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冷战
释义

冷战主要指因寒冷或害怕浑身发抖。分为战争时期冷战和人际关系间的冷战。(英语:Cold War,俄语:Холодная Война)是指美国和苏联及他们的盟友在1945年至1990年代间在政治和外交上的对抗、冲突和竞争。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在这段时期,虽然分歧和冲突严重,但对抗双方都尽力避免导致世界范围的大规模战争(世界大战)爆发,其对抗通常通过局部代理人战争、科技和军备竞赛、外交竞争等“冷”方式进行,即“相互遏制,却又不诉诸武力”,因此称之为“冷战”。

释义

基本信息

词目:冷战拼音:lěng zhàn

基本解释

1.

[cold war]∶两国或两个国家集团之间采用强权政治、经济压力、间谍活动或敌对性宣传等手段而进行斗争,常常进行破坏和排斥反对其国家,但不使用武力

详细解释

英语cold war的意译。原指帝国主义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除直接武装进攻以外的各种敌对活动。现泛指国际上进行的不使用武器的斗争。美国 政论家李普曼于1947年第一次使用此词。

概述

概况

冷战是指:1947年——1991年间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苏联为首社会主义国家两个阵营除直接交战以外,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等各方面都处于对抗状态的时期。

冷战一词是当年美国政论家斯沃普在为参议员巴鲁克起草的演讲稿中首次使用的。二战结束后,美国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敌视和遏制政策,因此巴鲁克说:“美国正处于冷战方酣之中”。“冷战”与“铁幕”一词同时流行。表示美苏之间除了直接战争外,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都处于对抗的状态。

序幕

这个词起源于1947年4月16日伯纳德·巴鲁克在南卡罗来纳州哥伦比亚的一次演说。此外,1946年丘吉尔访问美国,在这次访问中他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从波罗的海边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拉下”。间接表示冷战的开始。

开始:杜鲁门主义(1947)

结束:苏联解体,东欧剧变(1991.12)德国统一

两大阵营与军事集团

社会主义阵营:苏联为首华沙条约组织(华约1955)

资本主义阵营:美国为首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1949)

简介

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引起了资本主义的恐慌

冷战是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敌视与矛盾引发的经济竞争与军备竞争与科技竞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乌云刚刚散去,冷战的大幕又从砖瓦废墟上缓缓拉开。美国和苏联——这一对超级大国,从共同对抗纳粹的威胁中解除出来后,就再没有过真正意义上的和平相处。希特勒刚一垮台,双方便展开全方位的竞赛,试图用它们的影响力控制整个世界。与以往战争不同的是,双方都在他国挑起间接的战争对抗,而避免相互间的直接作战冲突。没有一方希望挑动对方直接作战,因为这意味着全面核战争——人类毁灭的危险,双方在这一前提下形成了冷战的态势。即便是冷战,美苏双方也积极寻找多种途径与对方展开竞争。这其中最令人生畏的是军备竞赛,双方囤集了足以让对方毁灭成百上千次的核弹头,并将核弹的打击范围扩大到太空空间。双方无时无刻不在策划实施着针对对方的间谍活动。太空竞赛的唯一积极后果是促进了航天事业的发展,苏联人首次在太空航行,而美国人则抢得了登月的先机。为了完成人类航天这一伟大的事业,双方都不断地将最新的科技成果发展应用。战争改变了军事联盟的格局。美国人与西欧国家组成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而作为对抗,苏联人则将大多数东欧国家集结在一起,共同组建了华沙条约组织——这一共同防御性实体。这两个组织中的任何一个成员国如果遭受攻击,则视为对整个组织的挑衅,该组织的所有成员国将立刻针对挑战国,发动最严厉的反击。尽管美苏真正意义上的全面战争从未爆发,但有数次战争已弓在弦上,一触即发。这其中最危险的一次是古巴导弹危机,美国人发现苏联人正在古巴地区——距美国本土仅90英里处建造核导弹基地,更糟的是,更多的核弹正通过舰船向此运输。当时的美国总统肯尼迪,以果断的行动与苏联人达成了一项外交默契,促使苏联人从古巴地区撤出导弹基地,导弹危机得以解除。最终,美国战胜了苏联。共产主义在苏联遭到彻底失败——即便在苏联解体之前,不少前共产主义阵营中的国家已纷纷相继抛弃它们的信仰。昔日的华约早已无处寻觅,而北约则一直活跃至今,并吸纳了不少前苏联阵营的成员国加入其中。

背景

战后苏美战略目标和战略利益的冲突,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矛盾的上升,导致了冷战。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苏美冷战的全面开展,马歇尔计划与莫洛托夫计划的对抗,是冷战在经济领域的开始,两个朝鲜和两个德国的出现是二战和冷战的产物。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开展了全面的紧张的对峙和对抗。

二次世界大战时,尽管美苏两国对战时利益和战后安排各有打算,但它们仍服从打败和消灭法西斯这一共同的首要的战略目标,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盟友关系。战争的结束,是美苏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美苏两国共同的敌人已被打倒,战时共同的战略目标已经达到,随之而来的却是美苏之间的战略目标,战略构想的战略意义的根本冲突。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的战略总目标是主宰世界。二战尚未结束时,罗斯福就曾构想战后世界蓝图,其主要的战略构想是大国合作,特别是美苏合作,同时安排战后世界,共同维持战后世界秩序,但是必须由美国充当老大,主宰世界。杜鲁门担任美国总统后,凭借美国作为世界头号强国的地位,公开宣称要“领导世界”,并通过实施霸权主义的政策和手段来追求这一目标。

苏联是美国称霸世界的主要障碍,杜鲁门政府的对苏联政策日趋强硬。它的战略构想是屏弃美苏合作,一边搞导弹威胁,一边搞金元外交,使用霸权主义的政治,经济,军事手段,控制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争夺亚非拉,施压东欧,东亚社会主义国家,遏制苏联,独霸世界。

美国的战略目标的战略构想是为美国的战略利益服务的。美国垄断资产阶级要求确保美国的“世界第一,越多越好”的经济利益,这是战后美国最重要的战略利益。战后初期,一个显而易见的情况是,美国需要为其远远超过国内需求的生产能力,大量产品和大量资金,去最大限度地拓占海外市场和投资市场。美国需要依靠其经济实和军事力量来保持其头号大国地位,力图称霸世界。而苏联在战后初期的战略总目标也是确保头等大国地位和势力范围,并且发展壮大以苏联为首的世界社会主义体系,推进世界革命。其主要战略构想是,维持美苏主导的雅尔塔体制,巩固苏联在二战中取得的战略利益和势力范围,建立包括东欧在内的保障苏联安全的屏障,增强苏联的国力,扩大苏联的影响,推进并领导世界革命。确保苏联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争取意识形态的胜利等是它的战略利益,但最重要的是苏联安全利益。

