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楞严禅师 |
释义 | 楞严悲华禅师传略观心偈 菩提西方 出入无端 唯有一路 净心来观 路也非路 何处寻方 忽然谢幕 无心可观 观也非观 观亦无妨 了了寂寂 就是西方 ——楞严禅师作于2006年1月10日 法师简介上楞下严比丘,别号悲华,来果禅师法孙,为临济正宗第四十八代传人,又名体澄光觉,虚云老和尚法曾孙,法眼正宗第十一代传人,另外,法师还具有南传佛教内观禅的传承和藏传佛教大圆满的传承。 附:关于禅师的法名和字号的由来 1、楞严之义,取自《楞严经》,意思是一切事究竟坚固。众所周知,楞严咒降魔护教,护持正法的延续;楞严大定,等觉菩萨所证,世间无有可动摇者。 昔师于扬州高旻寺参学,恩师坤山长老赐师楞严二字为法名颇具意味。坤师令悲师去墙边拉开关打开电灯,又令拉开关闭掉电灯,问:此容易乎?师答:甚易!坤师云:开悟亦如是!“修行无别修,贵在识路头,路头若识得,生死一下休。”。坤师复云:你自己想起什么法名,师沉默良久,答:火莲!坤师笑曰:此名未免平俗,吾看就叫为“楞严”吧!于是师便有了楞严之名,因坤字乃最后一字,楞严则是新派字,坤师寄望于师将来广弘禅宗,遂破例取楞严之名,大异其他师兄弟。 2、悲华之义,乃“大悲白莲华(花)”的简称,取自《悲华经》,意思是大悲莲华,象征如释迦牟尼佛那样的大悲行者和他们的莲花大行。经中详细说到佛祖释迦牟尼初发心济度浊世众生的500大愿及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弥勒菩萨等诸佛菩萨的夙昔因缘及大愿。 师于2004年开始返回内地,见内地佛法堪忧,再阅《悲华经》,见佛陀发500大愿,涕泪俱下,遂自号悲华,亦将网站命名为悲华在线(在线也是“再现”的谐音),意为悲心难抑,欲担当末法弘道之重任矣。 3、故,楞严悲华禅师名号之义,表法为无可动摇之大悲莲华般的弘法利生事业,同时也鲜明地预示了法师的悲心弘愿和广大的佛教利生事业。 楞严禅师生平介绍禅师世间缘法至诚礼敬解脱自在的大慈悲尊者楞严禅师! 今根据师父口述记录、回忆和其他来源,特拟写以下生平经历,这些事迹的描述都力求真实可信,可以从一定的角度和侧面显示出师父的确是一位有着真正慈悲心和大愿力的有来历的修行者,愿有缘闻者生清净心、欢喜心和宝贵的信心,难以理解和置信的听闻者,请勿生疑心乃至诋毁的心,这样可能会违背师父的真实大悲和诸佛菩萨的慈悲本愿: 楞严上人,汉族,1970年12月25日凌晨(农历庚戌年戊子月巳卯日寅时或卯时),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某郊县的江边农庄。父亲为革命干部,母亲是普通工人。据母亲回忆:禅师生时大哭不停,脐带围绕、斜披状出世,多人反复几次于同一时间听闻到虚空中有迎请音乐之声;据父亲回忆:禅师出生不久后,父亲从部队回乡探亲,经过厅堂时见满屋红光赫赫,入内见一小儿坐于床上冲其嬉笑,原来红光乃由其身出,惊骇不已,后才得知是其次子,不免嗔怨一番;有民间瞎眼异人为禅师出生做“定时”,于定时纸上写到“……此子后日,名标四方,振起家声,光大门闾,万寿万贺。”。仔细想来,禅师早已出俗家入佛家,世俗之事,杳无痕迹,此中所言和俗家毫不交涉,于佛家倒是十分吻合。此偈莫非佛力加持,蕴含玄机,冥冥之中,因缘早定?!这不禁令人想起青海夏琼寺的格桑活佛在云南瑞丽市和刚刚出家不久的禅师会面,互相交流后,曾称禅师前世是一位了不得的大和尚转世,乃是汉地转世再来的“活佛”。