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李寿和 |
释义 | 李寿和 (1947~) 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报告文学作家。知名学者。 湖北公安人。中共党员。1967年荆州师范毕业后回乡工作,1975年华中师大毕业后再次回乡工作。历任县文化馆副馆长,县志办副主任兼主编,文化局副局长,文联主席,并兼任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公安派文学研究会理事长。副编审。1971年开始发表作品。200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 著有长篇传记文学《三袁传》,古典文学选注《袁小修小品》,长篇纪实文学《荆江分洪大特写》、《共和国没有开闸》、深圳申大纪实文学《世界的声音》等,主编《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湖北卷公安分卷》等。《三袁传》获中国当代文学学会云冈杯文学奖,《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湖北卷公安分卷》获全国民间文学奖和湖北屈原民间文学奖,《共和国没有开闸》获第七届广东省鲁迅文学奖及第三届湖北文学奖。 李寿和生长于三袁故里湖北省公安县孟家溪镇。祖籍湖南澧县。二十世纪六十、七十年代两次离乡求学,先后毕业于荆州师范学校、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因诺守父母不远游的古训和当年建设家乡的时代精神,又两次回乡工作。主要致力于公安派文学研究和长江题材纪实文学创作,同时从事荆楚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已有长篇传记文学《三袁传》、古典文学选注集《袁小修小品》、长篇纪实文学《荆江分洪大特写》和《共和国没有开闸》等面世,还主编出版过一套大型地域民间文学集成等,曾获全国性和省市数种文艺奖,并以个人身份应激赴韩国釜山大学中文系作公安派文学专题讲演。现已南迁深圳,将以多年文化和生活积累转向其它文学样式的创作。2010年担任古装历史电影《大明县令袁宏道》的编剧。现正在深圳创作长篇报告文学《深圳“申大”纪实》(书名未确定)。 浓墨重彩写真情读《共和国没有开闸》感记 作者:张永健 李寿和,1975年于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当时,他是班上少有的几位高才生之一,凭其学识人品,无论留校,留武汉等大城市都是满具条件的,然而,他怀着建设家乡的非凡理想,毅然决然地离开了繁华的城市,回到了生于斯,息于斯的家乡。 就我所知,在他担任文化局副局长和县文联主席期间,他主要致力于“公安派文学”的研究工作,他倡导并组成了公安派文学研究会,并在公安举行两次公安派文学研讨会,全国一些著名的公安派文学研究者和著名学者云集公安,这在公安乃至荆楚历史上都是空前的,破天荒的。 为了更好张扬荆江地区特别是公安县人民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创造精神,他决定创作长江题材的纪实文学来实现自己的写作目的,于是经历二十年,足迹遍中华,阅读了大量的材料,走访了数以千计的当事人与领导者,参阅了400万字的资料。终于于1997年11月底完稿了洋洋24万字的《三峡前奏曲——荆江分洪大特写》,全书气势恢宏,构思精深,笔调严谨而又奔放。 《荆江分洪大特写》完稿之后,尚未正式出版,1998年8月,长江防汛出现了百年不遇的险情。为了保住长江,保住长江中下游不致水淹,公安县分洪区33万人民为了共和国的抗洪大局,一夜之间挥泪撤出家园,荆江分洪开闸分洪在即,而共和国的新一代领导人,为了共和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开闸不开闸这一千钧一发之际,以大智大勇的科学精神和决胜气概,最终作出不开闸的最佳决策:共和国没有开闸。 李寿和作为荆江之子,他日夜战斗在抗洪抢险的最前头,他将其耳闻目睹一夜大撤迁的悲壮场景统摄于心。“便发誓要记下荆江岸边这个夜晚,这个夜晚中的他们。”(《共和国没有开闸,后记》) 这是什么精神?这是一个学者,一个作家的艺术良知,这是一个荆江之子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因而他在极短的时期于同年写出并刊发了三万字的题为《共和国没有开闸——1998:荆江分洪区惊心动魄的两夜》。后来经过四易其稿,终于2003年完成了煌煌30万言的长篇纪实文学《共和国没有开闸——’98荆江分洪大转移回眸》。它是《荆江分洪大特写》的姊妹篇,它是再现了荆江儿女的奋斗精神,爱国情怀,高风亮节的又具有重大史学价值和水利文献价值的报告文学巨著。 全书以其惯有的“历史加文学的笔调”大气磅礴地展示了98荆江分洪大转移的既悲又喜,既苦又乐,既悲且壮的宏大场面,描绘了从中央到地方,从将军到士兵,从国务院总理到普通村民,从水利专家到小学儿童,众多普通的而又光彩夺目的生动而又鲜明的人物群像。既有对整个事件的全景式展示,又浓墨重彩书写了一头一尾两个惊心动魄的漫漫长夜。既有古今历史的强烈对比,又有现实生活的真实记录,既有细致的人物心理描写,又有亲切的抒情议论,还有富有哲理性的警世名言。