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李鸿
释义
1 远征军新编第一军第三十八师师长

人物简介

李鸿,字健飞,1903年生于湖南湘阴鸽庐塘(今玉华乡来龙村)。1925年7月考入中央警官学校,1926年4月考取黄埔军校第五期。1927年7月毕业后参加对直系军阀的战争,因作战有功,很快晋升为上尉。

1928年,时任国民党税警总团特种兵团团长的孙立人调李鸿到该团任机枪连连长。 1940年开赴缅甸后,李鸿自反攻缅北以来,在长达一年半的艰苦作战中,表现出卓越的指挥才能,屡建奇功,擢升为新编第三十八师师长,授少将衔。

人物事迹

十年内战中,李鸿因不愿意“中国人打中国人”而打了十年的背躬”(湖南土话,即不走运),一直得不到提升,连与他至交的孙立人都对他的表现深感疑惑,很多人认为他“怕死”。

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向上海进攻。税警总团编入朱绍良指挥的第9集团军(辖88师独立旅),参加淞沪会战。4团在蕰藻浜、大场一带担任着阻击日军进攻的任务。李鸿的机枪连连地处于全团防线的突出部位,与日军阵地相距仅200米,每天要遭到日军飞机十余次的轮番轰炸和低空扫射,日军在十倍于我的炮火掩护下不断发起攻击。每当敌人炮火一停,即表示日军已攻到阵地前沿,李鸿立即组织全连反击,先以机枪扫射,然后率领官兵跃出掩体,向敌人发起冲锋。有时敌人突入阵地,李鸿就率领全连官兵展开肉搏。这时的李鸿,与内战时的李鸿,判若两人,他所带的连队也一扫内战时的“萎靡之气”,一次又一次地把敌人消灭在阵地前沿或阵地上。

由于反复与敌拼杀,坚持数日后,机枪连已伤亡过半。这时,团长孙立人,冒着敌人炮火来到机枪连阵地,看到阵地危急,决定向88师部请求派兵支援。临行前,孙立人紧紧握着李鸿的手说:“坚持住,等我回来。”李鸿举手敬礼,庄严回答:“团长放心,有我李鸿在,就有阵地在。”

孙立人走后,敌人对机枪连阵地发起了最猛烈的进攻,李鸿率领全连剩余官兵再次展开了最为壮烈的肉搏战。在追击敌军时,李鸿腿部负伤,血流如注,他叫一位排长解开他的绑带,用劲绑住伤口,然后挺身站起来大呼:“湖南骡子(李鸿连大部分为湖南兵)决不投降!弟兄们,杀呀!”随着李鸿的喊声,全连官兵奋力拼杀,再一次把敌人压了下去。

当孙立人率领临时组织的敢死队赶到机枪连阵地时,只见遍地都是尸体:有的还保持着射击姿式,有的刺刀已刺入敌人胸部,有的与敌人扭打在一起……看到这样的场面,同去的郑团副对孙团长说:“只怕李连长……”。他的话还没说完,就被孙立人用严厉的目光止住了。

这时前沿阵地还在响着激烈的枪声,孙立人急忙跑了过去,只见李鸿正单膝跪在机枪射手身旁,指挥数挺机枪用交叉火力射向正在逃窜的敌兵。孙立人立即指挥敢死队一起投入战斗,很快就将敌人压了下去。

据史料记载,李鸿与之展开这场殊死阵地战的对手,是号称“常胜军”的日军王牌久留米第18师团,可刚一出师便在中国的土地上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日军占领上海后,师团司令默默地站在孙立人、李鸿誓死保卫过的阵地上,双手合十,为他的战死者祈祷,并下令立石碑一块,上书:“遇华军最激烈的抵抗于此!”

淞沪会战中,孙立人升任第2支队少将司令。有感如此,孙立人曾深有感慨地说:“我对李鸿的认识太浅了,以往对不起他的地方太多了!”于是,他走马上任的第一道手令,就是提升李鸿为第1营少校营长。

“八·一三”淞沪会战后,税警总团终于被胡宗南吃掉,被编为第40师,开赴潼关。

1940年,税警总团的建制正式恢复,孙立人任中将总团长。李鸿任上校教育长兼学兵团团长。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形成,中、英双方签订《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当时,缅甸和印度都是英国的殖民地。国民党政府决定组织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协同英军抗击日本侵略军。中国远征军的具体任务是打通滇缅公路,以保证接受抗日外援的唯一陆上通道畅通无阻。

税警总团被改编为新编第38师,隶属第66军,师长孙立人中将,下辖3个团,1942年3月28日,新38师从云南安宁乘汽车沿滇缅公路进入缅甸,4月5日抵达腊戍。

1942年8月,新38师调往印度中部兰姆伽镇整训。10月,蒋介石把驻印部队改编为“中国驻印军”,由美国史迪威将军担任总指挥。1943年春,郑洞国率军部人员赴印,成立了新编第1军,辖新22师、新38师及直属特种部队等。郑洞国任新1军军长,孙立人任副军长兼新38师师长。李鸿仍任114团团长。在蓝姆伽整训期间,部队接受了全新的美式装备,进行了全套的美式训练,学会了山兵丛林地带作战的本领。1943年3月,受训完毕的新38师,奉命开往印缅边境的小镇——列多担任掩护中美工兵修筑中印公路的任务。这条公路,西起印度列多,向东翻越野人山,经缅甸北部胡康河谷,到达密支那,最终连通我国云南境内滇缅公路。在修筑中印公路的同时,盟军还将架设一条从印度加尔各答至中国昆明的大口么输油管道,全长2700英里。

早在1942年10月,美国史迪威将军就制订了一个代号为“人猿泰山”的攻缅北的作战计划,后经中、美、英三方磋商,这个计划得以敲定。

李鸿率领的114团是反攻缅北的先锋,反攻的突破口就是天险野人山。

野人山是横亘缅西北、绵延数百里、杳无人烟的热带原始丛林区。这里是毒虫、毒蚊、血蚂蟥的世界,随时可从天上、地上、树上和草丛中向进入林区的人、畜发起攻击,防不胜防。人畜被叮咬之处,痛痒难忍,随之化浓流血,在恶劣环境下,一旦疮口感染,即溃烂致死。这里又是瘴疠、虐疾横行的世界,如无有效的医药条件,即使强壮的身体,亦无法与之抗衡。