一种观点认为:“苏联的极权主义,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扩张以及斯大林的偏执狂”是冷战产生的根源;另一种则认为:对于冷战的产生,美苏都应承担责任。其实美国和苏联都想“领导世界”。美国要独霸世界,而苏联决不准许美国任意主宰世界。美国要使东欧变成所谓的“自由世界”,而苏联决不容许美国插足苏联的势力范围。美国要关心和扩展它的经济利益,而苏联要担心和保障它的安全利益。美国要在全世界推行资本主义,包括美国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而苏联要在全世界推行社会主义,包括推行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美苏都认为在刚刚经历二战后必须避免双方直接交战,但是,它们之间的战略目标,战略构想,战略利益的冲突和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对立,必然导致昔日盟友反目成仇。于是,冷战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冷战的根本起因。而杜鲁门政府在战略态势上采取攻势,制定和推行了遏制苏联的冷战政策,则是冷战的直接起因。

其中最著名的便是1946年2月22日美国驻苏联大使馆的乔治·凯南的“八千字电报”,其中明确提出了遏制苏联的战略理论。随后的九月里,美国总统特别顾问克拉克又向杜鲁门提交了一份题为《美国与苏联的关系》的报告,报告主张美国应准备与英国和其他西方国家联合起来,努力缔造其想象中的世界,并联合一切反苏力量。这些国家均可得到美国的经济援助和政治支持。这些关于遏制苏联的战略理论被美国决策层采纳,成为美国冷战政策的理论依据。之后,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美国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发表咨文,宣称:今日世界的所有国家都面临着对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的选择,一种是以大多数人的意志为基础的自由制度,另一种是以强加于大多数人的意志为基础的极权政体,而美国政策必须支持那些自由国家人民抵抗武装的少数人。他强调:“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杜鲁门这篇咨文的发表标志着杜鲁门主义的提出。这是美国第一个具有全球战略性质的对外战略和安全战略,是美国外交政策的一个重大转折。

然而二战刚结束,饱受战争之苦的世界人民渴望能够和平,美国不敢贸然发动战争。

由此,美国确立了以冷战避免热战,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的遏制战略。杜鲁门主义实质上就是战后初期美国公开反共,企图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扩张主义,它也标志着美苏盟友关系的破裂和美苏冷战的全面展开。

特征

冷战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开始,随着八十年代苏联的经济危机,和戈尔巴乔夫(戈巴卓夫)的民主改革,促成共产国家倒台,到1990年代初苏联解体冷战正式结束。中国国共内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中东战争(1947年3月12日-1991年12月25日)是几个东西方国家发生区域冲突的例子,但是大多数时候只是双方代理人之间的冲突,在这些冲突中,主要强国只是通过资金和武器援助各自支持的国家或组织。这么做就减少了两大阵营冲突的紧张性。

美国与苏联竞争的一个主要领域就是科学技术,此外还包括了十分隐蔽的间谍战,和双方的政治宣传战。虽然双方的谍报系统经常采取秘密的暗杀行动,但是由于核武器的威慑,两阵营一直没有发生全面冲突。当然在当时,人们并不清楚,一个地区性的小规模冲突是否有可能引发核战争,有鉴于此,每一次的冲突都会引发人们极高的关注。这种紧张态势几乎像真正的战争那样改变了全世界所有人的生活。

德国可以算是冷战中最主要的争端焦点,特别是柏林。柏林墙很可能是冷战最生动的标志。这堵墙分隔了东柏林(属于东德)与西柏林(属于西德),使西柏林孤立于东德内。(1948年,爆发的“柏林危机”是美苏冷战的第一次高潮)

冷战主要表现为以美国苏联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对峙。

美国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争夺,是世界长期不得安宁的主要根源。

东西方两大军事集团实力相当,谁都不敢轻易动武。

美国苏联两国都储存了大量核弹头,彼此相互威慑。

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磨难,世界各国人民都渴望和平、反对战争。

冷战最后以苏联解体而告一段落,冷战第一阶段共经历44年之久!

过程

这个词起源于1947年4月16日伯纳德·巴鲁克在南卡罗来纳州哥伦比亚的一次演说。此外,1946年丘吉尔访问美国,在这次访问中他发

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从波罗的海边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拉下”。间接表示冷战的开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所采取的除直接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1946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成为冷战的序曲,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以土耳其和希腊(前者因为博斯普鲁斯海峡问题与苏联关系紧张,后者的资产阶级政府则在共产党游击队打击下摇摇欲坠)受到共产主义威胁为由宣布对这两个国家提供援助,这被认为拉开冷战的序幕,同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国会正式提出“对苏联发动冷战以遏止共产主义”成为冷战正式打响的标志。所以准确的说,美苏冷战从1947年开始。

以上说的是美国,再看看苏联。战后初期苏联的主要目标是巩固在战争中的既得利益,具体点说就是使他对东欧的控制合法化牢固化,使苏联在战争中扩大的疆界得到承认,同时维护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战时同盟关系,争取外来援助以恢复国民经济,但是随着美国发动冷战,苏联不得不改变外交政策与之针锋相对,最明显的就是建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到50年代中期,苏联的国家实力得到了比较充分的恢复和发展,对东欧的控制也得到确立,在这种情况苏联的外交政策进一步外向化,注意力开始向全球扩展,对美国的霸主地位发起挑战,这时冷战就发展到了美苏争霸的阶段。

人们一般认为,“铁幕演说"拉开了”冷战的序幕,杜鲁门主义则是冷战开始的重要标志。1947年3月12日 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

开始标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遭到彻底失败,而英、法的力量也严重削弱,只有美国,却依仗其在战争中发展起来的经济、军事实力,在资本主义世界取得了统治地位。1947年2月21日,英国照会美国国务院,声称由于国内经济困难,3月31日之后,英国无法再给希腊和土耳其以经济和军事的援助,希望美国继续给予援助。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宣读了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的国情咨文,发表了敌视社会主义国家的讲话。国会两院经过辩论后,分别于4月22日和5月8日通过关于援助希腊、土耳其的法案。美国国会拨款4亿美元援助希腊和土耳其政府,帮助它们镇压人民革命运动。“杜鲁门主义”是干涉别国内政的代名词,它的提出,标志着美苏之间的“冷战”正式开始。

