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李安全 |
释义 | 1 西夏襄宗西夏襄宗李安全(1170——1211),襄宗李安全,崇宗孙,仁宗侄,父李仁友。1206年李安全弑君篡位,他改变了与依附金的政策,开始依附此时不断强大起来的蒙古族。他发动了与金长达十多年的战争,使两个国家被削弱,而且,他统治时期,西夏百姓十分贫困,军队非常衰弱,政治腐败到极点,而李安全自己却十分腐败,沉湎于酒色之中,整日不理朝政,四处怨声载道。李安全在位6年,被齐王李遵顼废,同年死,时年43岁。 中文名:李安全 国籍:中国—西夏 民族:党项族 出生日期:1170年 逝世日期:1211年 职业:皇帝 统治情况:昏庸无能,西夏国力衰败 庙号:襄宗 ◎ 人物简介帝名:李安全 别称:西夏襄宗 庙号:襄宗 谥号:敬慕皇帝 在位:1206——1211(5年) 生卒:1170——1211(41岁) 名族:党项族 职业:皇帝 政权:西夏 皇考:崇宗子越王李仁友子 生母:待考 年号:应天(1206——1209)皇建(1210——1211) 陵墓:康陵(今宁夏贺兰山西北) 西夏崇宗孙,西夏第七代皇帝。党项族,其父乃西夏仁宗弟越王李仁友,1196年,仁友逝,安全上书要求袭越王爵位,西夏桓宗不许,安全被降封为镇夷郡王,他极为不满,于是萌生了篡夺皇位之心。1206年与桓宗母罗氏合谋,废桓宗自立,改元应天。在位时昏庸无能,破坏金国与西夏长期的友好关系,发兵侵金国,为后来一场场令夏金耗尽精兵的战役掀起序幕,改附不断强大起来的蒙古,但这一切都没有为西夏带来利益和跟蒙古之友好,蒙古也以西夏作为侵略目标,西夏不断积弱。1211年,堂侄齐王李遵顼发动政变,被废,并于一个月后不明不白地死去,终年四十二。谥敬穆皇帝,庙号襄宗。 ◎ 政治统治西夏襄宗在位期间,政治制度受宋朝影响很大,官制的设置基本上模仿北宋。中央行政机构有:中书省、枢密院、三司、御史台、开封府、翊卫司、官计司、受纳司、农田司、群牧司、飞龙院、磨勘司、文思院、蕃学、汉学等。地方行政编制分州、县两级,在特殊的政治中心和军事国防要地有时也设郡、府。 枢密院是西夏最高的军事统御机构,下设诸司。军队由中央侍卫军、擒生军和地方军三部分组成。中央侍卫军包括“质子军”、皇帝卫队和京师卫戍部队。“质子军”人数约5000人,是由豪族子弟中选拔善于骑射者组成的一支卫戍部队,负责保卫皇帝安全,号称“御围内六班直”,分三番宿卫。另有皇帝亲信卫队3000人,是从境内各军中精选出来的强勇之士组成,皆为重甲骑兵,分为十队,每队三百人,随皇帝出入作战。 在地方官制改革方面,把夏初万户、都统(军帅)司与兵马都总管府三种路制统一为封建制性质的兵马都总管府路。划全国为十九路,路下设府、州、县,州分三级,即节度、防御、刺史。路、府、州官兼管军政,这是党项族军政一体的特点在汉官制中的延续。县官只管民政。西夏族居住区,路下设万户路及猛安、谋克三级机构,与汉族地区府州县自成两个系统。夏襄宗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一项重大的改革,是仿照宋朝的制度,实行科举。一一四七年八月,仁宗正式策试举人,立唱名法。又设立童子科,通过科举策试任用官员,是对拥有政治特权的贵族的一个限制,但广泛任用文人执政,又不能不使夏国统治集团走向文弱了。 实行科举,就必须广设学校培养生员。西夏襄宗时设立国学,招收贵族子弟三百人。四四年六月,夏襄宗下令各州县普遍设立学校,增子弟员至三千人。又在皇宫中立小学,设教授,宗室子孙七岁至十五岁都可入学学习。一一四五年七月,建立大学。一一四六年三月,尊孔丘为文宣帝。一一四八年三月,又建内学,仁宗亲选名儒主持讲授。学校讲授汉学,主要是儒学。科举也以儒学取士。夏仁宗从多方面接受汉文化,模仿宋朝,是封建关系确立后的反映,从这方面说,是有积极意义的。 ◎ 经济政策西夏襄宗在位期间,西夏的土地所有制,有皇室、地主和小农三种占有形式。皇室占田,主要是通过战争掠夺而来,或者是宋、金割予的土地。朝廷驱使士兵在战争间隙时进行耕种,占有全部收获物。所谓“夏国营田,实占正军,一有征调,辄妨耕作”,就是指的军垦而言。另一种则是官僚、贵族和地主所占有的私田。他们将掠夺来的或皇帝赐予的土地,役使无地的农民耕种,或将土地分租给农民,收取高额的地租。西夏襄宗即位以后,党项族的一些官僚贵族,逐渐转变为兼营土地的大地主,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直接掠夺宋朝边境地区的大片土地,变为自己的私田。奢都元年(公元1057年)又屯兵数万人于屈野河,“尽发麟州以北民、耕牛、农具,计欲尽耕河西地”。除此之外,地主阶级还以各种超经济的手段,直接从农民手中掠夺土地和园宅。天盛八年(公元1156年),乾顺的庶弟、晋国王察哥死,因其“有园宅数处,皆攘之民间”,人民甚为不满,仁孝不得不下令归还原主。 内蒙古黑城出土的天盛末年卖地文契,反映了西夏普遍存在的土地买卖现象。西夏的法律条文中,还明确规定生荒地归开垦者所有,他和他的族人可以永远占有,并有权买卖,说明西夏除朝廷和地主官僚占有大量的土地外,还存在着拥有少量土地和农具的自耕农阶层。 西夏的赋役十分繁重。夏国境内的农民,十五岁为丁,二丁抽正军一人,为统治阶级服军役、垦田。按照规定,在服军役时,必须自备弓箭、盔甲等武器装备,所配的马、骆驼作战死亡,得由自己赔偿。此外农民还得向朝廷和地主缴纳各种租税。 还在西夏襄宗时,银州党项族部落首领拓跋遇便向宋朝边吏诉说赋役的苛虐情况,要求允许他移居内地,以逃避繁重的赋税和劳役。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农民生活更是陷于绝境。大庆四年,兴州、夏州地震,“逾月不止,地裂泉涌”,林木皆没,数千居民死亡。夏襄宗采纳御史大夫苏执礼的建议,下令兴、夏二州,遭地震家中死二人者免租税三年,死一人者免租税二年,伤者免租税一年,但是人民无以为食的情况并没有根本改善。 西夏襄宗在位时,西夏的情况和当时内地的封建社会一样,“地主、贵族和皇帝、拥有最大部分的土地,而农民则很少土地,或者完全没有土地。农民用自己的工具去耕种地主、贵族和皇室的土地,并将收获的四成、五成、六成、七成甚至八成以上,奉献给地主、贵族和皇室享用。农民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同样是西夏社会的基本矛盾。 ◎ 军事生涯公元1209年,铁木真率领蒙古大军亲征,发动了第三次对西夏王国的军事入侵,蒙古大军出黑水城,强攻翰孩罗城,夏襄宗(李安全)派儿子承祯为元帅,大都督府令公高逸为副元帅,督兵5万阻击。蒙古军集兵猛攻,夏军大败,高逸被俘,不屈而死。双方死伤惨重,蒙古军经过苦战攻克了翰孩罗城,并且俘虏了西夏太傅西壁讹答(也有人叫“鲜卑讹答”,因为“西壁”与“鲜卑”音近)后,乘胜南进,直抵中兴府外围的的重要关隘—克夷门,克夷门地势险峻,关外两山对峙,仅一径可通,悬绝不可登。 夏襄宗命嵬名令公复率兵5万凭险据守。战初,蒙古军屡被嵬名令公击退。双方相持两月,成吉思汗乘夏军懈怠,据险设伏,遣游兵诱嵬名入伏,嵬名令公引军出击,中伏被擒。蒙军初战不利,后趁夏军松懈之时,设计俘获夏军新统帅“嵬名令公”,蒙古军攻克了关隘,直接抵达中兴府。 蒙军引黄河水灌城,夏军死伤惨重,城墙都要坍塌了,夏王派使臣去金国求救,但是金国不予理睬,城危在旦夕,正巧这时候蒙古人自己修的引水堤坝也垮了,大水反而淹了自己,于是蒙军同意了夏王的投降申请,解围走人,临走的时候放了夏军的统帅嵬名令公,和太傅西壁讹答,夏王李安全献出自己的女儿求降战争告一段落。 蒙古军第四次攻夏之战 西夏光定七年(蒙古成吉思汗十二年,1217年)十二月,成吉思汗率蒙古大军第四次进攻西夏的作战。