踞守野人山和胡康河谷的敌人,是孙立人和李鸿的老对手——日军第18师团,师团长为田中新一。这个师团在“一·二八”、“八·一三”进攻上海,南京大屠杀,攻占广州、南宁等战役中,血债累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该师团接受亚热带丛林作战训练,在日军发动的东南亚诸战役中连连获胜,号称“常胜师团”,还有“亚热带丛林之狐”的美称。“鬼门关”为进入野人山的唯一隘口。日军在隘口十余个互相对峙的山头上,构筑了坚固的工事,布下重兵,山头之间互为犄角。

李鸿派出侦察兵进行周密侦察后得知,敌前面几个山头戒备森严,而中间的山头则疏于防范。这时,《孙子兵法》上“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攻其所必救”的战法,立即闪现在他的脑海里,于是立即决定,避实击虚,打它个中心开花。李鸿派出一个连的突袭队,乘黑夜摸到被标为“7”号山头的接敌前沿潜伏下来。天拂晓,李鸿集中全团经重迫击炮、加农炮,对准“7”号山头猛轰 ,整个山头的敌工事被炮火覆盖,敌人被迫龟缩在碉堡和构筑坚固的山洞里。20分钟后,炮火猛然停止,未等敌人反应过来,山头前沿枪声、杀声大作,我突袭队迅速抢占山头工事,用机枪和火焰喷射器封锁住敌碉堡和山洞进出口。我军很快占领了7号山头,一个中队日军全部被歼。

腹部山头被我攻占后,前面几个山头的敌人急忙用炮火支援7号山头,敌火力点被暴露出来。李鸿抓住时机,全团分头出击,7号山头的突袭连则配合进行夹击,一日之内连夺敌4个山头。其余山头的敌军但求自保,一一被击破。不数日,“鬼门关”就被我军敲开,114团遂进入野人山。

在野人山,敌人把哨卡设在大树上,把据点修在山崖上。我军尖兵发现后,即用火焰喷射器或火箭筒一一拔除,敌人浑身着火,发出凄厉的惨叫,从空中坠入林中或谷底。如遇敌设在密林中的坚定防御工事或碉堡,则先用各种火炮进行猛射,把周围的森林炸得枝叶尽秃,使日军阵地完全暴露出来,再用火箭筒、喷火器、机枪和手榴弹猛射、猛打,直至把敌工事和碉堡完全摧毁。

李鸿还抽调一批有文化的学生兵,展开宣传鼓动工作,在林中树干上,山崖石壁上,写上各种鼓动口号:“野人山,我们回来了!“打回祖国去,祖国在召唤我们!”

就这样,前面一边打仗,后面一边开路,隆隆的炮声和沉重的开山机声交织在一起。一块土地一滴血,一寸公路一滴汗,在血与汗的交相流淌中,中印公路在这荒无人迹的原始森林中,一寸一寸地从印度向祖国延伸!

李鸿率领114团的健儿,历经月余,打通野人山后,与敌第18师团对峙于胡康河谷,曾多次打退敌军的攻击和袭扰。坚持半年后,因过度的疲劳,官兵体质下降,伤亡增多。孙立人乃调陈鸣人112团接替防务,将114团撤下来休整。

1943年10月下旬,雨季刚过,中国驻印军即向缅北大举反攻。与日军对峙已久的112团,率先由防守转入进攻,一举夺取新平洋。10月31日,分兵进攻胡康河谷的重镇——于邦。

胡康河谷为一窄长盆地,两边山高林密,中间河流纵横,地形复杂,有“绝地”之称。由于盟军指挥部对敌情判断的失误,导致攻入于邦的112团李克已营陷于5倍于己的敌军重围,虽奋战月余,终不能破。12月下旬,114团奉命增援李营。李鸿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经过7昼夜苦战,敌伤亡1500余人,敌55联队长藤井小五郎大佐,大队长营尾少佐等敌酋毙命,李克己营得以解围。于邦之战的胜利,宣告了敌18师团不可战胜神话的破灭。

当于邦之战胜利在握之时,李鸿奉命从右翼迂回抢占孟阳河。孟阳河为大奈河南岸的一个支流,在胡康河谷中段,溪流交错,密林掩映,全长20英里。占领孟阳河,既可北挖大柏家,又可南叩孟关。这一仗,将决定敌人在胡康河谷的命运。当先遣部队李成亮连到达孟阳河岸时,敌18师团一个联队已先我军两天到达时岸。他们以逸待劳,乘我立足未稳之时向我军发起猛攻。李连长沉着应战,一面抢修工事,一面奋勇反击,不仅使我军阵地岿然不动,而且还击毙了日军大队长宇生少佐。

1944年1月12日,李鸿带着于邦胜利之余威,率领114团赶到孟阳河前线,与敌进行阵地争夺战,战斗成胶着状态,相峙不下。李鸿见敌工事坚固,防守严密,炮火威力强大,为减少我军伤亡,争取时间,乃当机立断,改变 强攻战术,组织突击分队,从敌人阵地的结合部锲入,向纵深穿插渗透,将敌分割包围。敌我混战在一起,敌人强大的炮火失去威力。在左翼的胡道生营与敌发生激战的时候,李卓或率领第2营从右翼开辟新路。当胡营与李营在左右两翼苦战的时候,彭克立营长又奉命来接替胡营的防务。这支劲旅来到后,战斗更趋激烈。鼓营长决意一股劲将敌人歼灭,令褚幼平连长带兵猛攻正面,蒋又新连长迂回敌后左右翼。敌三面受包围,弹尽粮绝,水源也被我军封锁。没有吃,没有喝,逼得敌人在阵地里不断用无线电乞援。在加紧对敌进行包围、封锁的同时,李鸿又开展政治攻势,向敌阵地散发大批传单,力图动摇敌人军心,促其投降。2月9日凌晨,李鸿下令发起总攻。一日之内,全歼敌于孟阳河畔,毙敌少佐以下官兵600余人。

2月21日,114团又与113团合击并占领大柏家。胡康河谷战役结束后,我军便向孟拱河谷挺进。

孟拱河谷是孟拱河两岸谷地的总称,地形比胡康河更为险峻,宽50公里,长200公里,南北走向的南高江(又叫孟拱河)将谷地劈为两半。谷地四周峭 壁耸峙,垂峦叠嶂。雨季一到,山洪暴发,平地皆成泽国。日军不仅在这一带布下重兵,而且储存了不计其数的军需辎重。谷地里“加迈”和“孟拱”两大重镇隔江对峙,相距只有30公里,攻守相望,互为犄角。驻守加迈的敌军是从胡康河谷溃退来的敌第18师团1部,驻守孟拱的日军是新近组建的第53师团。

在作战会议上,史迪威将军曾风趣地把孟拱河谷的敌军比喻为一只大螃蟹,加迈和孟拱就是它的两只大钳子。经史迪威与新1军的郑洞国、孙立人、廖耀湘诸位将军协商决定:瘳耀湘的新22师打加迈,孙立人的新38师打孟拱。

新38师以112团居左,113团居右,114团居中,沿河谷南下,一一拔除敌人据点。经过两个多月艰苦转战,6月15日,114团占领巴社。至此,我军完全控制了孟拱至密支那的公路和铁路交道口,置孟拱于掌握之中。?

