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李市中学 |
释义 | 李市中学 位于重庆市江津区李市镇 刘家堡 始建于大跃进年代的1958年,其前身是江津县李市小学附设初中班。 1959年李市小学附设初中班迁到刘家堡,即原周凤梧老先生开办的民智补习学校旧址办学,定名为江津县李市初级中学校,学校归江津地区直管,由江津县代管,鞠世芳同志担任校长、书记。三年困难时期,学校于1961年停办,只留下教师5人和学生7人,管理校产和农场,其余学生被放回家或转到夹滩中学就读,部分教师被精减回乡务农。 李市中学 1962年学校重新招生,1963年,学校有所发展,各项工作走上正轨,此时全校教职工23人,5个教学班,学生300人左右,1964年升入中专7人,教学质量逐年提高。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学校各项工作因受到冲击而陷于瘫痪。1966年——1969年学校没有招生,在校的66、67、68级学生由于文革停课,全部都推迟到1970年春才毕业。1970年2月,李市民中招新生2个班,高中1个班,1971年合并到李市中学,1972年7月共毕业学生147人,1971年招初中2个班,高中1个班,李市小学招初中生1个班,该班于1972年秋合并到李市中学,1973年3个班共毕业学生154人。1972年春学校招初中生2个班,秋季招初中生1个班,1974年8月三个班共毕业120人,1973年招初中生4个班,于1975年7月毕业203人。粉碎“四人帮”后,学校迎来了事业发展的春天。1976年、1977年,学校学生增加到初中3个班、高中8个班。办学规模扩大后办学条件急需改善。1978年,江津县教育局拨款76500元修建了砖拱结构两楼一底的教学楼一幢。学校重点转向办高中,从1977——1981年,升入大中专的学生近70人,学校获得较大发展。1983年,根据江津县教育网点布局调整意见,学校高83级三个班毕业后,就停止了高中招生,至此,学校办学模式改为单设初中。从1984年起,学校开始建围墙、修荷花池、建校门,这些工程大都由学生义务劳动完成,累计师生搬运片石648方,投劳2900个,挖土2000余方。1989年建成凤梧亭和20套教师宿舍楼。 让李市中学真正走上发展快车道应该是1996年。当年,学校投资150余万元的教学大楼建成投入使用,建成了200米标准田径运动场。1998年10月,李市中学举行建校40周年庆典。此时,两幢学生公寓、一幢图书大楼相继拔地而起。从1998年至今,学校先后新建校门、整修运动场、改建浴厕综合楼、建设师生食堂和两幢教师宿舍楼。尤其是自2001年该校成为江津市唯一一所创重庆市示范初中的学校后,学校更是投入巨资完善硬件设施,改善办学条件,相继整修了围墙,建成了一流的综合大楼、高规格的理化生实验室、微机室、校园网络、班班通、学术报告厅、语音室、远程教育实验室和图书室。该校师生学习和生活环境有了根本性的改善,师生食堂全部打卡消费,取消了校内副食店,彻底告别燃煤时代。全校每间教室除应有的加密电视网络及25英寸彩电外,全部实现了电脑、投影仪、音响系统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网络。建成了学校网站和自动广播系统,办公和教学自动化、网络化、信息化正在逐步实现。与此同时,学校在美化、绿化校园环境方面花了大力气,效果明显。继2003年底该校被评为江津市园林式单位后,又在光明路建成一流的校园灯箱七个,紧接着,完成了荷花池片区、中心花园片区、紫荆园片区、图书楼周边片区、综合楼周边片区、教师楼周边片区、食堂周边片区等的美化和绿化工作。建成了假山、涌泉、亭台、长廊、浮雕、名人头像雕塑、灯饰等工程,使李市中学无论白天还是晚上都灿烂夺目、五彩缤纷。到目前为止,八十年代前的建筑物已全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幢幢新楼、茵茵草树。现代气息日显,书香之气益浓。 2002年底,江津市教委确认该校为江津市首批示范初中。2004年9月,江津市人民政府授予该校“江津市示范初中”的称号。 注:周凤梧老先生是李市中学退休教师周华烈的父亲。校内的“凤梧亭”即是为纪念凤梧老先生而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