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黎以冲突 |
释义 | 黎巴嫩和以色列在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上的矛盾激化后爆发的军事冲突。 由于以方的军事实力要大大强于黎方(黎方反抗以方的力量主要是黎巴嫩真主党),所以黎以冲突是强弱分明或者说是“一边倒”军事冲突。 最新一轮的冲突:2010年8月初,黎以双方再次因为一棵树爆发冲突,两军动用了轻武器、重炮火·直升机等,共造成4人死亡,多人受伤。以方死一名少校级军官,而巴方死亡四名士兵. 新一轮的黎以冲突:2006年7月12日,伊朗支持的真主党游击队对以色列发动了越境袭击,打死了八名以军士兵并绑架了两名以军士兵,从而引发了以色列对黎巴嫩的攻势,导致新一轮的黎以冲突。 7月12日,黎巴嫩真主党武装向以色列北部和以军在萨巴阿农场的阵地发射炮弹和火箭弹,以军随即予以反击,双方发生激烈交火,黎以冲突爆发。当日午夜,以色列举行特别内阁会议,决定对黎真主党采取军事行动。随后,以军开始向黎南部真主党阵地发动猛烈的军事打击,逐渐加大空袭力度,并深入打击黎境内目标。7月下旬,以军对黎真主党武装展开地面攻势,黎真主党武装也频繁向以境内目标发射火箭弹,双方冲突不断升级。 以色列军队对黎境内的民用机场、道路和桥梁进行狂轰滥炸的同时,还用战舰封锁了黎巴嫩的沿海。以军的持续军事打击使黎境内大量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同时也给黎巴嫩特别是黎南部地区造成了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8月初,以军又炸毁了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北部的多座桥梁,截断了连接贝鲁特与黎叙边境间的唯一陆路通道,严重阻碍了国际救援机构的援助行动,使黎国内人道主义危机日益严重。 黎以冲突不断升级还造成双方人员大量伤亡,并殃及无辜。从7月中旬起,各国纷纷从黎巴嫩撤侨。7月26日,以色列空军袭击了黎南部边镇希亚姆,造成包括中国军事观察员杜照宇在内的4名联合国观察员不幸身亡。30日,以战机对黎南部的加纳村发动空袭,造成至少54名平民死亡,其中包括37名儿童,酿成黎以冲突爆发以来黎平民遭受伤亡最惨重的悲剧。 在过去一个多月中,黎以冲突已造成至少1100名黎巴嫩人和约150名以色列人丧生。在丧生的黎巴嫩人中,大部分为平民。此外,黎以冲突使90多万黎巴嫩人被迫逃离家园。 黎巴嫩真主党武装和以色列军队于贝鲁特时间8月14日8时整开始执行联合国安理会第1701号决议,实行全面停火,从而结束了双方历时一个多月的激烈冲突。 历史上的黎以冲突 黎巴嫩真主党武装人员12日向以色列境内多处目标发射炮弹和火箭弹,并与以军激烈交火,造成以军7名士兵丧生,2名士兵被绑架。随后,以军向黎南部真主党阵地发动猛烈的军事打击。黎以冲突再起。 黎巴嫩南部与以色列北部接壤。长期以来,黎以一直处于敌对状态。从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由于巴勒斯坦游击队转移到黎巴嫩并以黎作为抗击以色列的基地,以色列经常对黎进行军事打击,致使黎以冲突不断。 1968年12月28日,以武装直升机袭击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机场,炸毁了十多架黎民用飞机,以报复以色列一架民用飞机在雅典机场遭巴武装人员袭击。 1978年3月15日,以色列陆、海、空三军发动“利塔尼行动”,首次入侵黎巴嫩,直逼首都贝鲁特,占领了利塔尼河以南地区。6月13日,以军撤出黎巴嫩。 1982年6月初,以军出动地面部队、海军陆战队和空降部队大举入侵黎巴嫩,占领了黎南部地区,并将阿拉法特领导的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赶出黎巴嫩。1985年1月,以色列开始分阶段从黎巴嫩撤军。但以色列以保卫北部领土安全为由,在黎巴嫩南部建立了“安全区”,并将以支持的“南黎巴嫩军”留在黎境内。 1992年2月,以武装直升飞机袭击了黎真主党总书记穆萨维及其家属乘坐的汽车,穆萨维及其家属在袭击中丧生。此后,黎真主党武装同以军进行了多次交火,黎以冲突不断升级。 1993年7月,为打击黎真主党和巴游击队有生力量,以军对黎南部发动大规模的轰炸。在双方为期一周的激烈交火中,造成150多人丧生,500多人受伤。7月底,黎以双方达成谅解,实现停火。 1996年4月,为报复真主党武装对以北部的火箭袭击,以对黎南部地区展开大规模军事行动。黎以军事冲突持续了16天之久,造成黎160多人死亡,数百人受伤,50多万人沦为难民。26日,黎以双方达成停火协议。 2000年初,为报复真主党武装的袭击,以多次出动战机对黎南部真主党游击队的基地进行轰炸。2000年5月,以军部队撤离“安全区”,结束对黎南部22年的占领。但由于以色列没有从有争议的“萨巴阿”农场撤军,黎真主党游击队和以色列的冲突从未停止过。 巴勒斯坦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古称迦南,包括现在的以色列、加沙、约旦河西岸和约旦。历史上,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此居住过。公元前20世纪前后,闪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地区,成为巴勒斯坦最早的居民。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