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类乌齐马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释义

简介

西藏类乌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北部,昌都地区北部,类乌齐县西部,地理坐标为东经95°48′~96°30′、北纬31°13′~31°31′,属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120 614.6hm2,核心区面积49 320.0hm2,缓冲区面积25 441.7hm2,实验区面积45 852.9hm2。西藏类乌齐马鹿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93年,2005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据初步统计,保护区内共有高等植物73科231属652种。有脊椎动物180种,分属于4纲13目47科。其中鱼类1目2科3种,种数占总种数的1.7%;两栖类1目3科4种,占2.2%;哺乳类5目13科39种,占21.7%;鸟类6目29科134种,占74.4%。保护区内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有10种;二级保护野生动物34种。

该保护区具有极强的典型性、自然性、感染力和科研潜力,分布着多种珍稀濒危物种,面积大小适宜且处在生态脆弱的青藏高原亚高山森林与高山草甸过渡地带,无论从保护生态环境来讲,还是从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来讲,都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

自然地理

地形地貌

类乌齐藏语为“大山”之意,唐代为吐蕃属地。保护区地处念青唐古拉山余脉伯舒拉岭西北,他念他翁山东南。地貌属于横断山峡谷与高原湖盆过渡地带,山体完整,地形开阔平缓,是西藏东部森林地区的北边缘,坡度在20~25°之间,相对高差500~1000米。地形沿澜沧江支流吉曲、柴曲和格曲由西北向东南走向,呈现西高东低趋势,平均海拔4500米。

气候

保护区属高原温带半湿润性气候。光照充足,年温差小,昼夜温差大,气温偏低。年平均气温2.5℃。1月份平均气温为-6℃,7月份平均气温为12℃。日平均气温5℃以上持续期在120天,日平均气温0℃以上持续期在250天。气温平均日差在15℃。年平均无霜期只有50天。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163小时。年雹日在18天以上,大风日在80天以上,年均温1~3℃,无绝对无霜期。年平均降水量566毫米。

植被

自然植被:类乌齐自然保护区自然植被可大致分为6个植被型组、9个植被型、22个群系。植被类型多样,植被类型完整,自然景观优美,所含物种丰富,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

森林植被:类乌齐自然保护区现有有林地8716.4公顷。森林植被主要分布于东南部及紫曲河西岸较低海拔的山坡,主要建群种为川西云杉和大果圆柏。川西云杉林分布于阴坡、半阴坡。大果圆柏分布于阳坡、半阳坡。

生物资源

据初步统计,保护区内共有高等植物73科231属652种。有脊椎动物180种,分属于4纲13目47科。其中鱼类1目2科3种,种数占总种数的1.7%;两栖类1目3科4种,占2.2%;哺乳类5目13科39种,占21.7%;鸟类6目29科134种,占74.4%。保护区内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有10种;二级保护野生动物34种。

保护价值

保护区具有极强的典型性、自然性、感染力和科研潜力,分布着多种珍稀濒危物种,面积大小适宜且处在生态脆弱的青藏高原亚高山森林与高山草甸过渡地带,无论从保护生态环境来讲,还是从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来讲,都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

马鹿

马鹿:属哺乳纲,鹿亚科,鹿属。野生马鹿是大型珍兽,属国家和自治区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外形特征

马鹿是仅次于驼鹿的大型鹿类,因为体形似骏马而得名。雌性比雄性要小一些。头与面部较长,有眶下腺,耳大,呈圆锥形。鼻端裸露,其两侧和唇部为纯褐色。额部和头顶为深褐色,颊部为浅褐色。颈部较长,四肢也长。蹄子很大,侧踢长而着地。尾巴较短。马鹿的角很大,只有雄性才有,而且体重越大的个体,角也越大。雌性仅在相应部位有隆起的嵴突。

雄性有角,一般分为6或8个叉,个别可达9~10叉。在基部即生出眉叉,斜向前伸,与主干几乎成直角;主干较长,向后倾斜,第二叉紧靠眉叉,因为距离极短,称为“对门叉”。并以此区别于梅花鹿和白唇鹿的角。第三叉与第二叉的间距较大,以后主干再分出2~3叉。各分叉的基部较扁,主干表面有密布的小突起和少数浅槽纹。

