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李洪钟 |
释义 | 1941年1月出生于山西省昔阳县。1965年毕业于太原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系,1965-1978年在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工作,参加了国家顺丁橡胶攻关项目会战,从事丁烯氧化脱氢制丁二烯流化床反应器研究与开发工作。 人物简介李洪钟,化学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化学工程专家。 人物履历1981年获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硕士学位,1986年获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工学博士学位。 1986-1988年为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博士后,研究多种燃料在中试规模循环流化床中的燃烧特性和微细颗粒循环流化床的流动特性。有关论文于1989年获第十届国际流化床燃烧会议最佳论文奖。 1989年至今,为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工程技术委员会主任和多相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颗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颗粒学会对外工作委员会主任,流态化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力学学会第二届多相流专业组成员,“化工冶金”期刊第五届、第六届副主编,“燃料化学学报”第三届编委,“基础研究”编委。曾任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党委书记和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多相反应开放实验室副主任和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和学位委员会副主任。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七五”、“八五”重大项目与“九五”重点项目、开放实验室基金项目、中国石化总公司及大中企业科研项目。李洪钟院士的主要研究领域:工业气固移动床和流化床动力学行为的量化及调控理论与方法。先后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80余篇;出版中英文专著2部和5章,获授权发明专利4项和实用新型专利10项。相关成果“移动床气固两相流理论及应用”和 “气固流态化的散式化理论与方法”分别获1997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1999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气固流态化方面的研究。将多相流基本原理与散料力学结合,建立了两相流理论以及垂直和倾斜移动床气固流动模型,可较准确预测气、固流率,气体压力和颗粒间接触应力的分布;提出V型阀与L型阀排料动力学模型和设计方法;发明了V型移动床排料阀、气控气球式高压加料器等。用自制微观摄像探头,得到快速床内瞬态聚团和稀密两相结构的照片,证实了聚团的存在,发现当纳米和超细颗粒形成低密度、小尺寸聚团时,可实现散式流态化。发现加入流化床中的铁磁性颗粒可形成“链状物”,能有效破坏气泡、沟流和聚团,实现散式流态化。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