成吉思汗第三次攻夏获胜之后,转兵攻金,数年间占据金大片领土,金夏日渐艰危,蒙古愈加强大。光定七年正月,蒙古西征花剌子模(参见蒙古第一次西征),再次向西夏征兵,西夏不堪征调,拒绝出兵。成吉思汗遂以西夏不应从征为由,率军四度攻夏。十二月,蒙古军渡过黄河进入夏境,直抵夏都中兴府(今宁夏银川),夏襄宗仓皇出奔西京(即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一说西凉,今甘肃武威),留太子德任守中兴府。旋遣使请降,蒙古军始退。 ◎ 历史评价夏襄宗发兵万余骑,攻打金葭州(今陕西佳县境)从而意味着两国关系的破裂。其破裂的原因有二:第一,蒙古围攻中兴府,夏襄宗向金求援,金拒不出兵相救。这是夏金关系破裂的直接原因;第二,西夏统治阶级已从贪图安逸保守发展到腐化堕落。在国内生产停滞,社会矛盾激化,以及蒙古连年入侵的情况下,为了摆脱困境必须对金实行经济掠夺,来满足党项贵族的贪欲,于是附蒙侵金。这是夏金关系破裂和战争的根本原因。 夏金战争首尾13年,大小战役计25次,平均一年就有二次,其战争次数的频繁,在夏国历史上实为罕见。两国虽然交战频繁,但双方照样派遣使者。这次战争的性质,金方是正义的,夏方是非正义的。战争给双方都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其后果之一,是“精锐皆尽,两国俱敝”。也就是说,夏、金两国的军事力量因这场战争而大大削弱,加上两国均已精疲力尽,从而为蒙古的灭夏、灭金创造了条件。后果之二,是使夏金两国人民饱受战争灾难。如公元1223年六月,西夏发兵侵金陇安军,到处烧杀抢掠,“掠民五千余口,牛羊杂畜数万而去”。至于西夏,“自兵兴之后,败卒旁流,饥民四散”,说明西夏人民因战争而流离失所。后果之三,是使西夏经济上蒙受巨大损失。 ◎ 西夏襄宗的康陵西夏王陵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约30公里的贺兰山东麓。是西夏王朝的皇家陵寝,在方圆53平方公里的陵区内,分布着九座帝陵,253座陪葬墓,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被世人誉为“神秘的奇迹”、“东方金字塔”。 西夏是十一世纪初以党项羌族为主体建立的封建王朝。自1038年李元昊在兴庆府(银川市)称帝建国,于1227年被蒙古所灭,在历史上存在了190年,经历10代皇帝。其疆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最鼎盛时期面积约83万平方公里,包括今宁夏、甘肃大部,内蒙古西部、陕西北部、青海东部、新疆东部及蒙古共和国南部的广大地区。前期与北宋、辽平分秋色,中后期与南宋、金鼎足而立,被人形容是“三分天下居其一,雄据西北两百年”。 西夏王陵内现存9座帝陵,为裕陵、嘉陵、泰陵、安陵、献陵、显陵、寿陵、庄陵、康陵,坐北面南,按昭穆(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次序。左为昭,右为穆;父曰昭,子曰穆)葬制排列,形成东西两行。有254座陪葬墓。北端有一处三进院落建筑遗址,为陵邑(或宗庙)。东部边缘有砖瓦窑、石灰窑遗址,为陵区窑坊。 2 全国劳动模范李安全,男,山东枣庄市人,1954年1月生人,汉族,中共党员,本科学历,1971年3月参加工作,莱芜供电公司工程师。他立足本职、兢兢业业、忘我工作,为电力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呕心沥血谋划电力发展,抢抓莱芜“钢铁立市”、大招商大发展的机遇,经多方调研论证,编写了《莱芜电网“十五”及2010年发展规划》,获得了莱芜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山东电力集团公司电网规划优秀设计奖。