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李宝嘉
释义

李宝嘉(1867~1906) 又名宝凯,字伯元,别号南亭亭长,笔名游戏主人、讴歌变俗人等。汉族,江苏常州人,晚清小说家。生于同治六年(1867),死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享年四十岁。李伯元是个多产的作家,他构思之敏,写作之快,是极为少见的。他先后写成《庚子国变弹词》、《官场现形记》、《文明小史》、《中国现在记》、《活地狱》、《海天鸿雪记》,以及《李莲英》、《海上繁华梦》、《南亭笔记》、《南亭四话》、《滑稽丛话》、《尘海妙品》、《奇书快睹》、《醒世缘弹词》等书十多种。其中《官场现形记》更是晚清谴责小说的代表作。

中文名:李宝嘉

别名:宝凯,字伯元,别号南亭亭长

国籍:中国清朝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常州人

出生日期:同治六年(1867年)

逝世日期: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

职业:晚清小说家

代表作品:官场现形记

人物简介

李宝嘉祖籍江苏武进(今属江苏常州市),咸丰年间,迁居山东。李宝嘉3岁丧父,随母亲与堂伯父李翼清一家合住。李翼清在山东历任知县、同知、知府等职。宝嘉受堂伯父抚养教育,擅长八股诗赋,能书画篆刻,多才多艺。

光绪十八年(1892)李翼清辞官归籍,宝嘉一家也跟从由山东返回常州。乡居期间,曾从传教士学习英文;并考中秀才。光绪二十二年(1896)到上海,先编撰《指南报》,次年五月创办《游戏报》,并设"文社"。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充满着内忧外患,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满清统治者卖国求荣,腐败反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中日甲午战争失败,戊戌变法被扼杀,清朝一面对帝国主义奴颜婢膝,割地赔款;一面对人民大众加重剥削,残酷镇压。政事的腐败,社会的黑暗,使青年时代的李宝嘉不胜忧愤,思图改革。他在诗中抒发抱负道:“世界昏昏成黑暗,未知何日放光明?书生一掬伤时泪,誓洒大千救众生”。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方三十,在学文学上有扎实根基的李宝嘉来到上海,创办《指南报》,以此揭露时弊,劝善惩恶。不久,改办《游戏报》,后又改为《繁华报》,并受商务印书馆之聘,编辑出版《绣像小说》半月刊。他是晚清上海小报的创始人,鲁迅先生说他所办报纸“为 偕嘲骂之文”“记注倡优起居”(《中国小说史略》)。对于清朝末年的官场及社会上的种种腐朽现象,以嬉笑怒骂之笔,绘影绘声,揭露无遗,受到各界人士的欢迎,发行颇广。后来仿效者甚多,纷纷办起保种小报,但都没有他办的报纸发行量大。

光绪二十七年(1901),他将《游戏报》转让,另办《世界繁华报》。这些报纸是中国小报的鼻祖,它"假游戏之说,以隐寓劝惩"(《论〈游戏报〉之本意》),虽然谈风月,说勾栏,载社会新闻,但也嘲骂腐朽的官僚买办,暴露社会种种黑暗,为创作谴责小说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光绪二十九年(1903),应商务印书馆之聘,主编《绣像小说》半月刊。

上海的10年间,因戊戌变法、庚子事变等重大事件,他不满意清朝的腐败,帝国主义的侵略,以痛哭之笔,写嬉笑怒骂之文,一面办报,一面从事小说创作。作者在小说《活地狱》的"楔子"里有诗说:"世界昏昏成黑暗,未知何日放光明;书生一掬伤时泪,誓洒大千救众生。"他创作小说的目的在于揭露时弊,洗刷污浊,改进政治,推动社会进步。这是与他的社会改良主张一致的。他希望学习西方的文明与进步,"兴利的地方兴利,除弊的地方除弊,上补朝廷之失,下救社会之偏","用上些水磨工夫,叫他们潜移默化",不赞成激进的改革,连变法维新也感到过激,至于民主革命更被斥为"破坏天理国法人情"(《文明小史》),这种想法,不仅是一种幻想,而且给他的创作带来局限。

