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李静宜
释义

(一)冀鲁豫老八路

李静宜,1909年出生在卢氏县栾川区栾川街。其祖居洛阳,清光绪三年大旱时,曾祖母携子5人逃荒到卢氏。祖父李锦仁初从教,后行医。父李永祺,生于卢氏县栾川区栾川街,自幼读书习医,18岁即执掌药铺。由于精于经营,克勤克俭,田产日增而成为中农家庭。母亲姓徐,贤淑刚强,理家有方,是一位深明大义、有爱国心的坚强女性。常教诲李静宜弟兄,要努力读书,立志上进,长大成名,为国为民当清官、做明将,不要留骂名。母训对李静宜一生的成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李静宜幼读私塾。他聪颖有志,勤奋好学,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学识基础。17岁时,父亲令其辍学习医。但他一心从武,不安医道,除帮助父亲料理药铺外,就挤时间自修读写,充实自己。

1928年,卢氏县遭受匪劫,李静宜的父亲被杀,药铺被焚。地方恶霸乘机滋事欺压。时年19岁的李静宜下决心离家出走,立志20年不回家,非出人头地不可,遂到临汝县樊钟秀部当兵。由于他一心上进,勤于军务,颇得上司器重,一年多后,就由连部文书升任排长、连长、营长,21岁晋升为副团长。

1930年,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中原混战。李静宜奉命率全团开赴豫东鄢陵一线布防。在一次出击蒋军夏斗寅部时左臂负伤,被送到鄢陵县城医治。后因冯、阎被蒋介石击败,李静宜与冯部失去联系。养伤期间,李静宜结识了中共地下党员张之朴,受到革命教育,遂把之朴引为知己。伤愈即到时任二十路军少将参议的张之朴公馆暂住。张之朴以党的同情分子将李静宜介绍给中共河南省委刘子久、王志杰等领导,使之进一步接触了共产党和马列主义。

1931年初,经张之朴介绍,李静宜到国民党二十路军任少校参谋。1933年春,经张之朴和河南省政府豫西籍的省府委员常志箴推举,李静宜任河南清乡督办公署视察员,后又被介绍到博爱县任二区区长。博爱县吸食毒品者甚多,民众深受其害,怨声载道。李静宜此时接受了进步思想,决心为民众铲除祸患。他不畏权势,敢作敢为,枪毙了五六个祸害百姓、匪毒一体的恶霸,查究惩处了一些没人敢惹的贩毒主犯,百姓呼之为“包公再世”。后又受任博爱、沁阳、修武三县剿匪指挥官。剿匪、清毒直接触动了当地土豪劣绅和军统特务、河南谍报处处长刘艺舟的利益,他们以李静宜为共产党的名义,出动了一个保安团,乘夜包围了区署,要捉拿李静宜。李静宜率部顽强抵抗,激战一昼夜。后经县长、专员调停,刘艺舟等人才撤兵。李静宜最后不得不卸任离去。

1934年8月,李静宜经人介绍到南京内地新闻周报社任副社长。不久,发生了晨光报社记者刺杀汪精卫事件(未遂)。反动派后查到两报社关系密切,且有进步倾向,遂勒令停刊。1935年2月,李静宜回到洛阳另谋生路。同年3月,国民党当局以“政治嫌疑”及“刺汪案嫌疑”为借口逮捕了李静宜。1935年8月,经母亲托人保释,李静宜结束了冤狱生活。出狱后,由开封回到洛阳。不久,中共河南地下组织派张克俭、张仲鲁与李静宜联系,要他办秘密交通站,掩护从延安经洛阳到山西、河北等地工作的同志。李静宜欣然受托,在洛阳开了一个咸菜店作掩护,保护和转送了不少党内同志到新区工作,两年多时间从没出过差错。期间,张克俭等常对李静宜进行革命教育,使其思想有了新的飞跃。李静宜写了自传,向张克俭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请他转送上级党组织。此时,洛阳警备司令部发现李静宜行踪可疑,发令通缉。他依然按照豫西特委指示忘我工作,没有丝毫退缩,为党做了不少工作。