汉藏的大德中,亦多有认可和赞许此为出生之瑞相者。由此推之,禅师前生多半是名不一般的修行人无疑了。“欲知今生事,前生作者是。”,前世因缘今世果,禅师的示现绝非偶然哉。 禅师先在家乡由慈母带大,后随母入父所在军营、又随父到地方就学而辗转各地。童年之事,禅师少有述及,故难详叙。不过,禅师在六岁之时,便深觉人生无常。那时正赶上其外公去世,国家领导人毛主席、周总理等也相继去世,在其幼小心灵就已经深为震撼。禅师时常思考并询问母亲:人一定会死的吗?人面对死亡就一点办法也没有吗?母亲应付性地回答后,心中不免惊怪讶异。知儿无如母,母亲十分了解自己的孩子,对自己孩子与平常孩子想法秉性大异十分宽容,对其评价曰:性情过于耿直,容易被人骗。慈母这样的关心一直延续到禅师出家以后依然不变。 师幼时聪明伶俐,几乎所有老师都喜欢他,且记忆力惊人,几乎是过目不忘,连环画之类看过几遍便能背诵如流。因此,禅师从小便学业优良,先后就读于福安宅里小学、福安赛歧中心小学,年年三好生,优等生,历任少先队中队长、大队副、大队委、大队长,不但学习好,而且爱帮助同学,经常下课回家路上帮同学补习功课,故深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当然也招致一些同学的嫉妒和打击。禅师初考作文得了满分,数学得了满分,仅填错一道题,两门总分200分得了192分,以0.5分之差列全县排名第二,被保送入重点中学福安一中,然其慈父因其年幼不宜远行而拒绝,遂入福安罗江中学就读初中,很快于同年便转学到连江三中、初中毕业后又考入县重点连江一中读高中。临高考前,禅师身体羸弱多病,学业下降,但仍醉心于课外阅读和生活体验,整日里到图书馆看书,对中医学、哲学、音乐、物理学、神秘学等大感兴趣,热衷于亲身体验和实践,对人生和宇宙的终极问题常常思考观察到通宵达旦。由于身体状况差,高三下半学期干脆休学在家养病,自学三个月后坚持参加高考,竟还是考入了上海的某所大学。大学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在省电力局下属公司就职,历任工程技术员、派驻专业讲师、教培部培训师,同时参加各种高级进修和培训课程等……后辞职下海,创办一所职业培训机构数年。在此期间,禅师还曾兼职过许多工作,例如家庭教师、武功教练、钟点工、营业员、推销员、临时演员、娱乐城经理、招标公司主管、香港大公司老板私人助理、技能导师等等……。 禅师出家求学1991年,禅师从学校毕业后刚开始工作不久,即于闽西中华山性海寺方丈慧瑛长老处正式皈依了三宝。长老赐禅师法号为体澄(内名)光觉(字号),并动员禅师出家并接任其位,然禅师以学道未成为由辞之。1993年2月14日,禅师发起出家之念,不久出家缘熟,只身前往扬州高旻寺依止来果禅师的亲传弟子坤山觉安禅师刻苦学禅并拟遵师命依德林老和尚出家,为高旻寺法嗣,次年,老和尚慈悲赐名为慎仪,拟与农历6月19日正式剃度。 禅师于做净人期间负责行堂,同时在坤老座下苦参“念佛是谁”,一日中午行堂时身心豁然,悟得无始以来唯是一心之理,遂求师印证,坤师早已知之,告之曰对路,虽是小悟然未大澈还需要努力。后蒙坤山老和尚于1994年11月圆寂前印证了师之悟境并传法,望其继续参学,更上层楼,勉励将来继承并弘扬禅宗正法。不久,因父亲寻来师即无奈离开了高旻寺随父还家。后师又前往四川参学,几经辗转,最后经由四川大邑县的维印上师处转入云南上座部佛教,于云南德宏州瑞丽市的观音寺闻说缅甸傣族高僧苏康敏达尊者的圣名功德,遂前往依止,并于其座下重新剃度为南传佛教僧人,所赐法号为阿利雅,成为马哈希大师的第一代中国法孙。 