美苏争霸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初。这一阶段苏联的综合国力与美国还有明显的差距,特别是在军事实力上。因此苏联还不足以对美国的霸主地位形成真正的撼动,因此当时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追求的缓和冷战开始以来僵硬的美苏关系,希望实现“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同时又有一些有挑战性的举措对外扩张,前者的标志性事件是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后者的标志则是1961年柏林墙的建立和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这一阶段美国凭借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的优势占据战略优势,典型例子就是迫使苏联撤走了在古巴的导弹。但苏联人在美国南美后院留下了一颗钉子——古巴,这颗钉子至今还未拔出。

第二阶段

是从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苏联强势扩张,美国则处于战略守势。这一时期,苏联缩小了与美国的实力差距,特别是在军事实力上一举超过美国。而美国由于长期陷于越战,加上73年的石油危机以及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的分化,霸主地位被严重动摇,不得不采取相对保守的战略,响应苏联提出的缓和政策,试图通过外交手段遏止苏联扩张和维护自身地位。在这一阶段双方关系曾经有一段缓和时期,大体是从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主要标志是两国领导人的频繁互访和签署关于《美苏限制战略核武器条约》。苏联的扩张到79年入侵阿富汗达到顶峰,随后就有了衰退的迹象,而随着里根的上台,美国也开始扭转战略被动局面,争霸格局再次面临改变。

第三阶段

是80年代中期到苏联解体,开始的标志是戈尔巴乔夫上台。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美国重新获得优势,而苏联则是全面收缩。里根上台后有效复兴了美国的经济,以此为基础扭转争霸中被动防守的不利局面,以军事实力扩张为手段,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根本重新获得战略优势。而苏联国内经济此时出现严重困难出现停滞,特别是入侵阿富汗带来了极为沉重的军事,经济和外交负担,无法继续支撑争霸战略。戈尔巴乔夫为了集中精力和财力以解决国内问题,不得不采取全面收缩的态势,并最终由于改革失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冷战到此也结束了。

美苏争霸根本上来说是两国综合国力之间的综合较量,在前阶段军事实力是最主要的参考指标,而往后经济实力所占地位越来越重要。两国为了争夺军事上的优势都把大量国家资源投入军备竞赛,对经济发展造成了长远的损害。美国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60年代末开始的经济危机和70年代的滞胀,而苏联的影响则更大,由于经济长期畸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无法得到应有的提高,国内矛盾不断激化,成为最终导致国家解体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同时由于两个超级大国的对峙,世界长期处于核阴影的笼罩之下,就是所谓的冷和平,国际形势长期紧张。

结束标志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冷战结束的标志。

1991年8月19日,苏共中的保守派发动了一场不成功的政变,软禁了当时正在黑海畔度假的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试图收回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的权力,同时终止不成功的经济改革。但是在人民、军队和大多数苏共党员的联合反对下,政变仅仅维持3天便宣告失败。虽然戈尔巴乔夫在政变结束后恢复了职务,但联盟中央已经无法控制在平息政变的过程中大大加强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势力。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下令宣布苏共为非法组织,并限制其在俄罗斯境内的活动。

思考

美苏争霸的历史教训是相当深刻的。首先各个国家,尤其大国应该放弃争夺世界霸权,相互携手合作,维护世界的和平和稳定。各国应该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做法,将主要精力和资源用于经济发展和建设,提高以经济和教育实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这场全面的“东方对西方”的战争并未真正爆发,最大的原因是由于双方都拥有大量的核子武器,一旦直接冲突可能导致全人类毁灭,因此双方都尽力避免发生全面的“热”战(请见相互保证毁灭),实际上只是在经济、哲学、文化、社会和政治立场方面产生严重对立:西方指责东方不民主、极权主义和共产专制,而东方则批评西方是中产阶级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东方国家指责西方国家“帝国主义”、“剥削劳工”,而西方国家则称东方国家为“极权铁幕”,企图将民主国家纳入极权专制的统治。

冷战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开始,直到19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为止。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阿富汗争端是几个东西方国家发生区域冲突的例子,但是大多数时候只是双方代理人之间的冲突,在这些冲突中,主要强国只是通过资金和武器援助各自支持的国家或组织。这么做就减少了两大阵营冲突的紧张性。

西方世界对冷战的研究经历了3个阶段。在二战结束后10多年的时间内,很少有学者会挑战美国官方对冷战起因的看法:即双方关系的破裂是由于斯大林违反了雅尔塔共识、苏联企图主宰东欧,以及苏联的扩张主义。

但是之后很多历史学家提出了另一种观点:美国企图保障其在全球的贸易利益才是冷战最主要的起因。一些历史学家认为,美国的帝国主义野心如果不是最主要,至少也是与苏联的作为同等重要的导致冷战爆发的原因。简单而言,史学家对谁应该为二战期间结盟的美苏关系的破裂以及冷战是否是不可避免的这两个问题上产生分歧。后一种观点(即美国应该负责)在越南战争中达到顶峰,很多人开始认为,美国在道德层面上并不比苏联高多少。

在冷战后期,历史学家们开始寻求一种后修正主义的解答。到冷战结束后,这一派观点已经占了上风。这派历史学家并不认为两个超级大国中的任何一国应该为冷战负全责,而是归咎于双方的误解与反应,两方都应对冷战负责。后修正主义学者追随了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的看法,认为美国在欧洲的政策,如1947年对希腊的援助和马歇尔计划是必要的。

根据这种观点,“共产主义运动”并不是西欧困境的根源。相反,在经济、政治方面的全面战争,以及欧洲的社会结构才是其根源。而马歇尔计划重建了一个良好的欧洲经济体系,从而减少了极左势力在西欧的吸引力。对欧洲来说,经济援助结束了资金短缺,刺激了对战后重建的投资。对美国来说,该计划解决了生产过剩的问题,增加了美国对外出口。北约组织则将西欧国家纳入共同防御体系,从而避免了共产主义的扩张。后修正主义学派不认为共产主义具有扩张性,企图推翻“自由世界”,但是他们同时认为美国在欧洲的政策在确保欧洲的稳定方面是必要的,从而避免权力向苏联倾斜,最终危及到西方的经济、政治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社会主义革命、人民革命、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严重地冲击着殖民主义、资本主义体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统治集团,为了遏制、扑灭这些革命运动的发展,巩固资本主义体系,采用各种手段推行“冷战”政策。最先提出“冷战”术语的是美国参议员伯纳德·巴鲁克于1946年初在一次演说中提出来的。同年3月5日,英国首相丘吉尔访美时,在富尔顿发表的反共演说和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的国情咨文的有关内容,标志着美国等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正式推行“冷战”政策。1947年9月,美国政论家沃尔特·李普曼出版了“冷战”一书并连续发表了一系列鼓吹“冷战”的文章。从此起,“冷战”术语广为流行,“冷战”政策成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统治集团,遏制、破坏社会主义,镇压人民革命的一种重要手段。