创作生涯

李宝嘉,1867年生于山东,早年丧父,由居官的堂伯抚养,因此对腐败黑暗的官场有较深刻的印象。他少年时代擅长制艺、诗赋,1891年中乡试第一名秀才。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内忧外患刺痛了李宝嘉的心,又因受到维新变法维新思想影响,他放弃了对科举的追求,于1896年到上海创办《指南报》。这是中国报刊史上最早的小报,第二年,他又创办《游戏报》,每期4页,约5000字,文字、广告各占一半,有市井新闻、谐文、诗词、灯谜、碑传、楹联、酒令、论辩等栏目。这两份报纸主要刊载官场笑话、民间趣闻,与当时各报风格迥异,受到小市民和落魄文人的喜爱,开辟了中国消遣性小报的门径。其实,李宝嘉的本意是要借游戏之说,嘲骂之文,对贪官污吏及政治腐败现象加以揭露、讽刺、谴责,希望社会现实有所改良、变革。鲁迅曾指出这类小报“命意在于匡世”。

后李宝嘉将《游戏报》转让给他人,于1901年创办《世界繁华报》,该报为日报,辟有讽林、艺事志、野史、时事嘻谈、小说、论著、谭丛等栏目,也以暴露、嘲讽官场腐败现象为主,曾连载了著名谴责小说家吴趼人的《糊涂世界》及自己撰写的描写义和团起义的连载小说《庚子国变弹词》等。当时,他住在劳合路(今六合路),那里妓院丛集,他特意在大门上贴了一副对联“老骥伏枥,流莺比邻”,在此环境下,他开始撰写《官场现形记》,该小说由若干独立的短篇小说连缀而成,原计划写120回,后因病,只写了50多回,由他友人补缀至60回,它所写的基本上是他从亲友处收集来的实事逸闻,如第四十三回《八座荒唐起居无节》,指的是张之洞,四十四回提到的太监,即指李莲英,全面而集中地描绘了晚清时期形形色色的官僚群像,反映了整个官场的贪贿、欺诈等丑恶现象。由于他善于以滑稽玩世的文风贬斥时弊,所以颇受读者欢迎,成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在连载的同时,还被报馆分五编先后单行出版,在中国文学史上颇有影响。在李宝嘉成功创办《世界繁华报》的影响下,上海各小报纷纷蔚起,他因而被称为小报界的鼻祖。此外,李宝嘉还发起创办“海上文社”等文艺团体,并出版社刊《海上文社日报》。1903年,他应商务印书馆之聘,担任《绣像小说》主编,该刊经常刊载吴研人等人的作品,曾连载了刘鄂的小说《老残游记》,也连载李宝嘉自己的创作,如《文明小史》、《活地狱》、《海天鸿雪记》、《中国现在记》、《醒世缘弹词》等十余篇小说与弹词,《绣像小说》也是借文艺形式针砭社会丑恶现象的刊物。为吸引读者,版面上还穿插一些弹词、戏曲和杂文,所刊小说均配上绣像插图,图文并茂,很受读者喜爱。 李宝嘉这一时期的创作仍与现实密切结合,如《醒世缘弹词》宣传破除迷信、反对缠足和吸鸦片,《文明小史》反映清末在维新运动和帝国主义侵略下旧中国的形形色色,讽刺了封建知识分子对文明的误解,《海天鸿雪记》则描写青楼生活,故有人评价李宝嘉,称他的描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与旧的冲突和转变。他还擅长绘画,闲时用于消遣。但他的生活并不景气,常常负债,某年除夕,讨债人接踵而来,他只得跑到一个茶馆躲避。工作的繁重和生活的困顿使他患了最重的肺病,1906年因肺病恶化在上海逝世,年仅40岁。遗有《芋香室印谱》、《南亭笔记》、《南亭四话》及多种书画作品。