这时,由温盖特将军率领的英军空降第77旅乘虚进攻孟拱城,不料在孟拱东南遭日军围困,伤亡惨重,有被全歼的危险,英军急派人向我军求援。

当时,天气骤变,大雨倾盆。李鸿闻讯后,率团冒雨沿孟拱山迂回急行,于6月18日赶到孟拱河北岸。当天,李鸿与副团长王东篱经过化装,在当地两名向导的带领下,绕过孟拱正面,在孟拱以南铁路和公路附近,对孟拱周围的地形和敌人守备情况进行了详细侦察。6月19日,孟拱河因暴雨河水猛涨,河深浪险,舟渡不易,但为解盟军之围,李鸿决定连夜以橡皮舟强渡孟拱河。

渡河刚刚完毕,即与增援密友那之敌第53炮兵联队遭遇于孟拱东北铁路线上的南堤镇。由于我军行动秘密,始终未被敌人发觉,同时,敌人做梦也没有想到,中国军队会来得这般神速。李团的主力由孟拱展开,以一部兵力占领南堤附近所有据点,另派一个加强排扼守通往孟拱的铁路,并在南堤以北设置疑兵。

敌军通过南堤。李团长命令放他们过去,不能放他们回来。敌军一步一步踏进我军伏兵阵地有效射程内,一声令下,自动火器从四面八方怒吼起来。敌人被陷在五里云雾中,走投无路,越打越乱,拼命挣扎,头尾不相顾地向火网里钻。一夜工夫,敌第53炮兵联队大部队被歼。第2天早晨,8、900个“皇军”尸体暴露在南堤镇附近铁路上。联队长高见亮太郎大佐,也倒毙在枕木上。

6月22日,我军从正面和两翼击破孟拱外围敌军有组织的抵抗,迫近孟拱市区。23日,我军攻占孟拱火车站。这时,在我军右翼被敌第18联队围困的英军突击队500人,情势危急。李鸿遂与英军蓝敦师长约定,请他们把靠近铁路的阵地让出一部分,作为我军攻击出发地。那天晚上,英军炮兵打了一夜,掩护部队转移,至夜间3时移动完毕。随后,李鸿派彭克立营的1个排,接替了英军1个营的阵地。经与日军反复拼杀,终于使日军弃尸数十具,我军阵地仍屹立如山,英军被困之危遂解。原来只有数十名敌军牵制了英军1个营,而我军1排就驱逐了敌人。事后英军旅长亲到我军114团团部,收集战斗资料,并表示感佩不已。一些中外报纸也发出消息和报道:“新38师自创仁安羌奇迹!英军再次死里逃生!”

6月24日,李鸿发出对孟拱的总攻令,先用强大炮火猛轰敌城防工事,继以步兵突击,战斗异常激烈。25日,我军全线猛攻,于下午5时全部占领孟拱城。敌走投无路,纷纷跳入孟拱河逃命,大多被我军预伏的阻击手击毙于河水中,仅有少数水性较好漏网。孟拱一役,共毙敌1500余名,俘21人,缴获各种军用物资无数。?

闻孟拱捷报,史迪威立即致电孙立人:“孙兼师长,贵师攻占孟拱,战绩辉煌,达于顶点,特此电贺。”英印军第3师师长蓝敦电贺曰:“孟拱之捷,谨致贺忱,并谢协助敝师77旅之美意。此致孙兼师长、李团长及阁下英勇之部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亦特电嘉奖:“新38师114团于于邦、孟阳河诸役迭建战功,此次攻克孟拱,使我军尔后攻防有利,厥功甚伟,足见该团李鸿指挥有方及全体官兵忠勇用命,殊堪嘉尚,除交铨叙厅从优议奖外,首先传令嘉奖。”

8月初,中国驻印军在美、英盟军配合下,与敌会战于密支那。8月5日,缅北重镇密友那被攻克,孟拱河谷战役至此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反攻缅北的第一期作战任务也胜利完成。

攻克密支那后,中国驻印军奉命进行休整,部队进行改编。孙立人升任新编第1军军长。李鸿自反攻缅北以来,在长达1年半的艰苦作战中,表现出卓越的指挥才能,屡建奇功,擢升为新编第38师师长,授少将衔。?

说到李鸿的擢升,还有个插曲。那就是在1944年8月,李鸿先后两次收到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委任状。第1次是擢升为新30师师长,李鸿正准备履任,即被孙立人制止。原来,孙立人早就在为他一手创建的新38师物色自己的继任者。经长期考察,他看中了“试用于昔日”“称之曰能”的李鸿,因而说服蒋介石收回成命,第2次才下达了任命李鸿为新38师师长的委任状。

1944年10月,中国驻印军经过雨季休整,开始反攻缅北的第2期作战,指向的第1个目标就是八莫。

八莫,是中缅甸的屏障,缅北水陆交通枢纽。从八莫出发,沿着当年诸葛亮“五月渡沪,深入不毛”走的那条蜿蜒曲折的石板道,就可走到我国滇西重镇腾冲。用血肉之躯筑成的中印公路和石油管道,也将通过这座历史名城,与滇缅公路相接。

半年前,当我军攻到孟拱河谷时,日军看清八莫在战略上的重要,就开始在这里构筑工事,后又利用我军在密支那林整期间,加强八莫防御,积极增兵,力固弹粮。至我军发起攻击时,这里已是“深沟高垒,层层设防,每条街巷都有坚固工事”。日军还作了三期防守计划,准备最少坚守3个月,以待援军,转入反攻。

10月中旬,李鸿率领经过休整的新38师,由密支那沿密八公路向南挺进,势如闪电,锐不可当,半个月拔除敌据点十余处。10月29日,部队到达八莫以北的庙堤,被敌阻于太平江北岸。这时,军长孙立人驱车来到前线,连夜与李鸿研究对策,决定把113团继续摆在庙提佯攻,而李鸿率112、114团主力离开密八公路,强夺太平江上游的铁索桥,然后迂回包抄,指向八莫后方,切断八莫之敌与后方的联系。11月上旬,两支部队逐渐向八莫靠拢。14日,扫荡八莫外围各据点,占领三个飞机场,完成对八莫城区的包围。