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了发展豫西的抗日力量,中共豫西特委经过努力,团结国民党内部主张积极抗战的进步力量,组织了豫西抗日义勇军,石孝先任总指挥,中共党员张之朴任副总指挥,李静宜被任命为副总指挥兼第四纵队司令。他以伊川为基地,利用多方关系,招兵买马,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使义勇军发展到3000多人。期间,李静宜在工作上曾得到董必武、彭雪枫等人给予的大力指导与资助。抗日义勇军在洛阳、伊川、临汝等地声势日盛,得到爱国人士及民众的热情支持。国民党反动派对此充满敌视,于1938年3月密令将总指挥石孝先扣押,强行解散了豫西抗日义勇军。李静宜欲乘机举行暴动,组成人民的抗日武装。他请示省军委和豫西特委梁化之、王志杰,梁等认为时机不当,不宜暴动。李静宜就根据党组织的指示,疏散安置好部下,回洛阳隐蔽。

不久,日军向华中进犯,危及河南,开封、洛阳等大城市不断遭受日机狂轰滥炸。为了河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中共河南省委通过上层统战工作,与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兼河南省政府主席程潜及洛阳专员李杏村商定:豫西一旦沦陷,可以登封为中心开展游击战争,与日军作战。经中共党组织推荐,委托刚从德国柏林大学毕业回国的进步青年刘潇然为登封县长。刘于4月到任不久,豫西特委王志杰就把李静宜介绍给刘,担任登封县第一区区长。第一区地处城关,政治、经济、军事地位都十分重要。静宜到任后,公开约法三章:廉洁奉公,秉公办事;诉讼案件,随到随办;不受礼物,不会绅士。他全力协助县长刘潇然整顿地方财政,敦促地主豪绅还清了拖欠的粮款;撤换了地方政权中的腐败反动分子,换上了进步清廉人士;清查民间枪支,统一登记,以组织抗日武装,发动群众抗日。他广泛争取地方实力派,团结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力量,对土豪劣绅等反动势力进行坚决斗争。不长时间,使登封的抗日救亡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区、保到联保,层层建起了抗日武装,全县共发展武装1万余人。

中共豫西特委副书记兼登封县委书记王志杰,与李静宜经常交谈,进一步了解其政治经历和政治态度。李静宜表示完全拥护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和抗日统一战线政策,再一次迫切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6月,由王志杰介绍,经中共豫西特委批准,李静宜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7日,登封县抗日武装1万余人,在县城西岭召开纪念全国抗战1周年及登封抗日自卫团成立大会。县长刘潇然兼自卫团司令,李静宜兼副司令。他们对自卫团进行了检阅,并发表了慷慨激昂的讲演。会后,1万多人的抗日武装高唱抗战歌曲,高呼抗日口号,在全城进行武装游行,显示了不可抗拒的人民力量。国民党反动派又怕又恨,说登封红了半边天,以莫须有的罪名撤了刘潇然县长和李静宜区长的职务。但李静宜手中有武装,新任县长也查不到李静宜的所谓罪行证据,只得仍让其继续担任县自卫团副司令职务。

1938年6月6日,河南省会开封沦陷,日军侵占了河南半壁河山,并从晋南、豫北一带调重兵威胁洛阳。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兼河南省政府主席程潜委任范龙章为河南自卫军第四路军司令。范与李静宜系故交,遂邀李静宜到该军任职。经中共豫西特委同意,李静宜到第四路军任副司令兼第一大队大队长。为解决军费困难,经老母慨允,卖掉家中40亩好地,以资军用。

1939年4月,第四路军奉命从郑州开赴豫东敌后抗日,后又开进鲁西南东明地区。李静宜与中共河南党组织失去联系。这里接近八路军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在范龙章与八路军冀鲁豫支队司令员杨得志的一次会面中,李静宜接触了杨得志。后杨派昌炳桂大队长与李静宜经常联系,并送一些文件给李静宜看。期间,李静宜曾向杨得志请求将部队带到八路军来。杨指出:要照顾统一战线,团结友军,争取范龙章抗日,暂不要动。

后第四路军由东明北渡黄河开进濮阳、内黄一带时,李静宜率一大队驻井店镇。一天,哨兵捉获一行踪可疑者送交李静宜。经巧妙诱询,对方明言他是沧州专员李国钧,在洛阳密受蒋介石指派去濮阳。李静宜料定其定有重大反动机密,遂作出果断处置,稳住对方留宿。第二天“护送”途中,从他身上查获了所带密件,系蒋介石给濮阳专员丁树本、已降日的国民党军长石友三、国民党军将领高树勋的亲笔信,要他们联合对付共产党、八路军。李静宜立即将该文件送交杨得志司令员,为八路军提供了重要情报,有力地粉碎了蒋介石的阴谋。

