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李集街
释义

李集街:李集街位于新洲举、倒两大水系之间,距新洲城关约12公里,是新洲区中心街镇。318国道横贯东西,街内石长、凤长、新李、李陈公路四条主干与318国道和新施公路相互交织,交通区位优势明显。2001年5月,经市、区政府批准原李集镇与张店镇合并成立李集街道办事处,行政编制45人,事业编制6人。

简介

版图面积86平方公里,辖43个村民委员会,2个社区居委会和1个农科所,396个村民小组,290个自然湾。现有人口62642人,耕地面积55492亩,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由丘陵岗地和冲击平原构成,农业特色显著,工业基础雄厚,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全面。

李集街道 办事处驻李集,人口62642人,面积85.87平方千米。辖2个居委会、43个村委会:李集、张店、刘先、河头、李集、何程、李寨、新河、新街、黄河、胡田、潘堤、徐沟、张集、彭岗、张信、罗岗、刘溪、四龙、春光、建群、建新、卫星、大游、新屋、任河、张师、得胜、黄畈、西湾、腾榨、高中、李中、吴太、团强、胡店、长岭、八屋、雄原、张店、桂山、潮泥、西峰、罗大湾、农科所。

历史

明洪武初,江西移民大量迁入此地,附近农民需要一处交易农副产品的市集,于是在人口较多的李氏家族居住地,逐渐形成了一个固定的商号,亦农亦商,形成早经商、午种地的“露水集”。被叫做“李家集”,简称李集。

但从明代开始,几百年来李家集周边还有张家、冯家、刘家等姓氏的集市,相距不过三、五、十里地,各姓氏头人常为集市买卖明争暗斗,都想争夺当地集市的霸主地位。直到清咸丰年间,太平军兴起,战争的烽火燃遍鄂东大地。蕲、黄地方乡绅纷纷上山下湖,筑山寨、建城池以自保。于是,地处倒水平原的各姓氏族长公议共建城池一座,一旦战事发生,供各姓民众入城躲避。

城建在何处,意味着将来集市中心在那里,关系到各姓氏集市的兴衰。这时,各大姓氏都想将城池建在自家集市所在地,互不相让。事情一直闹到知县翁汝瀛那儿。如何平息这场争斗,既要各姓氏族长无话可说,又要建好城池?知县师爷想出一个绝妙高招,以各集市的土重,为筑城的依据。办法是由官府派员,在竞争筑城姓氏的集市土地上,各取土一升,然后,用秤称出各集市所取一升土的重量,土重者胜出。由于李集紧靠倒水河畔,土的湿度最大。结果,李家集的土最重,城池也就筑在李家集了。城内掘有水井,修了几条贯穿城内的有窨井的排水暗沟,上面铺成条石路面,并在西门外倒水河边的石矶上建立炮台等设施,新城池命名为“武圣堡”,还在城南修建一关圣庙,以祈求关圣人保佑。

清光绪《黄州府志》记载,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太平军取黄冈,知县翁汝瀛还真的逃进了新修的李家集城内暂避,并在此召募地方乡绅洪良品、卢璲采、钱崇兰等人大办团练。一时,这里成为抵御太平军的指挥要地。自此,李家集就成为方圆十数里的集市中心。当地一名屡试不第的儒生,还总结出李集八景:龙泉双井、渔浦莲湖、云台夜月、茆店朝烟、平原晴雪、古寺晨钟、绿杨堤畔、翠柏书声。

风俗——奇特的“拜年”、“过新节”春节除夕之夜,民间有“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之说。家家户户点燃蜡烛,一家老少围坐在一起,互相祝福,品赏点心,子夜一过,各家鸣放鞭炮谓“出行”。迎接“喜神”、“福神”、“财神”。然后全家团聚吃“出行饭”,接着依本家老幼尊卑“拜年”,后结伴到亲房和邻居家拜年,互道祝福。

但在李集城内“拜年”有一特别之处,“出行”之后,初一清晨开始,居民和商户全都是紧闭大门(家中当年有人故去则是敞开大门),曰:“财门紧闭”,也就是怕开门“财”外露了。无论门外谁敲门喊:“开门拜年”;门里的人几乎都会发出同一种回音:“退日再接,接你到我家喝年酒”等一类的答礼民间俗语。一般都是年长者在家留守答礼,除非本家叔伯则开门接待。年青人明知有许多家不会开门,但还必须沿门叫喊“开门拜年”,以示礼节。其实门里的人有的根本就不知道门外是谁在叫开门拜年,但传统的民风习俗就是这么一代一代地沿袭到今天。

相传,自清咸丰年李家集筑城后,依倒水河水运上达黄(红)安、下通长江;陆路可通豫皖,交通十分便捷,市集日趋繁荣,不少生意人到城内开设店铺,李家集也就形成了商贸以及农付产品的集散地,城内居民有四乡八里各种姓氏的人,再也不是李氏专营的“露水集”了。