11月15日,李鸿发出对八莫城区的攻击令。此后,每天自早晨开始,首先出动美军飞机对敌工事轰炸,继以炮兵射击破坏,然后由步兵在坦克配合下进攻。敌人的重武器发挥不了作用,便组织肉搏敢死队,个个以白布缠头,轮番发起反扑,与我士兵作拼死搏斗,失败则以白刃自戕。敌军还常常实施夜袭,往往我军白天夺得的阵地,夜间又被敌夺去。敌我反复厮杀,阵地犬牙交错,战斗呈白热化。

在鏖战八莫的1个多月时间里,八莫城几乎每天从早到晚,都沉浸在飞机声、炮声、枪声、厮杀声之中,但11月30日这一天却是例外。这一天,1架银灰色的运输机,在8架战斗机保护下,降落在八莫机场,从机上走下新任中国驻印军总指挥兼印缅战区美军总司令索尔登将军,副总指挥郑洞国将军,新1军军长孙立人将军,以及中美记者多人。上午9时,新38师临时指挥所的草地上,在军乐声中,升起了中美两国国旗。李鸿将军戎装整齐地站在指挥所前,接受索尔登将军代表美国总统罗斯福授予的银星勋章。原来,这是李鸿因在胡康河谷战役中功勋卓著,美国政府授予他的勋章,现在补行授勋仪式。

索尔登将军面向李鸿和新38师的官兵代表,宣读了罗斯福的嘉奖词和授勋祝词。

中国驻印军新38师第114团李鸿上校,于胡康河谷战役中,勇于作战,长于指挥,在敌人炮火下,亲率所团进行战斗,在于邦至孟阳河一带摧毁敌阵,为盟军南进扫清道路,建立了功勋。李上校之过人英勇及其领导部属之才能 ,诚为我盟军的莫大光荣。

罗斯福(签字)

美利坚合众国

凡受此奖章者,仅以下文为祝:

兹证明,美利坚合众国大总统根据1918年7月9日国会通过的议案,颁给中国驻印军新38师第114团李鸿上校银星勋章一枚,以为作战英勇之奖赏。

陆军部部长 史汀生(签字)

副官处处长 郁立友(签字)

1944年7月14日于华盛顿

授勋仪式后,索尔登、郑洞国、孙立人、李鸿等将领,在师指挥所研究战局,要求新38师尽快拿下八莫。?

12月14日,新38师将八莫城区南北主要据点相继攻克,南北两路合围的铁钳开始向敌核心阵地合击。混战中,敌酋原好三大佐被我击毙。日军感到解围无望,把所有重伤兵近千人,生沉于西南的伊落瓦底江中,而以残部于夜间沿江滩向南突围。突围日军大部被击毙在江滩上,仅有百余人散窜到八莫以南山地。?

12月15日,我军完全占领八莫。

八莫之役为整个缅甸战场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英国政府和印缅战区盟军最高指挥部,为纪念这一战役之伟绩,特令颁布将八莫至莫马克的一段公路命名为“ 孙立人路”,将八莫市区中心马路命名为“李鸿路”。?

近百多年来,只听说外国列强以征服者的名字命名中国街道,使中国蒙羞,如今以中国人的名字名外国街道,这使每个炎黄子孙感到无尚荣光与自豪。命名那一天,八莫市民和华侨各界人士,公推代表100余人,来到新38师师部,向李鸿献上一柄两尺许的缅刀和和一只精细的银制花纹筒,上面分别镌刻着 “敬赠常胜将军陆军新编三十八师李鸿师长”和“常胜将军李鸿师长留念”等字样。

消息传到国内,国人精神大振,当时的《湖南日报》曾对在缅作战的新6军军长廖耀湘、新38师师长李鸿进行专题报道,其醒目标题为《昔有曾、左,继有黄、蔡,今有廖、李》,把廖耀湘、李鸿与湘籍名将曾国藩、左宗棠、黄兴 、蔡锷相提并论,引廖、李为湖南人的骄傲。

八莫攻克后,李鸿率领38师继续挥师南下,配合新30师,于1945年1月15日攻克南坎。随后,又以摧枯拉朽之势,由南坎往东向中缅边界的芒友、畹町方向挺进。1月22日,前锋逼近芒友,与反攻滇西的中国远征军53军前哨部队会合。1月27日,收复芒友。至此,全长560公里的中印公路和输油管道胜利竣工,滇缅公路与中印公路全线贯通,载着作战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我国抗日后方。

芒支会师后,“李鸿率新38师的健儿们,又朝南喊杀而去,直指缅甸旧都曼德勒东北之卫星城市——腊戍。经3个昼夜的激战,于3月8日克复腊戍新老两城,并占领了飞机场和火车站,歼敌近万,虏获尤多。3月下旬,新38师与50师会师,并与友军一道克复以南附近地区。至此,中国驻印军反攻缅北的战斗胜利结束。

李鸿率部转战印缅战场,历时三载,所有最硬、最难的战场,无不留下他的赫赫战绩。

抗战胜利后,李鸿虽厌恶内战,但他率领新38师被调往东北而陷入内战的漩涡。在我东北野战军发动了辽沈战役的强大攻势下,昔日驰骋抗日战场上的赫赫名将和他的部队连连败北。1948年10月19日李鸿及其所部与困守在长春的国民党部队一起放下了武器。1949年6月,他回到湖南老家,1950年5月,应孙立人之邀经香港到台湾,不久,因牵扯到孙立人“台湾兵变案”入狱。1975年蒋介石逝世后,李鸿才被释放,因积郁成疾,1988年8月15日病逝。

2 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高级工程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高级工程师

人物简介

李鸿,女,1967年10月出生,毕业与西北工业大学,中共党员,,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15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

1988年,李鸿大学毕业后主动申请到西北军营工作,从此扎根戈壁16载,先后参与完成了10多项国家重点型号航空武器装备的科研试验、设计定型和检验验证等重大任务,在航空武器试验的最前沿屡建奇功。她首次提出将飞行可靠度、制导精度和杀伤效果三大指标分别考核综合鉴定的新思路;开发了精度评定、可靠性评定、维修性评定等新领域;探索了运用数理统计学理论进行靶场试验精度评定等新方法;摸索的“一靶两弹”试验方法,成倍提高了靶机利用率,是我国航空武器试验史上的创举;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研制的“空空导弹靶场仿真试验工程”,填补了我国航空武器试验全系统动态检测的空白,为我军在研的新型机载武器提供了新的试验手段。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军十大学习成才标兵。