文学作品

《官场现形记》

《文明小史》

《中国现在记》

《活地狱》

《海天鸿雪记》

《庚子国变弹词》

《南亭笔记》

《南亭四话》

《芋香印谱》

《艺苑丛话》

《滑稽丛话》

《尘海妙品》

《奇书快睹》

《醒世缘弹词》

作品介绍

《官场现形记》

《官场现形记》最初于《世界繁华报》上连载,起光绪二十九年(1903)至光绪三十一年,共60回。在此过程中,世界繁华报馆分5编(每编12回)陆续刊印单行本。较早的翻印本有粤东书局石印本和假托吉田太郎著、日本知新社出版的刊本。《官场现形记》是李宝嘉的代表作,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作品以官场为对象,着重揭露各种官僚的"龌龊卑鄙"、"昏聩糊涂"(《官场现形记》),集中暴露晚清官场的污浊,吏治的败坏,统治集团的腐朽。

作品涉及的官僚十分广泛,外官从"未入流"的佐杂,到州府长吏、直至督抚方面大员;内官从小京官、到部司郎曹,直至位居中枢的军机、大学士。这些大大小小的官僚胥吏,为了升官发财,无不蝇营狗苟,迎合、钻营、蒙混、罗掘、倾轧,极尽卑污苟贱之能事。军机大臣华中堂在京城开个古董店,专门经营买卖官缺的生意。黄胖姑公然说出"一分行钱一分货"(25回)。最高统治者也公开提倡"捞钱"。一个旗员出身的兵部大堂兼内务府大臣,被派了赴浙江查办重大案件的钦差,就是因为在京里苦了多年,"上头有意照应他","好叫他捞回两个"。这个钦差到浙江后,"只拉弓,不放箭",很快逼上来二万两银子的贿赂。所以连慈禧太后也不得不承认"通天底下一十八省,哪里来的清官"(18回)。胡统领奉命赴严州剿"匪",心里恐惧,一路上吃喝玩乐,有意拖延,待得到"匪"已远去的情报,却兼程进军,纵容兵丁"洗灭村庄,奸淫妇女",并乱拉良民,指作"强盗",以报功邀赏(12~18回)。

作品还揭露了统治阶级对帝国主义奴颜婢膝的丑态和丧权辱国的劣迹。外国人打死中国小孩子,当地官员迫于群众压力,将凶手判处监禁五年。而清政府的总理衙门,却按照"同外国人打交道""只有顺着他办"的逻辑,竟依照外国公使的要求,将巡抚撤换,并由他们指定继任巡抚(57、58回)。徐大军机糊糊涂涂地在出卖安徽省矿产的契约上签字,将国家主权拱手献给洋人(52回)。这些描写充分地揭示出朝廷大小官吏惧怕外国人的无耻嘴脸。

《官场现形记》突出地反映了近代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黑暗现实,多少触及了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大众和封建主义的矛盾,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的矛盾。书中所写不少有现实影子。李锡奇曾披露说:"所写种种,大都实有其人,实有其事。惟都不用真名,而所用假名亦皆有寓意。"《官场现形记》的问世,促进了人们对清王朝腐朽不堪的认识。由这部小说起,逐渐形成了晚清谴责小说的高潮,而描写他界如商界、学界、女界等"现形"之书也接踵而起。

小说在结构安排上仿《儒林外史》,一人演述完毕,即转入下一人,如此蝉联而下。作者用夸张的手法揭露人物的丑恶面貌,颇为生动。但人物缺乏典型化,描写过于渲染夸张,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笑柄连篇,反而减弱了感人力量。又官场中人之伎俩,大同小异,写之不已,则难免杂沓重复之感。

