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李静敏 |
释义 | 李静敏,男,中共党员,1969年11月出生于林州市姚村镇,1989年毕业于太原机械学院机械工程系,大学文化程度,高级工程师,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常务理事、安阳市九次党代会代表、安阳市七届政协委员,林州市十二、十三届人大代表,林州市青年商会会长,现任河南凤宝钢铁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2005年、2007年该公司荣获“河南省明星民营企业”荣誉称号,李静敏也先后获得“安阳市劳动模范”、“安阳市优秀共产党员”、“安阳市五一劳动奖章”、“安阳市明星民营企业家”、“安阳市优秀社会主义建设者”等荣誉称号。 ——记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常务理事、林州市青年商会会长、河南凤宝钢铁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李静敏 如果说一个人的奋斗历程促进了一个地区行业的发展,无疑他是一个对社会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人。 ——笔者题记 人物档案当河南凤宝钢铁有限公司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升起在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畔时,该公司总经理李静敏也成了引人注目的新闻人物。 他从一名优秀学子到公司经理,在人生的奋斗历程上,几多辛劳,几多辉煌。许多人赞誉他弹奏出了一个新时代青年企业家拼搏、进取、向上、勇往直前的乐章。 李静敏是一个书生经理,但给人的是勤劳朴实的印象,散发着青春的活力,透露出深邃而博大的内涵。 勇挑重担,书写林州钢铁历史新篇章李静敏不仅拥有当代大学生勇于创新、敢于挑战的工作热情,而且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工作能力。1989年6月,刚刚大学毕业的李静敏到安阳市机床厂参加了工作。他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无怨无悔,苦心钻研,耐心求教,从技术员到工程师,从员工到专业设备公司副经理,走出了个人事业蒸蒸日上的广阔天空。尤其在主持安玻信益二期封接面研磨机的研制攻关中,作为项目主要负责人,他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带领攻关组人员潜心钻研,攻克一道道技术难题,大胆创新制造工艺,终于顺利完工,得到了用户的好评。该设备的成功开发,为机床厂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填补了国内空白,所在集体也因此荣获“河南省科技先锋岗”称号,本人也因工作出色,屡立功勋,多次荣获机床厂先进工作者和劳模称号。 李静敏是土生土长的林州人,雄伟的太行山和蜿蜒的洹河水赋予了他不屈不挠的性格和勤奋努力的好习惯,尽管在安阳工作顺风顺水,但他并没有满足,时刻在关注着家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家乡的每一个变化都令他欣喜若狂,心潮激荡。 2001年初,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红旗渠钢铁公司由于经营不善,企业陷入困境,生产步履维艰,开工率不到50%。林州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由河南定角实业总公司董事长李广元以租赁红旗渠钢铁公司全部固定资产形式进行自主经营,流动资产一次性买断,原在册职工全部接受安排工作,李广元决定利用原生产场地,上马80万吨炼钢连铸线,他选中了远在百里之外的李静敏。 李静敏得知这一消息,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心思敏捷的他意识到:林州自古生铁畅销,各方面优势十足,然而由于多种原因,钢铁产业链短,抗风险能力差,建设炼钢生产线,更重要的是和定角公司带钢线连成一体,实现铁钢材一体化,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是个很好的战略决策,对带动地区钢铁工业的迅速崛起,改变地区钢铁工业格局、促进地区钢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地区钢铁工业的战略调整等多方面将会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性突破。 面对这样一个烂摊子,自己又不懂冶炼专业,离开事业正一帆风顺的机床行业,风险很大。