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李家疃村
释义

李家疃村位于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东南3公里处,与济南市的章丘市接壤。村庄地势平坦,309国道从村北穿过。李家疃利用地处城区的优势,先后建起于建筑安装公司一个;水泥预制件厂一个,沙发厂一个,模具厂一个。另外还引进蓬布厂、金利康化工有限公司,多元纤维厂等外资企业。个体企业也象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象锁具厂、凯特西服、源盛福酒楼,依浪洗浴中心、东兴超市、国华超市、新润酒家、广志酒家等。随着企业的发展,财政收入也不断增加,近几年已实现财政收入超两千万元。上缴国家税金达300万元。2004年村人均收入达6439元。

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李家疃村

概况

十九世纪初叶,李家疃村有很多人到南方做绸缎、布匹生意,买卖兴隆,财源亨通,所赚银两大多用于买土地、建房屋。当时最豪华的建筑是9座不同形式的庭院,建在村庄的中轴线上,南北贯通,九门相冲,房屋宽敞高大,造型美观。建筑所用木料考究,房顶用精致瓦和兽形瓦装饰。其中还建造了5座两层楼房(现存3座),挺拔高耸,巍峨壮观。此外,还有民用建筑土制青板瓦房约200多间。村南村北各建造花园一处,南花园名“南寺”,北花园名“怀隐园”。花园布局合理,别具匠心。园内有假山池沼、奇花异石,所用材料大多由江南购运。村庄初兴之时,可谓财源茂盛,人寿年丰,村域广阔,闻名千里。

历史沿革

清朝末期,为抵御土匪骚扰,当时以王姓为主的各大户,动员村民筹资建筑围墙,邻里相助,群策群力,终于在1859年筑围成功。围墙建筑雄伟,培育6米。宽4米,全长2452.7米,系用灰土夯实而成,用土5万余方。围墙上面可以行车走人,坦著如砥.围墙设有四门,北为白云门,南为青阳门,西为迎风门,东为豹文门。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的变迁,围墙先后坍塌,现有些地段尚存残垣。村里还建有两座节孝牌坊,一南一北,系清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所建。两坊建筑全用湖-青石,每块重约数吨、长约七八米,挺拔高大,造型美观。在两坊建筑中,最雄伟的为南节孝坊。坊宽约5—6米。高约7—8米,坊顶青石檐下正中剩有皇帝“圣旨”二字,其下分两行刻有“节孝维风王夙纶妻于氏节孝坊”字样。坊门前后两侧各装有一对青石雕刻的伏卧狮子,造型逼真,惟妙惟肖。李家疃在历史上出现了诸多仁人志士。明朝时,王推化之子曾任浙江道检查御史,曹家和曾做过永干府正堂。清朝时,王选化之子王我庸曾任长沙府阳宜知县:王荩臣祖籍李家疃,后随父迁居河南,曾任淄川县令王悦凝武艺超群,考取武亚元:王悦衡德高望重,在义和团运动中任过淄川一带义和团首领。在近代,王焕奎是淄博五音戏创始人之一,与邓洪山齐名。李家疃古建筑群,现保留房屋约200余间,占地60余亩。有一部分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造,另一部分还保留原样。

