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李聚奎
释义
1 原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兼政治委员

李聚奎Li Jukui(1904.12.31——1995.6.25),湖南安化县兰田(今属涟源)西坪村人。原名李新喜)。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央军委原顾问。

中文名:李聚奎

别名:原名李新喜

国籍:中国

出生地:中国湖南省安化县

出生日期:1904年

逝世日期:1995年

职业:军人

信仰:中国共产党

主要成就: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简介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

解放军优秀的政治工作领导者和后勤工作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5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生平

李聚奎,湖南省安化(今涟源)县人。一九二八年参加平江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排长、中队长、大队长,红三军第三纵

队支队长,第九师二十七团团长、师长,红一军团第一师师长,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一军参谋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三八六旅参谋长,抗日选遣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决死第一纵队副司令员、旅长兼太岳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冀热辽军区参谋长,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团执行处副处长,西满军区参谋长,东北军区后勤部参谋长兼西线后勤司令员、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后勤部第二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兼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学院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工业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政治委员,高等军事学院院长,后勤学院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军委顾问。一九五八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年表

1904年12月31日出生于湖南省安化(今涟源市)西坪村的一个农民家庭。7岁读书,后务农。

1926年9月参加了国民革命军,在唐生智部任士兵、班长,参加了北伐战争。

1928年7月,李聚奎同志参加了彭德怀同志领导的平江起义,任班长、排长,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任红5军中队长、大队长。同年12月,在军长彭德怀、党代表滕代远统一指挥下,进军井冈山,与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4军在宁冈会师。参加了攻打文家市、长沙、演陂桥等战斗。在守卫井冈山和湘鄂赣边区武装斗争中,指挥果断,英勇善战。

1930年调入红3军任大队长、红3军9师团长。率部参加了第一、二、三次反“围剿”,在指挥作战中,出生入死,两次负伤,表现了一个指挥员舍生忘死的战斗作风。

1931年任8师师长。指挥部队参加了第四次反“围剿”,夺取了黄狮渡、浒湾战役的胜利,在大龙坪战斗中,活捉敌师长李明,受到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表彰,荣获二等红星奖章。

1933年任红一军团一师师长,参加了第五次反“围剿”,为保卫中央苏区进行了艰苦的斗争。

1934年参加长征,他率领红一师担负先遣任务,突破乌江,攻占遵义城,四渡赤水河,强渡大渡河,为掩护中央机关,屡建奇功。

1935年8月调任红四方面军第31军参谋长,后任第9军参谋长,协助军长王树声克服战争中极为严重的困难,对张国焘在红四方面军搞分裂活动进行了坚决抵制。

1936年北上途中,参加了土城、永昌、黎元口等战斗。西路军失败后,他千里跋涉,历尽艰险,历时近两个月,

1937年2月终于找到了党中央。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29师386旅参谋长。协助旅长陈赓率部向华北开进,奔赴抗日前线。以袭击、伏击、阻击等战法,先后在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武乡重创日军,粉碎了日军“六路围攻”。

1938年4月率386旅参加了长乐村战斗,歼灭大批日军,迫使其它各路回窜,从而粉碎了日军对晋东南地区“九路围攻”的阴谋,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晋冀豫边区抗日根据地。1938年春任129师青年纵队政治委员,后任鲁西北先遣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在抗日力量十分薄弱的情况下,发动群众,破袭铁路,建立组织,壮大了队伍。

1939年2月,指挥并夺取了莘县战斗的胜利,对巩固和扩大鲁西北抗日根据地起到了重要作用。

1941年春,任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1纵队副司令员。

1942年,决死队1纵队改称1旅,任旅长兼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在薄一波同志领导下,进行了开辟太岳抗日根据地的斗争,组织部队和地方民兵开展游击战争。

1942年和1943年,率决1旅并组织县区民兵共13个游击集团,齐心协力反“扫荡”,参加了“百团大战”,粉碎了日寇“围困沁源”的阴谋。延安《解放日报》连续发表通讯和社论称赞:“模范的沁源,坚强不屈的沁源,是太岳抗日根据地的一面旗帜。”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察热辽军区参谋长,指挥了争夺古北口战斗。

1946年1月奉命参加北平军调部工作,任我方执行处副处长。在停战谈判中,坚持原则,针锋相对,得到叶剑英同志的高度赞扬。1946年12月调赴东北。

1947年初西满军区成立,任参谋长,协助司令员黄克诚、政治委员李富春工作。继而参加“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和东北民主联军发起的夏季、秋季攻势作战。