李广元也语重心长地说:“我们没有退路,只有干好,决不能给政府丢脸”,“选择了就不要后悔,就是要饭也不要后悔”。李静敏在客观分析了入世后钢铁业的前景和中国广阔的市场后,深刻地理解了林州市委、市政府“工业创强市”和“一黑一白”的战略。他想,如果创业成功,对林州是很大的贡献,更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反复认真考虑后,李静敏下定决心,毅然辞职,回到养育自己的故乡林州。 筹建之初,资金缺少,人手缺少,食宿简陋,交通闭塞,可以说每一个困难都能把人压倒,但所有这一切没有吓倒李静敏,他召集全体筹建人员开了一个会,意味深长地说:“同志们,上世纪60年代,我们的先辈在一穷二白、没有任何救济的艰苦条件下,肩扛手挪,自力更生创建了伟大的红旗渠,震惊了世界。而今,作为他们的儿女,作为红旗渠精神的传人,面对这些困难,我们能被吓倒吗?答案只有一个:不能。我们要用自己的大脑和双手去创造条件,不管前面还有多少沟沟坎坎,也不管还要承受多少风风雨雨,既然我们大家聚在了一起,选择了这条路,就应该接过先辈们战天斗地的大旗,义无返顾地走下去,直到胜利的那一天。如果说红旗渠的通水给我们林州人带来生存和希望,那么,我们目前要完成的钢厂投产,也将给林州的快速发展传递出了一个信号:林州自古有铁无钢的历史将被改写,为了我们心中的理想,为了全市百万父老乡亲的期待,努力吧,奋斗吧,胜利永远属于我们!坚持就是胜利!”宁要苦干,不要苦熬。他提出了“铁肩勇扛创业旗,竭力拼搏铸钢魂,团结奋进写春秋,创新发展树永恒”的钢魂精神,充满深情的讲话,高瞻远瞩的分析,擦亮了所有筹建人员的双眼,使他们看到了前方的曙光,鼓舞了团队的斗志。 人常说:困难是块石头,对于强者,它是垫脚石,对于弱者,它是绊脚石。的确,顺境中成功算不上真正的强者,而能直面挑战、正视困难、逆风飞扬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才会不断创新,创造出一流的业绩。在整个租赁机制的转换过程中经历了传统思想和新观念的激烈碰撞。长期以来,国有企业职工对企业的依赖心理相当严重,尽管企业已陷入困境,却难以接受让民营企业介入的严峻现实,他召开各种形式的座谈会,反复宣传外地企业改革的成功经验,不厌其烦地解答职工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发动群众围绕企业的历史、现状、前景和出路展开讨论。细致的思想工作,使广大职工看到了改革为企业带来的希望。 于是,一场“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壮烈场景每天都在上演,而李静敏吃住在办公室里,每天坚持在建设一线,和同志们一起忙前忙后,研究施工方案,拼命学习钢铁知识,在难忘的三百多个日夜里,李静敏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不知克服了多少难以想象的困难。反复推介项目,取得金融部门的理解,争取资金支持;千方百计选择设备厂家,自己组织施工队伍,既降低了造价又加快了工程进度;投产之初力排众议,坚定地选择全国一流水平的安钢二炼来帮助投产,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些决策是正确的。 努力换得开心果,辛勤浇开幸福花。李静敏倾注了全部心血的转炉炼钢生产线终于在2002年9月9日顺利投产了,林州发展史上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投产当年,就实现钢坯产量10万吨,产品供不应求,受到了客户的青睐。他也激动地流下了热泪,第一步总算没有辜负给他重托的领导和亲人,没有辜负林州百万父老的热望。 李静敏没有因一时的成功而止步不前,董事长李广元也适时提出了跨越式发展的“三步走”战略,他积极贯彻这一战略决策,奏响了加快发展的主旋律。 第一步,新建了300m3炼铁高炉及配套项目,于2003年8月顺利投产,年新增烧结矿产量30万吨,新增生铁产量20万吨。 第二步,建设了400m3炼铁高炉和带式烧结机项目,年新增生铁产量50万吨,新增烧结矿60万吨,2005年8月顺利投产,标志着公司年产百万吨铁能力的初步形成。 第三步,新建了50吨转炉、10000m3制氧机、600吨混铁炉和二机二流板坯生产线,年新增板坯产量60万吨,新增炼钢能力60万吨,标志着公司年产百万吨钢能力的初步形成。 伴随着一个个项目的开工,伴随着一个个项目的投运,李静敏和他的团队一起书写了林州钢铁历史新篇章。李静敏切实感受到了发展对于一个企业尤其是钢铁企业生存的重要性,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太困难,经营一个企业如同逆水行舟,迎风击浪,不进则退,退则有折戟沉沙的危险,惟进才有一搏,惟进才有出路。 突出创新,标杆定在全国一流水平上企业的活力,在于职工中蕴藏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而调动这种积极性和创造性,则靠的是企业的机制创新。 