随后,美军把“冷战”作为一种战争类型列入野战条令。1962年版美军《作战纲要》,把战争分为三种类型,即“冷战”、“有限战争”、“全面战争”。给“冷战”所定的定义和原则是:“冷战包括除有限战争和全面战争以外的所有行动。敌对的国家或联盟可以用冷战来进行较量”,“不仅运用政治、经济和心理力量,而且还使用军事力量。军队在冷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直接地或间接地为实现国家目标做出贡献。为遏制他国使用武力,可以动员后备役部队或展开现役部队”。“冷战和有限战争之间的界限既不是明确的,也不是绝对的。因此,可能需要使用正规军队来进行实际上是战斗行动的冷战活动”。1968年版美军《统帅纲要》又补充规定,“稳定局势作战也包括在冷战中”。这里说的“稳定局势作战”,就是在世界各地进行的镇压、扑灭各国人民革命运动的作战。在世界上,哪里有人民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它们的军队就派往哪里,进行镇压,或是对反动政府提供军援和作战支援,甚至进行核讹诈、核恫吓,大耍“世界宪兵”的把戏。此外,以美国为首的反动集团进行“冷战”的手段还包括:派遣“和平队”进行渗透;挑起事端进行颠覆活动;以“经援”、“军援”为诱饵,拉拢“朋友”,扩大势力范围;以签订集体防御条约的形式扩大军事同盟,美国先后与五十多个国家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在外国建立军事基地,派军队控制战略要地;以经济封锁、制裁等手段,破坏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挑拨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瓦解社会主义体系;以文化入侵,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等等。尽管如此,并没有阻止世界人民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亚、非、拉和大洋洲,只有38个独立国家,现在已发展到 140多个独立国家。

各国的军队很少卷入到冷战之中;这场战争主要是诸如美国中情局、英国军情六处、西德情报局、东德国家安全部和苏联的克格勃等情报机构之间展开的。世界主要强国从来不会直接卷入一场针对对方的军事冲突。

冷战中大部分的伤亡可能是由情报机构所采取的针对平民或军事目标的袭击造成的。间谍被派往东西两方阵营,或者在当地召募情报人员,甚至强迫加入。当间谍被发现时,他们不是被立即杀害,就是与对方所抓获的人质交换。间谍飞机和其他从事查勘任务的飞机一旦发现会被立即击落。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加紧推行“冷战”政策,导致了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的产生。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条约”组织(简称“北约”)于1949年 4月4日成立,继后,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于 1955年5月14日成立。从此以后,“北约”集团 15个国家的军队近600万兵力和“华约”集团 8个国家的军队600万兵力,双方千万大军开始处于战略对峙状态。美国的 1626枚战略导弹和苏联的1910枚战略导弹,及双方数以万计的战役核导弹,相互瞄准着对方成员国的军事、政治、经济目标,处于待机“按电钮”之势,进而导致军备竞赛,争夺核优势、航天优势的斗争愈演愈烈,国际形势日趋紧张。只是双方都害怕毁灭于世界上已掘有的130亿--160亿吨当量(相当于在广岛使用的100万颗原子弹的威力)的核武器中,谁也未敢启动“核按钮”,发动核大战。苏联、“华约”于1991年解体后,美、苏两大集团长达 40年的“冷战”才算告终。这种“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趋向缓和。但是,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又企图制造反对中国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新的冷战。这是值得引起警惕和防备的。

今天很多的观察家认为,美国在冷战中的许多作为是违反其宪法以及国家理想的(例如未经国会授权而发动一场未经宣告的战争)。美国的政治或军事领导人则经常以国家安全受到威胁为由来开脱此类行为。在世界上很多地方的人们认为,他们受到两个超级大国的凌辱。例如在阿富汗的反美主义主要来源于冷战中美国为阻遏苏联对阿富汗的入侵而采取的不当行为。

根据这种观点,“共产主义运动”并不是西欧困境的根源。相反,在经济、政治方面的全面战争,以及欧洲的社会结构才是其根源。而马歇尔计划重建了一个良好的欧洲经济体系,从而减少了极左势力在西欧的吸引力。对欧洲来说,经济援助结束了资金短缺,刺激了对战後重建的投资。对美国来说,该计划解决了生产过剩的问题,增加了美国对外出口。北约组织则将西欧国家纳入共同防御体系,从而避免了共产主义的扩张。後修正主义学派不认为共产主义具有扩张性,企图推翻“自由世界”,但是他们同时认为美国在欧洲的政策在确保欧洲的稳定方面是必要的,从而避免权力向苏联倾斜,最终危及到西方的经济、政治制度。

世界形势及图示

深蓝色: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正蓝色:美国的其它盟国。

浅蓝色:接受美国援助的国家。

绿色:欧洲的殖民地。

深红色:华沙条约组织。

正红色:与苏联结盟的社会主义国家。

浅红色:苏联的其它盟国。

灰色:不结盟国家。

对世界的影响

美苏争霸的历史教训是相当深刻的。首先各个国家,尤其大国应该放弃争夺世界霸权,相互携手合作,维护世界的和平和稳定。各个国家都应该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制订外交政策,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给予坚决抵制。各国应该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做法,将主要精力和资源用于经济发展和建设,提高以经济和教育实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这场全面的“东方对西方”的战争并未真正爆发,最大的原因是由于双方都拥有大量的核子武器,一旦直接冲突可能导致全人类毁灭,因此双方都尽力避免发生全面的“热”战,实际上只是在经济、哲学、文化、社会和政治立场方面产生严重对立:西方指责东方不民主、极权主义和共产专制,而东方则批评西方是中产阶级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东方国家指责西方国家“帝国主义”、“剥削劳工”,而西方国家则称东方国家为“极权铁幕”,企图将民主国家纳入极权专制的统治。