1948年4月任东北军区后勤部参谋长兼西线后勤司令员、政治委员,在负责中长路以西部队的后勤保障中,他依靠地方政府筹集物资、合理组织储运,为我军“取之于敌的传统后勤保障,转向依赖于组织良好的后勤”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东北战场后勤工作适应大兵团、正规化、攻坚战的作战,积极组织后勤部门为部队筹集大批量作战物资,克服重重困难,按时运往前线,保障辽沈战役和东北解放战争的胜利,以及1948年组织入关部队、平津战役的后勤保障工作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天津解放后,任第四野战军后勤部第二部长,负责驻天津部队的安置工作。1949年初,又率四野后勤部第4分部南下,进行筹措打衡阳和进军广西作战的物资准备工作,参加了湖南省委的支前委员会的领导,有力地保证了部队进军中南作战的胜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四野战军司令部副参谋长。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时,调任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负责筹措抗美援朝物资。积极调整了后勤组织和运输线的兵站,使作战物资沿兵站以梯次储备,有力地保障了志愿军作战的后方勤务工作。

1951年10月,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自由独立一级勋章。

1952年9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学院院长,筹备和创建我军第一所培养后勤专业干部的学府,并提出院校“以教学为中心”的办学思想,为我军后勤建设的现代化培养了一大批骨干和专门人才。

1955年7月,我国成立石油工业部,他任部长。在石油部工作期间,坚决落实毛主席亲自面授的用“革命加拚命”的精神抓石油工业的指示,在组建部机关的同时,带领干部、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奔赴大西北,风餐露宿,艰苦奋斗,创建了克拉玛依油田,并先后筹备、组建了松辽石油勘探局、华东石油勘探局和华北石油勘探处等,全面加强石油勘探和生产建设工作,为中国石油工业在更大规模上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1958年2月,任总后勤部政治委员,参与制定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方针和后勤建设蓝图。

1966年4月,任高等军事学院院长。在我军的军事教育战线上,他大力强调我军建设科学化、专业化的发展思路。

1977年12月,任复建的后勤学院政治委员。他认真落实邓小平同志“要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等指示,不顾年事已高,深入教学第一线,开展教学改革,从实战出发,从严治校,加强对政治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政治思想工作的作用。

1981年7月,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顾问。他积极参与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方针、政策和规划的制定工作,坚持实事求是,拨乱反正,为我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任职

李聚奎同志195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李聚奎同志是党的第七次、第十二次、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央军委委员,第二届、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四届、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常务委员会委员。

评价

李聚奎同志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坚强的无产阶级党性,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在近70年的革命生涯中,坚贞不渝,百折不挠。1930年在“左”倾路线的影响下,他被诬蔑为“AB”团,在残酷的“审查”中,始终不改变革命意志;在大跃进年代,他敢于直言,实事求是,勇于坚持真理;“文化大革命”中,他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强加种种莫须有的罪名,非法关押、残酷迫害。对此,他不仅进行坚决斗争,还尽全力保护干部和群众,表现了一个彻底的共产主义者对党、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他坚决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拥护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中央军委保持高度一致。他努力学习和应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坚持真理,爱憎分明。他横戈马上数十年,善于学习、运用和宣传毛泽东军事思想,虚心学习和钻研现代军事科学,组织指挥过许多重要战斗,参与了许多中外闻名的战役后勤组织工作,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高超的战略运筹艺术,是我军逐级成长起来的著名战将、优秀的政治工作领导者和后勤工作领导人,在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中享有很高的声望。

李聚奎同志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将军,但从不居功骄傲。他一生襟怀坦白,豁达大度,光明磊落,节操高尚。他时时处处以大局为重,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团结同志,不计功名。他自觉执行党内政治生活制度,廉洁自律,艰苦朴素,保持了劳动人民的本色。他严格要求子女,教育后代继承和发扬红军的优良传统,做革命接班人。他有高度的革命事业心和责任感,深入实际,勤勤恳恳,一丝不苟,对工作极端负责。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有开创新局面的气魄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他关心群众生活,把自己节省下来的钱捐赠给灾区人民。他壮心不已,发挥余热,带病写下了战争回忆录,为党和军队留下了宝贵财富。他在病重期间,仍孜孜不倦地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著作和邓小平同志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对党的事业和军队建设极为关注,对社会主义祖国的发展前途充满信心。他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献给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献给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事业,实践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誓言。他的崇高品德和卓越功勋,将永载史册。

李聚奎同志永垂不朽!