李静敏清醒地意识到:长期以来国有企业沿袭多年的管理模式,与现代化管理要求相去甚远,也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式的需要。同时,在企业生产规模扩大之后,新增职工较多,水平参差不齐,实行有效的管理,就成了调动和激发职工创造性、积极性的重要措施。 为此,他突破旧的管理模式,以提高效益为中心,以谋求发展为目标,力求创新,在企业管理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首先,理顺管理体制,调动整体积极性。他调整了内部的组织机构,界定了岗位职责,规范了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行为关系,实行部门个人收入与企业效益、成本联挂的制度,形成了分工不同,目标合一的高效管理体系。 其次,完善用人机制,激发职工为振兴企业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在用人上,他倡导并推行了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工资能高能低的用人观,实施了竞争上岗、末位淘汰、岗位工和临时工互动的用工机制。这种观念与方法,对原来国有企业的职工触动很大。过去曾讲过多年,但国有企业员工身份的优越感始终是改革用人制度的思想障碍。而现在,这种改革却成了激发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动力,真正形成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良好氛围。管理创新,首先变化的是员工的精神面貌。 第三,优化分配机制,营造一个使职工从关心个人利益进而关心企业利益的环境。在工资分配中,既吸收民营企业的优点,也采纳国有企业有益的成份,试行了新的结构工资制,其中内容包括:岗位工资,体现不同岗位的分配差别;技能工资,工作难易分配标准不一;工龄工资,依照参加工作年限,适当照顾老职工的利益;效益工资,以创造的价值与个人收入挂钩,指标量化,精确计算。同时,对特殊工岗评选了岗位能手,发放了岗位津贴,制订了奖金发放方案,这种分配办法也体现了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员工的工资水平,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空前高涨。2006年,公司人均收入达到10950元,工资水平位居林州市前列。2007年一季度,又在去年的基础上平均上调了30%。 第四,强化考评机制,狠抓制度落实。机制创新,贵在坚持。公司建立了三级考评网络,即:对公司经理层实行年度业绩考评;公司管理层实行月度业绩百分考评;分厂、车间生产单位实行吨铁、吨钢产量阶段包干与质量消耗、成本、安全等指标联系。考评方法覆盖了全公司所有岗位,同时,引进新的绩效考核管理模式,充分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一级考核一级,层层落实,层层把关,将绩效考核纳入工资管理中,干好干坏,区别对待,拉大差距,严格奖罚,促使各种比贡献、创佳绩的竞赛活动高潮迭起,充分调动了广大员工的积极性。 第五,实行预算管理。按照公司年度工作计划,各职能部门逐月制订详细的月度计划安排,落实到责任人,月底首先自我考核,评价打分,然后部门经理进行签字打分,直接与工资挂钩。 作为公司的一把手,李静敏敢字当头,从严管理,严堵漏洞,使各项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法制化、数字化、现代化,营造了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人人事事有人管的工作氛围,人、财、物、进、销、存均实现了网络化管理。 集中财务管理,收支两条线,各单位的创收统一纳入财务部集中管理,使资金的使用更趋合理、有效。创新使用金融手段,国际、国内信用证、票据融资等金融手段在凤宝运用自如。 集中物资采购管理,招标议价,比价采购,降低了采购成本,打造坚强的供应链。 集中工程管理,工程计划管理、检审、签办有章可循,工程质量得到了有效保障。 加强现场管理,定置管理、物流程序、检测手段、计量办法、信息传递一整套规章制度相继出台,工序管理渐上水平。 李静敏和他的团队大胆实施技术创新,将技术创新视为企业发展的推进器。2006年年初,公司提出了低硅、低硫的冶炼要求,最初,绝大多数人都认为是不可能实现的,传统的冶炼方法不允许也不敢冒险去尝试,但是经过一再论证、实验,终于成功了,400立方高炉利用系数达到3.8,居全国一流水平。过去的几年,高炉喷煤富氧以来,它的作用就日益显现,成为节能降耗的重头戏,新1号高炉喷煤自2006年3月份投运以来,喷煤比一度达到150公斤/吨铁以上,按吨铁降50元计算,80万吨铁就是4000万元,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其二是高炉煤气烧石灰。