读来令人魂动心惊,荡气回肠,不少章节催人泪下,引人深思,如果说《荆江分洪大特写》偏重于史的重现,那么《共和国没有开闸》则着重于情的抒发,全书突出了一个情字。表现了荆江分洪地区33万父老乡亲在洪水施暴的大灾大难面前一夜之间撤出家园所表现出来舍小家保大家、舍小局保全局,舍荆江保长江的爱国精神、牺牲精神,而全国人民与共和国领袖们为了荆江分洪地区人民的利益最终作出不开闸,不分洪的最佳选择,使荆江分洪区人民免受分洪之苦,免受洪水之灾。这个奇迹与佳话是建立在无限深厚的情感基石之上的,这里有军民情、军政情、夫妻情、父子情、朋友情、兄弟情、战友情、母子情……其情既真且善又美,因而该书能深深地打动读者,扣响人们的心扉,走进亿万人民的心里。这本书的文化含量比《荆江分洪大特写》要重、要深、要厚。(作者单位:武汉华中师大文学院) 专家学者畅谈李寿和新著《共和国没有开闸》 作者: 邓南友 2004年12月22日上午,荆州市知名作家李寿和长篇纪实文学《共和国没有开闸——’98荆江分洪大转移回眸》研讨会在荆州凯乐大剧院举行。省市文学界、新闻界、出版界、水利系统的数十名专家学者聚集一堂,对这部作品展开讨论。 李寿和曾任公安县文联主席。《共和国没有开闸》是作者继《荆江分洪大特写》后又一部长江题材纪实文学力作,由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9月出版。 长江文艺出版社《报告文学》副主编、本书责任编辑阳继波认为:作者通过写历史来弘扬抗洪精神,创作上有一种从容淡定、坚韧执著的精神,对纪实文学的创作显得非常可贵。同时,他指出作品的时效性问题,认为1998年长江抗洪的事件过去太久。另外,整部作品用力过于平均。 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张永健教授说,李寿和是值得人民称赞的一位优秀的文学工作者,富于探索精神的学者,有大爱胸怀的作家,不愧为荆江之子。这部作品再现了荆江儿女的奋斗精神、爱国情怀和高风亮节,是一部具有重大史学价值和水利文献价值的报告文学巨著。他还认为全书着重于情的抒发,突出了一个“情”字。 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朱莎莉认为:如果一个时代的文学缺少了宏大叙事的文学是残缺的状态,李寿和的作品以报告文学的样式来反映社会、完整地记录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他对文学很好的认识和把握,令人敬佩。 省作协副主席、《长江文艺》杂志社社长刘益善认为这部作品记录了历史大事件,非常有份量,也是非常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在艺术特色上,他认为本书资料翔实,结构进行了精密的编织,且善于运用细节构成篇章。同时他指出,对历史大事件来说,任何作品的记录都不会过时。 省水利厅文协的席士勇同志认为作品主题宏伟,标题新颖、大气,引人入胜,是水利人的朋友、知音。他希望此书能够推广到全省、全国,宣传荆江和荆州人民的精神,以此来推动水利建设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长江水利委员会《大江文艺》副主编刘军认为:作品画面鲜活、气派大;作者站在抗洪斗争的前沿,通过亲身体验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具有可感性、可视性,增强了报告文学的可读性。她说这本书的出版充分肯定了水利事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她也指出作品对水利专家的描写不够全面,没有很好地突出这一群体。 原荆州市水利局局长易光曙认为作品具有客观性、真实性和感人性,很好地反映了’98抗洪的感人历史。他说,从事水利工作的人应当认真阅读这一部书,可以从中得到很多有益的东西。 荆州市作协主席黄大荣认为作品构思巧妙、使笔严谨,故事情节具有新闻要素,具有真实性和可选择性;作者对典型细节作了精心的筛选、提炼,使作品的可读性、感染力大大增强。他还认为作者具有平民意识和济世情怀,作品具有历史、史料和文学的价值,是一部英雄史诗。但是全书缺少了一点思辨的力量,缺少对整个事件的反思。 长江大学文学院教授刘汉民说,文学与时代共命运,方能“长寿”,个人命运要和时代命运相结合。这部作品构思高屋建瓴,作者充分调动了文学各方面的因素,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境界。同时,他也认为作品存在几个方面的不足:语言表达形式还不够丰富;对题材的处理存在均匀使用笔力的现象;思考的深度还不够。 公安县文联主席邹平说,这部书歌颂了公安县人民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真实地再现了98年荆江抗洪的动人场面,具有史料性、真实性,倾注了作者对家乡和故土的深情。 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李传锋说,本书的出版,揭示了一个良好的现象,就是荆州市对文艺工作的重视,荆州的群众性文艺创作十分活跃,硕果累累。今天的研讨会,将鼓励和鞭策一大批像李寿和这样的专业、业余作者,按照中央“三贴近”精神要求,扎根基层、深入生活、辛勤耕耘,创作出更多的文学精品。(作者系荆州市文联干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