故事

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炒面是志愿军指战员的主要野战方便干粮。一个炒面袋,一支冲锋枪,就是志愿军指战员的主要装备。那么,炒面是如何成为志愿军的主要野战食品的呢?

志愿军过江作战初期,经历了第一次、第二次战役后,对于朝鲜战地的实际情况有了全面了解,对出国作战的困难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就后勤供应而言,过去在国内打仗,作战物资是就地筹措,可以取之于民、取之于敌,可这次全部作战物资都要从国内运过去,要做到这一点,在敌人完全掌握着制空权的情况下,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在前两次战役中,由于敌军狂轰滥炸、昼夜封锁,破坏我方的后勤供应,使志愿军的口粮及副食供应难以及时得到保证。即便后勤供应保障跟上了,部队白天也不能生火做饭,因为敌机随时可能来搜寻目标,加之战事紧张,指战员们日夜与敌人作战,常常没有时间做饭。那么,在天寒地冻的战场,怎样才能有效解决指战员的饮食问题呢?什么样的食品才能既便于保存携带,又随时能够方便食用呢?于是,志愿军指战员的干粮问题就成了牵动战、勤各位首长的一个大问题。

时任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兼第一政委、负责志愿军后勤供应工作的李聚奎将军也在关注这一问题。这位参加过平江起义和长征的“粮草官”陷入了沉思。突然,一件往事浮现在他的眼前。那是在1936年底,他所在的西路军受挫祁连山,部队被打散了,他不得不只身东返,沿途乞讨,寻找党中央。途中,他曾吃过老百姓给的一种炒面,这炒面的特点是食用方便,易于保存,这正符合目前志愿军作战的需要,于是他建议志愿军彭德怀司令员和总后勤部杨立三部长,用炒面来做志愿军指战员的野战方便食品。

李聚奎首先指示东北军区后勤部按照70%小麦,30%大豆、玉米或高粱的成份生产加工一批样品,这些混合的粮食经炒熟、磨碎后,再加入0.5%的食盐,就成了易于保存、运输和食用的野战方便食品——炒面了。这批样品运到前线后,因其既可避免做饭的炊烟暴露目标,且又食用方便,颇受指战员的欢迎。

彭德怀司令员和志愿军总部的其他首长看过样品后也都十分高兴,炒面样品在前线部队试用后效果很好。彭总专门让洪学智副司令员给东北军区后勤部发了电报,告诉他们:“送来干粮样子,磨成面放盐,炒时要先洗一下,要大量前送。”并要求在每月为志愿军准备的口粮中,要供应三分之一的炒面。

李聚奎迅速将前线试用炒面的情况和志愿军首长的指示电告总后勤部,并指出,根据概算,志愿军每月需要炒面900万斤,东北地区可解决500万斤,还存在较大的缺口,需要关内加以解决。这件事很快报告了政务院周恩来总理,他对此非常重视,立即指示政务院向东北、华北和中南各省市布置任务,同时,他还在百忙之中,亲自与机关的同志一起动手炒炒面。东北人民政府还专门发出了《关于执行炒面任务的几项规定》,专题研究部署任务。于是,很快出现了后方“男女老少齐动手,家家户户炒炒面”,前方“一把炒面一把雪,夺取战斗新胜利”的动人场面。

当时,前后方机关的工作效率都很高,仅仅20多天,首批400万斤炒面就送到了前线,送到了志愿军指战员的手中。炒面伴随着将士们浴血奋战,打了许多胜仗,在炒面前送的过程中,我志愿军后方人员冒着敌机轰炸、封锁交通线的困难,拼命保护志愿军的口粮,亦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当时分管后勤工作的洪学智副司令员曾动情地说:“如果没有炒面,就解决不了部队最低限度的生活保障。” 强渡大渡河

李聚奎刚一接任红一师师长,红军就开始了长征。

长征到粤汉铁路时,军委下令由红一军团在前面开路,红一军团把这一任务交给了红一师。李聚奎带着部队在前面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遵义会议之后,李聚奎的部队继续担任前卫。

1935年5月,红军过了金沙江,仍作为开路先锋的李聚奎带领部队,在红军先遣支队司令员刘伯承、政委聂荣臻的指挥下,顺利通过彝族地区。这时上级把强渡大渡河的任务交给了红一师。

大渡河是长江的一个支流,水急浪高,旋涡密布,特别是安顺场这一段,河宽百余米,暗流涌动,没有舟楫难以过河。当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数万人西征到此,北渡未成,以致全军覆没。蒋介石因此叫嚷要让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他一面命令周浑元、薛岳、吴奇伟等10万大军追赶,一面令四川军阀刘湘、刘文辉扼守大渡河所有渡口。

大渡河成为红军的生死河。

部队经过一路强行军,赶到大渡河附近时,停下来隐蔽。李聚奎师长、杨得志团长则到离安顺场几里地的一个山口用望远镜仔细观察。他们从望远镜中看到前方河边有两条船。

天无绝人之路,这可是两条救命船啊!