先后完成了莱芜城网改造、两期农网改造和县城电网改造工程,建立了220千伏钢城、方下变电站及110午伏高岭、苗山、西郊变电站和220千伏棋山变电站扩建等一大批电力项目,使莱芜电网形成了220千伏单环网,110KV双环网的供电格局,打造成为全国最可靠、最稳定的地区电网之一。提出了“现场标准化施工作业法”,实行项目专工负责制,加强危险点分析,完善事故预控手段,科学组织施工,确保工程施工安全,并在全国电力系统推广。 2005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 3 四川省剑阁中学校长四川省剑阁中学校校长兼党总支书记李安全,男,1948年7月生,四川剑阁人,汉族,毕业于南充师范学院中文系,中共党员,中学特级教师,1981年以来先后担任剑阁县合林中学、剑门中学、白龙中学校长、党总支书记、剑阁师范副校长、副书记,1992年以后担任国家级重点职中剑阁职中校长兼书记,2001年3月任现职至2007年任剑阁中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主持学校党政工作。 他在市级以上物发表了《〈林黛玉进贾府〉艺术特色探微》、《高中语文精要语段导读》、《编委》、《优化小环境,谋求大发展》、《狠抓学校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剑中发展新跨越》等教育教学论文30余篇。 努力实践陶行知“千教百教,教人求真,千学百学,学做真人”的教育思想,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论。积极倡导“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人相处,学会生存”。他本人成绩显著,先后荣获国、省、市、县各种奖励40多次。不仅是剑阁县名校长,广元市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而且被四川省人民政府评为中学特级教师。 4 新疆阿克苏市人民政府调研员李安全 农艺师。男,1939年10月出生,四川安县人。中共党员。1962年毕业于西南农大。曾任新疆阿克苏市农技站副站长,市农业局局长,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自治区第六届人大代表。现任新疆阿克苏市人民政府调研员。主要业绩:长期从事农业科技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在农村政策研究、生产管理、科技兴农和农业综合开发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曾荣获自治区"科技兴新"贡献奖,被评为阿克苏地区先进科技工作者、科技拔尖人才,阿克苏市劳动模范、优秀党员领导干部。取得科技成果多项,1980-1985年主持完成的"阿克苏市种植业区划"获新疆农业区划委员会科技成果三等奖;1994-1996年连续3年获自治区棉花"丰收计划"一等奖,1995年获国家土地管理局"县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一等奖,1997年获自治区"南疆321棉花工程"一等奖;获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2项。在各级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发表有《向日葵螟的调查初报》、《鹰嘴豆及其栽培》、《中棉19品种特性及栽培要点》等论文。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