年创产值1900余万元,而且由于自产石灰成份稳定,质量较高,也为炼钢高产稳产提供了有力保障;其三是新上方圆坯连铸机和LF精炼炉工程,投运后,将为公司产品结构调整、产业链条延伸产生深远的影响。 公司紧紧围绕“成本线就是生命线”的指导方针,处处讲成本,时时抓成本。两个烧结车间经过工艺改进和设备改造吨结煤耗双双达到65公斤以下,同比降低30公斤;炼钢厂在学习、借鉴先进单位基础上,不断探索溅渣护炉新工艺,转炉炉龄突破10000炉,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制氧厂以降低电耗作为成本管理工作的重点,制定考核目标及奖励办法,电耗比年初目标降低了两个百分点,全年降低电耗成本47万元。在节能降耗上,炼铁厂对3号、4号炉磨煤机进行提速改造,更换了电机,重复利用磨辊,降低了备件消耗;石灰厂对高架料仓石子皮带改造为跑车输送带,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大大降低了输送带磨损率;对槽下振动筛进行改造,使每炉由日产35吨提高到80吨左右。几年来,共实施大中型技改创新项目26项,公司主要产品成本大幅下降,吨铁计划成本投产时下降76元,吨钢计划成本下降49元。 李静敏历来十分注重企业循环经济和综合利用工作,专门组建成立了综合利用分公司,专门负责废物回收利用、生产过程废物利用、循环式重复利用等工作,他提出:“效益决定发展,环境决定生存。”构建循环经济模式就要坚持发展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三原则。 在他的决策和广大员工努力下,公司先后投资建设了6000KWH高炉余气发电项目、8座余气石灰项目、钢渣磁选再利用、浊水改造循环使用等综合利用项目,累计年创产值近1亿元。 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规范高效的管理机制,有条不紊的管理模式,瞄准国内先进的指标技术经济,使企业走上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新轨道。 以人为本,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上台阶进入凤宝的大门,有一座孺子牛的塑像,在它高高的基座上,是历年劳模的名字。这是李静敏培养团队精神、培育企业文化的一个缩影。 企业最高层次的竞争是企业文化的竞争,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李静敏深知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因素,人是第一竞争力,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李静敏深知,要想发展企业,保持企业永久的生命力,就要创建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打造百年发展之根基。为此,他煞费苦心,将写着“铁肩勇扛创业旗,团结奋进写春秋,创新发展树永恒,竭力拼搏铸钢魂”的牌匾挂上了会议室,并成为攻坚克难、夺取胜利的精神支柱和致胜法宝,成为企业精神。 经过几年的锤炼,伴随着思想的升华,李静敏又着手打造了高品位的企业文化,实现了与现代化企业的成功接轨,策划整合出“创一流业绩、建百年凤宝”的企业目标;“发展企业、富裕员工”的企业宗旨;“科技引领、合力图强”的企业理念;“忠诚尽责、践诺守信”的企业道德;“真诚守信、合作共赢”的经营理念;“企业靠我发展、我靠企业生存”的价值观;“制度管人、绩效用人”的管理观等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通过理念识别的培育,行为识别的养成,视觉识别的规范,促进了企业形象的全面改善。 李静敏同志提出的“真诚守信,合作双赢”的经营观念,既得到团队的大力响应,也得到了用户的肯定。正是依靠这个观念,凤宝公司渡过一个又一个的市场难关。在2005年焦炭市场供大于求,供户纷纷找上门来的时候,他不为利所动,坚持以合理公道的价格,与几家焦炭厂家结为“盟友”。当别的厂家找“米”下锅之时,凤宝却安然无“恙”。在凤宝,质量就是生命的理念,贯穿于所有员工的心中,投产至今,没有出现一起质量索赔事故,正是靠“质量、诚信”赢得了广大用户的心。南钢、天津轧一、宝钢商贸、中钢集团、五矿集团这些“国家队”把凤宝当成可靠的“小兄弟”,多次被评为“优良客户”。 李静敏十分重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决策成立“国际贸易公司”,作为进出口的窗口,如今的“鑫宝国贸”,朋友遍及海内外,印度第五大公司安达尼集团、新加坡来宝公司、澳州BHP等都是凤宝的供应商。凤宝的产品出口韩国、越南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创汇几千万美元。当土耳其客商来厂参观时说:“你们产品没有打到欧洲太可惜了。”加大出口也是凤宝努力的方向之一,2006年凤宝给国家贡献的关税超过了3500万元之巨。