冷战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开始,直到19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为止。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阿富汗争端是几个东西方国家发生区域冲突的例子,但是大多数时候只是双方代理人之间的冲突,在这些冲突中,主要强国只是通过资金和武器援助各自支持的国家或组织。这么做就减少了两大阵营冲突的紧张性。

美国与苏联竞争的一个主要领域就是科学技术,此外还包括了十分隐蔽的间谍战,和双方的政治宣传战。虽然双方的谍报系统经常采取秘密的暗杀行动,但是由于核武器的威慑,两阵营一直没有发生全面冲突。当然在当时,人们并不清楚,一个地区性的小规模冲突是否有可能引发核战争,有鉴于此,每一次的冲突都会引发人们极高的关注。这种紧张态势几乎像真正的战争那样改变了全世界所有人的生活。

德国可以算是冷战中最主要的争端焦点,特别是柏林。柏林墙很可能是冷战最生动的标志。这堵墙分隔了东柏林(属于东德)与西柏林(属于西德),使西柏林孤立于东德内。

关于冷战的电影

惊爆13天

《惊爆13天》惊爆13天(Thirteen Days)

新线影片公司(New Line, USA)2001年出品

主演:凯文·科斯特纳(Kevin Costner)

布鲁斯·格林伍德(Bruce Greenwood)

戴兰·贝克(Dylan Baker)

斯蒂芬·考普(Steven Culp)

导演:罗杰·多纳森(Roger Donaldson)

类型:政治片

本片导演罗杰-唐纳森紧紧围绕1962年美苏古巴导弹危机这一充满悬念的严重突发性事件,着力描绘了美国在肯尼迪总统时期的一场政治军事危机。

红色黎明

《红色黎明》又名《天狐入侵》

原 名:Red Dawn

译名: 天狐入侵/ 红色黎明

导 演:( John Milius )

主演: (帕特里克·斯韦兹Patrick Swayze) (托马斯·豪威尔@汤玛斯郝威C. Thomas Howell) (莉·汤普森Lea Thompson) (查理·辛Charlie Sheen) ( Darren Dalton) (詹尼弗·格里Jennifer Grey)

上映: 1984年08月10日

颜 色:彩色

声音: Dolby

时长: 114

类型: 动作剧情

剧情:

本片叙述苏联入侵美国,并屠杀美国的居民,居民都无力反抗,此时有一群年青人联合起来对抗入侵者。.....

《红色黎明》是一部低成本影片,讲的是苏联入侵美国之后,在一个被苏联占领的小镇上,一批美国青年进行游击战的故事。

整部影片意识形态色彩十分浓厚,情节极不合理,但由于题材本身的吸引力,上映时还是在美国引起轰动。

第四次世界大战

《第四次世界大战》(1990)

英文名: The Fourth War

中文名:第四次大战 / 第四次世界大战

导 演:( 约翰·弗兰肯海默John Frankenheimer )

主演: (罗伊·谢德Roy Scheider) (乔根·普罗斯诺Jürgen Prochnow) ( Tim Reid) ( Lara Harris) (哈利·戴恩·斯坦通Harry Dean Stanton) (戴尔·戴耶Dale Dye)

上映: 1990年03月23日美国

地区: 美国

对 白:英语

评分: IMDb评分5.5/10 ( 430票)

时长: 91

类型: 剧情

分 级:澳大利亚:M 冰岛:12 瑞典:15 英国:15 美国:R 西德:12

剧情介绍

约翰.弗兰肯海默执导的一部独具慧眼的战争片,由美国名星罗伊.谢德和曾主演过《从海底出来》的德国国际名星乔根.普罗斯诺两个硬朗倔强的男星主演。片中虽没有二战片和越战片那样有规模巨大的战争场面,但在描写人物心态方面有过人之处。片中两位被时代错置的战争英雄――美国越战英雄和苏联阿富汗战争英雄都分别被派遣到捷克边境过太平日子。两个失意的军官,在个人英雄主义的驱使下,独力开展了第四次战争。两人表面上虽炽热但在内心却有着难言的悲凉,这就使得这个战争片有着悲剧色彩,也是片中最感人的地方。片中也不乏精彩的战斗镜头,对观众有一定的吸引力。

火狐

《火狐》英文名:Firefox

中文名:火狐

导演: (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奇连·伊士活Clint Eastwood )

主演: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奇连·伊士活Clint Eastwood) (弗雷迪·琼斯Freddie Jones) ( David Huffman) ( Warren Clarke) ( Ronald Lacey) (肯尼斯·科莱Kenneth Colley)

上映: 1982年06月14日美国

地区: 美国

对 白:英语

评分: IMDb评分5.6/10 ( 7153票)

时长: 136

类型: 动作惊怵 科幻

分 级:澳大利亚:PG 加拿大:PG 美国:PG 西班牙:T 澳大利亚:M 芬兰:K-16 挪威:16 新加坡:PG 瑞典:15 英国:15

剧情介绍

苏联在1982年开发了米格31喷气机时,全世界大为惊恐,唯一对策只有盗取这架超性能之飞机,而有能力担任此任务的就只有越战空中英雄甘德,甘德终于被说服由退休生涯中复出,接受一连串的特种训练后,前往俄国并与俄国特务数次交手,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激烈空战。

Storm Region制作的同名电脑游戏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冷战

游戏类型:PC / RPG 角色扮演游戏

游戏大小:192.76MB

制作发行:Storm Region、美国艺电

地区:美国

游戏语言:简体中文

发行时间:2008年3月

游戏介绍

由10tacle Studios及美国艺电(EA)代理、Storm Region公司开发的冷战题材即时战略新作冷战 (Codename Panzers Cold War)将推迟至2008年3月上市。

在今年6月6日,10tacle Studios公司正式收购《代号装甲》以及《冲向柏林(Rush for Berlin)》系列游戏开发商Storm Region,并同时获得包括《代号装甲:冷战》在内多款正处于开发过程中的游戏产品。

