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李力群
释义

李力群,江苏邳县人,父亲是国民政府的县长,叔父是中共地下党员。17岁那一年,还在徐州女子师范读书的她拿着叔父的上级、红军高级将领朱瑞写给林伯渠的推荐信到了延安。在延安,李立群先后进入抗大及中央党校学习。

中文名:李力群

国籍:中国

民族:汉

性别:女

高岗遗孀李力群

毛泽东要请他们吃饭

毕业后,陈云问她,学过“党建”没有。李力群说刚从党校毕业,当然学过。陈云就说,给你讲“党建”的是陕甘宁边区创始人高岗,你被分到他那里去工作。“我一听就有点泄气,”李力群回忆说,“那时年轻人都是以上前线为荣,不想留在后方。” 到陕甘宁边区秘书处报到不久的一天下午,高岗来到李力群的住处,说要带她去杨家岭见毛泽东。李力群听说能见到伟大领袖,高兴得一连声地说好。到了杨家岭,毛泽东不与高岗说话,却一个劲儿地问李力群多大了,哪里人,谁介绍到延安的。李力群一一作答,毛泽东不住地点头说好。这时桌上摆上一碗鸡蛋炒辣椒,一碗土豆和小米饭,原来毛泽东要请他们吃饭。席间毛泽东对李力群说,高岗是陕北领袖,不仅陕北人,我们很多人包括我都要向他学习,今天你来延安参加革命,分到边区党委工作,很好,你跟他生活在一起,要好好和他相处,好好向他学习。“我当时吃了一惊,”李力群说,“那时我才十八九岁,听了这话心里很害怕。我和高岗还不熟,又不了解,让我和他好好相处,一块生活,我不知道主席说的是什么意思。临走了,主席还拍拍我的肩说,我的话你懂吗?我不敢说话,也说不出话来。”

李力群与高岗的婚礼

四五天后,王若飞、王明、习仲勋几个人一起来找李力群,说今晚开个会,请你参加。到了会场,李力群被安排坐在高岗跟前,王若飞开始讲话,说今天煮了只鸡,煮了些枣开个晚会是要举办一场婚礼。这就是李力群与高岗的婚礼,时间是1940年元旦。

李力群随高岗一起从东北调到北京工作

解放后,李力群随高岗一起从东北调到北京工作,先是暂住在三里河国家计委大院,随着高岗职位的升迁,一家人又搬到了东交民巷居住。“高饶事件”发生后,虽然在全国掀起轩然大波,但由于毛泽东与周恩来的关照,政治上受到冲击的李力群一家,在生活并没有受到多大影响,还能够保证衣食无忧。

高岗去世

高岗安葬在万安公墓,地处玉泉山下,东邻颐和园,北靠卧佛寺,这里远离市嚣,人迹罕至,十分幽静。早年,一些达官显贵和社会名流,都把这里当作身后安息之地。当天没来得及立碑,后来做了一个墓碑,没有刻写墓主的名字,没有墓主的生卒年月日,也没有碑文,是一个真正的无字碑。

李力群被转入政治漩涡

“不久,彭德怀事件发生了。”本已远离政治旋涡的李力群还是被政治所牵挂。她说,“我从新街口的家里被带走,关了三个月,要我交待彭德怀与高岗是如何阴谋勾结进行反党的。我说,彭老总和高岗接触时间最多是1950、1951年,在沈阳我们的家里。那时候正在抗美援朝,他们一个是志愿军总司令,一个负责后方供应。他们在房间里一谈就是一整天一整夜,门前站着两道岗,别说我,连秘书都不让进他们屋,我哪能知道他们是如何勾结,怎么反党的?”见李力群提供不出有价值的东西,专案组将她从行政11级降为13级,放了出来。

家从西城的新街口搬到了南城的牛街

李力群说:“高岗走之前,将我们一家托付给周恩来照顾。总理日理万机之余,还抽出时间问我需要什么,党和政府也没有把我们家当作“反党集团”的家庭来看待,至少孩子一点没受委曲,正常上学,我也能够照常上班。”李力群说:“降了级以后,我们家从西城的新街口搬到了南城的牛街,还是一个四合院,不过略微小了些。我对住在哪里都无所谓,只要能过上安稳的日子就行了。”