《文明小史》

《文明小史》是李宝嘉另一部重要创作,共60回,署南亭亭长著。原载光绪二十九年(1903)五月至光绪三十一年七月《绣像小说》,每回有自在山民评语。光绪三十二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单行本,分上下册。作品主要描写庚子(1900)以后几年间,中国输入新文明时的社会各方面动态。它是《官场现形记》的姐妹篇,也以官场为主,但着重从维新与立宪的角度和官场对新政、新学的态度方面落笔,突出地反映了清政府实行"维新"、预备"立宪"时期官场与社会的真实情况,新旧思想的冲突。作品涉及的地域很广泛,包括全国主要省份,而且从通商城市到穷乡僻壤。反映的方面也很多,从内政到外交,从统治集团到人民群众,从假维新派到守旧党。官僚的惧外、媚外,洋人的挟势欺压,假维新派的徒袭皮毛、投机以谋私利,官场对维新的敷衍塞责,人民群众的自发斗争,无不收摄笔端。但把发动变法维新运动的康有为、梁启超,即小说中的安绍山、颜轶回也写成投机分子加以谑化,则与作者认为变法维新运动也属过激的立场有关。《文明小史》的结构方式与《官场现形记》略同,事随人物的转换而起讫。头12回写湖南永顺事件,刻画颇见功力。人物以描写各种新学人物为最成功,颇能见出一些个性。

《中国现在记》

《中国现在记》,12回,未完。最初连载于光绪三十年(1904)的《时报》。未署名,吴沃尧《李伯元传》中列有此书。作品用与《官场现形记》一样的写作手法,着重暴露了捐班出身官吏种种贪污秽迹以及相互争夺倾轧的丑行。其中关于河政方面,揭露河工弊端,有许多局外人不知道的材料。

《活地狱》

《活地狱》,共43回,未完,署南亭亭长著。连载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至光绪三十二年的《绣像小说》半月刊,每回有愿雨楼评语。李宝嘉写至第39回因病重停笔。第40至42回为吴趼人(署名茧叟)所续,第43回为欧阳巨源(署名茂苑惜秋生)所续。1956年11月,上海文化出版社始刊印单行本,由赵景琛校订并作序。作品用15个故事连缀而成,笔锋集中于司法制度,着重揭露州县衙门的暗无天日,书吏胥役的卑鄙无耻,监狱牢房以及种种酷刑的惨无人道,确是使人目不忍睹的活地狱。写出了广大群众横遭迫害的苦难。《海天鸿雪记》,未完,署"二春居士编,南亭亭长评"。光绪二十五年(1899)《游戏报》所刊广告说,二春居士为浙中人,寓居上海。阿英(见钱杏邨)以为即李伯元作。光绪三十年(1904)世界繁华报馆刊行单行本,共4册20回,卷首有茂苑惜秋生序。这是一部以妓院生活为题材的吴语小说,描绘了海上繁华世界中一个特殊的悲惨侧面。对书中的人物有褒有贬,而以暴露为主。用方言写人物对话颇为真切传神。

作品风格

常州籍著名语言大师赵元任,在他的《现代吴语的研究》一书中,特别给常州方言指出,有“绅谈”和“街谈”之别。就字面可见,“街谈”即流传于街头巷尾,市井百姓口中的方言;“绅谈”,来自于官宦和绅士口中的方言。李宝嘉,因为他既生活在市井之中,又受为官多年伯父的抚养,对官场特有的方言,有相当的了解。所以李宝嘉在《官场现形记》中,也就自然而然地抖出好多绅谈方言:带肚子(5.11):清代有一定级别官员在任或新上任,另有人出钱给他而谋个属下的小吏,这现象称之为“带肚子”。

正途(19回标题)、羊毛笔换得来的(19.11):清代谋官有两条途径:其一是出钱给朝廷,按钱多寡,分等得位,这叫捐官;其二是经过科举考试(考试要用羊毛笔答卷)而谋官,故有“羊毛笔换得来的”之说,这被称之谓“正途”。

大帽子(3.6):清代官员戴尖顶、圆边沿的大帽,由此大帽子便成了官员的别称。大帽子在官场上也成了有背景有后台的代称。

一底一面、有底有面、连底连面(4.14等):清代官吏贪污,有明里面子上的一份,还有暗底里的一份。故有一底一面、有底有面、连底连面之称。清代商人赚钱也有明里暗里之别,故亦有一底一面、有底有面、连底连面之类的说法。