苏康尊者20岁前即依马哈希大师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依止大师二十年,亲承了马哈希大师的内观禅法,为马哈希大师座下大成就者之一。依止苏康尊者后,因法缘关系,禅师又返回四川,深入藏区,先后亲近并依止了布楚和普巴扎西两位大德,开始系统学习宁玛巴大圆满龙萨、龙钦派及北传意密的教法。 禅师曾发愿要遍学三地佛教,如今前后十年,一一寻访、亲近并依止了北传、南传、藏传三地的高僧,承接了汉传禅宗、南传禅法和藏传大圆满的纯正法流,终于满愿。 禅师弘法大致理念和作略末法时代,众生根机鄙陋,弘法利生,谈何容易?然于此世弘法并接引有缘或生净土或得解脱,乃是禅师本愿。所以,禅师发扬大悲济世、仁爱苍生的精神,坚持“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几经尝试和摸索,还是走出了一条佛法与现实人生相结合的道路。师将其所曾学修过的禅宗、大圆满、四念处内观、净土、法相唯识等融会贯通于未来佛陀弥勒的教法之中,继承和发展了太虚大师的慈宗人生佛教的理念,重视和完善瑜伽禅修体系和崇高的信仰系统,选择了弘扬大慈大爱、宽厚圆融的现实主义慈宗佛法,于是就有了“以慈为宗、人生佛教、禅密瑜伽、悲华道场和人生净土”这样的理念和事业。 显密双修、禅净不二是慈宗的特点,它融会了各宗派的精华,着眼于未来世界,其内修禅密,外行慈道,经由瑜伽体验可达至佛法的最极深密之究竟处。不仅如此,慈宗还具有弥勒精神的普世价值。慈宗认为:“佛说净土法门,在令得到一生不退,由众生回向愿力,佛菩萨大悲摄受力,使命终时往生净土修行。此与初发大心之凡夫,实最相应也。(太虚大师语)”。所以禅师普劝大众回向发愿求生十方诸佛刹土。净土法门是修学解脱法门外的又一道保险。若即身未修成解脱,经由修集净业三福、六念法、六度万行、功德回向,必蒙佛接引而得生兜率或极乐或十方其他显密净土,实为一生不退成佛之良津。 在弘法方略上,禅师宽严并举,一方面大力提倡能被社会普遍接受的人生佛教以推行佛法,另一方面又寻机建立要求严格的丛林式修行体验基地以传续禅灯血脉。 针对今世特点,禅师提出并抛出了信仰是根本、体验是关键、功德是重点的现代佛教三大救命圈。为了推行人生佛教,建立人间净土,禅师在发扬佛教传统的同时,又随缘改革弘法方式,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相继提出了解脱禅、生活禅、人生禅、瑜伽禅的概念,大力推广禅、净、密瑜伽修行体验。当今佛教信仰力量衰弱,虔诚的氛围不易看到,人们越来越不重视因果业报和功德缁行的重要性,禅师为救此弊,经常向人开示诸佛菩萨尤其是释迦佛祖和弥勒菩萨的本愿功德和现实人生的种种因果联系,勤说法要,不舍一机,不断破除人们对佛法本义的误解和偏执,在茫茫人海中,不厌其烦地寻找着有缘有智堪受佛法洪福者。 因此,禅师近年来一如既往地不断地利用一切机会讲经说法,度化有缘,在致力于佛法的普及和对普通大众的引渡的同时,也不失时机地引导那些根机成熟的有缘者进行深密而次第严谨的瑜伽禅修体验。禅师看到今日佛教界的世俗化、功利化、边缘化和偏执化的趋势日益严重,深感倘若如此下去的话,未来生天路将堵塞,涅槃正道之门将关闭,菩提种将中断;表面兴盛的佛教其实正走向更快的变质和灭亡!为此,禅师忧心匆匆,遂发起大悲愿力投入到佛教事业的发展中去,以期能以己微薄之力守护如来家业,普及正法,振兴三宝、庄严国土,并培养出急需的僧才和弘法干将。 