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雷琼牡蒿 |
释义 | 植物简介:雷琼牡蒿(学名:Artemisia hancei)是菊科蒿属的植物。分布于越南以及中国大陆的广东、海南等地,常生长在低海拔海边沙地附近,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基本资料:种中文名:雷琼牡蒿 种拉丁名:Artemisia hancei (Pamp.) Ling et Y. R. Ling 科中文名:菊科 科拉丁名:Compositae 属中文名:蒿属 属拉丁名:Artemisia 海 拔:低海拔 命名来源:(植物研究)[Bull.Bot. Res. 2(2): 39. 1982] 中国植物志:76(2):244 系中文名:牡蒿系 系拉丁名:Ser.2.Japonicae Krasch.Ex Poljak 组中文名:牡蒿组 组拉丁名:Sect.7.Latilobus Y.R.Ling in Act 亚属中文名:龙蒿亚属 亚属拉丁名:Subgen. Dracunculus (Bess.)Peterm. 亚族中文名:菊亚族 亚族拉丁名:CHRYSANTHEMINAE O.Ttoffm. 族中文名:春黄菊族 族拉丁名:ANTHEMIDEAE Cass. 亚科中文名:管状花亚科 亚科拉丁名:CARDUOIDEAE KITAM. 纲中文名:双子叶植物纲 纲拉丁名:DICOTYLEDONEAE 门中文名:被子植物门 门拉丁名:ANGIOSPERMAE 形态特征:半灌木状草本。主根明显,半木质,垂直或斜向下,侧根数枚;根状茎长,直立或稍匍匐,直径3—5毫米。茎单一或少数,高30—50厘米,下部木质,上部半木质,深褐色,具纵棱,上半部分枝,枝开展,长15一25厘米;茎、枝初时微被短柔毛,后脱落无毛;叶纸质或厚纸质,初时两面被灰黄色或灰白色绢质短柔毛,后渐稀疏;基生叶密集着生,花期凋落;茎下部叶与中部叶卵形、倒卵形、倒卵状匙形或匙形,长1—1.5厘米,宽0.7—1.2厘米,一至二回羽状深裂或近全裂,每侧裂片2枚,裂片小,近匙形或狭倒披针形,常成镰状弯曲,长0.4—0.5厘米,宽0.3—0.4厘米,先端再2—3深裂或为浅裂齿,裂片或裂齿先端钝尖,稀少中部叶的裂片为披针形或线形,长0.3—0.5厘米,宽约2毫米,先端尖,下部叶的叶柄长1—2厘米,基部稍开展,近半抱茎,中部叶的叶柄长0.5—1厘米;上部叶与苞片叶一(至二)回羽状全裂,裂片狭线形或狭披针形,先端尖。头状花序多数,近球形,直径1.5—2毫米,无梗或近无梗,基部有小苞叶,在分枝的小枝上排成密穗状花序,并在茎上组成中等开展或开展的圆锥花序;总苞片3—4层,外层总苞片卵形或长卵形,背面无毛,具绿色中肋,边缴狭膜质,中、内层总苞片长卵形或长倒卵形,边缘宽膜质或全为近半膜质;雌花3—5朵,花冠狭圆锥状,檐部具不明显的2裂齿,花柱长,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尖;两性花8一15朵,不孕育,花冠外面具稀疏的腺点,花药线形,先端附属物尖,长三角形,基部圆钝,花柱短,退化子房不存在。瘦果倒卵形或长圆形。花果期9—11月。 生存环境:产广东南部雷州半岛及海南西部;多生于低海拔海边沙地附近。越南也有。 菊科·蒿属植物列表:蒿属(Artemisia),菊科,约350种以上广布于北半球的温带地区,欧、亚、北美,少数种分布到非洲、南亚及中美洲等热带地区,我国(不包括分出的绢篙属Seriphidium(Bess. )Poljak. 有170种以上,各地均产。 白山蒿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