出……花样(9.12):清代官场有你出我的花样,我出你的花样之类的勾心斗角。于是官员之中经常口吐:“出……花样”之类言谈。

罩(15.13):清代官员说谋官,说掌权,好比如渔翁执罩,罩住官、罩住权,去玩弄权势,作威作福。他们把如此谋官、弄权,说成是“罩官”或“有几个差使身上罩住……”。

腰把子(20.6):比喻靠山、后台。

经络(30.8):清代官员关系,如人体经络,也如一张织网,这儿牵到那里,此处通向彼地,错综复杂,沆瀣一气。

折个干(36.11):收受实物贿赂,令人惹眼且不实惠;为避人耳目而又能达到实惠目的,将实物折成钱币,此之谓“折个干”。

尽管以上这些绅谈方言数量不多,但经李宝嘉巧妙运用,它们在《官场现形记》长篇中,辅助其整体共同铸成了一面历史镜子:它照见了封建制度的腐败特征,照见了官场上实施腐败的种种卑鄙伎俩,更照见了封建王朝日落西山的发展趋势。李宝嘉抖出这么一些绅谈方言,确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人们透过字里行间窥见封建社会岌岌可危的世态,以及那日见衰败的颓势。

人物评价

在晚清谴责小说创作方面,李宝嘉是一位多产而卓有成就的作家,他虽然寄希望于封建统治者的“觉悟”和改良,但痛切地看到社会政治的腐败,广泛运用讽刺手法,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清末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特别是对清末官场的种种罪恶行径进行了有力的揭露与鞭挞,在晚清小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鲁迅说清末的谴责小说以“南亭亭长与我佛山人名最著”(《中国小说史略》)。

他创作小说的目的在于揭露时弊,洗刷污浊,改进政治,推动社会进步。这是与他的社会改良主张一致的。他希望学习西方的文明与进步,但不赞成激进的改革,连变法维新也感到过激,至于民主革命更被斥为“破坏天理国法人情”(《文明小史》),这种想法,不仅是一种幻想,而且给他的创作带来局限。在他的书中,对慈禧亦有谀词,颂扬李鸿章的外交,对帝国主义是庚子国变的真正罪魁祸首缺乏认识,特别是对义和团的反帝本质没有理解,描写成一味烧杀抢掠的“匪人”,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局限。

四大谴责小说

展开收起清朝末年,清政府在镇压了戊戌变法、出卖了义和团运动后,国势衰微到了极点,民族危机愈加深重,广大群众对腐朽无能的清帝国已感到无望。具有改良思想的小说家纷纷通过小说来抨击政府和时弊,提出挽救国家的主张,人们把这一时期出现的小说称为“谴责小说”。而《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则代表了这类小说的最高成就,被后人誉为“清末四大谴责小说”。

小说  作者 生卒 简介

《官场现形记》 李宝嘉 公元1867--公元1907 书中描写一群大大小小的封建官僚,展开一幅清末
官僚的百丑图,暴露和讽刺晚清官场的腐败。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吴趼人 公元1866--公元1910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形式,以主人公“九死一生”的遭遇
和见闻为线索,记录了许多社会上的怪现状。

《老残游记》 刘鹗 公元 1857--公元1909 小说通过描写一个江湖医生老残四处行医途中的所见、所闻、所为,暴露当时某些官吏的残暴昏庸,对社会矛盾开掘很深,在书中敢于直斥清官误国。

《孽海花》 曾朴 公元1872--公元1935 作品以状元金雯青和名妓傅彩云(赛金花)的故事为线索,
穿插了大量官僚、文人的秽闻轶事。

李宝嘉故居

在常州市区青果巷259-269号。李宝嘉故居为伯元之伯父、东昌知府李念仔,于光绪十八年由山东返里时所置,伯元随母吴氏及妹淑方居此五年后赶沪办报。原有平屋64间,北向,硬山造木结构。翻轩月梁梁托有荷花、寿桃等黄杨木雕,工艺细致。轩后天井铺石板,存白石洗砚池一方。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3:2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