游戏特点

·游戏时间定位于1950年开始的东西方冷战。

·故事从前苏联米格战斗机攻击为西柏林空运物资的运输机开始。

·单人战役将包含18个任务。

·出场人物除了包含主角Wilson和Groebel之外,还包含众多全新角色。

·战斗内容为北约(NATO)盟军在欧洲地区抵抗前苏军(USSR)部队。

·战斗类型既包括的大尺寸的地面战,也包括小规模的渗透、潜入以及破坏

。 ·战场为可破坏的动态交互环境设定。

杨丞琳歌曲

基本信息

歌曲:冷战

歌手:杨丞琳

作词:Wonderful

作曲:韦景云

编曲:詹勋伟

制作人:薛忠铭

MV导演:赖伟康

专辑:半熟宣言

发行日期:2008年11月07日

语言:国语

曲风:美式摩登摇滚

发行公司:Sony BMG

歌曲介绍

杨丞琳第四张个人专辑《半熟宣言》中的歌曲,曲风为美式摩登摇滚。该专辑预购约15天即突破30000张,台湾销量8万张,亚洲销量90万张,全台湾地区销量第8名,攻下全台四大销量排行榜冠军(g-music、五大唱片、光南唱片、佳佳唱片),攻下全台各大音乐榜冠军(MTV封神榜、[V]榜中榜、电台的Hito排行榜、Kiss发烧榜、Kkbox),攻下内地各大音乐榜单单曲榜冠军(百度MP3、QQ音乐、酷狗音乐等等),攻下内地最大钱柜KTV单曲榜冠军(带我走、等部分单曲)。

歌词

你把我当成石膏

再不跟我吵

是不是一种预告

假装都看不到

不再重要

我不会再跟你闹

无言是一种毒药

更像一把刀

切开我们的拥抱

到底爱剩多少

需要思考

承诺随爱蒸发掉

不想再当配角

安静让我动摇

我想逃跑

我听到

你冷战的心跳

两败俱伤的记号

闪躲不了

我知道

莫名其妙求饶

也不会是解药

不如弃权走掉

面对

冷的空气

冷的墙壁

冷到昏迷

冷到我真的快窒息

冷战到何时才能平息

放我离去

无言是一种毒药

更像一把刀

切开我们的拥抱

到底爱剩多少

需要思考

承诺随爱蒸发掉

不想再当配角

安静让我动摇

我想逃跑

我听到

你冷战的心跳

两败俱伤的记号

闪躲不了

我知道

莫名其妙求饶

也不会是解药

不如弃权走掉

面对

冷的空气

冷的墙壁

冷到昏迷

冷到我真的快窒息

冷战到何时才能平息

放我离去

我听到

你冷战的心跳

两败俱伤的记号

闪躲不了

我知道

莫名其妙求饶

也不会是解药

不如弃权走掉

面对

冷的空气

冷的墙壁

冷到昏迷

冷到我真的快窒息

就让回忆停止呼吸成冰

我听到

你冷战的心跳

两败俱伤的记号

闪躲不了

我知道

莫名其妙求饶

也不会是解药

不如弃权走掉

面对

冷的空气

冷的墙壁

冷到昏迷

冷到我真的快窒息

冷战到何时才能平息

放我离去

歌手介绍

杨丞琳(Rainie Yang)台湾人气歌手、演员、主持人。2000年加入4 in love组合而出道,2002年末开始主持经典综艺节目《我猜我猜我猜猜猜》长达4年。2005年凭借电视剧《恶魔在身边》和个人专辑《暧昧》迅速走红获封“可爱教主”称号,与蔡依林、张韶涵、王心凌并称为台湾乐坛四大教主。其后发行了多张专辑和出演了多部电视剧、电影。2010年获得“金钟奖”戏剧最佳女主角奖,封获“金钟影后”称号。其唱片总销量全亚洲已超过500万张。

王菲歌曲

基本介绍

收录于王菲1994年专辑《迷》

《冷战》的原名为"Silent All These Years" 原唱歌手Tori Amos

歌词

英文原词 excuse me but can i be you for a while

my dog won't bite you if you sit real still

i got the anti-christ in the kitchen yellin at me again

yeah i can hear that been saved again by the garbage truck

i got something to say you know but nothing come

yes i know what you think of me you never shut up

yeah i can hear that but what if i'm mermaid

in these jeans of his with her name still on it hey

but i don't care

cause somtimes i said sometimes

i hear my voice and it's been

here

silent all these years

so you found a girl who thinks really deep thought

what's so amazing about really deep thought

boy you best pray that i bleed real soon

how's that thought for ya

my scream got lost in a paper cup

you think ther;s heaven where some

screams have gone i got 25 bucks and cracker do you think it's enough

to get us there cause

what if i'm a mermaid

in these jeans fo his with her name still on it hey but

i don't care cause sometimes

i said sometimes

i hear my voice and it's been

here

silent all these years

go by will i still be waiting for somebody else to understand

years go by will i'm stripped of my beauty and the orange cloud raining in my head

years go by will i choke on my tears till finally there is nothing left

one more casualty you know we're too easy

easy easy

well i love the way we communicate

your eyes focus on my funny lip shape

let's hear what you think of me now

but baby don't look up

the sky is falling

your mother shows up in a nasty dress

it's your turn now to stand where i sand

everybody lookinnnn' at you

here take a hold of my hand

yeah i can hear them

but what if i'm a mermaid

in these jeans of his with her name still on it hey

but i don't care cause sometimes i said sometimes

i hear my voice i hear my voice

and it's been

here

silent all these years

i've been here

silent all these years

silent all these years

silent all these years

中文翻译:

已沉默多年

抱歉,我能否扮演一会你的角色

只要你真的坐好我的狗就不咬人

厨房里的异教徒再次对着我吼叫

是的,我能听见

垃圾车再一次的救了我

有话要说,却不曾启齿

是的,我知道你对我的看法

但你却从不住口

是的,我能听见

就算我是美人鱼(我觉得这样翻对不对,mermaid好像有别的意思)

穿着他的牛仔裤,上面却仍留着她的名字

但是我不在乎

因为有时候,我是说,有时候

我听见了我心底的声音

就在这

已沉默了多年

这么说你找到了那个深思熟虑的女孩了?

为什么对她的“深思熟虑”这么惊讶??(这里指那个女孩心思复杂)

小子你最好祈祷我的血尽快流完

你认为这个念头怎样?

我的呐喊消失在纸杯中

你曾说呐喊消失的地方就是天堂

而我有25块钱和一块饼干

你想这够我们到天堂吗?