发展

李集街道办事处历史沿革:1949年,划属黄冈县第九区(仓埠)。1950年从仓埠区析置李集区。1951年新洲县建立,李集为第九区。1954年改为第八区。1956年为第六区,同年撤区设李集指导组。1958年撤销指导组,成立东风人民公社,随即改称李集人民公社。1961年改称李集区。1975年撤区建社,分设李集人民公社和方杨人民公社。1984处并李集、方杨两个公社,设李集区。1986年分设方杨乡和李集镇。1999年12月撤销李集镇,张店镇合并设立李集街道办事处。驻地:李集街李集社区。面积:(平方公里)83.6,总人口:61900,社区居委会:2个,建制村委会:42个。

资料记载,“称”出来的古城名叫李集,地处汉(口)小(界岭)公路318国道旁,发源于大别山脉的倒水河穿镇而过,交通十分便捷,离汉口约50公里。

再详细了解,这里曾经人才辈出,有着厚重的乡土文化底蕴,清末曾有进士卢璲采叔侄、解元张百揆等以“一门两进士,五里三解元”的佳话传颂仕林;这里也是一片红色土地,作为大革命时期的老区,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烈士的鲜血洒遍倒水河两岸;这里还是新兴的蔬菜之乡,地处倒水冲积平原,土地肥沃,是武汉市的无公害蔬菜基地,以种植香飘万里的小香葱而闻名。

起源——“称斤论两”筑城池

据史书和民间家谱记载,李集的形成,按今天的话说,应该是个移民城镇。

这里居民多为元末明初由“江西过籍”,也有少数的土著人。由于元末战乱,当地大部分土著人死于战祸、瘟疫,境内几乎人亡地废。据《李氏宗谱》载:“元季兵燹,黄郡数百里半为墟丘。”明朝统一后,从江西的乐平、余干等地移民至此,居住在倒水河两岸。

明洪武初,江西移民大量迁入此地,附近农民需要一处交易农副产品的市集,于是在人口较多的李氏家族居住地,逐渐形成了一个固定的商号,亦农亦商,形成早经商、午种地的“露水集”。被叫做“李家集”,简称李集。

但从明代开始,几百年来李家集周边还有张家、冯家、刘家等姓氏的集市,相距不过三、五、十里地,各姓氏头人常为集市买卖明争暗斗,都想争夺当地集市的霸主地位。直到清咸丰年间,太平军兴起,战争的烽火燃遍鄂东大地。蕲、黄地方乡绅纷纷上山下湖,筑山寨、建城池以自保。于是,地处倒水平原的各姓氏族长公议共建城池一座,一旦战事发生,供各姓民众入城躲避。

城建在何处,意味着将来集市中心在那里,关系到各姓氏集市的兴衰。这时,各大姓氏都想将城池建在自家集市所在地,互不相让。事情一直闹到知县翁汝瀛那儿。如何平息这场争斗,既要各姓氏族长无话可说,又要建好城池?知县师爷想出一个绝妙高招,以各集市的土重,为筑城的依据。办法是由官府派员,在竞争筑城姓氏的集市土地上,各取土一升,然后,用秤称出各集市所取一升土的重量,土重者胜出。由于李集紧靠倒水河畔,土的湿度最大。结果,李家集的土最重,城池也就筑在李家集了。城内掘有水井,修了几条贯穿城内的有窨井的排水暗沟,上面铺成条石路面,并在西门外倒水河边的石矶上建立炮台等设施,新城池命名为“武圣堡”,还在城南修建一关圣庙,以祈求关圣人保佑。

清光绪《黄州府志》记载,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太平军取黄冈,知县翁汝瀛还真的逃进了新修的李家集城内暂避,并在此召募地方乡绅洪良品、卢璲采、钱崇兰等人大办团练。一时,这里成为抵御太平军的指挥要地。自此,李家集就成为方圆十数里的集市中心。当地一名屡试不第的儒生,还总结出李集八景:龙泉双井、渔浦莲湖、云台夜月、茆店朝烟、平原晴雪、古寺晨钟、绿杨堤畔、翠柏书声。

风俗——奇特的“拜年”、“过新节”春节除夕之夜,民间有“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之说。家家户户点燃蜡烛,一家老少围坐在一起,互相祝福,品赏点心,子夜一过,各家鸣放鞭炮谓“出行”。迎接“喜神”、“福神”、“财神”。然后全家团聚吃“出行饭”,接着依本家老幼尊卑“拜年”,后结伴到亲房和邻居家拜年,互道祝福。

但在李集城内“拜年”有一特别之处,“出行”之后,初一清晨开始,居民和商户全都是紧闭大门(家中当年有人故去则是敞开大门),曰:“财门紧闭”,也就是怕开门“财”外露了。无论门外谁敲门喊:“开门拜年”;门里的人几乎都会发出同一种回音:“退日再接,接你到我家喝年酒”等一类的答礼民间俗语。一般都是年长者在家留守答礼,除非本家叔伯则开门接待。年青人明知有许多家不会开门,但还必须沿门叫喊“开门拜年”,以示礼节。其实门里的人有的根本就不知道门外是谁在叫开门拜年,但传统的民风习俗就是这么一代一代地沿袭到今天。

