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李仁臣
释义

李仁臣,笔名晨平,原籍山东省昌邑市,1941年10月生于烟台。1965年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先后在国家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安徽《徽州日报》社、安徽徽州地委办公室任职。

《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

1978年5月至1997年1月,历任《人民日报》评论部编辑、副主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先后两次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学习,1997年1月兼华南分社社长。 有37年新闻工作经历,曾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1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首届“地球奖”获得者。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高级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李仁臣曾长期担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2003年3月后任全国政协文史委副主任、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李仁臣在长期的记者生涯中,在辛勤笔耕的同时,拍摄了大量的新闻和人文风光摄影作品,出版有《灵性南极》、《李仁臣摄影作品》、《李仁臣风光摄影作品》等多种摄影作品集。

主要著作有:《我在现场》、《春天的气息》、《三连冠》等书;已出版《李仁臣摄影作品》、《李仁臣风光摄影作品》、《灵性南极》、《如诗如画》、《山水情怀》、《冰岛如画》等大型摄影画册。

夫人何慧娴,中国奥委会副主席。我的电脑旁,放着两小摞有关李仁臣的资料。通过这些资料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温文尔雅而又成熟睿智的“老总”李仁臣。那么,翻开他的资料,我开始追寻他在人民日报社留下的足迹。

2003年以前,李仁臣曾长期担任中国第一大报《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众所周知,新中国的《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的侯舌,在中国舆论界的份量,可以说是一言九鼎,举足轻重。作为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李仁臣可谓是尽心尽责。他一直秉承“既要用红笔,也要用蓝笔”的原则——用红笔,就是尽心改好别人的稿件,做好编辑工作;用蓝笔,就是亲力亲为,自己动手写文章。17年的“老总”生涯,李仁臣坚持既“编”又“写”,且是“两手抓,两手都硬”。在《人民日报》任副总编辑期间,李仁臣参与和组织了报社于1994年推出的《来自东西南北中的报告》、《大江东去》系列报道,1995年的《5区新气象》系列报道。在这一系列的报道中,李仁臣亲自带队采访,参与撰写了不少报道,像《东西南北中》系列报道中的山东篇《登泰山更知天下阔》,《大江东去》系列报道中的四川篇《冲出夔门方成龙》等,俱是佳作。

2000年悉尼奥运会时,李仁臣执笔《人民日报》推出的专栏——《悉尼走笔》,每天一篇,这组随笔刊发后获得了读者的广泛好评;2002年2月,他又在《人民日报》开了个新闻随笔专栏《盐湖城随笔》,与大家分享了他在第19届盐湖城冬奥会的精彩见闻。李仁臣这个“老总”,可真是做到了“红笔蓝笔兼用”。不是吗?篇篇佳作就是见证。

李仁臣在人民日报社留下的足迹

我的电脑旁,放着两小摞有关李仁臣的资料。通过这些资料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温文尔雅而又成熟睿智的“老总”李仁臣。那么,翻开他的资料,我开始追寻他在人民日报社留下的足迹。

2003年以前,李仁臣曾长期担任中国第一大报《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众所周知,新中国的《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的侯舌,在中国舆论界的份量,可以说是一言九鼎,举足轻重。作为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李仁臣可谓是尽心尽责。他一直秉承“既要用红笔,也要用蓝笔”的原则——用红笔,就是尽心改好别人的稿件,做好编辑工作;用蓝笔,就是亲力亲为,自己动手写文章。17年的“老总”生涯,李仁臣坚持既“编”又“写”,且是“两手抓,两手都硬”。在《人民日报》任副总编辑期间,李仁臣参与和组织了报社于1994年推出的《来自东西南北中的报告》、《大江东去》系列报道,1995年的《5区新气象》系列报道。在这一系列的报道中,李仁臣亲自带队采访,参与撰写了不少报道,像《东西南北中》系列报道中的山东篇《登泰山更知天下阔》,《大江东去》系列报道中的四川篇《冲出夔门方成龙》等,俱是佳作。

2000年悉尼奥运会时,李仁臣执笔《人民日报》推出的专栏——《悉尼走笔》,每天一篇,这组随笔刊发后获得了读者的广泛好评;2002年2月,他又在《人民日报》开了个新闻随笔专栏《盐湖城随笔》,与大家分享了他在第19届盐湖城冬奥会的精彩见闻。李仁臣这个“老总”,可真是做到了“红笔蓝笔兼用”。不是吗?篇篇佳作就是见证。

李仁臣一生喜欢摄影,并且成就颇丰。

“我喜欢当摄影记者的感觉。当新闻发生的时候,摄影记者必须亲临现场,不论现场多么遥远,多么艰险,都要一往无前。”李仁臣曾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

在神州四号卫星即将发射的现场,李仁臣为了近距离拍摄到卫星发射的那一刹,竟然放着与中央领导同席的位子不坐,跑到离发射架更近的野地里蹲着。凌晨,神州4号卫星发射成功,李仁臣抢在第一时间把照片发回了人民网。为了拍摄数万只天鹅飞聚达里诺尔湖的壮景,他不远万里奔赴内蒙古克什克腾旗的贡格尔草原。时值初冬,一场大雪使夜晚的湖畔寒气逼人,气温降至零下20度,李仁臣在那里一呆就是几个小时。守到清晨,终于,他等到了6万多只天鹅齐聚湖面的奇观。

李仁臣有着丰富的新闻摄影经验,但是他可不是“只会埋头苦干,不会抬头看路”。他非常注重总结摄影经验,寻找摄影技巧。“老总”李仁臣总是对别人说:“我永远是一名记者”;“老记”李仁臣总是对别人说:“我永远有一份难舍的摄影情结。”

李仁臣不仅重视新闻摄影,而且对于其它领域的摄影题材,也有广泛深入的涉及。每拍过一系列的作品,他就觉得,还有更美、更值得用相机记录的精彩瞬间在等着他,等着他继续踏上“征程”。跋山涉水也好,风餐露宿也罢,他,总是不倦的,一刻也不愿停下寻美的脚步……1978年5月至1997年1月,历任《人民日报》评论部编辑、副主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先后两次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学习,1997年1月兼华南分社社长。 有37年新闻工作经历,曾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1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首届“地球奖”获得者。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高级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李仁臣曾长期担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2003年3月后任全国政协文史委副主任、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李仁臣在长期的记者生涯中,在辛勤笔耕的同时,拍摄了大量的新闻和人文风光摄影作品,出版有《灵性南极》、《李仁臣摄影作品》、《李仁臣风光摄影作品》等多种摄影作品集。

主要著作有:《我在现场》、《春天的气息》、《三连冠》等书;已出版《李仁臣摄影作品》、《李仁臣风光摄影作品》、《灵性南极》、《如诗如画》、《山水情怀》、《冰岛如画》等大型摄影画册。

李仁臣语录

1.一方文化养一方人

2.经历新闻是一种享受

3.当新闻记者,要有一种志向,一种追求。这种志向和追求,不是表现在一时一事上,而要贯穿其新闻生涯的全过程,那就是写出好作品,也就是说要写出在当代有影响、在历史上有价值的作品,它不是易碎品,而是传世之作。

4.我爱祖国 我们这辈人太幸福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6 8:3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