禅师常说为佛弟子一定要念念“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就是要发扬感恩和奉献的精神,提倡爱家、爱人、爱国、爱教之“四爱运动”。因此,其每到之处总是十分关心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十分赞同并提倡孝善感恩文化和爱心关怀教育,力争用佛法来匡正人心,促进社会的进步,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和谐的社会,也作出了新时代僧人法师应有的贡献。 禅师弘法2003年9月,禅师在普巴扎西座下领受了阿秋大堪布的大圆满极密口诀法后,首次离开亚青乌金禅林,回到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的中华大藏经对堪局办公室主任布楚活佛处,其间布楚活佛又传了观音灌顶修法和金刚撅修法,并再次听闻了大圆满龙钦宁提前行法要。同年10月,禅师返回内地等候将要来到内地的大恩上师普巴扎西活佛并开始收徒传法。同年12月,禅师于内地拜见上师继续求法并汇报了弘法情况。从此以后,禅师结束了长年的依止修学的生活,从2004年开始在内地全力发展弘法事业。在此期间,禅师偶然接触到互联网,不曾想竟从此进入网络世界、广结法缘到现在。 几年来,禅师曾数次回到康定金刚寺和白玉亚青寺,于藏地、内地等处亲近、请诣布楚活佛和普巴扎西仁波切,圆满了大圆满的窍诀闻思,并得到二位恩师的许多加持、勉励或赞许。其中数次,禅师欲前往缅甸拜见久别的苏康恩师,可惜因缘故未能成行,只能于电话中传达音讯。 (附:2003年底,禅师结束参学,初回内地,先是开辟了网络道场:悲华在线,随后住福州万佛寺任教务20天,接着接管闽侯宝莲寺(后改为弥勒寺)达一年,又接着接管闽侯云林寺至今,2005、2006到黑龙江省大庆和安达地区弘法结缘两次,2008年10月开始组建安达市弥勒慈化院,同时延伸到附近如克东、绥化、哈尔滨、大庆等地结缘,拟再发展几个地方的法缘,以期广播佛种。在此动荡不安的年代,得益于党和国家的宗教自由政策,禅师教传三乘、显密圆通,以广大无碍的悲心,高高地树起了末法时代的佛教圣幢。) 传承祖师慧瑛老和尚慧瑛大师,俗名杨新,连城县良福人。幼失父,依母兄抚教。师自幼聪敏,七岁能读四书,十岁牧牛即携阅《三国演义》、《唐诗三百首》。年十六依本湛和尚出家长汀八宝山峻峰寺。十七受具足于曹溪南华寺。二十入主中华山,曾得乡贤黄肇河、张梅瑞诸先生竭力护法。青年时期,师曾参学于广东、湖南、江西诸山长老。建国后,省政府把他推荐到北京中国佛学院深造,受法益于法尊、巨赞、明真诸大法师及周叔迦、赵朴初、王恩洋诸大善知识。毕业后,任福州鼓山监院。“文革”中曾一度被迫回乡以做油漆工谋生。改革开放后,回礼中华山,虽山寺已毁,但他立誓重建新寺。 1980年,慧瑛大师被邀出席全国佛协四届代表会议。1981年重返中华山后,即发动四众经十余年艰苦奋斗,终于将仅三百平方米的山间小庙扩建成四千多平方米的宏伟建筑群,从而一跃成为闽西最大规模的寺院。 中华山地处连城县新泉镇马背村,山间曾有一小庙,开创于明洪武四年。后几经兴毁,皆以“中华山”为庙名,没有寺名。1944年,慧瑛大师入主此山,根据华严经“昆卢性海”而取名“性海寺”。 中华山性海寺系慧瑛大师一手设计兴建的,是仿全国名山大寺之宫殿式建筑。它典雅、庄严、高大雄伟。各殿、堂、楼、舍内共供大小菩萨一千多尊,寺内所藏大型经书、佛学志、佛学大辞典一应俱全。大师一生热爱书法,一手隶书工整秀美,有口皆碑。