“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

1962年出版的《刘志丹》,本是为纪念陕北领导人刘志丹而写的一本小说,因为“把刘志丹写得比毛主席还高明”和“夸大西北根据地的地位和作用”,被批判是为高岗翻案。在西北工作和曾在西北工作过的一万多名干部被整,数万个家庭受到牵连。“那时‘文革’已经开始,”李力群说,“革命群众冲进我们家进行批斗,占了四合院的东、南、西三面房子,我们一家六口挤到北面两三间房子里。”李力群说。住在牛街的那段时日,李力群一次次被传去写揭发材料。批斗彭德怀,要李力群揭发彭德怀与高岗阴谋夺权;批斗习仲勋,李力群要揭发习仲勋与高岗阴谋篡位;“林彪事件”发生后,李力群仍要揭发林彪与高岗背后埋藏的更大阴谋。在外面揭发别人,回家还要挨革命群众批斗,李力群再也支持不住了,她不再是一个什么也不知道的人了。李力群无奈地说:“不停地被审查,不停地揭发,叫我这样写,叫我那样写,许多都是不实之词,不写就回不了家,见不了孩子。”李力群说,“其实他们都明白,谁制造阴谋还会让我一介女子知道,我知道了那还叫什么阴谋?”但她必须说出她不知道的阴谋。对那段梦魇般的经历,对因为她而遭到打击的人,李力群止不住哽咽,那是深深的忏悔。

周恩来没有忘记李力群的一家

回忆起不堪回首的往事,李力群说,“从江苏的老家出来,是为了追求解放,追求自由,在干校改造的时候,我最大的愿望却是回自己的老家,一辈子平平安地过下去,不再过那种动荡不安的日子。”不幸的李力群又是幸福的。1971年,在“四人帮”横行,自己也不保的情况下,周恩来没有忘记李力群的一家,毛泽东也指示将李力群作为保护对象。就这样,李力群和几个子女陆续返回北京。李力群先后当选为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和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从那以后,每逢重大节日,李力群都会受邀出席国宴,享受登天安门观礼的高规格待遇。

李力群对毛泽东、周恩来心存感激

李力群的二子三女,由于怕受父亲牵连,都改随母亲的姓,孩子都大了,牛街的两三间房子显然已经住不下李力群和她的子女,周恩来将她从安徽接回北京,亲自挑选王府井一处闹中取静的四合院给他们一家居住,连李力群用的都是一个假户名。李力群希望能到图书馆工作,一边看书一边学习,周恩来同意了。没想到只上了十来天班,毛泽东知道了情况,说不行,他说李力群在东北是有影响的人(李力群在东北的影响,是1948年她协助张闻天、徐特立一起创办了东北第一育才学校并担任首任校长),一定让她回到教育部。并指示中央组织部,李力群的孩子无论考取哪个大学,都不能因为他们的身份而影响入学。李力群说,没有主席和总理,她还真不知他们一家的现在将会是一个怎样的局面。时至今日,李力群仍对毛泽东、周恩来心存感激。

老人李力群接受采访

86岁的李力群为了我们的来访,特意换了身“新”衣——洗得有些发白的素净衣裳。老人的家人给我们沏完茶,时不时还要过来照顾老人喝水、用药,房间的门轴因年久失修,有些干涩,门开门关时发出吱呀吱呀的声响。这次拆迁,李力群知道不是她能阻止得了的。经历了数次运动,到最后她只能顺其自然,才能保全家人,保护好自己。那些指望她能在背后撑腰的老邻居老街坊,知道她一生的遭遇,不再强求李力群为他们呼吁,也不再将眼光盯在他们一家身上,一户户在拆迁书上签了字。随着一户户人家搬走,水停了、电断了,仅存的几户居民无奈地搬个小马扎到毛主席纪念堂向老人家哭诉一番后,也陆续签字走人。李力群不知道自己哪一天也会离开这儿,时常坐在院内的树阴下,望着天空中日益逼近的高楼大厦,回忆初次和高岗去见毛泽东的那个下午。那个改变她一生的下午似乎很遥远,又似乎近在眼前。

经济师李力群

李力群,男,1959年8月出生,吉林省人。中共党员。毕业于吉林财贸学院。现任吉林省工艺品进出口公司总经理助理、欧亚贸易公司经理。吉林省国际合发客货联合运输有限公司董事、经理。吉林省工艺品进出口公司珲春公司经理。主要业绩:曾从事近八年家具出口贸易,并创汇30-50万美元。组织领导对独联体易货贸易从1993年以来年进出口额达400万至800万美元,至1995年创利润200万至400万元/年,对外无顺差,进出口无库存,国内往来帐无欠款。曾多次编写、改编或校对公司对外贸易公司、售货确认书、易货贸易合同及国内经济合同文件、文本及协议书、公司规章制度等。以上文件均被印刷成文并统一使用。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1:5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