在斗争形势日趋尖锐的情况下,杨得志司令员要李静宜尽量做好争取范龙章的工作,并派昌炳桂大队靠近李部活动,予以策应。但范龙章一反常态,决心降日。李静宜不顾个人安危,单人独骑夜见范龙章,申明大义,劝其与八路军合作,走抗日救国道路。而范公然表示宁与日军妥协,不与八路军合作,并下令各大队连夜向日军驻地长垣附近的指定地点集结。在行军途中,李静宜毅然率本大队与范部分道扬镳,将部队带到滑县马姬林村,于1940年4月1日举行起义,回到共产党、八路军怀抱。

1940年4月,李静宜所率起义部队改编为冀鲁豫支队新四路军,他任司令员。在支队领导下,投入敌后抗日。是年5月,由杨得志、鲁绍武介绍,李静宜重新入党。之后李静宜在豫北濮阳、滑县、内黄、清丰等地5年多的抗日斗争中,历任新四路军司令员,二、六、九、四等分区副司令员、司令员。在分区党委和军区的领导下,他率领部队英勇抗日,做出了突出贡献。

1940年5月5日,日军向冀鲁豫边区发动大扫荡。未及很好休整的新四路军奉命坚守在濮阳北一个狭小地带,形势十分严峻。一些不坚定分子恐慌动摇,尤其以副大队长赵歧山为首的一伙,秘密串通,企图杀害李静宜、袁植及八路军派来的政工人员等,把部队拉去投靠范龙章。就在他们将要行动的当晚,被连指导员发现并报告了李静宜。经过进一步了解,李静宜当机立断,召开全体官兵会议,当场点出阴谋叛变者并捆绑起来,宣布他们的叛变罪行,将7个主谋者执行枪决,其余经教育后释放。在紧急关头,教育挽救了多数,保住了新四路军。

1941年2月,李静宜调二分区(6月改为六分区),先后任副司令员、司令员。新四路军为分区主力部队。该分区地处京汉铁路东侧,辖濮阳、滑县、长垣、内黄等地,日伪很多据点交错其中。濮、滑以北有一东西长50余公里、南北宽20余公里的沙丘枣林地带,是开展游击战争的有利地区。但那里地瘠民贫,给部队活动带来极大困难。李静宜带领部队以此为家,背靠沙区,面向濮、滑平原,与日伪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殊死斗争。他灵活运用毛泽东的持久战、游击战战略战术,或化整为零深入敌后侧击骚扰,或集中力量歼灭小股敌伪,或声东击西破除敌伪据点,或诱敌出巢伏击歼灭,积极主动地打击敌人。同时发动群众,组织民兵,破坏敌人交通线,袭击敌伪据点,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开展全民性的抗日斗争。1941年4月12日,日伪5万余人,对二分区实行铁壁合围、分割清剿,占领了大部分村庄,进行惨无人道的屠杀,妄图一举消灭这里的抗日武装。共烧村庄142个,烧房5万余间,死难民众4000余人。阳谷村70余户人家,就被日军杀害30户。在反扫荡中,李静宜指挥分区部队和民兵,与敌人打麻雀战,在沙区人民配合下,周旋了7天7夜,给敌人以很大打击,减少了人民损失。鉴于敌我力量过于悬殊,为了保存有生力量,李静宜带领新四路军一夜拉出50多公里,跳出了敌包围圈,到范县、南乐一带休整。不久,又打回沙区地带。为了激励与安慰部队及群众的抗日热情,分区在内黄县的白条河建立了“四·一二”阵亡将士及殉难同胞公墓,军区司令员杨得志、政委崔田民等题了词,李静宜亲笔题写了“继承先烈牺牲精神,坚持沙区斗争,誓驱日寇出境,与死难同胞复仇雪耻,为争取民族解放而斗争”的条幅刻石立碑,缅怀先烈,留教后人。