李鸿同志始终把知识报国、科技强军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扎根戈壁大漠,先后参与完成了十多项国家重点航空武器装备的科研试验、设计定型和检验验证等重大任务,为我军航空武器装备的发展换代做出了重要贡献。她是我军机载武器试验总体专业最年轻的专家、空军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对象、基地第一个进入团站班子的女同志。2次荣立三等功。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首届“空军青年学习成才奖”,被评为空军争做“五个模范”优秀领导干部、“全国三八红旗手”,今年被总政评为第五届“全军十大学习成才标兵”。是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人物事迹

一、勤于学习,用知识托起强军报国的理想

1984年,李鸿以高出清华大学录取线30分的成绩,选择了有导弹制导专业的西北工业大学。大学毕业后,主动放弃家人在深圳找好的工作,谢绝老师让她留校考研的好意,怀着从戎报国的理想,毅然申请入伍,来到位于西部大漠的空军试验训练基地。这里自然环境恶劣,她不畏困难,把强烈的爱军之情化作习武之力。机载导弹试验与鉴定是一个涉及多专业、多学科的系统工程。面对一门门陌生技术知识,她自定学习计划刻苦攻读,很快就在同期入伍的大学生中第一个独立执行任务。

业务上崭露头角后,组织决定把她作为骨干苗子重点培养,派她去上海航天局学习某新型导弹技术。由于该型导弹处在研制初期,一些关键性技术还处于封锁阶段,资料分散保存在各个专业研究人员手中。她一本一本地查资料、学原理、背数据、熟悉程序,遇到难题就虚心请教。当时正赶上酷暑高温,她住的房间没有空调也没有电扇,写下的笔记至今还留有斑斑汗渍。3个月时间里,她整理了三大本技术资料、几十幅电路图。该导弹主任设计师被深深打动,主动提出让她参与研究。这些年来,她充分利用外出学习、参加学术交流等机会,处处留心广泛学习,不仅得到了很多名师指点,还在业内结交了不少学友,源源不断地及时获取了导弹技术发展和武器装备试验的最新信息。

每次到内地出差,图书馆、出版社、新华书店是她必去的地方,回家带的东西大都是书。平时的业余时间,几乎全用到在了学习上。从2000年起,她开始在职攻读清华大学工程硕士学位,她运用所学理论,大胆提出了采用小子样试验鉴定方法对导弹试验精度进行评定,改变了以往单纯看命中与否进行评定的传统做法,为导弹设计定型探索了更为科学合理的试验标准。近年来,她10多次应邀参加全军、空军的学术交流和评审会,成了机载武器及装备试验界有知名度的年轻专家。

二、勇于创新,在科技强军中实现人生价值

李鸿的职责是检验航空武器的性能是否达到设计要求。随着我国加大对高新武器装备的研制和引进力度,基地原有的试验手段和方法越来越难以满足新武器装备发展的需要。为探索准确评估武器系统性能的新手段,她和战友们进行艰难攻关,一一攻克了计算机与飞机、导弹等进行交联等诸多难题,提出了运用某方法进行地空仿真的新思路,建成靶场仿真工程,填补了我国航空武器试验全系统动态检测的空白,为我军在研的新型机载武器提供了新的试验手段,为国家节约了巨额装备试验经费。该项目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李鸿努力把导弹试验与鉴定方法创新的触角伸向这一领域的最前沿。首次提出了将飞行可靠度、制导精度和杀伤效果三大指标分别考核综合鉴定的新思路;开发了精度评定、可靠性评定、维修性评定等新领域;探索了运用数理统计学理论进行靶场试验精度评定等新方法,为后来的两型新导弹试验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证。她还通过对导弹靶试全过程和试验数据的大量观察分析,反复研究论证,摸索出“一靶两弹”试验方法。该成果成为我国航空武器试验史上的创举,成倍提高了靶机利用率,现已连续成功运用数次,仅靶机一项,就节省试验经费近千万元。首次试验成功后,军委领导专门发了贺电。

李鸿在试验工作中,不仅坚持标准严格把关,还积极援手攻克难关,满腔热情地用自己的知识和技术为军事斗争准备服务。2002年底,国家某重点型号新机进入最后试验阶段,装挂某型导弹发射试验后就可装备部队。在地面单个实验中,飞机、导弹都合格,但升空联试却无法匹配,构不成靶试条件,试验一停就是几个月。这虽然不是李鸿份内的事,但想到作战部队期盼新武器列装,她着急了,不分昼夜地对照排查,终于发现火控系统设计上的缺陷。经改进,试验成功。近年来,她先后帮助研制单位解决了十多个大小难题,为我军航空武器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甘于奉献,让青春和智慧在戈壁大漠闪光

 李鸿常年奔波在茫茫戈壁,忙碌于研究室、试验场,不仅失去了女性应有的生活,也使家庭付出了更多的牺牲。机载武器试验,工作人员常常一大早进场,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为了不影响工作,她让儿子三岁就学会认识钟表,掌握时间。只要她提前进场,就给孩子定好闹钟,到时间自己起床、洗漱、上幼儿园;她不能按时下班,孩子就到同学家去吃“百家饭”。李鸿和爱人都在基地工作,父母不在身边,有时出差只能带上孩子,把他关在招待所的房间里自己玩。她第一次带孩子到北京,生长在戈壁的孩子,很好奇地乘电梯上下坐了五六趟。有一次,基地安排李鸿到北京参加一个重要学术会,那时孩子刚上小学,爱人出差在外,她把困难埋在肚里,千叮咛、万嘱咐地做孩子的工作。出差半个月,她一直用电话“遥控”孩子的生活和学习,电话费花了五六百元。她尽力做一个好女儿、好妻子、好母亲,但如果与工作发生矛盾,她总是把重心偏向工作。为挤出更多的时间工作学习,她每周只买一次菜,这些年没有休过一次完整的假。

李鸿的家人都在广州,有车有房有公司。近几年,她年迈的父母对远在戈壁的李鸿放心不下,几次托人联系调她回身边;留法取得博士学位的姐姐、姐夫各有一家公司,也动员李鸿回去当助手。但她扎根戈壁的决心不动摇,献身国防的痴情不更改。