真是喜出望外。李聚奎忙叫杨得志把一营营长孙继先等人叫过来,让他们用望远镜看准小船停泊的位置,晚上分几路直奔河边,一定要万无一失地拿下这两条小船。

事后才知道,原来安顺场守敌早已撤走了全部渡船,并准备放火烧村子,只是估计红军离安顺场还远,守敌营长赖执中仍带着十几个人乘船过来,饮酒作乐。

敌人做梦也没有想到红一师如神兵从天而降。当天晚上,天一黑,几声枪响后,传来了捷报。但此时李聚奎却笑不起来,因为,如何用好这两条船,紧紧地揪着他的心。如果渡河不成功,后果不堪设想。他把自己的想法向刘伯承、聂荣臻作了汇报。他们最后决定,不能让敌人加强防

守力量,当晚做好一切准备,明天一早就渡河。当晚红一师派出人员分头去找船夫。因群众早对军阀仇恨在心,加之敌人又要烧他们的房子,真是新仇旧恨涌心头。不到一小时,就有20多名船夫自告奋勇帮红军摆渡。

决战前夕,李聚奎召开了作战会,对作战任务作了分工:团长杨得志负责夺取安顺场,然后强渡;三营担任后卫,留在原地掩护指挥机关;团政委黎林带领二营至安顺场渡口下游佯攻,吸引敌人的主力。

作战任务层层作了下达,杨团长把任务交给英勇善战的一营,一营交给二连。要组织奋勇队的消息传开后,大家争先恐后报名,最后竟争吵得难以定下人员。李聚奎又高兴又焦急,高兴的是红军战士的无畏精神,焦急的是争来争去拖延时间。杨团长问他怎么办,他说让营长下命令宣布名单。就这样产生了著名的强渡大渡河十七勇士。

次日清晨,摩拳擦掌的奋勇队在连长熊尚林的带领下,登上第一船。“同志们,千万红军的希望,就在你们身上。坚决地渡过河去,消灭对岸的敌人!”李聚奎向勇士们作了热情的动员。

“出发!”李聚奎一声令下,渡船离开了南岸。惊慌失措的敌人向渡船开火了。“打!”李聚奎向杨得志下达了命令。神炮手赵章成的炮口早已瞄准了对岸的工事,“轰轰”两声,敌人的碉堡飞上了半空。红军的六挺重机枪也发挥了威力。渡船随着汹涌的波浪颠簸前进,四周满是子弹打起的浪花。岸上李聚奎一直坚守在火力点指挥,眼睛死死盯在渡船上。突然,一发炮弹落在船边,掀起一个巨浪,打得小船剧烈地晃荡起来。李聚奎的心揪紧了,好在渡船只是起伏了几下,仍在向对岸前进。渐渐只有五六米了,勇士们不顾敌人疯狂的射击,一齐站了起来。准备跳上岸去。突然,村子里冲出一股敌人,涌向渡口。“给我轰!”李聚奎大声命令炮手。“轰轰!”随着两声巨响,赵章成射出的迫击炮弹,不偏不倚在敌群中开了花。由于火力

又准又猛,把敌人打得抬不起头来,减轻了渡船的压力,为奋勇队强渡争取了时机。奋勇队员不顾子弹在船前船后乱飞,奋力向前冲去。

敌人没有就此罢休。他们又一次向十七勇士发起了反扑,企图趁勇士们立足未稳,把他们赶下河去。红军的炮弹、子弹又一齐飞向对岸的敌人。烟幕中,敌人纷纷倒下。十七勇士趁此机会猛扑敌群。勇士们占领了对岸的工事。从此,摆在红军面前的又一道“鬼门关”打开了。整个战斗,李聚奎一直守在岸边,当部队开始渡河时,他才长长舒了一口气。

多少年来,人们对强渡大渡河红军十七勇士的英雄壮举耳熟能详,但对这场惊心动魄战斗的直接指挥者李聚奎师长,却知之甚少。有人劝李聚奎写一篇文章把这事回忆回忆,他毕竟是直接指挥者。每每听到这些话,李聚奎总是笑而不语。说的人多了,他语重心长地讲出这样一席话:“那场战斗,体现的是红军的战斗精神。多少年以后,也许我们许多人的名字都会被遗忘,而红军百折不挠敢于胜利的精神却必将流芳千古!”