李静宜一贯从严治军。他对部队经常进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教育。1941年秋,一战士借故勒索了群众150元钱,被害人到部队揭发并当场指认,钱搜出后归还了原主。次日,李静宜召开部队和附近各村群众大会,重申军纪,对该战士予以严惩,部队和群众都非常钦佩李静宜军纪严明。所以,新四路军不管到了哪里,群众生活再苦,也要拿出粮物支援部队,到处是军民一家、团结抗日的动人情景。沙区人民到处流传着“新四路,人员少,打仗坚决纪律好”的歌谣,称赞这支人民军队。

李静宜善于运用毛主席的争取多数、打击少数、利用矛盾、各个击破的策略,孤立敌人,壮大自己。他每到一处都召开上层人士座谈会,争取团结他们一道抗日。对国民党军队,他以交朋友、拉关系等形式,和那些有爱国思想的军官达成君子协定,互通情报,互相照应。就是在日伪据点中,也以打入或拉出去的策略,建立耳目,在复杂的斗争中,从多方获得准确情报。1943年1月,日寇向冀鲁豫边区扫荡,李静宜在反扫荡的同时,通过多方努力,争取了延津等地的会道门首领贾子和、杨贯一等带3000多人脱离日伪,投身到爱国抗日战线上来。1943年5月,国民党李仙洲部向冀鲁豫根据地进攻。其中国民党将领杜淑率领杂牌军9个旅,配合日军向滑县中心地带进袭。李静宜率新四路军和二十一团2000余人,抗击敌人。此时敌情严重,而李静宜又脚部受伤,路不能走,马不能骑,部队和党政干部有些恐慌。李静宜坚持不下战场,让人抬着指挥战斗。在军事打击的同时,他利用过去在四路军和杜淑部一些旅长的朋友关系,多做统战工作,最后瓦解、消灭杜淑6个旅6000多人,取得了很大胜利,起到了单凭枪杆子所起不到的独特作用。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破坏《双十协定》,大肆向解放区进攻。共产党坚持“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的方针,以自卫战争迫使国民党停战,并在北京成立由国、共、美三方参加的“军事调处执行部”。1946年1月,军事调处执行部新乡第十执行小组成立,负责豫北、华东军事冲突的调处。中共代表团由首席代表黄镇,代表李静宜、靳钟等组成。李静宜除参加谈判外,还担负着与国民党军队联络、搜集情报及保障黄镇安全等任务。在代表团几个月的工作中,李静宜以其政治上的机敏和广泛的社交活动,向国民党将领做了大量工作,争取他们不打内战。在谈判桌上,他有理有据,义正辞严地揭露了国民党破坏停战协定、毫无停战诚意的阴谋。在对方施以种种刁难和恐吓面前,他立场坚定,大义凛然,据理批驳国民党方面的谎言,震慑了敌人,争得了主动,成为黄镇的得力助手。在黄镇的领导和全体代表团成员的努力下,迫使蒋方七易代表,仍未能挽救他们的被动局面。

1946年6月,蒋介石大举向中原解放区进攻,挑起了全面内战,谈判被迫中断。7月,国民党非法扣留了黄镇,李静宜奉命出面营救。一个多月奔走于新乡、北京10多次,不避风险据理力争,多方交涉周旋,终于使黄镇安全获释。不久,李静宜回到冀鲁豫四分区,在豫北率部顽强抗击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做出了突出贡献。

1947年夏,继刘邓大军挺进中原后,中央军委决定将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秦基伟、黄镇统率的第九纵队、第八纵队第二十二旅和孔从周、汪锋统率的三十八军,联合组成一个8万余人的强大兵团,由陈赓任司令员兼前委书记,谢富治任政委兼副书记,于1947年8月挺进豫西。8月22日,以第四纵队为左路,从邵源以南的大教至官阳间渡河;以第三十八军和第二十二旅为右路,从三门峡茅津渡以东渡河。23日,李静宜所在的第九纵队分别从官阳、李河沟、西富等渡口渡过黄河。同时,太岳区党委副书记裴孟飞和太岳军区副司令员孙定国,率领地方干部数千人和支前民工2万余人亦随军南下。由于战前做了充分准备,两个集团都只用了半小时的时间就突破了黄河天险,腰斩陇海铁路,在豫西广大地区开辟战场。

