三、刘少奇认为不能将他当资本家对待,并派人登门拜会,和他促膝交谈,解开了他心头的一些疙瘩。罢工时,他主张调和,派出代表和李立三磋商条件。罢工胜利后,他和李、刘等人交往甚密。他曾在日记中称李、刘‘其言甚恳切’,‘意殷而心虚,可佩!’等语。”可以看出,是党的统战政策决定了“李寿铨主张调和”,是党的统战政策出现了“李寿铨和李、刘交往甚密”的局面。

经查李寿铨著《药石轩日记》,从1922年9月至1923年11月的14个月期间,记载李隆郅、刘少奇共77处,由于他当时工作非常繁忙,漏记之处必不在少数,实际接触次数较日记中所记更多。

李寿铨为萍乡煤矿奠基和发展付出毕生精力,把心血都浇灌在安源土地上。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李寿铨于1924年,携眷离萍返扬。在归途中赋诗一首,充分流露出热爱家乡扬州的思想感情:

得遂还乡愿,扬州又卜居。园林经几易,风月近何如。难觅微时剑,重温旧日书。不须华屋住,天地一蘧庐。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4:4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