3 哈尔滨工程大学副教授

人物简介

女,1969年2月19日出生,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1987.9-1991.7 哈尔滨工程大学工程力学专业学习,获得工学学士学位;1991.9-1994.4 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力学专业学习,获得工学硕士学位;2000.9-2006.1 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专业学习,获得博士学位。近五年来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EI收录3篇,SCI收录1篇。参加国家、部委、省及校级基金项目4项。

主要研究方向:一般力学和工程力学

论文

1、李鸿,商大中,韩广才. 非稳转速下叶片系统动力响应仿真分析.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2003.6

2、李鸿,韩广才. 翘曲对非对称结构弯扭耦合振动的影响.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03.8

3、宋竞正,李鸿. 船体结构非圆孔口问题的复变函数解.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2004.10

4、韩广才,李鸿. 船舶电动消振作动器研究.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2005.1

5、李鸿,任慧龙. 预测船体分段焊接变形方法概述. 船舶工程, 2005.5

6、李鸿,任慧龙. 基于固有应变的加筋板焊接变形预测.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2006.1

著作

1、李鸿,杨丽红,周博.工程力学理论及仿真.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8

2、韩广才,李鸿.分析力学.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3.12

3、李鸿.船舶钳工英语.哈尔滨: 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2.5

4、李鸿.船舶管系工英语.哈尔滨: 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2.5

4 长沙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学院教授

人物简介

1962年5月出生,浙江临海人。1983年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精密机械与仪器系非电量电测专业,1988年在国防科技大学获飞行器仪表与测试系统专业硕士学位。现为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长沙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学院教授,长沙理工大学测量与控制技术研究所所长,电子信息工程教研室主任。

获奖荣誉

李鸿教授曾于1986年获部科技进步二等奖;91年获部科技进步一、四等奖各一次;92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96年初获霍英东全国优秀青年教师奖。92年被评为铁道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经国家人事部批准,从92年10月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科研情况

李鸿教授主要从事非电量电测,机电一体化,仪器仪表及数控技术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主持、参加过众多的科研和生产技术改造项目。参加了航空航天部“超精密加工技术”攻关课题,负责了铁道部单臂架桥机横移实验测试工作,参加了“863”重大项目:“高速高精运动控制器技术研究”和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项目“超精密工作台运动控制系统”等研究工作。1996-98年初担任过某高新技术企业的副总经理,开发的产品产值过亿元。并经常为企业提供技术攻关支持,具有丰富的产品研发和生产管理经验。曾从1990年开始负责建立了原单位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从1994年开始独立招收“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现为“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的硕士导师。主编出版《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教材一部,发表论文20多篇。

5 安徽省康复医学会理事

李鸿,男,主任医师、副教授。1986年毕业于安徽医科大学医学系,现任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会员、安徽省科协委员、安徽省康复医学会理事。长期从事骨外科临床工作,一贯注重脊柱、关节损伤的研究,擅长关节外科、脊柱外科、骨科创伤和疾病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曾赴上海、北京等著名医院深造,短期赴美国访问学习。2001-2003年作为援外专家医疗队成员,在也门工作两年余,并担任医疗队队长。发表了关于髋臼骨折的外科治疗、上胸椎骨折脱位外科治疗、股骨头骨折合并髋关节脱位的临床研究等论文多篇,并参与了计算机图像分析在骨肿瘤及脊柱疾病的研究与应用等课题的研究。

6 宿州学院教授、科技处处长

人物简介

教授,男,1965年5月生,安徽宿州市灵璧县人,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大学学历,硕士学位,在读博士生。曾任宿州学院数学系计算机教研室主任,校教务处副处长,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主任、信息工程学院院长。现任宿州学院科技处处长、教授,宿州学院教学及学术委员会成员、学位委员会成员,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员,宿州市政协委员,安徽省高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兼职硕士生导师。

李鸿教授1987年7月毕业于安徽大学数学系应用数学专业并获理学学士学位,1991—1993年度在武汉大学计算机软件助教班学习硕士研究生主要课程,1997—1998年度在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作访问学者,2001-2003年度在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申请硕士学位班学习,2006年6月获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工学硕士学位。2005年9月被安徽省教育厅破格晋升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教授职务。

学术方面

李鸿教授擅长于算法设计与分析、人工智能与应用、智能计算等方面的研究,善于利用数学模型研究问题。他在学术上最大的成就是在已有的有关粒计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粒集理论,为粒计算提供很好的理论基础,以此为基础,提出并研究了粒计算的四个基本要素,构建了粒计算的四面体模型,为粒计算学科的形成及确立独立的研究领域做了突出的贡献。

李鸿教授独撰或第一作者发表出版论文、专著、教材40余篇(部),其中国家级重点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论文5篇(其中已经被EI收录4篇,SCI收录1篇),国家级期刊11篇,专著1部,省级期刊20余篇,教材5部。

李鸿教授获得主持2002年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基于零知识证明的群体数字签名的研究》(批文:教科技[2002]002号,编号2002kj298zc),获得主持2007年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基于粒度的知识粗糙性研究》(批文:教秘[2007]35号,编号KJ2007A129ZC),获得主持2007年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重点项目《慧泉开源ERP》(批文:科计(2007)035号,编号07010202109),2008年获主持我校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省级重点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2002年被学校授予“教书育人”科研尖兵称号,2004年获宿州学院科技成果一等奖,2007年获宿州学院科学技术奖,2010年获“宿州青年科技奖”。

教学方面

李鸿教授主讲的课程有:算法设计与分析、数据结构、C/C++语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数学建模、人工智能等。

李鸿教授长期在教学第一线,教学方法独特,教学效果突出,从2001年我校正式进行教学评优以来,分别于2001—2004年及2006-2009年获年度校级教学质量优秀奖。李鸿教授1995年被评为校级中青年骨干教师并被安徽省教育厅遴选为安徽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1999年获“安徽省物资能源优秀教师”二等奖,2006年被评为宿州学院首届教学名师和宿州学院“师德标兵”,2007年荣获安徽省第三届教学名师。

李鸿教授从1996年起组织、辅导我校学生组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模竞赛,连续获得安徽赛区一、二、三等奖的优异成绩,1999年获全国二等奖,这在同类学校中成绩名列前茅。

2005年主持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被省教育厅评为省级精品课程。获得主持2001年省教育厅教学研究一般项目《高师CAI课程体系的改革研究》(批文:教高[2001]19号,编号2001213),获得主持2008年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重点项目《基于开源的IT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批文:教高[2008]4号,编号2008jyxm152)。2010年主持的宿州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团队获省级教学团队。

