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黎晦 |
释义 | 越南后黎朝(1428-1789)开国君主黎利(越南语:Lê L椞,1385年-1433年)的祖父,广东新会人(一说为客家人)。 较为流传的说法是元初“抗元复宋”起义领导人黎德的儿子,并一度被元朝看作是“宋帝昺”而遭频密追杀。 公元1283年,新会人黎德就参与了林桂芳与赵氏兄弟(赵匡胤后裔)的“抗元复宋”起义。由于这次起义由宋室后人所领导,因而其规模此起彼伏、影响深远,深深触动了当时的大都朝廷。义军还曾成立起“罗平国”,改元“延康”,大有与元朝一抗南北之势。可惜“宋人自古多汉奸”,这次起义最后还是因被人出卖遭到了镇压。黎德不甘失败,于1284年初再次竖起了义旗,曾组织有船艇7000之众,号称“20万义军”。黎德的这次起义“陷城邑,杀官绅,官军与战,屡为所败,岭海骚动,朝野震惊”(元史),忽必烈不得不为此再次向岭南派出了浩荡大军进行镇压,其规模比张弘范当初的南征“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元朝大军压境之际,黎德正好要派义军首领之一的马南宝(香山人)率兵前往越南押运粮草,并迎接越南的宋朝散兵回来参加义军。马南宝见眼前形势并不乐观,于是向黎德建议说:“不如趁此次派军前往越南,顺便将晦儿也一并送过去,越南那边有陈宜中接应,应可以策万全。”黎德深知眼前局势凶险万分,于是同意了马南宝的建议,将儿子黎晦随军送到了越南。马南宝在临行前曾留有家书,并将此事记录其上,由于这家书不久后就成了绝笔,因而被其家人保留了下来--这或许就是黎晦身世的最初来源。 在马南宝从越南返回广东的路上,另一义军首领梁起梓听闻元朝大军已抵广东,当即叛变投元,并将陈宜中在越南一带的活动状况一一告知了元军(叛变原因不详,不过历史上象梁起梓这样的小人是屡见不鲜的)。不久后,马南宝也死于这位叛徒的阴诈计谋之下,可谓是“君子永远都防不了小人”。由于梁起梓的叛变出卖,元军掌握了黎德“7000船艇”的分布状况,义军很快就在与元军的交战中处于下风,继而被血腥镇压,黎德等133人也被押赴大都英勇就义。继1279年崖山海战之后,持续数年的广东地区“抗元复宋”战争终于在1284年底被元朝彻底平息了下来。 鉴于梁起梓曾密告说“黎德将一十来岁少年托付给陈宜中”,敏感的元朝政府马上联想到这少年可能就是未落网的“宋帝昺”,于是才有了1285年“追捕帝昺及陈宜中”的诏书(如果未亡的话,那时的宋帝昺正好14岁左右)。在元朝穷追不舍的逼迫之下,陈宜中即便远在越南也无以安身了,只好一路辗转秘密到了暹罗,这才躲过了元朝的追捕。在捕杀了400南宋臣民后,忽必烈见南方再也翻不起什么惊涛来了,另一方面又迫于东南亚诸国的强烈抗议,陈宜中等人这才得以在暹罗安平立身。 由于黎晦始终不是陈宜中的家人,在长大成年后,他就离开了暹罗漂泊于南洋各地,并最终在越南清化省一带定居了下来。也许出于祖上的“造反血统”,黎晦在越南清化的一家三代(黎晦-黎汀-黎旷)均为凶勇睿智之人,公元1385年,黎利就降生在这样的豪强之家。1428年,黎利成功逼退了越南境内的明朝军队并宣告越南独立,这就是越南历史上的“后黎朝”。 有关黎晦的身世,即便在越南本土的历史上也鲜有考证,只传闻他是来自“暹罗的一个壮族家族”。结合越南的地方传闻及“马南宝家书”后,有人提出其为黎德之子。从前传说“宋帝昺”未亡的故事其实正来自于此,因而也有“黎晦就是宋帝昺化名”的说法。有人曾列举“黎德儿子之谜、400南宋臣民舍命保护、陈宜中不惜代价流亡暹罗”等,以此论证“黎晦就是宋帝昺”,这说法曾得到一些史学家的支持,并认为陆秀夫投海所背的小皇帝其实只是“替身”......说到底,在尚未得到考古论证之前,一切历史传闻均只能作为参考。 迄今为止,我们尚未能考证出“黎晦就是黎德的亲生儿子”,也未能证实陆秀夫投海所背的就是“小皇帝”,至于宋少帝陵里的骸骨就更无法证实其真实性(仅凭所穿衣服不足以证明那人就是宋帝昺)了。如果某天能证实“黎晦就是宋帝昺”,那么“越南后黎朝”将会被如何重新定义呢?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