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李寄 |
释义 | 1 中国古代志怪小说集《搜神记》人物李寄,战国时期秦国将乐人,她小时候因斩蛇除害而名传古今。 传说当时闽中有座山叫庸岭,高山绵延数十里,在山的西北石缝中有一条大蛇,长七八丈,经常危害百姓,每年都要送去童女祭祀。将乐县的李诞,家里有六个女儿,没有儿子,李寄最小,但决心应募作祭女,好伺机为民除害,便要应征前往。父母慈爱,终究不让她去。李寄自己偷偷地走了,最后李寄访求好剑和会咬蛇的狗,讲蛇杀死了。 ◎ 简介【李寄】是中国古代志怪小说集《搜神记》中所记的故事主人。李寄是战国时代将乐县人,她小时候因斩蛇除害而名传古今。 ◎ 作者干宝 (?~336),东晋文人,字令升,祖籍河南新蔡。他的《搜神记》志怪短篇小说集在中国小说史上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被称作中国小说的鼻祖。 ◎ 详细李寄,女,秦国将乐人,生卒年不详。当时闽中有座山叫庸岭,高山绵延数十里,在山的西北石缝中有一条大蟒蛇,长七八丈,当地人时常担惊受怕。经常危害百姓。地方官用牛羊祭祀它,但仍不得安宁。当时,有人做梦说蛇精每年要吃十二三岁童女,才能无事。官吏搜求穷人家的女儿每年八月用来祭祀,女孩被送到蟒蛇穴口,蟒蛇出来吞噬后回洞。每年如此,已有九个女孩被蛇吞食。那一年,官吏搜寻女子去祭蛇,但没有找到人。李寄家中有六个姐妹,李寄最小,且无男孩。她虽年幼,但决心应募作祭女,好伺机为民除害。父母见她年幼,不肯让她去。 李寄为民除害之心已决,她偷偷离开家,求得一把好剑和一只猎犬。到八月时,先将数石米麦用蜜糖拌好,放在蟒蛇的洞穴口。不久,蟒蛇闻到香味出洞来吃,只见其头大如斗,目大如镜。李寄全然不惧,先放狗去咬蛇,自己从背后挥剑猛砍蟒蛇。蟒蛇痛得从洞里窜到洞外,李寄仍挥剑斩杀,终于杀死蟒蛇。李寄入蛇穴察看,发现九女的髑髅,全部搬出。李寄痛心地责备她们说:“你们怯弱,为蛇所食,好可怜呀。”然后慢步回到家中。 李寄斩蛇为民除害的事传到越王那里,越王十分惊奇,聘李寄为王后,拜她的父亲为将乐令。她的母亲和姐姐们都得到赏赐。 ◎ 文言文东越闽中有庸岭,高数十里。其西北隰中,有大蛇,长七八丈,大十余围,土俗常惧。东冶都尉及属城长吏,多有死者。祭以牛羊,故不得祸。或人与梦,或下谕巫、祝 ,欲得啗童女年十二三者。都尉、令、长并共患之。然气厉不息。共请求人家生婢子,兼有罪家女养之。至八月朝祭,送至穴口,蛇出吞啮之。累年如此,已用九女。 尔时,预复募索,未得其女。将乐县李诞,家有六女,无男。其小女名寄,应募欲行。父母不听。寄曰:“父母无相,惟生六女,无有一男,虽有如无。女无缇萦济父母之功,既不能供养,徒费衣食,生无所益,不如早死。卖寄之身,可得少钱,以供父母,岂不善耶?”父母慈怜,终不听去。寄自潜行,不可禁止。寄乃告请好剑及咋蛇犬。至八月朝,便诣庙中坐,怀剑将犬。先将数石米餈,用蜜麨灌之,以置穴口。蛇便出,头大如囷,目如二尺镜,闻餈香气,先啗食之。寄便放犬,犬就啮咋,寄从后斫得数创。疮痛急。蛇因蛹出,至庭而死。寄入视穴,得其九女髑髅,悉举出,咤言曰:“汝曹怯弱,为蛇所食,甚可哀愍!”于是寄女缓步而归。 越王闻之,聘寄女为后,拜其父为将乐令,母及姊皆有赏赐。自是东冶无复妖邪之物,其歌谣至今存焉。 ◎ 译文东越的闽中地区有一座庸岭,山高几十里,岭西北山洞里有一条大蛇,七八丈长,十几围粗.当地人常常害怕它。东冶郡都尉及属县的县吏也有不少被它伤害死的。于是人们用牛羊去祭祀,所以不会得到祸事。或者托梦给人,或者下告巫、祝,说蛇要吃十二三岁的女孩子。都尉和县官都为这件事大伤脑筋。可是大蛇妖气造成的灾害并不因此停息。大家一起寻找家生女婢和犯罪人家的女孩,先把她养着,等八月初祭期一到,就把她送到大蛇洞口。大蛇一出洞就吞吃了小女孩。接连好多年都是这样,已经断送了九个小女孩的生命。 这一年,又在预先寻求招募祭蛇用的小女孩,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将乐县李诞家里有六个女儿,没有儿子。小女儿名叫李寄,想自愿去应招。父母不同意。李寄说:“爹妈的命相不好,只生了六个女儿,连一个儿子也没有,虽说有后代,却和没有一样。我没有缇萦那种能给父母解救苦难的力量,既然不能供养双亲,只是白白地浪费衣食。活着没有什么益处,倒不如早点死掉。卖掉我还可以得到一点钱,拿来供养爹妈,难道不好吗!”父母疼爱孩子,始终不允许她去应招。李寄偷偷地一个人溜走了,父母制止不了。 于是李寄就向官府请求赐给锋利的宝剑和咬蛇的猎狗。到了八月初祭那天,她便带上剑,牵着狗,来到庙中坐下。她预先用几石米拌上蜜糖,做成糍粑,放在蛇洞口。大蛇爬出洞外,头大得像个圆顶粮屯,眼睛像两面二尺阔的铜镜子。蛇闻到糍粑的甜香气味,就先大口吞食起来。李寄立即放出猎狗,那狗冲上前去咬大蛇。李寄又从后边用宝剑砍伤了蛇几处。蛇受不了伤口剧痛,就猛然跃了出来,窜到庙中院子里死掉了。李寄进洞一看,发现九具女孩留下的头骨。她从洞中把这些头骨全拿出来,痛惜地说:“你们这些人软弱胆小,结果被蛇吃掉了,真值得怜悯啊!”说完,李寄就缓步回家去了。 李寄斩蛇为民除害的事传到越王那里,越王十分惊奇,聘李寄为王后,拜她的父亲为将乐令。她的母亲和姐姐们都得到赏赐。 2 明朝地理学家李寄(1619.12-1690),明朝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的儿子。《江阴县志》卷18《人物行谊传》载:“母周氏,徐祖宏妾,方孕而嫡嫁之,以育于李氏,故名李寄,又以介两姓,历两朝,故名李介立。性颖异好学,少应郡试拔第一。既而悔曰:‘奈何以文字干荣哉!’弃去奉母居定山,终身不娶。母卒,隐由里山之山居庵,号由里山人。”李寄母嫡嫁于云亭敔山湾旺湾小李家村一李姓家。后李家败落,养父又死,其母则偕同介立移居敔川湾双林庵内。