2001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第一完成人,教高[2001]06号),2005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一完成人,教高[2005]3号),2008年获安徽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其中一等奖为第三完成人,二等奖为第一完成人,省教育厅教高[2008]4号)),2010年获安徽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第三完成人,省教育厅皖教高[2010]28号)。

管理方面

在主持计科系(2010年6月更名为信息工程学院)工作的五年期间(2006.1-2011.2),创新性地实施了“主题年”教学管理模式(2006“教学规范年”、2007“教学创新年”、2008“教学建设年”、2009“教学质量年”、2010“教学改革年”),获得了2008年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积极调整专业结构并适时修订专业培养方案,创造性地构建了基于开源的IT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超常规采取了师资培养新举措(双师型教师培养、开展青年教师学术报告论坛、集体为青年教师选派导师等),鼓励并资助教师取得双师素质证书;加强实验室建设,新建了四口专业实验室和一口机房;主持制定了本系2006--2010年事业发展规划等六个“十一五”发展规划;加强教学管理,出台了《宿州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本科课堂教学规范》等五个教学规范;策划并创办了《计算机系简报》(2010年6月更名为《信息工程学院简报》);率先开展了系文化建设活动,2007年学校专门开了现场交流学习会。2002年获省七厅、局、委、办授予的省R&D资源清查先进个人,2004年获我院“优秀教育工作者”。

7 成都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人物简介

女,副教授,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员,四川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中等专业学校教师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成员

教材论著

主编师范院校系列教材《声乐实用教程》,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出版。论文《浅谈中师音乐班的声乐教学》,并分别在《音乐世界》《乐苑》上发表; 在《用歌声“唱”所欲言》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的“共和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五十年研讨会”中获二等奖,并被收入大型理论文集《今日的辉煌》;《乡镇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资源利用的现状分析》发表于《中国音乐教育》2010年第九期。

获奖荣誉

自1979年以来,其演唱曾多次获得部、省、市级各类演唱比赛中得一、二等奖。1990年7月曾赴日本参加亚太地区“90’面向全人类”音乐系列演唱活动,受到当地媒体的高度赞誉。曾先后在四川音乐学院演奏厅(1996年5月9日)、成都艺术中心娇子剧场(2002年6月16日)举办了独唱音乐会,并分别在四川电视台、成都电视台作了专题报道。2002年8月,中国教育电视台在《中国教师》栏目里以“鸿雁高飞”为题目对其音乐教学生涯作过专题报道。

学生培养

培养的学生钟晓华、雷萌、晁薇萍等曾分别获部、省、市级各类演唱比赛中得一等奖。 指导的女声表演唱《玛丽诺之歌》获四川省第三届中师艺术节一等奖。指导的学生程静获2008年成都市中小学艺术人才选拔赛声乐一等奖,“十佳”歌手;指导的学生廖旭蔓、李玥、李珊、赵怡获2009年成都市中小学艺术人才选拔赛声乐一等奖;指导的学生王婉蕾、吴子懿获2010年成都市中小学艺术人才选拔赛声乐一等奖。

科研课题

所负责的课题成都大学校级基金课题《适于农村乡镇儿童音乐教育活动模块的研究》;成都大学校级教改课题《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材建设的尝试》;成都大学校级精品课《学前儿童音乐教育》。

8 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男,1977年生,中共党员,河南省济源市人,现供职于河南济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宣传科,现为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济源市摄影家协会会员。本人1996年开始学习摄影,主要以单位宣传为主,拍摄一些工业题材及单位新闻纪实。先后在《中国青年报》、《中国冶金报》、《河南日报》、《济源日报》等报刊发表新闻图片100余幅。

9 普洱市建设局党组书记

人物简介

性 别 女

出生日期 1969 11 19

籍 贯 云南墨江

民 族 哈尼族

政治面貌 中共党员

参加工作时间 1991 08

学 历 本科

毕业院校 云南省委党校函授学院经济管理专业

简历

1988.09—1991.07 在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昆明分院就读;

1991.08—2001.09 在思茅市(现思茅区)建委工作,历任副主任、主任;

2001.10—2003.07 在思茅市(现思茅区)政府工作,任副市长;

2003.08—2003.12 在大连市旅顺口区政府挂职;

2004.01—2005.05 在思茅市(现思茅区)政府工作,任副区长;

2005.06—今 在思茅市城乡规划局(现普洱市规划局)工作,任局长;

2006.10—今 任思茅市建设局(现普洱市建设局)党组书记;

1998.01 在思茅市(现思茅区)城乡建设委员会过渡为国家公务员。

10 重庆附一院副主任医师

女,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曾赴美国佛罗里达研修并获得合格证书。长期从事眼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具有丰富的诊治眼科疾病的经验,尤其擅长对角膜病、眼表疾病、角膜移植、羊膜移植手术以及对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疾病的诊治。在角膜病及眼表疾病诊治方面作了大量的科研工作,参与多项重庆市科委、市卫生局的科研项目,公开发表论文20多篇。积极参加眼库及身后捐献角膜、造福人类的社会宣传工作。二次参加国际狮子会与中国残联共同举行“视觉第一,中国行动”赴山区为白内障患者献爱心,作手术活动。现为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成员、重庆光学会视觉光学分会秘书。

11 东北师范大学教授

个人情况综述

1997年6月毕业于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社会哲学专业获硕士学位,毕业后分配到长春税务学院马列部任教。2002年2月由长春税务学院马列部调入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任教,2005年6月在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获博士学位,先后在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哲学社会学系担任社会学专业副教授,社会学专业硕士生导师,社会学专业教授。2009年7月东北师范大学学科调整,政法学院哲学社会学系中的哲学与社会学分开后,继续在政法学院社会学系担任社会学专业教授、社会学专业硕士生导师。现为全国社会学学会会员,吉林省社会学学会理事。

在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任教以来,先后为本科生、硕士研究生讲授“社会学原理”、“西方社会概论”、“西方社会学理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问题研究”、“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专题研究”、“当代中国社会变迁问题研究”等多门基础课和必修课。注重教育教学改革,在《吉林日报》、《吉林教育科学》等刊物上多次发表教育教学改革论文。其中“对大学生课堂教学情境理论的初步探讨”一文,被《吉林教育科学》视为A类文章。