寺内所存的赵朴初、虞愚、罗丹等多位书法名家墨迹,亦为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如今,中华山性海寺已成为闽西的一大游览胜地,是冠豸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自香港宝莲禅寺网站) 释慧瑛(1924-1996年),俗名俗名杨恒明,生于1925年农历五月初六,系连城县新泉镇良福村人。14岁出家,拜长汀县八宝山本湛为师。15岁剃度为沙弥。同年冬到广东南华寺受大戒,学佛3年,于19岁归中华山。尔后辗转于南岳、八宝山、冠豸山、玉麟山、华岳山、仙高栋、新泉念佛堂、香林寺等处。曾先后主持中华山、华岳山、留田庵、香林寺等寺庙的修建重建工作。 1956年,由县政府选送到北京佛学院深造,毕业后派往福州鼓山任监院,接待过朱德等中央领导和许多名人。“文化大革命,’期间被迫回乡当油漆工。1977年,国家落实宗教政策,于是,他重披僧衣在中华山,广收弟子,并建“性海寺”。在中华山,他实行“以寺养寺,农禅并举”方针,得到中国佛协主席赵朴初的赞扬。释慧瑛德高望重,不仅对佛学经典钻研很深,对隶书也有相当造诣。他先后当选为中国佛协理事、省佛协常务理事、副会长、县第一届佛协会会长、县第二届佛协名誉会长、县人大代表、县政协委员、县政协常委、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 师祖本湛南宋时代县内僧尼多属佛教禅宗中的曹洞、临济、法眼三派。另有少数属净土宗、密宗。有的僧人因投师多人,兼属二、三个宗派,甚至有个别信徒兼信道教的。 元代佛教继续发展,二度赐封定光寺.明代中央与地方均设有佛教管理机构,州设僧纲司,县设增会司,皆由僧人担任。成化十八年(1482)在鄞河坊(今营背)新建南廨寺。天启四年(1624)在男院岭畔(今南薰亭)建戒愿寺、崇祯八年(1635)在宝珠门外建同庆寺,连同原有的定光寺、报恩寺、南禅寺(原为南山同庆寺。明代改名)、普惠寺、罗汉字合称汀州八大寺。每月朔望日僧众依次到八寺礼佛诵,一般群众也有参加者,俗称“走八寺”。僧尼每年举行“八寺会”,邻省邻县不少信徒成群结队来订焚香拜佛。 明末清初,山东一佛教流派——罗祖教,逐渐传入闽北、闽西一带。罗祖教徒,不在庙中持戒修行,专以做经忏、放焰口,替人念经赚钱为目的,饮酒茹晕。人称之“香花和尚”、“野和尚”。一时人们对佛教产生怀疑,僧尼信徒渐少,佛教在长汀逐渐衰落。光绪年间,从湖南来一位能透和尚,住宝珠楼,坚持素食,坚持戒律,颇受僧人与居士尊。 民国二十六年(1937)汀人本湛和尚创建八宝山峻峰寺。深感佛学知识和戒律的重要,于是礼请宁化**寺见镛法师返汀讲经。见镛法师(1894~1941),长汀城关人,俗姓李,旧制省立汀中肄业。24岁出家,到福州鼓山受戒,后住杭州灵隐寺,拜方丈慧明法师(长汀钟屋村人)为师,研究佛经。返闽后在邵武、顺昌创办僧尼学校。后于宁化主持**寺,有较高深佛学理论知识。见镛应邀来订住南禅寺,于南寨广场设坛讲经,影响颇大。同年冬,见镛住八宝山,刻苦修行,专心念佛,提倡净土宗。每月朔望日召集附近信徒讲经书讲戒律。当年八宝山、东阳山等处共有24人至明溪瓦子坪聚龙寺受具足戒。此后,每年有十几人往广东南华寺受戒。从此,长汀佛教又逐渐复兴。 见镛法师在汀期间,组织僧尼居士成立莲社,抗日战争时期,发动莲社妇女做军鞋400余双支援前线将土。民国二十九年(1940)见镛回宁化,次年12月,一日夜间,他突然要求僧众停止晚课,由他向僧众告别,趺坐而逝,年仅48岁。在信徒中影响很大。 