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梨疫腐病 |
释义 | 梨疫腐病,是梨在种植期间容易发生的真菌性病害。危害的真菌为恶疫霉,属于鞭毛菌亚门。梨树受感染后,叶片卷曲变红,枝条基部或枝干变为暗绿色,后逐渐变为黑褐色条斑,病段干缩、凹陷,成环状萎缩,并产生裂痕,韧皮部组织变褐坏死。这种疾病可以通过生物、化学等多种方式防治。 中文学名:梨疫腐病 拉丁学名:Phytophthora cactorum (Lebert et Cohn) Schrot.(病原) 别称:梨树疫病、梨黑胫病、干基湿腐病 分布区域:中国梨产区皆有分布 病原类别:真菌 病原分类地位:鞭毛菌亚门 病原中文名称:恶疫霉 危害对象:梨、苹果、草莓等 危害部位:主要危害果实,还可危害树干基部 病原形态特征菌丝粗细较均匀,无色,无隔膜,粗5.1~7.2μm。孢囊梗简单合轴分枝,孢子囊顶生,近球形,卵形,淡色,乳突明显,33.4~51.4μm×18.0~37.5μm,长宽比为1.3~1.6。孢子囊在水中能释放大量游动孢子。 生理生化特征适宜恶疫霉分离培养的培养基是番茄汁培养基、V8汁培养基和PDA培养基。适宜恶疫霉生长的pH值范围在3~10之间,最适pH值为5~6,适宜生长的温度范围为在10~30℃之间,最适生长的温度为20~25℃。恶疫霉对果糖、麦芽糖、蔗糖等碳源的利用好于其它碳源,对酵母膏、天门冬酰胺、牛肉膏等氮源的利用好于其它氮源。 侵染循环病菌以卵孢子、厚垣孢子或菌丝体在病组织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借雨水传播,从皮孔或伤口侵入为害。 发病条件果园郁蔽、通风透光不良、地势低洼、果实近成熟期多雨潮湿等,是诱发疫腐病的主要因素。 危害症状梨树受感染后,叶片卷曲变红,枝条基部或枝干变为暗绿色,后逐渐变为黑褐色条斑,病段干缩、凹陷,成环状萎缩,并产生裂痕,韧皮部组织变褐坏死。果实受害后在天气干旱时产生皱缩,果心变褐。在天气潮湿时,病果初期出现褐色圆形小斑点,以后斑点迅速扩大成褐色片状,表面产生一层白色霉层。主干基部受害,病树树皮呈淡褐色至黑褐色腐烂,水渍状,形状不规则,严重时可至木质部。后期病部失水,干缩凹陷,病健处产生裂缝。 防治方法农业防治①搞好果园排水,避免园内淹水、积水,防止病菌随水传播。 ②减少果园农事活动,防止病菌附着在动物、人畜和工具上随土壤带入无病区。 ③搞好果树修剪、修枝工作,改善果园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 ④冬春季及时清除田间病株残体、枯枝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 ⑤施用有机肥和化肥提高果树生活能力,增强抗病能力。 ⑥深挖、暴晒土壤减少越冬病菌传播。 ⑦严禁在病区内采集枝条、花叶等,严防病菌带入无病区。 生物防治施用生物防治剂,以菌防菌,降低初侵染源。 化学防治在化学防治之前必须进行刮皮处理,条刮、片刮均可。刮皮时注意不要损伤形成层,刮到白色皮层即可。喷施的主要化学农药是:甲霜灵锰锌400倍液;雷多米尔600倍液;双击矾300倍液;代森锰锌600倍加甲霜灵400倍液;瑞毒霉锰锌400倍液。每间隔10~15天喷药一次,在冬春季节加柴油乳剂作为增效剂,延迟药效,增强防治效果。挂果期要注意尽量不要喷在果子上,避免产生药害。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