莱西市水集街道李家疃村

村庄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李茂迁址建村,故名“李家疃村”。

政区人口

李家疃位于水集街道办事处住地的东部,即莱西市威海东路与龙水路交汇处。占地面积3100亩,全村780户,2100人。

福利事业

百乐幼儿园一处,藏书3万余册的图书室1个;全村路面全部予以硬化绿化面积达60%以上。

自1990年全村普遍拉上了自来水一改饮井水的历史。自2000年,对全体村民实行了生活补贴,对老党员干部实行退休制。

李家疃村位于水集街道办事处东南端,南邻风景优美的潴河,现有820户,2530人,党员94人。几年来,村两委立足城区,大力发展集体经济,走出了一条农村城市化的发展之路。2009年度,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13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500元,村民们过上了文明,幸福的富裕生活。李家疃村先后被评为:山东省交通安全村;青岛市交通安全村;莱西市先进党委;莱西市平安村庄建设先进单位;水集招商引资先进单位;水集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先进单位;水集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李家疃村现有青岛多元纤维有限公司;青岛京芳塑料制品有限公司;青岛永元橡胶有限公司;李家疃预制件厂;金氏兄弟帽业有限公司等多家内外资企业。为了繁荣村经济,寻求一条适合自己的强村富民之路,村两委把招商引资作为最近几年的首要任务,先后引进了永元橡胶,金氏兄弟帽业有限公司等内外资企业。为了壮大集体经济,村今年计划在东部发展工业园一处,以便于安排村民就业,增加村集体收入。为了提高村民的居住环境,建设规划了新村小区一个,加大绿化亮化,使400多户村民住上了宽敞明亮的二层楼,户户用上了自来水,家家看上了有线数字电视,户户通上了电话,村内主要街道都按上了路灯,村庄硬化率达到了100%,实现这一切村两委付出了巨大的艰辛。狠抓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村民福利待遇,村两委认识到,实践和学习“三个代表”的内涵落实到实际行动上就是要爱民,为民,富民,安民。村集体投资25万元建设了老年门球场一个,还建立了图书室,极大的丰富了村民门的业余生活。最近几年为了保障村民的就医看病问题,村里为民办理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生活保障金。村民每年每人发放面粉两袋,大米一袋,极大的提高了村民的福利待遇。村里先后建立健全了村民代表会议,干部办事公示,村务和财务公开制度,让群众在村事务管理中有话可说,说话管用,赋民以广泛的知情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在干群之间架起一座连心桥。

李家疃村除了抓好经济发展外,也非常重视抓好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学习党的方针路线、法律法规知识、科技知识,开展各项有益活动。2009年,村里投资30多万元对村内已经失修的道路进行了重新整治硬化,极大的方便了村民的出行。优良传统美德在李家疃村孕育出纯朴的乡风民俗,乡风文明、尊老爱幼已经成为李家疃村人民的美德。同时,以开展“三清整治”(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行动为突破口,着力改变农村“脏、乱、差”的突出问题,把村庄洁化、清除垃圾作为当前面上整治的重中之重。有专人负责无害处理垃圾,无出现违法排放污染物现象,村容村貌整洁美观,环境良好。该村还建立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统领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理事会成员以农村”五老“(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老教师、老军人)为主,整个村达到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山东省即墨市大信镇李家疃村

村庄由来

即墨市大信镇辖村。在大信村东北4公里,洪江河西岸。明嘉靖时(1522~1566),李姓迁此地立村,称李家疃。后李姓无后,孙姓占多数,村名仍旧称李家疃。清同治《即墨县志》标作李家庄。

政区人口

在大信村东北4公里,洪江河西岸。全村有耕地面积908亩。2006年,全村共有195户,总人口为738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528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20吨,经济总收入为425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841元。

河北省藁城市西关镇李家疃村

村庄由来

在无极县西北角,与定州市、新乐市交界处,有一个著名的村庄——大户村。大户村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人类居住。 李氏家族从明末清初,迁至藁城县前西南一带,建起了一个村子——“李家疃”,另一部分迁至西东丈,人称李家圪圪崂。现今李氏家族仍居大户村。

政区人口

李家疃人口1370人,土地面积1890亩。经济作物有西瓜、蔬菜。蔬菜以西红柿、豆角、黄瓜为主,种植面积400余亩,另外还有5家无菌蘑种植户。养殖业:本村有养鸡户6家,养猪户20多家。私营企业有铸造厂和饲料厂。铸造厂主要生产面粉机机件、农机件,饲料厂以生产猪饲料为主。

山东省平度市仁兆镇李家疃村

村庄由来

明天启三年(1623年),李高商由兽家丘迁此建村,以姓取名李家疃。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南部,朱诸路东。南连于家疃村,北与代王疃村相邻。2005年,耕地面积706亩,居民125户,483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蔬菜种植为村庄经济发展的重点。发展个体、工商户4户,从业5余人。种植大姜、大蒜、芋头分别306亩、300亩、300亩;养殖猪41头、鸡400 只。2005年,经济总收入850万元,居民人均所得6300元。其中,工业收入10万元,个体、工商业收入8万元,农业收入709 万元。

社会事业

2005年,固定电话89 部,有线电视用户95 户。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达到93%。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0:3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