9月初,李静宜被任命为第九纵队副参谋长。10月初,兵团和九纵领导根据李静宜在豫西人熟地熟、关系多,有声望,且能独当一面的有利条件,又任命其为三分区司令员,令其在卢氏的栾川地区创立豫陕鄂三分区。他与二十五旅政委冷裕光,率旅部和七五三团及部分地方干部1000余人,于10月3日从伊阳(今汝阳)小店出发,转战伊阳、伊川、嵩县等地,于10月16日攻克卢氏县栾川镇。由于豫西大片地方和卢氏县城已被解放,故大军进驻后,国民党军队及地方保安团队纷纷逃往深山,广大群众喜笑颜开,欢迎解放军的到来。

部队占领卢氏县栾川镇后,分区司令部驻栾川西街耕莘小学(千佛寺)。10月21日在栾川组建了中共栾川县委、栾川县民主政府。此时,豫陕鄂三地委书记为史向生,专员巩丕基,分区司令员李静宜,下辖栾川、嵩县、宜(阳)南、洛(宁)南、伊川、伊阳(今汝阳)等县。伏牛山区的工作局面迅速打开,为陈谢兵团开辟了后方。

在创建栾川县的斗争中,李静宜十分重视吸收知识青年参加革命,壮大革命队伍。他经常亲自给地方干部作形势报告,进行革命前途教育。同时建立了豫西军政干部学校,他兼任校长。为开辟新区,他具体帮助建立了栾川县大队及各区区干队,使县、区武装不断发展壮大。他从实际出发,抵制不同程度存在的“点火抄家”、“乱打乱杀”的“左”的政策,积极向县委和上级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在国民党军队进攻栾川时,他率部垫后掩护,最后撤离,尔后又率队打回栾川。他率领分区部队在栾川积极开展剿匪斗争,立下了汗马功劳。1947年秋冬,卢栾的匪患十分严重。尤其在1947年冬,借胡宗南部进攻卢栾、驻卢栾解放军部队与党政人员转移之机,匪霸们卷土重来,疯狂报复。他们倒算翻身果实,屠杀翻身农民,反动气焰十分嚣张。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分区部队的剿匪斗争仍然顽强坚持。1948年1月2日,李静宜率先头部队远距离奔袭栾川镇,拂晓活捉匪首分队长尤永裕、尤永鑫以下30余人,缴枪20余支。1948年2月6日,三十八军十七师回师卢栾一带,清剿土匪。李静宜率分区部队积极协同作战。他们从叫河、三川出发,兵分数路,深入大小山沟,大力剿匪,直扫至明白川一带,俘匪300余人。除给各股土匪重创外,还摧垮了卢栾的联庄队、红枪会组织,狠狠打击了匪霸反攻倒算的反动气焰。2月中旬,县党政军民700多人在潭头欢度春节。匪首胡军屏、任宗鲁等,纠匪800余众,进入潭头寨。得悉敌情后,2月26日晚,李静宜率分区部队两个营和县大队等武装奔袭潭头,击溃土匪。此战后众匪再不敢冒犯潭头。

解放军主力部队因征战而离开卢栾后,地方武装尚无力给土匪以致命打击。因此,三分区卢栾以南地区与土匪基本处于相持状态。卢栾以北地区和大清沟,自胡宗南部犯卢栾后,基本被国民党军所控制。尤其是卢氏县香子坪一带的抱犊寨顽匪,更是肆无忌惮,疯狂袭击解放军。因此,攻打抱犊寨土匪,成为卢栾剿匪的首要任务。

卢栾土匪盘踞的抱犊寨系一自然天险,位于卢氏县香子坪的抱犊山顶。寨内为西南高、东北低、周围高、中间低的一小盆地,有柴有水。寨外四周悬崖绝壁,高数十丈,只有东、西门狭路可通,都筑有碉堡、掩体工事,被称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关。由于抱犊寨的险要,自古以来,不是绿林好汉上山抗拒官兵,就是刀客强行占山为王,再就是卢氏县等地的头面人物为躲避战乱,逃上山顶,在山上打寨墙,设寨门。经历朝历代的苦心经营,终于建成了这座远近闻名的“抱犊寨”。1948年夏季,豫西军区决定全力解放抱犊寨,为全面剿匪扫清道路。此时,抱犊寨上的土匪系匪首谢润玉聚众500余人,共有迫击炮2门,重机枪2挺,轻机枪7挺,长短枪300余支,手榴弹3000余枚,炸药800余公斤。土匪凭借地形险要、武器精良,盘踞山寨,对卢栾一带的工作造成很大威胁,是剿匪攻坚的硬钉子。