历险记

湖南湄江风景区钟灵毓秀,遐迩闻名。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开国上将李聚奎1904年12月31日就出生在仙女峰景区的虎形山下、新石桥畔。他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出生入死,历尽艰险,功勋卓著。这里简单记述的将军十次遇险,足可推知他充满传奇色彩的壮丽人生。

大病一场

1929年秋,当红五军由湖南的平江、浏阳转移到江西的莲花、永新、吉安一带时,任八大队长的李聚奎因日夜行军、忘我工作而身患重病。平时没毛病,一病不得了。他的病来得凶,整日高烧,昏迷不醒,用尽队中药品也不见效。真是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部队经常要转移作战,战友们劝他休息,他倔强地硬撑着。过了好几天,病情越来越重。大队党代表王如痴劝导他就地留下来。留得青山在,莫愁没柴烧。李聚奎也明白这样抱病随军行动,反而加重战友们的负担,也就依从了。王代表向军部请示后又与地方党组织联系,把李聚奎安排在莲花县九堡的一户老百姓家,同时派了—个勤务兵陪伴他。

那户人家有四口人,夫妇加上两个孩子,思想觉悟比较高。知道红军是帮穷人打天下的,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李聚奎,每天给他备水做饭,千方百计保护他。

有一次,地主的民团下乡活动,被老百姓家的孩子发现了,他猪草也没打了,急急地跑回家报信。他们赶忙把李聚奎俩送到后山上的茅草丛里藏起来。确信没有危险,才暗地接回家来。这样折腾了好几次,李聚奎稍有好转的病就更重了。男主人找来了村里的土郎中给他看病,可是一连服了几副草药后,病情又加重了,大家都慌起来了。李聚奎自忖病好不太可能,就把自己长期积攒下来的十几块钱掏给勤务兵转交老百姓家。勤务兵一时无计可施,只是摸着李聚奎的手流泪。还是主人家稳得住,一面安慰病人,一面到处寻访医师。他们打听到萍乡有位老中医,常常妙手回春,就是有个习惯:无轿不出门。要是送病人去,又不安全。而在当时,那个地方轿子也十分难找。把情况报告当地党组织,费尽周折才找到一顶不太像样的轿子,总算把老大夫请来了。苍天不负有心人。李聚奎吃了他的几副药,病就奇迹般地日渐好转,大家紧张的心才松了下来。加上李聚奎坚持锻炼,身体复原得很快。

他急于要上前线,就告别住了一个多月的老百姓家和地方党组织。临行时,他想把身上的钱全部留下,但他们说什么也不肯收。事后,李聚奎深深体会到,没有高度觉悟的人民群众,没有党的领导,革命事业就不可能得胜利。

扩展阅读:

1

人民日报1995年7月3日第四版

2

http://www.lifeall.com/mem/2473/main.ahtml

3

四川人民出版社《难忘的岁月》

开放分类:
人物将军解放军将领早期革命家

2.原四川省万县中心县委组织部长

2 原四川省万县中心县委组织部长

李聚奎,中共四川省梁山县阴平乡(现重庆市梁平县阴平镇)人,曾就读于北平朝阳大学,1927年前后回到梁山县,在虎城乡一带,同石子安组织造纸、挖煤、运输工人成立工人大会,化妆成工人、农民深入贫苦群众中宣传革命道理,1928年任地下县委书记,抗战初曾任四川省万县中心县委组织部长,公开身份为梁山公学校长,1940年3月病逝。

李聚奎之子李康叔(1917.11.10—1978.4.24),男,汉族,重庆市梁平县荫平乡人,1942年重庆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先后任重庆、南京、南昌等地粮食局(部)仓工处工务员、副工程师、副所长。1948年底回万省立高级职业学校执教。解放初李任省高级职业学校副教导主任,后调任万县市政府建设局(建设科)工程师兼市政工程股股长、建设科副科长,1957年调任万县地委工交部工程师;1958年调任万县市建筑公司(1962年改建筑合作社,1964年恢复。其间调任市人委建筑科工程师)经理,后兼总工程师至1973年去职,建筑设计、施工、管理20余年,对万州城建多有建树。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1: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