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理由饥渴症
释义

指人因外在因素无法取得心理的满足,从而使用“借口”来平衡自己内心的矛盾,以此来给自己证明:自己是正确的。

理由饥渴症

解说:

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 阿伦森指出:多数人都有为自己的行为、信念和感情辩解的动机。

按照费斯延格的“认知不协调理论”可以肯定:人在本质上是肯定自己的,相信自己的正确、聪明、完善和公正,并以此为根据保持自己的态度或认知的完全协调。如果其中出现了不一致的因素,即产生了不协调,内心会产生不愉快的紧张体验(或是恼火、愤怒)。那么,“肯定自己”的潜在驱动力就会进行自我调节,使认知各因素再次达到协调状态。

而改变认知不协调的总体特征就是自我解释(找理由)。

案例介绍:

一个催眠大师做了这样一个实验:

在对一个年轻人场面后,要求他在钟表响四下时,穿上雨衣和雨靴,带着伞出门,到老远的超级市场去买6平威士忌,然后返回家,一回家就“醒过来”,恢复如故。

年轻人都一一照做。然而,“醒过来”时却大惑不解:这是一个万里无云的大晴天,自己却全副“雨”装去老远的地方买酒。酒,附近的饮料店就有,而根本的问题是自己从来不喝酒。——这究竟是在干什么呢?

这时,催眠大师开口了:

“嗨!比尔,你到那里去了?”

“噢,我到商店去了!”

“你买什么了?”

“唔……我好像买了些威士忌。”

“可你不是不喝酒吗?”

“是的,这些是给我的朋友喝的。”

“这么好的天气,你干吗带上所有的雨具呀?”

“这个……实际上每年这个季节天气变化都很快,我怕被雨水淋着。”

“可天上一点云也没有啊!”

“可你不能保证永远没有,不是吗?”

“噢!对了,是到哪里买的酒?”

“喔……到超级市场买的。”

“你怎么去那么远的地方买?”

“这个,这……这,这么好的天气,多走一会也好。”

……

费斯延格曾经做个这样一个实验:

他们挑选了两组女大学生干同样的工作,把一排排螺丝钉拧进四分之一,然后倒回来再拧,如此反复,干了整整一个小时。之后,让他们分别告诉别人这项工作是非常有趣而愉快的。作为对他们说谎的报酬,一组的每人给她们20美元,而另外一组没人却只得1美元。

实验结束后去了解态度的变化:拿钱多的一组承认工作实在很枯燥乏味;而的钱少的一组却坚持认为工作的确很有趣。

为什么会有这种意外的结果呢?就是驱动她们转变的理由不同:拿钱多的人,完全可将说谎的原因归为报酬等外在压力或诱惑;而拿钱少的人,报酬实在难以成为他们说谎的充足理由,从而促使他们转换并使用了其它理由来弥补自己内心的不平衡。

所以在一定的情况下,外在的因素越少,内在的转换越有可能发生。只有这样,才能使一个人肯定自己的存在,并相信自己是正确的。

由此可见:引进新的理由对于平衡或改变态度是非常有效的。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遭遇不幸,当不幸降临到自己头上时,我们呼天唤地,怨天尤人,自己是不会错的。而当不行落在别人头上时,我们却往往会把原因归到别人头上,倘若这种“不幸”与自己有关,如果施害者自我肯定的心理越强烈,对受害者的贬低也会越强烈;如果施害者是无所谓自尊的“无赖”,反倒不太需要“再踏上一脚”。

再比如:两个小伙子打架,似乎没什么内疚感。但是一个小伙子去打一位老妇人,他就必须贬低弱者。否则,内心是不会安宁的。战争中,军人射杀手无寸铁的平民百姓,还要极力贬斥和嘲弄他们,否则,何以面对杀人的残忍?杀死敌军则不同了,因为对方同样有杀死自己的机会,毫无犯罪感,还可能称赞对手的英勇。这是多么大的区别啊!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心头需要平衡。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2:1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