本湛原信罗祖教,在见镛法师影响下彻底抛弃罗祖教,在八宝山小木屋里拜诵《地藏经》,日仅一食,不漱洗,不躺卧,不理发,三年如一日,名声大振,信徒多拜他为师。 民国三十一年(1942),本湛赴广东曲江南华寺,拜全国名僧法眼宗大师虚云和尚为师,苦练参禅,领悟禅机,得到虚云嘉许。虚云为他举行隆重接法仪式,传给衣钵。5年后,本湛从南华寺出发,步行入川,朝拜峨嵋山。返抵成都近慈寺时,趺跏而圆寂,终年仅41岁。 本湛从香花和尚转变为苦行僧、禅师,为振兴长汀佛教,创建八宝山,剃度40余名僧尼,接收500余名在家弟子,今闽西各县僧尼多属本湛徒嗣。 见镛与本湛生前为八宝山徒嗣制定法派32字辈:慧光普照,谛理融通,法相全幻,尘念永空,教规勤学,度生愿宏,智灯远朗,大道昌隆。截止1987年,传有慧、光、普、照四辈。龙岩地区佛教协会会长、连城中华山性海寺主持慧瑛法师即为八宝山第一代慧字辈僧人。 民国三十五年(1946)春,慧观、常醒从湖南衡山佛学讲习所和南岳佛学研究所学习返汀,同住南禅寺,弘扬佛法,发展佛教。三年后全县出家僧尼增至近百人,在家修行诵经居士数以千计。 慧观(1901~1978)长汀庵杰人,原姓陈,字维山,36岁出家,赴江苏宝华山受具足戒。先后朝普陀山、九华山、庐山等佛教圣地。受见镛法师开示,坚持戒律刻苦修行。42岁赴南岳祝融寺,45岁返汀,主持南禅寺。终年穿百衲衣,打赤脚。常来种中草药,炼制膏药。他擅长针灸,施医施药,治愈患者众多。深受佛教界崇敬。 楞严禅师关于慈宗的开示弥勒菩萨以弥勒为姓,弥勒是梵文音译(梵文拉丁转写为Maitreya,新称弥帝隶,梅低梨,迷谛隶,梅怛丽,每怛哩,梅怛丽药),意为慈,故弥勒菩萨又名慈氏菩萨。菩萨名阿逸多,意为无能胜,即菩萨慈心利生,摄众无量,没有能胜过之者。弥勒于当来人类十善业成熟时下生此世做佛,现居第四兜率天为一生补处菩萨,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指定接班人和未来众生的大归依处,在佛教中的地位和作用可谓是继往开来,我们可以把一切佛法,无论是大乘小乘,还是显教密教,都统摄在弥勒的教法中。弥勒也是未来大同世界的希望所在,他所劝导往生的净土有上生系的现在兜率净土和下生系的未来人间净土,以及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净土等十方净土,因此,当我们见到弥勒的时候,就是见到了未来的大同世界、理想国度、梦中天堂。 经云,若人至心称念弥勒圣号,行持佛法,修积善业,必定福聚海无量,果报不可思议,临命终时,能够快乐地得生净土。故请虔诚称念:南无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慈宗慈宗,就是以弥勒为宗主的佛教,慈宗是由近代高僧太虚大师在上个世纪初所提出并弘扬开来。慈即是施乐的意思,慈氏、慈心三昧、慈悲大爱,皆不离一个慈字。慈宗亦可名弥勒宗,慈氏宗,所谓以慈为宗来统摄诸法,其教义于人生最为贴切,从慈字入手则可直接从人乘提升而趣向大乘。慈宗所弘扬的人生佛教特为末法时代人类以人生为中心的特点而建立,是佛陀人本思想的大集成,是佛教宗派的大融合,是修炼法门的大统一。因此,大师立慈宗,将佛法总摄于未来佛弥勒,在这个各大宗派都有所衰弱甚至失传的年代,亦有振兴佛教和寄望未来的深远意义。 大师一生都在讲人生佛教,宣扬慈宗,都在为早日实现人间净土而努力;大师还曾在厦门南普陀寺设立慈宗坛,成立慈宗学会,可惜后因抗战而中断,至今已七十余年。