“鑫宝国贸”2006年纳税1400余万,位居姚村第一。2007年,李静敏做出打造坚强的供应链的决策,筛选优秀的供应商,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为凤宝的扩产增效奠定坚定的基础。 李静敏还亲自设计了厂徽、厂旗,指派专人编辑出版了每月一期的内部报纸《钢魂》,内容包括企业决策、重大事件、好人好事、职工风采、工作交流、文艺副刊等众多栏目,充分展示了开拓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成为了弘扬企业文化的有力阵地。 在市委的大力支持下,公司党委于2005年10月正式成立,成为了林州第一个民企党委。截至目前,新吸收14名基层骨干和一线员工加入中国共产党,吸收了近30余名入党积极分子,加强了对80余名党员的教育、培训和管理,使党员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真正成为了各条战线上的行家里手,充分发挥了在生产、经营、建设上的模范带头作用。 在公司成立了工会组织,切实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成为职工与企业沟通交流的桥梁纽带。从筹备工会到工会各项活动的开展,李静敏都亲临指导,给予了有力支持。同时积极组织员工参加社会各界举办的晚会、庆典、体育等一系列文体活动,积极参加社会公益事业,全年累计为马家岩水库建设、资助贫困学生和困难职工等捐款救助超过50万元。公司先后获得“安阳市爱心助学先进单位”、“安阳市模范职工之家”、“安阳市五一劳动奖状”、“林州市宣传工作先进企业”等荣誉称号。 激情跨越,奋力打造百万吨优钢强企在短短几年时间里,李静敏和他的团队经营的凤宝集团已经使原来处于停产状态的国有企业发生了深刻变化,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是盘活闲置国有资产,实现了企业的满负荷生产;二是妥善安排了原有企业职工,且工资福利都有较大改善,人均年收入由租赁前的6000元增加到10950元;三是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公司先后荣获“全国大型工业企业”、“全国双‘五亿’企业”、“全国民营企业500强”、“河南省百强企业”、“河南省明星民营企业”等荣誉称号。主要产品荣获河南省免检产品和“河南省质量优、售后服务优双优产品”荣誉称号。三是实现了对周边经济的辐射带动,采矿厂、炼铁厂、运输业、建筑业等同时得到了极大发展;四是对国家及地方财政贡献成倍增长。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21亿元,实交本地税金7500万元。累计纳税超过2.3亿元,连续3年居林州榜首。 站在新的起跑线上,李静敏并不满足取得的成绩,和董事长一道审时度势,经钢铁研究总院论证,科学决策,大胆规划,分步实施,决定实施新的发展构想:四个一流的经营目标和三步走发展战略。四个一流的经营目标即 “建设百万吨优钢强企,实现凤宝历史新跨越”的战略目标;“一流的人才研发队伍、一流的赢利能力水平、一流的企业发展环境、一流的工资待遇水平”。 三步走发展战略: 第一步投资2个亿,做好50万吨优质钢生产的配套建设和30万吨无缝钢管的项目建设。 第二步投资3个亿,做好30万吨油井管项目建设和2号高炉配套建设,使无缝钢管产量达到50万吨。 第三步投资3个亿,做好第二个50万吨优钢配套建设和轧钢项目建设,最终实现100万吨优质钢材的生产能力。 按照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目前,总投资5.8亿元的1080m3炼铁高炉项目正在进行开工前的各项筹备工作,投运后,可新增生铁产量80万吨,实现利税2亿元。另外,总投资2亿元的无缝钢管项目一期工程已经开工建设,投产后,可年产优质油井管、中低压锅炉管、管线管30万吨,实现利税1.2亿元。“十一五”期间,公司还计划投资15亿元,新上一批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的优势项目,积极推进钢铁产业资源整合,形成炼铁、炼钢、管材等较为完善的钢铁产业集群。最终使公司在“十一五”末具备150万吨铁、150万吨钢、150万吨优质钢材的生产规模,打造百万吨优钢强企,为地区钢铁工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李静敏将以自己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热情去挑战人生,去迎接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风生水起立潮头,剑胆琴心铸钢魂”,在搏击风雨的改革浪潮中,他要翱翔云霄,让无悔的青春弹奏时代交响曲,用如椽巨笔描绘崭新的篇章。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