就算我是美人鱼

穿着他的牛仔裤,上面却仍留着她的名字

但是我不在乎

因为有时候,我是说,有时候

我听见了我心底的声音

就在这

已沉默了多年

时光流逝 我还会等待吗 等待有个人能了解我

时光流逝 如果我的美丽不再 橘色的云在我头顶下起暴风雨

时光流逝 我是否应哽咽住泪水 直到最后无泪可流

你知道我都是那样的容易受伤

是的,我喜欢我们的沟通方式

你的双眼正盯着我奇怪的唇型看

让我们听听你现在对我的看法

亲爱的,请不要抬头

天空正在下垂

你的母亲穿着恶心的裙子出现

现在轮到你来扮演我的角色了

每个人都在看着你

来,牵住我的手

是的,我听见他们说

就算我是美人鱼

穿着他的牛仔裤,上面却仍留着她的名字

但是我不在乎

因为有时候,我是说,有时候

我听见了我心底的声音

就在这

已沉默了多年

已沉默了多年

已沉默了多年

国语版

沉默之中仍刻制不要呼吸怕触摸空气坏了情绪

我为你锁住了问号等亲爱的你吻去欺骗自己

从不想不忍心看穿你听说你和我最好朋在一起

我也学别人静静地看你俩演戏也不愿分离

相对默默无语好像你我早有了默契永不要幼稚地猜疑

但表情彼此表情冷冷地说明冷战继续

多少年~爱你又恨你

流言风一般在身边飞来飞去从不听不问不想怀疑

怕会无力编织地久和天长的证据怎么给你

不多心不问你却不得不理不强求偏偏想挽留不放弃

永远专心地寂寞地和你演戏不管愿不愿意

相对默默无语好像你我早有了默契永不要幼稚地猜疑

但表情彼此表情冷冷地说明冷战继续

多少年相敬如宾

我爱你你也爱我这个诺言现在你对她承诺

依赖过空虚过伤过痛过好过我输掉了你独自消瘦

冷静再冷静再冷静将错就错爱情怎么算对错

陪著你顺从你纵容你可会使你回头

流言风一般在身边飞来飞去从不听不问不想怀疑

怕会无力编织地久和天长的证据怎么给你

不多心不问你却不得不理不强求偏偏想挽留不放弃

永远专心地寂寞地和你演戏不管愿不愿意

相对默默无语好像你我早我早有了默契永不会幼稚地猜疑

但冷冷表情表情冷冷没有言语没有言语没有言语冷清清

多少年~相对难相恋

究竟多少年可惜又可怜

可惜又可怜让你走过眼前

粤语版

作词:林夕

作曲:tori amos

无声之中怎可知真拥紧你

如触摸一堆飘忽空气

眼看无数个问号被静默的你吻去

只好自欺

从不敢不忍心识穿你

据闻你与那默剧艺人恋上了

我也学别人静静地演我这套戏

亦不愿分离

相对不发一言

似是你共我有了默契

永不要幼稚的骂战

但表情彼此表情悄悄地暗示这是冷战

多少年

共对亦无言

流言风一般于身边一声一句

从不听不讲不想一句

怕会无意揭露

令人难圆场的证据

怎可面对

无声之中将心声踩碎

变成最有趣默剧艺人不怨怼

永远静静地寂寞地演你爱侣

别管你想谁

相对不发一言

似是你共我有了默契

永不要幼稚的骂战

但表情彼此表情悄悄地暗示这是冷战

多少年

直到目前

我爱你你也爱我

这个你我过去也听过说过

破裂过厌弃过怨过伤过变过你

我却永远怕说破

冷战再冷战再冷战

一错再错我却爱上这个错

怪责你揭破你放弃你可会使我好过

流言风一般于身边一声一句

从不听不讲不想一句

怕会无意揭露

令人难圆场的证据

怎可面对

无声之中将心声踩碎

变成最有趣默剧艺人不怨怼

永远静静地寂寞地演你爱侣

别管你想谁

相对不发一言

似是你共我有了默契

永不要幼稚的骂战

但表情即使表情也似没有话说

没有话说没有话说像冷战

多少年

共对亦无言

彷佛多少年

欲爱但忘言

欲爱但忘言

让你走过眼前

黄义达演唱歌曲

基本信息

歌手:黄义达词:胡如虹曲:黄义达

专辑:完整演出

发行日期:2007年02月15日

发行公司 : 新力博德曼|SONYBMG

语言:国语

歌曲介绍

黄义达的偶像剧吵架篇 “冷战”

“冷战”是黄义达制作的另一首“剧力万钧”的歌曲,光是前奏的雨声、电话的拨号音,听到电话未开机后长长的叹气声,就让人立刻进入到一对恋人正在吵架“冷战”中的情境!义达在这首歌里运用了大量的电吉他来营造焦虑、沉重的感觉,除此之外还用了电流声在内的很多特殊效果,叠到30几轨,创造出层次非常丰富、独一无二的“黄义达”音乐!

义达说,这首歌是想要写年轻人的故事,现在的年轻人谈恋爱常常是靠手机在维系,一旦吵架就变成意气之争,冷战的方式也变成关手机不接电话,或是谁先传简讯谁就输。而前奏的那一声长长的叹息,义达说是在感叹:“早知如此,当初让一步不就没事了吗?”;摇滚编曲把男人视冷战为地狱般的惩罚,为心爱的女生苦不堪言的心境表现的相当传神,迫不及待求饶、请求停战的示爱宣言,让男生们听了都觉得心有戚戚焉,超酷超Man的黄义达则会让女孩们为之疯狂。