楞严禅师慕其名,承其志,扬其宗,融贯显密,深化和发展人生佛教的思想,推行瑜伽人生禅,完善了慈宗的修学体系,引导世人于人生中重塑信仰,将佛法融入时代,与太虚大师之志同出一辙矣。 慈宗问答问:慈宗是否区别于传统各宗而另列为一宗呢? 答:否。慈宗并非专宗而是寓宗,其精华就是要尊崇和发扬未来佛弥勒的精神和理念以适应末法时期人类烦恼沉重、重视人生的特征,它具有承前启后、融会贯通、立足人生、面向未来的特点。 问:慈宗有提到天上和人间的净土,那它是否仅是净土宗的一支呢或者是否仅仅提倡弥勒的兜率天净土和龙华人间净土呢? 答:亦否。慈宗并非如提倡往生极乐世界的莲宗一般只是宣扬求生极乐之信愿行而别无它求,其以瑜伽大师弥勒为宗,就使其早已超出净土宗的范畴。弥勒者,乃继承释迦遗教之未来众生的大归依处,连往生西方净土法门亦在其守护之列,因此,慈宗岂可简单地定为净土宗的一支——所谓弥勒净土宗呢?慈宗所说的天上和人间的净土与现今人类的理想十分切合,这是弥勒佛特别的本愿功德。 如何理解慈宗的人生佛教慈宗以弥勒为宗,而弥勒是与人生最贴近的菩萨。弥勒象征着佛教的欢乐、祥和、宽容和大爱的精神,历来为世人所喜爱和尊重,他的教法是典型的人生主义、人间主义、人道主义、人本主义、生活主义、乐观主义、人类主义和和平主义,而且,弥勒将来还要在此界成佛,到那时人间就是净土,因此弥勒宗是典型的人生佛教,与当今世界人类的追求和向往十分地吻合! 众所周知,末法时代众生根基浅薄、业力重,烦恼多,倍感人生的孤独和艰辛,而弥勒的大爱和大愿刚好可度此劫,因此,若以大慈爱、大宽容、大欢喜的心建立慈宗道场,弘扬人生佛教,引导人们走向信仰、体验和功德之路,就会让更多人理解佛教,信仰佛教,令佛教正法兴盛,令人间早成净土。 人生佛教强调以大乘佛教的“舍己利人”、“饶益有情”的精神去促进社会和人类进步,从而建立完善的人格、僧格。太虚大师曾提出“即人成佛”、“人圆则佛成”等口号,就是鼓励众生从现实人生出发,由自身当下做起。人生佛教认为:成佛之路就在现实生活中,且关乎人格道德,否则人格尚亏,菩萨的地位便无处安置,更谈不上佛陀的果成了。大师云:仰止为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名为真现实。这句话点出了人生佛教的精髓。 禅师法脉汉传禅宗法嗣1、临济、曹洞正宗:从佛祖释迦牟尼到东土初祖菩提达摩到来果禅师到楞严慎仪禅师的亲依止本师坤山觉安禅师(汉族) 2、法眼正宗:从佛祖释迦牟尼到东土初祖菩提达摩到虚云古岩禅师到楞严光觉体澄禅师的归依传法恩师慧瑛寂照禅师(汉族) 南传内观禅法法嗣从佛祖释迦牟尼到缅甸马哈希西亚多到楞严阿里雅·温撒禅师的亲依止本师苏亢·敏达尊者(傣族) 藏传大圆满法嗣从原始普贤王如来到佛祖转世的莲花生大士到:一脉为龙多加参尊者(阿秋喇嘛)到楞严上师的根本上师普巴扎西活佛(藏族);另一脉为到土登尼玛仁波切到楞严贝玛向丘上师的根本上师布楚活佛。 遥嗣的汉传慈宗人生佛教法脉从本师释迦牟尼佛到印手菩萨道安法师到唐三藏玄奘法师到楞严悲华法师的遥依止本师太虚唯心大师。 法眼宗法脉东土六祖慧能大师 青原行思禅师 石头希迁禅师 天皇道悟禅师 龙潭崇信禅师 德山宣鉴禅师 雪峰义存禅师 玄沙师备禅师 地藏桂琛禅师 第一世法眼文益禅师 第二世天台德韶禅师 第三世永明延寿禅师 第四世圆照宗本禅师 第五世智者嗣如禅师 第六世宝林文慧禅师 第七世祥符良庆禅师 第八世虚云古岩禅师 第九世本湛 青持禅师 第十世寂照 慧瑛禅师 第十一世体澄光觉禅师(即楞严禅师)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