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雷山髭蟾
释义

雷山髭蟾(学名:Vibrissaphora leishanensis)为锄足蟾科髭蟾属的两栖动物,俗名角、角怪,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贵州等地,主要生活于阔叶林地带山溪内及溪边石滩上,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1100至1500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贵州雷山。

物种分类

界:动物界 Animalia

门: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两栖纲 Amphibia

目:无尾目 Anura

科:锄足蟾科 Pelobatidae

属:髭蟾属 Vibrissaphora

种:雷山髭蟾 V. leishanensis

物种名称

英文名称:Vibrissaphora leishanensis Liu et Hu

别名:蛹、角怪

中文名:雷山髭蟾

俗名别名:别名蛹、角怪

拉丁学名:Vibrissaphora liui liui

地理分布:仅分布于中国贵州(雷公山),为中国特有物种。

外形特征

雷山髭蟾头体长雄性69~93mm,雌性58~80mm。背面蓝棕色,散有不规则的大小黑斑,四肢背面隐约可见黑横纹;腹面紫灰色,散有灰白疣粒,咽喉部色略深。头扁平,吻宽圆,吻棱明显;瞳孔纵置,眼球上半浅绿,下半深棕色;鼓膜不显;颞褶宽;上颌齿弱,无犁骨齿;舌宽大,深缺。胫跗关节达肩前,跟部不相遇;指趾端圆秃;指游离,趾间约2/3蹼。头背皮肤较光滑,体背及体侧皮肤松弛而显皱,有不明显网棱,体侧疣多且大,四肢背面纵肤棱及网棱极明显;腹面满布白色小疣,腋部有一对紫灰疣。繁殖季节雄蟾上唇后缘有2对黑色角质刺;无声囊。

生物习性

雷山髭蟾栖息于海拔1100-1500米的山溪附近阔叶林中,主要陆栖。每年11月间,成蟾常集中在水流平缓、石块很多的生境中抱对产卵,雌蟾产卵后离水营陆地生活。卵群圆环状或片状,粘连在石上。蝌蚪底栖,约2-3年变成幼蛙。 分布区非常狭窄,数量不多,应采取措施予以保护。

非繁殖期成体营陆地生活,昼伏夜出,觅食昆虫及其它小型无脊椎动物;繁殖季节才进入水域。11月为繁殖期,雄蟾与雌蟾先后来到山溪上游水流缓慢、水质清彻、水底多大石块的浅水处交配产卵。卵彼此以胶膜粘连呈团,粘附于为水淹没的大石下方,每一卵群有卵212~347粒。卵径4 mm左右,动物极浅灰色,植物极乳白色。胚胎发育到尾芽期出膜。蝌蚪尾基背面有浅色“Y”形斑,唇齿式Ⅰ:5-5/4-4:Ⅰ。蝌蚪在水中经过两个冬天,第三年完成变态。

分布范围

仅分布于中国贵州(雷公山),为中国特有物种。雷山髭蟾栖息于海拔800~1800m山区植被丰富、水源充足、气候温和湿润的常绿阔叶林带。

种群现状

致危因素及现状:雷山髭蟾分布区极狭窄,数量不多,蝌蚪期长,易遭天敌,成活率低,加以当地群众大量捕捉成蟾食用,数量急剧减少。

现有保护措施

1992年7月12日贵州省以黔府发[1992]44号文颁布的《贵州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将所有蛙类列为该省保护对象。

应进一步采取的保护措施

①建议贵州省在该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蛙类一项中宜再分主次,将雷山髭蟾作为主要保护对象。

②建议将雷山县所辖雷山范围中髭蟾主要分布区建立自然保护区,主要从事保护雷山髭蟾及其生存环境,严禁滥捕乱捉。

保护级别

分布区非常狭窄,数量不多,应采取措施予以保护。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相关物种

髭蟾属(Vibrissaphora) 锄足蟾科角蟾亚科的1属。肩带弧胸型。头部极宽扁;口大、舌大,后端缺刻深;眼大,眼球虹彩上半约 1/3为蓝绿色,下半 2/3深棕色,两种色彩的界限线截然分明。瞳孔纵置;上颌有齿;胁腺明显,背面皮肤有小细疣粒,构成网状细肤棱;四肢背面多成纵行,指、趾腹面有粗的纵肤棱;胯部多有一月牙形浅色斑,为中国特有属。现有5种:①峨眉髭蟾,上唇缘每侧有角质刺5~8枚;②崇安髭蟾,每侧多为1枚,产于福建武夷山;③雷山髭蟾,每侧2枚,无声囊,产于贵州雷山;④瑶山髭蟾,每侧多为2枚,有声囊,产于广西瑶山、湖南和浙江等地,⑤哀牢髭蟾,每侧有10~16枚;产于云南。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20:2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