歌曲歌词

你全副武装

跟我对抗

选择了跟我冷战

我不想说谎

说了就算

你不懂那就这样

随你怎么想

我也可以

装做我自己很忙

但总有种不安

却在心底

不停地转呀转

为什么女人

这么麻烦

就不能你听我讲

给彼此多点

温柔体谅

别弄得两败俱伤

我活在地狱

还是天堂

全凭你给我力量

没有你陪伴

时间突然变得如此漫长

别再冷战是我可不原谅

你再冷战动不动筑一道墙

别再冷战我把爱刺心上

结束冷战撤除你我的心防

别再冷战别再把手机关上

别再冷战我需要你的温暖

一个人什么都变得不一样

结束冷战宣布我们就此停战

冷战冷战

孤单一个人逞强

冷战冷战

两个人受伤

受伤受伤 my love

演员表

角色 演员 备注

Narrator (4 episodes) 肯尼思·布拉纳/Kenneth Branagh

Himself (2 episodes) Clark Clifford;Vladimir Yerofeyev

Himself (unknown episodes) Giovanni Agnelli;Harold Agnew;穆罕默德·阿里/Muhammad Ali;Salvador Allende;Aldrich Ames;Giulio Andreotti;Noel Annan;Jacobo Arbenz;Al Aronson;Egon Bahr;Eduard Benes;赫尔倍特·J·比勃尔曼/Herbert J. Biberman;Vasil Bilak;Chan Boliang;Artyom Borovik;Pik Botha;Willy Brandt;Jan Breytenbach;Leonid Brezhnev;Arkadi Brish;Karen Brutents;Zbigniew Brzezinski;Nikolai Bulganin;McGeorge Bundy;乔治·布什/George Bush;Charles Bussey;James F. Byrnes;Phil Caputo;吉米·卡特/Jimmy Carter;菲德尔·卡斯特罗/Fidel Castro;Nicolae Ceausescu;Neville Chamberlain;Boris Chertok;莫里斯·切瓦力亚/Maurice Chevalier;En-lai Chou;Lester Cole;Howard Cosell;Richard J. Daley;Tran Bach Dang;Sergei Davydov;Moshe Dayan;Simcha Dinitz;爱德华·迪麦特雷克/Edward Dmytryk;Anatoli Dobrynin;Stefan Doernberg;Edloe Donnan;Yakov Drabkin;Alexander Dubcek;John Foster Dulles;Abba Eban;Werner Eberlein;John Ehrlichman;Saad El-Shazly;Valentin Falin;米洛斯·福尔曼/Milos Forman;Yuri Gagarin;Raymond Garthoff;Theodore Geiger;Leslie Gelb;Harold Geneen;阿列克谢·日尔曼/Aleksei German;艾伦·金斯堡/Allen Ginsberg;Eduard Goldstücker;Wladyslaw Gomulka;Andrew Goodpaster;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Mikhail Gorbachev;Alexander Gordeyev;Klement Gottwald;Sidney Graybeal;Dick Gregory;Anatoli Gribkov;Ché Guevara;Gail Halvorsen;瓦茨拉夫·哈维尔/Václav Havel;休·海夫纳/Hugh M. Hefner;William Heimlich;Stefan Heym;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Chi Minh Ho;Abbie Hoffman;J. Edgar Hoover;Richard Hottelet;Hubert H. Humphrey;Deli Huseyin;Jesse Jackson;Abdul Rashid Jalili;Wojciech Jaruzelski;Lyndon Johnson;Oleg Kalugin;Jim Kane;约翰·肯尼迪/John F. Kennedy;罗伯特·肯尼迪/Robert F. Kennedy;Ted Kennedy;Yevgeni Khaldej;Ayatollah Khomeini;Nikita Khrushchev;King George VI;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Lane Kirkland;Henry Kissinger;Marty Knutson;Helmut Kohl;Lev Kopelev;Konstantin Koval;Mikhail Kudriavtsev;Yuli Kvitsinsky;Lucio Lara;Valentin Larionov;John Howard Lawson;Wolfgang Leonhard;Carl Lewis;Robert Lochner;Henry Cabot Lodge;Hugh Lunghi;Giuseppe Mainardi;John Major;Georgi Malenkov;Albert Maltz;Jan Masaryk;Eugene McCarthy;George McGhee;Robert McNamara;Haile Mariam Mengistu;Lucio Migliaccio;Georgi Mikhajlov;Walter Mondale;Daniel Patrick Moynihan;Imre Nagy;Gamal Abdel Nasser;Dinh Diem Ngo;Paul H. Nitze;Thomas P. 'Tip' O'Neill;J. Robert Oppenheimer;Samuel Ornitz;David Ortenberg;Yuri Pavlov;Yevgeny Pepeliayev;Kim Philby;Boris Pokrovsky;Gergely Pongrátz;Pope John Paul II;Pope Pius XII;Francis Gary Powers;猫王;Prince Philip;Abdel Moneim Qenawi;Mátyás Rákosi;Dan Rather;Holden Roberto;Sir Frank Roberts;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Walt Rostow;Joseph Rotblat;Dean Rusk;Bertrand Russell;Mathias Rust;Anwar Sadat;Morley Safer;Vasili Safronchuk;Andrei Sakharov;Helmut Schmidt;Conrad Schumann;Adrian Scott;Bobby Seale;Vladimir Semichastny;Mikhail Semiryaga;Anatoly Sharansky;Eduard Shevardnadze;Dmitri Shostakovich;George Shultz;弗兰克·辛纳特拉/Frank Sinatra;Theodore Sorensen;Dmitry Sukhanov;Antonin Sum;Ludvík Svoboda;Sergei Tarasenko;German Titov;Oleg Troyanovski;Stansfield Turner;Walter Ulbricht;Jack Valenti;Cyrus Vance;Constand Viljoen;Wernher von Braun;Nguyen Giap Vo;Lech Walesa;Henry Wallace;Heinz Weber;Caspar Weinberger;Markus Wolf;F. Mark Wyatt;Boris Yeltsin;叶夫盖尼·叶甫图申科/Yevgeni Yevtushenko;Herbert York;Vadim Zagladin

Herself (unknown episodes) Hortensia Allende;劳伦·白考尔/Lauren Bacall;Ella Barowsky;Yelena Bonner;Barbara Bush;罗丝琳·卡特/Rosalynn Carter;Elena Ceausescu;南茜·戴维斯/Nancy Davis;Marianne Debouzy;Brigitte Flunker;Raisa Gorbachev;Hildegarde Herrberger;Lady Bird Johnson;Christine Keeler;Ethel Kennedy;杰奎琳·肯尼迪/Jacqueline Kennedy;Jeane Kirkpatrick;Khionia Kraskina;Lyubov Kuzichenko;雪莉·麦克雷恩/Shirley MacLaine;Lina Mainardi;Martha Mautner;Pat Nixon;Tricia Nixon;Queen Elizabeth II;Mary Lou Retton;Monika Taubitz;Valentina Tereshkova;Elfriede von Assel;Tammy Wynette;Zoya Zarubina;Victoria Zlobina

Himself (at funeral of Brezhnev) (unknown episodes) Konstantin Chernenko

Herself (with Ike) (unknown episodes) Mamie Eisenhower

Peter the Great (unknown episodes) Nikolai Simonov

职员表

▪ 制作人:James Barker;Neil Cameron;Tessa Coombs;Taylor Downing;Cate Heste;Isobel Hinshelwood

▪ 导演:Tessa Coombs

▪ 编剧:Neal Ascherson;Taylor Downing;Lawrence Freedman;Germaine Greer;Max Hastings;Jeremy Isaacs

▪ 摄影:Jim Howlett

▪ 配乐:Carl Davis

▪ 剪辑:Shelagh Brady;Alexander Dunlop;Cathy Houlihan;Harry Kyle;Mike Pavett;Karin Steininger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3:5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