为了消灭这股顽匪,豫西军区副司令员文建武亲临指挥,三分区司令员李静宜前线指挥,五分区司令员黎锡福、七分区副司令员殷义盛等为攻寨指挥部成员,协同作战。

1948年8月21日,二十旅六十四团突然奔袭包围抱犊寨。22日,各参战部队到达指定位置。8月29日上午8时,部队发起进攻。由于山寨险要,加之天突降暴雨,战士们的衣服和弹药被打湿,攻寨部队伤亡较大。指挥部当机立断,命令撤出战斗。李静宜根据卢栾的实际和群众建议,提出了长期围困、诱敌出寨、在运动中围歼敌人的作战方案。军区副司令员文建武召集围寨指挥部成员讨论通过了这一方案。据此,部队立即调整兵力部署,把西门方向的力量收缩,并组织力量夜间佯攻,使敌处于临战状态,摸不清攻击虚实。

在一个月的围困中,土匪在解放军军事力量打击和群众力量政治瓦解的攻势下,陷入士气涣散、弹尽粮绝的困境。虽多次向胡宗南告急,但援兵被阻,只能派飞机空投。空投的物资大部分落于寨外,为解放军所获。土匪在求援无望、困守难保的情况下,遂于9月22日午夜仓皇弃寨出逃。23日拂晓,解放军在张布政沟包围逃敌。经几个小时的战斗,除匪首谢润玉带着10多个亲信逃跑外,其余500余匪众全部被消灭。

拿下抱犊寨,威震敌胆。李静宜乘势组织群众开展政治攻势,很快掀起群众动员、家属争取、亲友相帮、同僚规劝的政治攻势。在形势所迫和政策感召下,经过军政努力,多方工作,外逃回来投降者达1244人,自首的区镇保甲人员183人、匪众1287人,交出迫击炮1门、机枪1挺、长短枪250余支、子弹2000余发。从此,卢栾的剿匪斗争变被动为主动。

1948年11月,李静宜由豫西三分区司令员调任中原军区运输司令部副司令员,负责中原解放军在淮海战场上的粮秣弹药供应。他团结同志,合理组织运输力量,圆满完成了后勤供应任务。1949年2月,淮海战役结束,中原野战军改为第二野战军,李静宜调任二野后勤司令部副参谋长兼兵站部部长,担负大军南下渡江作战的物资供应。1949年4月,二野渡过长江,解放南京。在接管城市工作中,李静宜兼任南京军管会副秘书长。不久,二野作进军西南的准备。李静宜于同年8月到上海兼任二野驻沪办事处主任。11月,又调任二野司令部军政处第二处长。在进军西南途中,又兼任二野司令部直属队第二梯队司令员,负责将野战军司令部直属机关人员带往重庆。1950年1月完成任务抵渝。2月,调任野战军司令部军政处处长兼作战处处长、办公厅主任。5月,任西南军区军政处处长。6月,修建成渝铁路,军区直属部队组成军工筑路第一总队,李静宜兼任总队司令员。11月,西南军区组建运输司令部,李静宜兼任司令员,将西南调出的抗美援朝部队,经长江和川峡公路,转运至华北和东北。1951年3月,李静宜调任重庆警备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创建了重庆警备机构。1952年6月,又调任西南军区公安部队参谋长。

李静宜19岁投奔军伍,经过艰难的探索,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引下,从一个有报国济世之志和爱国热情的旧军官成长为一名共产党员和解放军高级将领。在中国共产党的哺育和领导下,李静宜横刀勒马,驰骋疆场,经受了种种艰苦磨炼和生死考验,成长为一位无私无畏、干练果断、有胆有识、智勇兼备的军事指挥员。他为人光明磊落,豁达大度,慷慨好义,长于社交。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他始终顾全大局,勇挑重担,为新中国的解放做出了贡献。1955年11月,李静宜不幸在成都辞世,终年46岁。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 1、《李静宜回忆录》 2、《栾川县志》

同名人物(二)

李静宜女,广东东莞市人,河南省文联《莽原》杂志社执行主编、编审,河南省文艺批评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河南省政协委员。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现在河南省文联《莽原》杂志社工作。在报刊发表散文、随笔、评论等作品。所写散文曾被《散文· 海外版》、《散文选刊》转载,有作品被收入《河南儿童文学大系》。出版著述有批评文集《观察与批评》。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0:5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