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冷水寨志 |
释义 | 冷水寨志是经几年收集,得到明、清时期黔东南珍贵文字材料,也可称之为元明清黔东南大事记。 《冷水寨志》冷水寨志,大事记(元朝到清朝) 贵州省天柱县石洞镇《冷水寨志》: 元 朝 元朝太宗已丑年(1289年),冷水先人,由下寨(下银)搬迁三华里到“能尼”。王氏开寨,居高旦 。 太宗庚寅年(1290年),王、龙、 谭、岑、杨、吴、熊、等姓家族,由中寨(中银)、上寨(上银)下寨(下银)搬迁“能尼”冷水。 太宗辛卯、甲午年(1291—1294年),王、龙、谭、岑、杨、吴、熊等姓氏,分别将上银、中银、下银寨的屋地基、菜园开垦成农田。 明 朝 洪武三年(1370年),王、龙二姓家族,在登脚虎形墓地发生纠纷械斗。 洪武八年(1375年),三月,龙氏家族武力夺取登脚虎形墓地,七月,40户王姓搬迁孟碑居住。 洪武十二年(1382年),冷水谭姓搬迁锦屏奎爷居住。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天柱所改建为天柱县,首任县令朱梓。县府将“能尼”命名为冷水寨,冷水寨从此得名,有了具体的汉文字记载。冷水属归化乡三图(图所在地,行政村)。辖区范围冷水寨、汉寨、皮厦、黄桥等54个自然寨。 清 朝 康熙八年(1669年),冷水制定寨款民约,明确岑琼坡、莲花山、长岭坡、圭老坡等为冷水的四大公山。高云雾为公共斗牛场地。 乾隆三年(1738年),发生莲花山边界纠分械斗,伤亡100余人。 乾隆十一年至十三年(1746—1748年),征用谭家鲤鱼形山地,集资捐钱,建冷水大兴庵寺。 乾隆十八年(1753年),集资捐款修建塘美石桥,登脚石桥。 乾隆四十三年(1782年),龙乔来因盗窃耕牛,违反村规、寨款,于高岑塘美,被寨老等用火烧死。有“火烤乔来”的传说。 嘉庆十年至十四年(1805—1809年),重修塘美石桥。修建银汉坡脚石桥、高旦士塔、文笔塔。 嘉庆十八年(1808年),龙朝向等用计谋驱高旦大地主杨客家。杨客家移居锦屏县平略。 咸丰十一年(1861年),汉寨刘发保、冷水龙海宽、龙玉岩等在坝坪,以白莲教名义,召集万民,树旗“复明反清”。1月14日,天柱调将官吴宏贵、宗发开及皮厦龙光锡等数千兵马,向坝坪进勦。 3月18日,富隆阿(旗下人,任都司)统兵进勦冷水,放火烧寨。 4月3日,姜映芳、龙海宽率兵三万进驻冷水,从高盘街转战羊峡,乡兵头目龙光锡(皮夏人)等被枪杀身亡。 4月10日,姜映芳督兵摧战。清兵统领大章、刚庆淡于冷水败退登敖。冷水、登敖死亡200多人,绝灭17户。 4月23日,龙海宽、姜映芳率军攻破天柱,谢昭笙县令弃城逃亡。 4月24日,姜映芳、龙海宽从天柱转汉寨,改号为“九龙山”,九龙山因而得名。在坝坪建造宫殿,分封将帅: 熊老旺为东伯侯{凉地寨人}。 龙景亮为南伯侯(谢寨人) 陈大禄为西伯侯 吴应春为北伯侯 龙海宽为元帅(分驻冷水,设上、中、下坉) 5月上旬,龙海宽率军,兵分两路,由岑脚,岑琼坡,直杀黎平府参将杨清芬的官兵营内,杨清芬措手不及,两千兵马败退摆洞。 5月下旬,龙海宽等义军号令,各寨粮田,插排分种。 8月18日,楚军赵□□都督、周□□总镇,带兵两万猛攻九龙山。姜映芳失守。 8月20日,龙海宽率军在平秋摧战,杨清芬官兵复败。 8月22日,龙海宽由锦屏到黎平尚重时,被桃开盖所擒。事后,将龙海宽政法于黎平,转首天柱。 8月25日,清军驻扎冷水高云雾,意在剿灭冷水。冷水首士,赖道宪、陈运昌以“顺贼保家”说情,解脱危难。 同治三年(1866年)5月,潘之本、陈大禄带兵攻破天柱,方县长被义军杀于东门外。 同治四年(1867年)2月25日,义军陈大禄屯兵皮厦,勒令各寨出粮,投诚。欧正茂等各寨首人集中冷水大兴庵寺会议,照粮摊派,调动各寨壮丁2000人,推举冷水龙玉普为乡兵统率。 2月26日,凌晨时分,龙玉普率众乡兵,直奔皮厦寨,从旁挟攻打陈大禄军,夺得战马三匹,生擒90多人。冷水首士岑胜禄,奋勇杀敌,不幸阵亡。 6月27日,陈大禄带兵数万,进军冷水,冷水被烧成一片灰烬。 7月,冷水发生瘟疫病。 同治五年(1868年)8月13日,陈大禄部下,放火烧冷水。冷水壮丁,分兵四股,星夜杀敌,一股奔高赤,直下岩洞;一股跑堂服,下山岗;一股走庵背,赶下旧老;一股奔小坑,杀转他方。收队时,得首级1000多个。 8月21日到30日,择布麻、高弯荡,扎屯围墙。龙玉普带领各户壮丁挖战壕,砌坨口,分别在一、二、三道墙中,安竹枪,坑三角针,酿水道。坉门口架吊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