夏毛短,没有绒毛,通体呈赤褐色;背面较深,腹面较浅,故有“赤鹿”之称;冬毛厚密,有绒毛,毛色灰棕。臀斑较大,呈褐色、黄赭色或白色。马鹿川西亚种,背纹黑色,臀部有大面积的黄白色斑,几盖整个臀部,与马鹿其他亚种不同,故亦称“白臀鹿”。

生活环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较高地区的森林上缘的灌丛草原地带,分布海拔高度在3500-5000米之间。冬季由高处往下迁至避风的山谷及向阳的坡地;夏季则常在高山的林线一带活动;春秋季节,喜在森林的边缘、空旷的林间空地摄食和栖息。

生长习性

喜欢群居。夏季多在夜间和清晨活动,冬季多在白天活动。马鹿在自然界里的天敌有熊、豹、豺、狼、猞猁等猛兽,但由于性情机警,奔跑迅速,听觉和嗅觉灵敏,而且体大力强,又有巨角作为武器,所以也能与捕食者进行搏斗。善于奔跑和游泳。

马鹿食物种类广,以各种草、树叶、嫩枝、树皮和果实等为食,喜欢舔食盐碱;各种枯草是马鹿冬季的主要食物。9~10月份发情交配,孕期8个多月,每胎1仔。

繁殖习性

马鹿的发情期集中在每年9~10月,此时雄性很少采食,常用蹄子扒土,频繁排尿,用角顶撞树干,将树皮撞破或者折断小树,并且发出吼叫声,初期时叫声不高,多半在夜间,高潮时则日夜大声吼叫。发情期间雄兽之间的争偶格斗也很激烈,几乎日夜争斗不休,但在格斗中,通常弱者在招架不住时并不坚持到底,而是败退了事,强者也不追赶,只有双方势均力敌时,才会使一方或双方的角被折断,甚至造成严重致命的创伤。取胜的雄性可以占有多只雌性。雌性在发情期眶下腺张开,分泌出一种特殊的气味,经常摇尾、排尿,发情期一般持续2~3天,性周期为7~12天。

雌性的妊娠期为225~262天,在灌丛、高草地等隐蔽处生产,每胎通常产1仔。

初生的幼仔体毛呈黄褐色,有白色斑点,体重为10~12千克,头2~3天内软弱无力,只能躺卧,很少行动。5~7天后开始跟随雌兽活动。哺乳期为3个月,1月龄时出现反刍现象。12~14月龄时开始长出不分叉的角,到第三年分成2~3个枝叉。3~4岁时性成熟,寿命为16~18年。

经济价值

马鹿一般在2~4月脱角,5~7月为茸角生长旺盛的季节,9月以后开始骨化。它的茸角叫“青茸”,品质优于白唇鹿的岩茸和水鹿的春茸,仅次于梅花鹿的黄茸。但马鹿的数量多,鹿茸的产量也高,通称为四岔,锯茸重量可达1~2千克,比梅花鹿200—600克的锯茸重得多。鹿茸产量很高,是名贵中药材,鹿胎、鹿鞭、鹿尾和鹿筋也是名贵的滋补品。

马鹿鲜茸的等级:分为一、二、三和等外,共四个等级,其中一等茸是肥嫩、挺圆、上冲的“莲花型”或三杈茸,同时要求不扁头、不拉钩、不畸形、不骨化。骨化超过全茸40%的,就属于等外品了。

畸形茸就是主干与分支方位不正,多分支或少分支。鹿茸畸形但不骨化,可以定为三等茸。

马鹿到采茸的时候,有这么两个标准:马鹿要是大一点的,就可以放4杈,小一点放3杈,然后必须保证这个嘴头丰满。

马鹿惟有雄性才长茸,鹿茸一般只长70~90天。变成鹿角后,来年春天再长鹿茸时,鹿角就自动脱落了。马公鹿长茸最早从生下来5个月就开始了,初次采下的茸俗称“毛桃儿”,一周岁锯下的茸叫“头锯儿”,二周岁锯的叫“二锯儿”,依此类推。马公鹿在10周岁左右,茸产量达到顶峰,每头最高可产鲜茸20公斤,按一公斤500元计算,每头公鹿茸的收入万元,以后产量逐步下降,到十七、八岁时马公鹿就可以淘汰了。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1:3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