在科研方面主要从事社会哲学、西方社会学理论、劳动社会学、发展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对于问题的研究侧重于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注重西方社会学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现实问题的联系,注重对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批判性研究,注重当前中国社会改制与劳资关系问题研究。近年来在哲学研究、社会科学战线、东北师大学报、长白学刊等国家级、CSSCI、省级等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多项,参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多项。著有《现实社会观导论——西方社会学社会观演进研究》。多次获省级、市级、校级优秀科研成果奖励。

学习工作简历

主要学习经历

1986.7-1990.6 吉林大学化学系应用化学专业读大学

1994.8-1997.6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社会哲学专业读硕士研究生

2001.8-2005.6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社会哲学专业读博士研究生

主要工作经历

1985.8-1994.12 吉林大学化学系担任实验技术员

1994.1-1994.8 吉林大学化学系担任实验工程师

1997.6-1997.12 长春税务学院马列部担任助教

1997.12-2000.12 长春税务学院马列部担任讲师

2001.1-2002.1 长春税务学院马列部担任副教授

2002.2-2008.12 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哲学社会学系担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009.1-至今 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社会学系担任教授、硕士生导师

社会学术兼职

吉林省社会学学会理事

全国社会学学会会员

教学工作

为政法学院社会学专业本科生、硕士研究生授课。为社会学专业本科生授课5门:社会学原理、西方社会概论、西方古典社会学理论、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社会保障概论。为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授课4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现实问题研究、西方社会学理论专题研究、当代中国社会变迁问题研究、社会学经典著作研究和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专题研究。

主要科研方向

社会学理论与中国社会现实问题研究

主要科研项目

1、新时期劳资关系与社会建设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项目批准号08JA840006 立项时间 2008.11 2008.12-2011.12 7万元 主持

2、吉林省工业群体社会矛盾与社会和谐问题研究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

项目编号2007069 立项时间2007-4 2007.06-2010.08 0.6万元 主持

3、吉林省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从业群体社会行为特点研究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

规划项目 项目编号2004031 立项时间2004-6 现已结项 0.6万元 主持

4、马克思的人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

2008.05-2010.05 0.3万元 参项第一位

发表的论文

1、独撰 《当代社会发展超越现代化的趋势》 长白学刊 2001年1期 CSSCI

2、独撰 《当代人类文化发展呈现融合性趋势》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02年5期

3、独撰 《从现实生活的视角理解马克思的历史现》 长白学刊 2003年3期 CSSCI

4、独撰 《从现实生活的视角理解马克思的真理观》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3年3期

5、独撰 《现实的生活世界与马克思的辩证法》 哲学研究 2003年3期 CSSCI 重点刊物 国家级

6、独撰 《对大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初步探索》 现代教育科学 2003年10期

7、第一作者 《对中国农民失业及其社会保障的思考》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4年3期

8、第一作者 《关于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存在问题的思考》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04年4期

9、第一作者 《关于吉林省国有企业养老保障体制的思考》 新长征 2004年7期

10、第一作者 《国有企业在岗职工社会越轨行为分析――以吉林省老工业基地为例》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06年第3期

11、第一作者 《吉林区域国企中农民工的社会行为特征分析》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

12、第一作者 《培育国企在岗职工的共同体意识——以吉林省老工业基地为例》 东北师大 学报 2006年第4期 CSSCI 重点刊物

13、第一作者 《国有企业在岗职工基本社会行为特征研究》 社会科学战线 2006年第4期

CSSCI 重点刊物

14、第一作者 《城镇失业社会保障现状及对策》 新长征 2006年第6期

15、第一作者 《国有企业在岗职工制度行为问题分析》 长白学刊 2006年第7期

16、独撰 《转型期中国人经济社会行动的成因及其调整》 东北师大学报 2007年第4期

CSSCI 重点刊物

17、独撰 《涂尔干法人团体社会整合观分析》 社会科学战线 2008年第9期 CSSCI

重点刊物

18、第一作者 《当前中国农村社会分层的现状、问题及调整》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

19、第一作者 《探析我国贫困问题的现状、原因和治理对策》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08年第3期

20、第一作者 《我国建筑行业影响劳资关系因素分析》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6期

21、第一作者 《工业群体暴力突发性事件的特征及成因分析》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第11期

22、第一作者 《企业群体权力状况对劳资关系的影响分析》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0年第6期

23、第一作者 《当前协调我国民营企业劳资关系的对策建议》 东北师大学报 2010年

24、独立作者《非公企业工会的社会化是劳资关系协调的关键》理论探讨,CSSCI,2011年第4期

25、第一作者《对小型企业劳资关系规范问题的思考》东北师大学报,CSSCI,A级,2011年第4期

第4期

发表学术著作:

《社会学现实社会观导论——西方社会学社会观演进研究》 吉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获奖信息

1、 当代社会发展超越现代化的趋势 吉林省社会学会一等奖 吉林省社会学会 2001-1-1

2、 帕森斯现代化理论及其缺憾 长春税务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长春税务学院 2002-1-1

3、 帕森斯现代化理论及其缺憾 全国税务院校“九五”期间科研成果奖励二等奖 国家税务总局 2002-12-1

4、 高校素质教育必须重点抓好创新 吉林省高校德育优秀论文一等奖 吉林省社会 科学院 2002-4-1

5、 现实的生活世界与马克思的辩证法 吉林省哲学学会科研成果一等奖 吉林省哲学 学会 2003-12-1

6、 现实的生活世界与马克思的辩证法 吉林省人民政府第六次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审委员会 2004-12-1

7、 现实的生活世界与马克思的辩证法 吉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首次社会科学优秀奖 吉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2004-12-1

8、 吉林大学第十八届研究生“精英杯”成果奖一等奖 吉林大学研究生院 2004-9-10

12 三国人物

李鸿(字不详,生卒年不详)三国时魏国人。建兴三年(225年),降蜀。拜见诸葛亮,言及魏将孟达有归蜀意。诸葛亮欲诱孟达为外援,遂与孟达交通。

13 陕西师大附中副校长

李鸿,男,1956年4月12日出生。陕西师大政教系毕业,高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现任陕西师大附中副校长、党总支副书记。担任陕西省重点中学政治课教学研究会会长,陕西省中学政治课教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陕西省教育考试与评价研究会常务理事,西安市中学政治课教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陕西省教科所、西安市教研室兼职研究员,陕西师大学科教学兼职教授、政治经济学院兼职教授,省、市历届教学能手大赛评委,雁塔实验区新课程课题组成员、中学思想品德学科组成员及中学思想品德学科兼职教研员。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0:0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