相传,自清咸丰年李家集筑城后,依倒水河水运上达黄(红)安、下通长江;陆路可通豫皖,交通十分便捷,市集日趋繁荣,不少生意人到城内开设店铺,李家集也就形成了商贸以及农付产品的集散地,城内居民有四乡八里各种姓氏的人,再也不是李氏专营的“露水集”了。

每年春节期间,生意人之间免不了互相祝福,但又不同于一村一姓氏,同宗同族,长幼有序。不同姓氏,难分尊卑,于是商会约定,拜年由徒弟互送拜贴。这期间时有盗匪冒充商户以送拜贴为名,敲诈勒索或抢劫商铺。后商会又订约,每年拜年只站在门外喊一声“开门拜年”然后从门缝中将贴投入,对方在门内不开门,接贴后应一声:退日再接。其实是退日再接商户老板喝年酒,并不接送拜贴的徒弟。后来住在城内的居民纷纷仿效商户的这一拜年方法,只是喊几声,拜贴也就免了,不过,听到是至亲来拜年还是要开门的。据当地一上年纪的老人讲,民国时,李集城内的商户拜年还使用拜贴,解放后,就没有人用拜贴了。

李集另一个奇怪的节日是“吃新节”。“吃新节”民间俗称“过半年”,其实是一次预庆丰收打牙祭的“吃肉”节。过去在李集流传有一句俗语:“乡里人两次荤,吃了年饭望吃新”。

李集人十分重视吃新节,这里素有不重“端午”重“半年”之说。这其实是劳动人民在稻谷成熟,准备割谷前的一种民间祭祀的古老仪式。农民把新成熟的稻穗割一把插在自家的神龛上以示丰收。节气取在每年的“夏至”后第三个卯日。一般人家头天买猪肉煨汤,第二天正节将出了嫁的姑娘,不论那一辈的姑婆、姑妈、小姑都得请回家来过节,因过去条件所限,时逢6月天,买回家的肉很快变臭,故俗称姑娘“赶臭肉”吃。

上世纪70年代,由于计划经济物资短缺,猪肉紧张,凭票而且还不能保证供应。聪明的李集人为了保留这一传统的节日,与当时的食品所达成一致,将古老的“半年”节改在7月1日与中国共产党的生日一起过。由食品所负责组织货源,保证猪肉供应。当年人们为这一来自民间的创举无不拍手称快,7月1日“过半年”吃臭肉,这一独特的习俗一直保持到了今天。为保留一个民间传统节日而巧改日期,恐怕如今以不多见了。

传奇——“刘邓”攻陷李集城

李集自清咸丰年筑城以来,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特别是民国时期,汉(口)小(界岭)公路穿境而过,是武汉到河南、安徽等省的必经之地,李集城也就成了扼守武汉东北部的一道屏障。

1947年刘邓大军南下,千里跃进大别山。10月9日晚,国民党白崇禧部所属52师99团一个营,沿汉小公路妄图由黄陂去麻城救援在那里被刘、邓大军围困的国民党军队。不料行至李集附近被我军伏击,国民党军一个营,仓惶逃入李集城内,紧闭城门,企图负隅顽抗。

这时的李集城,经过多次修缮,外城均用条石和大城砖砌成,内城沿倒水河一线用土筑有内土城,以防倒水河涨水浸入城内,城墙高大,有东、西、南、北4个城门。城门上建有雄伟的城门楼,另有水西门和便门,城内多处建有碉楼。城外有宽数丈的护城河,整座城池一面紧靠倒水河,三面为倒水冲积平原,视野开阔,易守难攻。

刘、邓大军一纵一部和中原独立旅配合,将李集城围攻两天三夜,武汉的国民党军派飞机空投物资助战,经过激烈战斗,我军在炮兵的配合下,破城歼敌,国民党军队在强大的攻势下纷纷弃械投降。敌营长杜小林由西门附近跳城,企图从倒水河逃走,不料跌伤双腿,最后举枪自毙。

李集攻城之战,成功围歼了国民党军队的援军,保障了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胜利。10月12日中共中央给刘邓首长发来贺电,祝贺鄂东李家集、柳子港等处取得“歼敌两个旅之大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李集城池被拆除,只剩下一段护城河和城墙脚,李集人民充分利用交通便利、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的优势,大力发展以小香葱为主的无公害蔬菜基地,城周围已改造成了一片片绿油油的菜园。

2008年,李集街推行绩效管理,层层落实责任,培植支柱税源,大彰农业特色,发展街镇经济,圆满完成区委、区政府下达的23项绩效目标任务。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1323万元,超目标15.2%,国税收入408万元,超目标23.6%,地税收入915万元,超目标14.4%,主要经济指标创历史之最,增幅居全区前列。被区委、区政府授予“绩效管理先进单位”、“发展街镇经济先进单位”。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4 22:3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