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李家沱 |
释义 | 李家沱的由来据传,清代该地区李氏兄弟在长江边设义渡,举善事施恩百姓,天长日久,百姓便称此义渡口为李家沱,该地名由此而来并沿袭迄今。 李家沱简介李家沱由李家沱街道和花溪镇组成,位于重庆市主城核心区南部,东与南温泉相接,南与巴南区政府所在地鱼洞相邻,西与九龙坡区、大渡口区隔江相望,北与南岸区接壤,交通便捷,境内李九路、内环高速公路、渝南大道纵横交错,组团的核心城区李家沱街道距渝中区解放碑9公里,重庆江北机场35公里,幅员面积50平方公里左右,城区面积15平方公里左右,城镇户籍人口15万人左右。辖区内有重庆水轮机厂、重庆机床厂、攀渝钛业、重庆华陶瓷业有限公司等众多知名企业。近年来成功引进了宗申集团、重庆家具交易市场、重庆渝南汽车超市、重庆建设集团、马来西亚威嘉亚集团和重庆理工大学等一批强势企业和大专院校入驻,200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亿元, 工业销售收入达119亿元。 李家沱的道路今昔“脏乱差”城市变宜居之地80年前,军阀杨森为解决川黔物资运输艰难的局面,决定修建川黔公路。如今,从南坪到鱼洞的川黔线被称为渝南大道。从渝南大道来到李九路,宽约30米的双向六车道让人视野开阔。不少高档小区驻足李九路两侧,李家沱成为宜居的城区之一。 “几年前李家沱被网民评为全市脏乱差第一。”,上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李家沱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较少,李九路、马王坪正街两条主干道由于缺钱改造,长期破烂不堪,四五公里长的路,开车走一个小时都是常事。再加上李家沱下岗失业人员多,造成社会状况十分复杂,“脏乱差”成了代名词。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李家沱的整治力度,投资数千万将李九路改成40多米宽的大道,对马王坪正街进行白改黑。2009年,李家沱街道整治占道经营摊点1263个,清洗房屋立面5.96万㎡。不仅如此,随着城市建设的逐步完善,李家沱修建完成一座人行天桥、供市民休闲的百年广场、街心花园。“仅2008年、2009年,政府便投入5000多万元进行环境整治。” 李家沱努力打造成重庆第七商圈我们来到李红路一个叫茂园的小区门口。“这里就是原巴县政府、九龙坡区政府的办公地点旧址。”我看到,老房子已经荡然无存。 巴县政府曾经历几度搬迁,民国28年,巴县政府迁到人和场(今九龙坡区华岩镇),民国30年,迁驻李家沱马王坪。1952年11月,第四区(现九龙坡区)区政府由大坪迁至原巴县政府的所在地李家沱。同时,巴县政府暂迁驻南泉,1954年,又迁驻鱼洞镇。1994年12月,巴县被撤消,成立巴南区,至此,建县2309年、得名1434年的巴县历史终结了。 1988年11月,九龙坡区政府驻地由李家沱迁至杨家坪后,这里曾作为街道办公室,由于房子年久失修,后成为危房,1999年将部分危房拆迁后建成了茂园居民小区,2007年将剩余房屋拆除后,开始建设7万㎡的李家沱商业中心,努力将其发展成为重庆第七商圈。据了解,该商圈零售商业网点总面积为30万~50万㎡。 重庆长江二桥结束李家沱轮渡史来到马王坪正街,据传,早前长江江水之中浮出一片沙地,形成一道梁,其形状酷似马匹脊背,故而当地人取名为马黄梁,经过多年变迁,大家都叫这里为马王坪。从马王坪正街继续向前行走,就来到了长江二桥。 长江二桥通车前,只有李九路一条独道进入李家沱,市民出行和回家多靠轮渡。每每见到百来号人从黄桷坪乘轮渡回李家沱时,拥挤着“跨”过长江,靠岸水码头。码头的岸边铺陈着长约400米的石板路,爬坡上坎后才能进入马王坪正街。大桥南岸为李家沱工业区,北岸为九龙坡区。主桥于1991年开工建设,该桥在1997年竣工通车。长江二桥的修通,使李家沱与九龙坡、大渡口区的衔接变得顺畅,从李家沱到大渡口,再到杨家坪中心的时间控制在了15分钟的范围内。由此,结束了李家沱市民出行乘轮渡的历史。 李家沱的历史遗迹重庆是工业重镇 而李家沱则是重庆工业的缩影 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市外企业逐步向重庆市内迁移,李家沱渐渐发展成为当时的工业重镇。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水电行业、毛纺行业、陶瓷行业、化工行业如雨后春笋般占据着李家沱的经济市场。 解放前,李家沱比较知名的企业毛纺织染厂、水轮机厂、六棉厂等迅猛发展。直至上世纪90年代,工业经济更是成为当地人的“衣食父母”,那时李家沱拥有大约3.7万常住人口,镇上95%以上的人都是工厂职工、家属和退休人员。像毛纺厂、水轮机厂等仅职工就达四五千人。当年李家沱依仗着在杨家坪、大渡口、南坪、鱼洞相对中心的位置得到历史的青睐,因此大量的重型工业厂矿云集于此,李家沱是重庆南部当仁不让的中心。 1988年,九龙坡区政府正式搬离李家沱,随着重庆产业体系的逐渐升级与转型,李家沱的工业发展步入平缓下降期。这些工厂如今已所剩无几。 乾隆年间古石像 老一辈人的精神寄托长江李家沱段由于河道拐弯,变得水流湍急,形成一个很大的回水沱。“由于江水湍急,许多船只在过河时沉落江底。”涂长华说, 据当地老百姓回忆,古时李家沱青岩子的长江回水湍急,漩涡不断,许多出航的船只在此处遇难。老百姓为求平安,就在江畔岩石上凿刻出一人像,涨水时乘着船只来祭拜。 石像雕刻在距地面十余米的崖壁上,手持斧头坐在船上,面朝长江怒目瞠视。如今历经风雨沧桑,石像依旧,船只不再,李家沱的人们早已结束了轮渡生活,这里仍旧是老一辈人的精神寄托。 在距石像四五米的悬岩上,修有一座寺庙,“这庙恐怕是最小的庙了”,涂长华说,庙里只有佛像,整个庙连一个人也容不下,庙下方刻着“乾隆四十一年建”的字样。听老人们讲,过去李家沱一年要淹死不少人,于是人们常到青岩子,爬到半岩上的青岩子庙上香,祈求守护当地人,保其出入平安,一路顺风。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