李寄边读书、坐馆、撰文、写诗,边侍奉母亲。母死后,他孤身一人,移居花山南麓九里禅院旁的山居庵,过着清贫艰难的生活。当清军高叫“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进入江阴城,江阴义民在陈明遇、阎应元等率领下抗清时,李寄在城东积极组织援助,时时关注着战事,在得知江阴义民喋血81天而告失败的消息后,他悲愤至极,绝食于花山顶上,幸被乡人发现救回才免于一死。此后则隐居于花山山居庵,埋头整理编辑其父的《徐霞客游记》。他得悉其父的游记手稿因战乱而流失于宜兴,便扶杖徒步专程去求取。又据《江上诗钞》卷53载:“《邑志隐逸传》字介立……隐由里山之山居庵,绝意仕进,不受权贵赠遗陆次云。得其诗甚重之。年七十二卒于钓台村。夏氏执友夏宝忠葬之于山居庵旁。著有《天得阁文集》15卷,《历代兵鉴》120卷、《兵鉴随笔》16卷、《兴国集要》40卷、《秦志摘录》3卷、《艺圃存稿》6卷,《诗》24卷” 3 南京大学教授◎ 简介李寄,男,1968年5月出生,江苏南京人。1987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大学外语部英语语言文学研究生班,留校任教至今。1996年3月晋升副教授,2006年6月晋升教授。2003年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攻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2005年先后两次赴美国圣约瑟大学和蒙特利高等口笔译学院访学。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外语教学(以英语写作、英汉互译为主)。 ◎ 科研项目周氏兄弟(周树人、周作人、周建人)翻译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 20世纪弱小民族文学在中国的译介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校级规划项目 ◎ 论文《论语言的间介性》 江苏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9.1 《英语基础动词刍议》 南通工学院学报 2002.2 《试论英语迂回动词》 外语教育 2001.3 《鲁迅翻译路径观初探》 外语研究 2003.5 《条条大路通罗马——鲁迅翻译路径观探析》 高教研究与探索 2004.4 《论多元递换的翻译方法连续体》 外语教育第5辑 《推广新理念英语背诵,整体提高英语教育水平》 英语辅导 2005.10 《背诵是硬道理》 英语辅导 2006.1 《兴业与传世――论鲁迅留日前期科技文本的翻译》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2006.1 《论晚清译述风尚的形成原因》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7.1 ◎ 教材《新世纪英语》(1-3册)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8.8 主编 《新世纪大学英语.读写教程》(2-4册)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8 副主编 《大学英语.预备级》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1 副主编 ◎ 译著《伍尔芙随笔全集》(第一卷)(英译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4 《苏韵》(汉译英) 江苏音像出版社 2005.6 《中国抗战国际航空志愿者纪念册》 (汉译英) 1998.6 《社会科学翻译指南(美国人文社科联合会制定)》 (英译汉) 2006.4 ◎ 词典《新世纪英汉词典》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9.7 主编 《英汉、汉英商务词典》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9.2 编者 《20世纪英美文学辞典》 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6.2 副主编 ◎ 教学用书《大学英语背诵文选》(四、六级)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9.1 主编 《通过阅读学词汇》(四、六级、考研卷)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2003.2 主编 4 汇银品易网CEO.. 笔名:航风前行,研究生学历,国内较早的互联网从业资深人士,从事营销策划和互联网运营推广已有12年时间,拥有12年互联网运营、管理经验,自身创造了独特的运营管理方法。为十几家电子商务网站、互联网公司制订过营销战略、运营策略、市场推广! 2010年至2012年为香港主板上市企业:汇银家电(控股)有限公司,所属“汇银品易网”CEO 曾发表了《新形势下 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的整合》、《三四级市场网络联盟,剑指中国千亿家电市场》、《中央配送加地区门店展示将成为未来家电网购B2C行业新的发展趋势》、等文章..... 带领团队在1个月时间内,在全国11个地市召开了网站招商新闻发布会,在业界引起强烈的反响 .....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